{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定價117.00元
8
折優惠:
HK$93.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歷史學家寫給所有人的遊牧民族史:從草原到中原,「新中華」如何誕生的過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536751
松下憲一
葉?嘉
臺灣商務
2025年11月01日
150.00 元
HK$ 127.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570536751
叢書系列:
歷史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 x 21 x 1.4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歷史
分
類
人文社科
>
歷史
>
中國歷史
>
同
類
書
推
薦
華麗血時代下篇:大王細說南北朝另類史
華麗血時代上篇:大王細說東西晉另類史
魏晉南北朝史:一個分裂與融合的時代(二版)
目
錄
前言──分裂與夷狄、胡族的中國史
第一章 拓跋部的故鄉──遊牧與傳說
一、鮮卑登場
二、《魏書•序紀》的歷史觀
三、尋找大鮮卑山!嘎仙洞大發現
第二章 集結部族──「代國」的時代
一、神元帝建立的拓跋國家
二、西晉與代國成立
三、昭成帝的改革
第三章 重組部族──北魏建國
一、從代王到魏帝
二、解散部族抑或重組──是中華還是遊牧?
三、「大代」與「大魏」──兩種國號
第四章 掌握半壁江山──胡漢雙重體制
一、太武帝統一華北
二、「國史之獄」揭露了什麼?
三、佛教與雲岡石窟
四、解讀文成帝南巡碑
第五章 成為中華文化的中心──孝文帝的「漢化政策」
一、文明太后的施政
二、消滅胡俗?
三、從平城到洛陽
第六章 探索胡漢融合之路——繁榮與分裂
一、穿越時空來到洛陽
二、遙遠的六鎮
三、六鎮之亂
四、靈太后的施政與東西分裂
第七章 新中華誕生──隋唐帝國時期的拓跋部
一、垂手過膝
二、收繼婚的淵源
三、隋煬帝時代的宮廷料理
四、《唐人宮樂圖》
五、後來的拓跋部
結語──中華文明為何如此長存?
後記
參考文獻
?
序
前言
分裂與夷狄、胡族的中國史
過去十年來,習近平統治下的中國,高喊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口號,且不斷於各種媒體上宣揚。
舉例來說,我們來回憶二?二二年二月,在中國北京舉辦的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這次的冬奧賽會上,日本代表隊的奪牌數超越了日本歷屆冬奧的紀錄,為新冠疫情下鬱悶的民眾帶來了希望。然而,這場北京繼二??八年後二度舉辦的大型賽事,因為被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國家主席拿來作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手段,使奧運變成政治道具,而備受批評。
習近平政權為何要在此時高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口號?中國的數千年歷史中,孕育出了孔子、老子等著名思想家,還有造紙術、火藥、印刷術與指南針等四大發明,又興建了萬里長城與故宮等建築,長久以來皆為亞洲的強權。然而,到了十九世紀,中國與英法兩國經歷兩次鴉片戰爭之後,被列強入侵,失去了中華民族過去的榮光與驕傲。二十世紀的中國,為了再次展現那份失去的榮光與驕傲而奮鬥著。此時此刻,習近平政權也正朝著復興那曾經偉大的中華民族的目標邁進。
但話說回來,中國想要復興的「中華民族」,究竟是指什麼?所謂的「中華民族」,係指屬於「中華」、構成「中華」的人民。那麼,「中華」又所指為何?中華的「中」,係指「中央」,「華」則指「擁有文化」,也就是「位居中央、文明開化」的地區之義。與之相對即「夷狄」。至於「中國」,則是「位居世界中心」的國家,因此「中華」和「中國」基本上是同義詞。之所以說「基本上」,是因為「中華」一詞還包含一種「擁有文化」的驕傲感,且所謂「中華思想」,也正是從中發展出來的。「中華思想」認為,文化會由層級高的地方往層級低的地方流動,沒有文化的夷狄,會嚮往擁有文化的中華,並前來朝貢。在此過程中,夷狄會被中華所教化,最終全世界都會變成中華。這種中華逐步吸納周邊野蠻夷狄的過程,即所謂的「漢化」,而中國的歷史,也是以漢化為基調講述的。
