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2028書店從街頭消失:深入探訪日本30位資深出版人與書店經營者,談實體書店的轉型與再生。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762271
小島俊一
林佑純
大是文化
2025年11月26日
166.00  元
HK$ 141.1  






ISBN:9786267762271
  • 叢書系列:Style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Style


  • 商業理財 > 管理與領導 > 各行各業經營











      「書店沒了,受傷的心要去哪裡翻頁?」



      ◎日本已高達26%的鄉鎮沒有實體書店,預計2028年多數書店都將消失。

      ◎過去載滿書籍、雜誌到各書店的貨運行,其中有一半如今改載食品。

      ◎辦作者簽書會,耗費人力且利潤低──以後沒有出版社想在書店辦活動了?

      ◎在網路一鍵下單,隔天就能收到書的時代,讀者為何還要走入實體書店?



      「反正店裡的書賣不掉可以全部退給出版社。」

      「沒辦法,獲利都被人事和房租拖垮了。」

      「電子書越來越普及,誰還去實體書店買呀!」



      這些理由都有幾分道理,

      但讓實體書店接連消失的主因,到底是什麼?



      作者小島俊一,曾擔任日本兩大中盤商之一「東販」的高階主管,

      之後被派駐至日本愛媛縣松山市「明屋書店」,出任代表董事。



      當時這家書店已連續虧損多年,他以獨創管理方式,

      在未解僱任何一位員工下,經過兩年半努力,成功實現獲利。

      被日本雜誌《鑽石週刊》評選為「全國地方企業活躍排行榜」第一名。



      本書是作者深度採訪30位日本出版人,

      從出版社、中盤商到書店的三方視角,解讀書店如何轉型與再生。

    ?

      ◎岌岌可危的書店現況(臺灣也差不多)

      .房租、水電、人事不斷高漲,營業額卻下降,

      書店不能隨意變更書的定價,也不能自行決定要進什麼書賣,

      一切都是中盤商說了算(導致各家書店都長一樣,沒有特色)。

    ??

      .庫存可以全部倒回給出版社,不用承擔風險,

      導致店長與採購只在乎進貨折扣,而非利用陳列、海報與店長推薦創造暢銷書。

    ? ?

      日本書店有解決之道嗎?有。

      有人提出:「長銷書以更優惠折扣跟出版社買斷。」

      但,書店願意買斷嗎?出版社願意降折扣嗎??

    ? ??

      ◎書店轉型與再生的關鍵

      .不只賣書,還當作社群平臺經營。

      老字號的日本熊本書店成功轉型為多功能空間,

      以書為起點主辦「付費」活動或講座:

      例如,販賣繪本的店舉辦說故事活動、販售料理書則開設烹飪教室等。

      這些講座要收多少錢才有獲利?作者模擬實際收益給你看。



      .除了賣書,員工還能自己「養書架」。

      連鎖書店的統一進書策略(中盤商給什麼書就賣什麼書),

      剝奪了第一線店員選書的眼光與判斷力(反正賣不動就全退)。

      

      日本北海道最大複合式書店Coach & Four,讓店員自己選書、進書,

      精準預測熱銷商品,竟創下單日銷售破萬本的佳績。

    ??

      想看書,去圖書館借就有,為何要去書店買?

      看日本書店如何與圖書館打造彼此競爭又合作的關係。



      當書店從街頭消失,讀者、出版社與中盤物流業者都深受其害,

      怎麼拯救?日本30位出版人談實體書店的轉型與再生。



    聯合推薦



      大雁出版基地發行人�蘇拾平

      時報文化出版公司董事長�趙政岷

      樂心書室創辦人�陳樂心

      「我在出版業上班」社群創辦人�E編



      英國作家阿道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早在1932年的作品《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就預言了未來人類不再需要書本的景況。

      今年(2025年)9月,英文網上一篇談〈閱讀走向衰亡〉的文章舉證指出:這10年(2015年起),書市的崩盤幾乎與智慧型手機(及AI)的使用程度反向同步,人們讀寫能力正快速下降,全球書業規模跌到最盛時期的四分之一。

      這十年來,臺灣新書首發量(包括網路書店)遽減六成以上,實體書店家數面積推估剩不到三成,書店繼續在街頭消失中……。

      2028年,我相信,誠品書店還在,閱讀也還在。

      ——大雁出版基地發行人�蘇拾平



      《2028書店從街頭消失》這個書名乍聽或許有些聳動,實則言之有據。作者透過實地走訪多位資深出版人,回顧那些曾經「保護書店」的制度,如何在時代變遷下逐漸成為束縛生存的鎖鏈,同時記錄日本書店與出版業正視結構性問題、提出行動方針,而後呈現逆勢成長的具體案例。

