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歷史如何締造?地圖知道: 世界為何發展成現在這個樣子?透過地圖看人類各種「移動」,歷史的來龍去脈腦補成動畫,趣味盎然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762776
伊藤敏
黃雅慧
大是文化
2025年11月26日
180.00  元
HK$ 153  






ISBN:9786267762776
  • 叢書系列:TELL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7 x 23 x 1.27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TELL


  • 人文社科 > 歷史 > 世界歷史 >









    推薦序一 告別文字迷宮:一本用「地圖」解讀文明興衰的史學指南�江仲淵

    推薦序二 地圖視角看歷史的底層邏輯�鄭俊德

    推薦序三 看地圖學歷史,讓你擁有更宏觀的視角�巫師地理

    前言 用地圖視角看歷史

    序章 遷徙,是理解歷史的核心



    第一部? 河流孕育文明,交通強大了國家,都靠移動

    第1章 人往河流聚集,逼出文明

    第2章 古中東帝國開始衰弱,北非國家跟著低迷

    第3章 條條道路通羅馬,不是比喻而是真的



    第二部? 絲路、海路,加速了亞洲貿易

    第4章 伊斯蘭教的誕生與帝國崛起

    第5章 隋開鑿運河加速滅亡,宋利用運河成經濟強國

    第6章 蒙古人建驛站,活絡人流、物流、金流

    第7章 明清朝解除海禁,創造三世之春



    第三部? 歐洲,接收羅馬帝國文明而誕生

    第8章 中世紀前,地理上不存在歐洲

    第9章 歐洲,剛誕生就被分割

    第10章 十字軍遠征走水路,帶動地中海貿易



    第四部? 大航海時代,全球商業的開端

    第11章 從神性到理性,歐洲人開始遠洋航行

    第12章 西班牙黃金時代,讓荷蘭以富建國

    第13章 近世代國家,財政穩固,拳頭就硬

    第14章 英法搶占美印殖民地,引發百年戰爭



    第五部? 工業革命,運河和鐵路的時代

    第15章 蒸汽船、火車,縮短移動時間

    第16章 拿破崙征戰,稱霸還重組歐洲

    第17章 維也納體制與十九世紀歐洲

    第18章 大英帝國的生命線,擴張殖民地

    第19章 俄羅斯南下政策,引爆英俄衝突



    第六部? 現代中東動盪

    第20章 戰後國際秩序的反目

    第21章 英國三枚舌外交,引起中東衝突

    第22章 東協:從反共組織到接受社會主義國家加入



    結語 地圖透露現在與未來





    前言



    用地圖視角觀看歷史




      學生時代學習世界史時,你是否曾覺得很難從地圖掌握歷史如何演變?事實上,大部分考生都不擅長看地圖。對此,我認為有兩個主要原因:



      一是資訊量。課本或講義上的地圖,往往充滿各式各樣的資訊,雖想全部記住,但因資訊量太過龐大,所以背不起來。



      第二個是觀點,若只是漫無目的的看過多資訊的地圖,往往不容易留下記憶。但事實上,不管是什麼地圖,都有值得關注的重點。只要設定好正確的觀點,就能看出不少訊息。舉個例子,當我們打開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歐洲地圖時,請特別留意中部地區。在這個時期,歐洲誕生八個新興國家: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及南斯拉夫。



      觀察這些國家的位置,我們能發現它們大致上沿著南北方向,呈一直線排列。



      這裡就是關鍵所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國爆發革命,催生世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這一變局引起英國、法國等西歐列強及美國的警戒。於是,他們透過讓德意志、奧地利等戰敗國控制的東歐地區獨立,作為對抗蘇聯的「防波堤」。



      這樣一來,這張地圖就不再只是單純的羅列國名了。你或許能從新興國家的地理位置與歷史意義,聯想到蘇聯誕生、俄國革命以及社會主義等歷史事件,並初步理解這些新興國家的戰略定位與政治傾向。「這些國家的邊界,本質上只是大國政治下的產物,因為列強的算計、民族衝突與領土爭議等問題,導致各國政局普遍不穩定」——即便這樣說,相信大家應該不會感到意外了。



      透過這樣的方式來解讀地圖,就能將看似零散的歷史事件連結起來,從更深層的角度理解,那些一般人耳熟能詳(或僅止於表面理解)的歷史事件。



      當然,本書的重點並非全面掌握整個世界史,而是以「地圖作為一種觀看歷史的方式」為概念所構成。書中地圖皆是我以白地圖為基礎自行製作,並針對每個章節設定解讀地圖的視角。



