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關於好萊塢歷史的五個觀察
這是一段好萊塢的簡史,從愛迪生的「前好萊塢」時代,一直到無所不在的線上影音世界。本書討論了許多電影和電影製作人,但主要關注的是大方向:對新技術的採用、獨立電影製作人帶來競爭所產生的反應,以及好萊塢第一個百年內的政治和文化動蕩產生的影響。簡明歷史有一個優點:能讓讀者在深入研究特定時期或問題之前有個概觀。另一個優點是,濃縮歷史可以讓我們看出模式,這在篇幅更長的作品中有可能被看漏。
為了提供完整的最新歷史,我綜合了有關好萊塢的最新學術研究和理論,希望內容容易閱讀。我還參考了自己的書、講課內容以及對電影和媒體歷史的深思。因此,即使是對好萊塢歷史上的名字、電影和事件熟悉的讀者,應該也能在本書中發現許多新的內容。在進入歷史之前,我先從五個簡短的觀察開始,說明好萊塢是如何以及為何開始發展。
一、無一處自然
為什麼三十五毫米膠捲成為好萊塢電影的標準規格?為什麼劇情片通常片長九十至一百二十分鐘?為何電影明星會行銷電影和電視節目?最早期的好萊塢歷史,講述先鋒們是如何透過實驗和探索,找出拍電影的基本技術。但是,用會動的圖像來敘事,這當中並沒有自然的或一定要有的元素。拍電影這件事,並不是一個人或一個團體發明的。好萊塢的藝術和產業,是由歷史、文化、經濟和政治力量共同塑造的。
二、高風險事業
拍電影這個事業,有與生俱來的風險。寶僑公司開發出品客洋芋片之後,就可以一直不斷地複製。但電影既非商品,也非穩定的企業。研發工作很少有回報,一部電影的成功也不能保證下一部就會成功。好萊塢製片廠系統(studio system)的設計,大部分都可以被視為管理風險的策略,這些風險來自於製作昂貴、需要合作且獨特的產品。好萊塢對電影明星和類型片的依賴,很明顯地只是試圖在電影製作和觀影體驗上,建立一些可預測性。發展出製片廠系統的要素,大都是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和確保可預測性,包括建立一個監管電影是否合乎道德的組織、透過併購讓所有權集中、培養出跨媒體系列作以及觀眾數據的應用。
三、電影聖地
好萊塢一直是個全球企業,其總部在洛杉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好萊塢建立了全球配銷網,並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變得更加完善。而其他國家就算透過配額或金融監管,想限制好萊塢電影在該國的發行量,也很少奏效。從很早以前開始,好萊塢就已製作吸引全球觀眾的電影,世界上最好的演員、導演和作家也持續前仆後繼到洛杉磯。自一九一○年代以來,美國政府投入大量資源幫助好萊塢這個全球企業成功,且好萊塢有時被視為一種將世界美國化的機制。但好萊塢的製片廠系統向來既是全球文化的容器,也是全球文化的傳播者,將美國和世界其他地區一樣好萊塢化。
四、跨媒體
電影也一直是「跨媒體」講故事和消費這條產業鏈中的一種媒介。最早的電影改編自新聞事件、卡通和流行的戲劇,在歌舞雜耍表演場所和市集上演出,用來銷售香煙、衣服和其他商品。這時期有個完美的例子,就是華德•迪士尼的《白雪公主》(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 1937)首映時,該公司與七十幾家公司簽訂了銷售契約,包括製造餐具、玩具和故事書的廠商。在一九六○年代,製片廠成為多媒體綜合集團的一部分,致力於製作所謂的「年度大片系列」,讓其中的故事和角色可運用在公司的所有部門中。將媒體消費者吸引到跨媒體的過程中,網路也做出貢獻,粉絲們會將自己製作的剪輯與混編與人分享,成為好萊塢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的一部分。在女權主義者重新講述《哈利波特》系列的影片旁邊投放廣告,以及銷售電影院門票和電視授權,這些都是華納兄弟娛樂公司的利潤來源。
五、變化趨多
好萊塢處於不斷有變化和永遠有危機的狀態。永遠會有新技術、獨立電影運動或全球金融危機出現。然而,一個多世紀以來,製片廠系統不僅完好無損,還變得更強大更普及。當然,有些製片廠已經倒閉,而有些則相對年輕,但自一九一○年代以來,全球絕大多數的媒體消費控制在大約共八家公司手中。獨立公司、新媒體平台甚至盜版的競爭,一直是好萊塢歷史的一部分,不斷對系統的變革和發展加以挑戰。儘管好萊塢文化中向來不乏危言聳聽的言論,但製片廠系統長期以來一直是、並且很可能往後也會是,站在全球媒體經濟的頂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