中國歷史的發展脈絡,是由「大一統王朝」(以〔〕標示)時代與「分裂時代」二者反覆交替所形成,大致為〔夏、殷、周〕→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遼、金→〔元、明、清〕。此外,中國的歷史同時也是漢族與北方遊牧民族的對立與融合的歷史。在中國歷代王朝當中,有所謂的「異族王朝」(又稱「征服王朝」或「遊牧王朝」),也就是由被稱為夷狄或胡族的北方遊牧民族所建立的政權,五胡十六國、北朝、五代、遼、金、元、清,皆屬此類。且正如本書接下來將要探討的,近年來的研究,也認為隋唐同樣屬於遊牧王朝的範疇。另外,建立金與大清的女真族,正確來說並不是遊牧民族,而是狩獵民族,但他們擁有與遊牧民族同樣高超的騎馬技術,因此軍事實力強大。總而言之,中國的王朝有一半是由異族政權所統治的。因此我們可以推論,北方遊牧民族對「中華民族」與「偉大中華」的形成,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然而,過去在探討「中華」的形成過程時,卻幾乎未提及遊牧民族的影響。當談到北方遊牧民族統治中原時,普遍的論述都是「野蠻的夷狄破壞了中華」、或是「未開化的遊牧民族被中華所同化」等等。但實際上,我們應該留意的是,這些被視為夷狄的北方遊牧民族,他們在當時,如何對「中華」進行取捨,以及他們所帶來的新元素,又創造出了「中華」。
遊牧民族其實創造出了新的中華文化。關於這點,我們不妨以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唐人宮樂圖》為例,來進一步說明。這幅畫描繪的是唐代宮廷女樂師練習演奏的場景。你看見了嗎?女樂師們圍繞在桌前,坐在椅子上,演奏古箏和琵琶等樂器,桌下還有一隻小狗趴在地上。乍看之下,這就是一幅描繪著典型中國古代上流社會的風俗畫。裡頭究竟有什麼代表新的中華?其實,畫中的椅子和桌子、胡琵琶、作為寵物飼養的犬隻、女性的妝容和服飾,這些在漢代的中華文化圈都是不存在的。
《唐人宮樂圖》描繪的,正是在漢代中華文化圈中不存在的一種全新的中華文化的樣貌。而帶來這嶄新中華文化的關鍵角色,正是活躍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北方遊牧民族,且其中影響力最強的,便是本書的主角──鮮卑的拓跋部。拓跋部於三世紀中葉出現在內蒙古南部,在四世紀後半建立了北魏王朝,直到北魏分裂為東、西魏,他們活躍於歷史的時間大約長達二百八十年。若從北魏稱帝開始算起,到分裂東西魏為止,也有一百三十六年的時間。此外,有一種觀點認為,從北魏開始,一直到北周、隋、唐這段期間,拓跋部仍持續發揮影響力,因此這一系列政權可統稱為「拓跋國家」。這樣的觀點在近年來也開始出現在日本的歷史教科書中。
那麼,拓跋部究竟是如何創造出新的中華文化呢?本書的目的,即是透過回溯拓跋部的歷史,同時具體探討他們創造新的中華文化圈的過程。
本書將拓跋部的歷史大致分為以下四個部分:
?胡族國家時期(三世紀中葉∼四世紀後半)——第一、二章
?胡漢雙重體制期(四世紀後半∼五世紀後半)——第三、四章
?中華王朝轉換期(五世紀後半∼六世紀前半)——第五章
?胡漢融合期(六世紀前半以降)——第六、七章
在各個時期中,拓跋部是如何建立國家體制,又是如何統治遊牧民(胡族)與農耕民(漢族)的?並且,拓跋部自己獨特的制度與文化(胡俗),又何去何從?日本的歷史教科書多半認為,在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下,胡語、胡服、胡姓皆被禁止,胡俗也因此消失了。這樣的說法是正確的嗎?拓跋部所創造的「中華」,究竟是什麼模樣?又是如何傳承到隋唐的?本書將透過解讀文獻史料,逐步釐清上述的問題。
「中華」究竟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又是誰創造了「中華」?中華從來就不只專屬於漢族,由衷希望,讀者能夠透過本書理解這一點。
?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