      換句話說,本書核心是「從地圖出發,重新理解歷史」。但這並不代表讀者一定要事先具備世界史的知識。相反的,這是一本為了重新掌握、或重新學習世界史而設計的入門書。



      現在就讓我引領大家,一同踏上這場透過解讀地圖,走入嶄新世界史的旅程。



    推薦序一



    告別文字迷宮:一本用「地圖」解讀文明興衰的史學指南

    「歷史說書人History Storyteller」粉專創辦人�江仲淵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定勝天」的思想成為主流,人類的努力與智慧被視為文明的唯一決定因素。然而,當我們談論地緣政治時,才猛然驚覺:地理的影響力遠超乎政治,它其實是塑造文明與文化的底層先決條件。



      面對歷史上羅馬的興衰、西方崛起等宏大命題,世人往往莫衷一是。在這樣龐大而無法重複的事件中,我們幾乎不可能窮盡所有的因果鏈條。成功者不知何以成功,將難以複製;失敗者若不清楚自己為何失敗,恐怕難免會重蹈覆轍。我們必須分清:人類求生的意識與主觀意志,或許是使歷史成為可能的條件,但與生俱來的地理、氣候、經濟條件,才是使歷史成為實際的原因。



      那麼,我們能否找到一把鑰匙,能直觀且清晰的解鎖兩者之間的微妙作用?關於這點,被譽為地圖鬼神的日本世界史名師伊藤敏,提供一個強大且顛覆認知的解讀工具──地圖。



      他篤信人類歷史是貿易、外交、戰爭等跨地域交流交織而成,單靠文字資訊難以真正理解人們如何移動與互動。作者更相信,只有搭配地圖一起看,故事的來龍去脈才能一目瞭然。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是一本單純的歷史教材、冷冰冰的地理圖冊,而是結合地理的可能性與人類的實際行動。透過近百張作者親手繪製的白地圖與圖表,將歷史的「WHY」和「HOW」清晰的視覺化,幫助讀者掙脫文字迷宮,直接觀看歷史的骨架。



      地圖揭示了交通在文明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從最早為了灌溉而形成的兩河聚落,到東西文明的接觸,使坐落於歐亞大陸交通要衝的蒙古等部族迅速累積財富,直至大航海時代新舊文明的碰撞與合作。所有的文明莫不是以道路拓展其版圖。河流孕育出初步的人類文明,而人類靠海洋成為了強大文明。



      此外,本書更深層次的啟示在於地緣關係如何造成文明的格格不入,以及國際間衝突的底層原因。例如,列強干涉俄羅斯爭奪不凍港,其答案遠非單純的利益糾紛,更是海洋國家與陸權國家的意識形態對抗。它告訴我們,文明與文明之間的對沖與隔閡,往往源於其形成環境和文化內核。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提供一個宏大且清晰的視角,幫助我們理解歷史的偶然與必然。它將人類歷史從龐雜的文字描述解放出來,以客觀的地圖作為分析工具,帶領我們理解人類文明的底層運轉法則。



      這本圖解世界史的指南,將帶領讀者看清地理環境如何鑄就今日的世界格局。只有掌握了這世界的底層法則,我們才能清醒的審視當前國際局勢,並準確規畫文明的未來之路。



    推薦序二



    地圖視角看歷史的底層邏輯

    閱讀人社群主編�鄭俊德




      我們多少都抱有環遊世界的夢想,但可曾想過,今日地圖上的國家邊界,其實藏著數千年來人類移動、競爭與生存的底層邏輯?



      《歷史如何締造?地圖知道》正是為了解析這個世界為何長這樣而生。它不是提供人名和戰役的背誦清單,而是透過獨特的地圖視角,帶領我們依據地理條件、人流與物流的動態,重新串聯三千年來的全球故事。



      作者精闢點出:「遷徙,是理解歷史的核心」。歷史從來不是靜態,而是人類不斷移動、交流、衝突所編織出的巨大網絡。從最初大河流域孕育文明(如黃河和長江、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水利工程與季節性氾濫逼出文明國家如埃及,到古代帝國如波斯、羅馬把整備道路作為擴張版圖的首要任務,地理始終是權力板塊變化的重要藍圖。