      對出版人而言,這是一面鏡子,促使我們重新檢視自己與制度、讀者、書之間的關係;而對一般讀者來說,則揭示出一本書從印刷到上架背後的龐大運作系統,也讓人看到書店在夾縫中仍堅持「讓好書被看見」的信念。

      即使臺、日制度不同,書中對產業上中下游的分析、書店經營策略,以及重構讀者連結的觀察,仍令人深受啟發。讀來不僅震撼,更能感受到書店現場的真實溫度與行動力量。

      ——「我在出版業上班」社群創辦人�E編



    ?


     





    聯合推薦

    推薦序? 情感力即是書店的商業力�陳樂心

    前言? 當書店即將消失

    ? ??

    第一章? ? 岌岌可危的現況

    1.? ? 日本已四分之一鄉鎮沒有書店

    2.? ? 書店消失,出版社也不復存在

    3.? ? 房租,壓垮書店的最後一根稻草

    4.? ? 改由出版社與書店直接交易

    5.? ? 從惡化到倒閉的真實案例

    6.? ? 我家附近就只剩你們這間書店了

    第一章總結? 坐以待斃,還是奮力一搏?



    第二章? ? 從特色書店,看見創新

    1.? ? 只有Z世代能打動Z世代

    2.? ? 沒有比經營書店更安全的生意了

    3.? ? 不只賣書,也販售生活雜物

    4.? ? 來自獨立書店的數據化銷售

    5.? ? 在地生活vs市場導向

    6.? ? 不只賣書更是活動主辦者

    7.? ? 轉型突破口:集換式卡牌與二手商品

    第二章總結? 推動書店轉型的關鍵



    第三章? ? 書店再生的關鍵

    引言? 進貨折扣、物流與人員培訓

    1.? ? 連大型書店也在虧損

    2.? ? 載書的貨車上,有一半是食品

    3.? ? 店員不該只是收銀員

    4.? ? 除了賣書,還要會「養書架」

    5.? ? 書店採購只在乎折扣率

    6.? ? 出版業致命傷:沒有員工培訓計畫

    7.? ? 圖書館與書店間的競合關係

    第三章總結? 給同業的一段話



    第四章? 書,通往所有商品的入口

    1.? ? 連亞馬遜都靠賣書起家

    2.? ? 成為心靈歸屬的存在

    3.? ? 數位轉型帶來的效益

    4.? ? 把書店當作社群平臺經營

    5.? ? 「直木賞」作家所看見的未來

    6.? ? 以人為本的「行銷3.0」

    7.? ? 「數位排毒」的風潮

    8.? ? 遞出創新的接力棒

    9.? ? 書店是出版社最重要的夥伴

    10.? ? 實體書店存在的意義

    11.? ? 光喊「書很重要」,沒人在乎



    後記

    參考文獻



    ?





    推薦序



    你還敢不敢開書店?

    時報文化出版公司董事長�趙政岷




      說實話向來不好聽,因為常會被人斥責為「烏鴉」!但現實並不是只要把頭埋進沙裡就能消失,現況也不會因為你有信心而自動好轉。



      曾任日本兩大圖書中盤商之一的東販高階主管小島俊一,深度採訪30位日本出版人,從出版社、中盤商到書店三方視角寫下《2028書店從街頭消失》一書,光看書名就觸目驚心,說的卻是大實話。?



      書中所描述的情況,在臺灣亦然。臺灣出版業的年產值從高峰約新臺幣600億元,到如今剩不到200億元,許多鄉鎮已完全沒有書店。金石堂連鎖書店全盛時期約一百二十多家,到今年(2025年)底剩19家;誠品書店從過去約達70家,到今年含海外約30家。難道現實將正如書名所說的,2028年書店從街頭消失?