      當強權因內在矛盾鬥爭或天災疫情而中斷貿易時,新的商業民族就會乘隙崛起,以驚人的商業機敏性重塑格局。書中深入分析,無論是隋朝開鑿運河促使宋朝成為經濟強國,或明清解除海禁重新創造繁榮盛世,亞洲貿易的脈動皆由地理與政策交錯決定。最經典的案例是蒙古帝國的擴張,其本質是為了獨占歐亞貿易網絡,利用絲路創造空前絕後的蒙元治世,建構史上第一個橫跨歐亞的經濟整合體。



      隨後,歐洲開啟大航海時代,不再滿足中繼貿易,轉而直接航向香料產地發展,當然催生了引發人權爭議的奴隸以及殖民地。這場全球性的地理發現,徹底改寫了世界經濟的核心與邊陲格局,也奠定今日國際分工體系的雛形。



      歷史的地理慣性,更以驚人的相似度反映在當代國際政治中。書中詳細解析了近代的歐洲列強殖民競爭,以及全球大國彼此戰略正面衝突,引爆後來的世界大戰……這些看似遙遠的歷史角力,與今日國際熱點如烏克蘭戰爭、中東衝突的地理脈絡有著驚人的重疊,證明歷史上重要的戰略要地,其價值從未真正改變。



      本書不僅是世界史的入門指南,更是一堂生動的地緣政治學速成課。它幫助我們將散落的知識點串聯成清晰脈絡,在內心打造一張屬於自己的「世界歷史地圖」。如果你渴望擺脫過去歷史學習的困境,想真正看懂國際局勢背後的地理邏輯,我誠摯推薦本書,它將徹底刷新你對世界的認知。



    推薦序三



    看地圖學歷史,讓你擁有更宏觀的視角

    地理及國際情勢臉書粉專�巫師地理




      歷史與地理是相輔相成的學問。



      時代演進過程中的人事時地物,除了靠歷史展示的因果關係與脈絡的緣由,還需要透過地理加以呈現空間概念,讓世人及其後代子孫可以知曉,在那個時代的背景之下,某帝國的勢力範圍或是拓展的影響力為何。



      因此,常有人說:「史地不分家。」掌握時間軸,也需要明白經緯尺度的版圖。



      在《歷史如何締造?地圖知道》中,作者分析了好幾個在歷史上重要的時代,包含:伊斯蘭世界版圖、蒙古帝國、歐洲崛起、地理大發現、冷戰、以巴衝突……每一個劃時代的發展脈絡,透過地圖,呈現帝國崛起到版圖推進的過程,讓我們能從中理解,有哪些因素導致世界為何發展成現在這個樣子,也可以從中得到啟發,甚至,現代世界有很多的現象,依然受到過去好幾世紀以來的影響。



      例如:印尼為何信仰伊斯蘭教、歐亞大陸之間曾有過哪些征戰、德法兩國如何成為歐洲核心、美洲物產如何傳播至世界、日不落帝國帶來的影響、民主陣營與共產陣營有哪些、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難題是什麼等。



      若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除了學習歷史,也得學習地理,兩者搭配才能讓我們擁有更宏觀的視角,正確理解世界的演變。



      當前二十一世紀仍有許多問題需要各國關注,畢竟在資訊、經濟、交通、政治等各層面,每個世界公民都難以置身事外:我們共同歷經過新冠疫情(COVID-19)、烏俄戰爭還沒結束、以巴衝突尚未落幕,甚至,中美貿易戰、臺海問題、歐盟發展、東協市場等,依舊是各國人民關注的議題。



      從歷史地理學角度,我們可以思索在不同時代背景之下,本書中的每個章節與臺灣的連結是什麼?臺灣與東南亞的關係、島鏈(按:Island Chain Strategy,由美國前國務卿約翰·福斯特·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在1951年冷戰時首次明確提出的概念,既有地理上的含義,又有政治與軍事上的內容,其用途是資本主義陣營對蘇聯、中國等共產主義國家形成圍堵,為西太平洋一系列島嶼的統稱)與冷戰下的臺灣是什麼樣子、臺灣與美國和中國的角力、烏克蘭給臺灣的啟發、以色列給臺灣的學習等。



      借鏡歷史發展,期勉不重蹈覆轍過往發生的憾事。雖然人類文明演進勢必在資源掠奪、版圖野心、國際秩序等過程中引發戰爭,但我們可以從這些戰役中學習如何避戰、止戰,善用各國家的地理條件及外交手腕。



      相信讀者在細讀本書時,藉由過去理解現在,也從現在找到未來的趨勢。在變化萬端與詭譎多變的國際情勢,甚至氣候與災難當中,在歷史與地理找到個人於世界的安身之道。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