      記得那是2001年,同樣是探究日本出版的日本作家暨評論家小林一博寫下了《出版大崩壞?!》一書,該書提到日本出版界在顛峰時,共有七千多家出版社、兩萬多家的書店,而東販、日販這類負責書籍流通業務的公司也有數十家。然而,自1997年起,日本出版業界的營業額連續4年大幅下降。



      大量的退書,造成每年約有1,000家的書店停業倒閉;而經銷商方面,大阪的經銷老店柳原書店、位在東京神田的北隆館書店也都面臨資金周轉不靈的危機;大宗經銷商日販的營運同樣出現嚴重的赤字。如此慘烈的景況導致出版界的信心大受打擊,於是出版社相繼休業、轉讓,甚至倒閉。連帶應該有著穩定經營的新潮社、雜誌之家等大型出版社,也陸續出現虧損經營的危機。而素以「雜高書低」占出版業6成以上——總營業額達日幣兩兆多的雜誌,其銷售量也明顯大幅滑落。



      那一年讀到這本書時,讓我原本想創業開出版社的心,嚇得頓時縮了回去!不過,現在看來是錯了。過去20年,出版業當時確實比較容易經營。出版業雖然沒發生大崩壞,但產值剩不到一半是不爭的事實。說起未來5年、10年出版會大崩壞?書店從街頭消失?我不敢說是!卻明顯看到這股趨勢。



      當閱讀成為小眾:書店與出版社的轉型與定位



      現代社會的生活與閱聽型態的改變,顛覆了人們獲取內容的方式,絕大多數的讀者已離書本而去,閱讀僅成為少數人的小眾嗜好。當一項特製的產品無法吸引超過2,000名消費者購買時,該產業的商業規模與商業模式勢必得從頭調整。



      改以減量出版、少出書,或投入更長時間打磨一本書,在多數情況下並不會因此提升銷售表現。相形之下,書店的調整彈性更為充足。十幾年前我說過誠品需要不斷縮減書區改成賣場,到後來我感謝誠品,以「誠品生活」養活「誠品書店」。而專注於賣書的金石堂,也許可以把部分書區轉換為其他商品類別。一次座談上,臺灣蔦屋書店表示:它們的營收占比,書籍與文具各占四分之一,餐飲則高達一半。被視為臺灣最美好的風景之一的各地獨立書店,其經營之道不該僅靠賣書,而是有人接案、有人製作旅遊地圖、有的推銷農特產品、有的自行出書,找出各自的生存道路。



      正如民宿的賣點在於展現民宿主人本身,不論獨立或連鎖書店,店長的個人特色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皆會反映在布置、選書與服務上;其次,作為書店老闆,還需要具備更強的業務開發、經營管控與財報發展等能力,不能只靠文青式經營、看天吃飯。另外,策展精神極為重要——無論是書的策展、活動策展、社區策展、年度主題策展,在出版社同樣舉足輕重。當今的消費者與讀者都需要撩撥,用注意力圈粉,也圈住新臺幣。?



      真的不希望書店從街頭消失,也不希望出版社從自由臺灣消失!不怪讀者不看書,怪我們沒有做對現在讀者要看的書;不怪讀者不買書,怪我們沒有把書的好讓讀者知道!當生活型態改變,「分眾出版」、「在地滿足」的時代也接連來臨,我們如果沒能力進入出版2.0、出版3.0的世界,那就只能等著實體書店從街頭消失,而看書也將成為未來講古的事!



    情感力即是書店的商業力

    樂心書室創辦人�陳樂心




      時常有人問我,是不是從小就夢想開書店?



      若回想自己是如何成為書店人的,這就必須從童年的一個場景說起:小學的我熱愛偵探故事,每到週五下課,總會窩在客廳沙發上,翻閱著一本接著一本的福爾摩斯。直到小學五年級開學時,我才發現自己近視了,還難過的向父親告解,當時真的是個閱讀狂熱的孩子!



      經營書店是我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即使書店盛世已結束,我仍選擇投身這個產業,當然也遭遇家人的反對。最後,還是那份熱烈的信念說服了自己,於是踏上書店旅途。



      第一家書店「樂心書室」從廢棄的警察宿舍——86設計公寓——開始,一個22歲女孩天真的夢想。說起那幾年的獨立書店老闆,猶如社群明星,被眾人投射著期待的目光。讀者來到書店,只為尋求現實的解方,而我也時常陪大家天南地北的暢聊,替讀者挑選一本本解答之書,陪伴他們度過生活中沒有書店的時刻。



      《2028書店從街頭消失》是大膽的預言,也反映出不可逆的現實。本書作者採訪日本各大書店老闆及編輯,帶領我們一窺日本書店產業的面貌。隨著書店一家家關門,書店經營者不得不化身全能超人,滿足讀者各式各樣的需求。



      時常向日本借鏡的臺灣,其實也面臨相似的情形:書籍毛利低、營業人員缺乏整體的經營概念,以及產業中教育訓練制度不全。另一方面,我們也看見書店成為社區的情感聚集地,那一次次專注的陪伴,讓每家獨立書店成為無可取代的存在。



      我在書店創業結束後,如同奇遇般進入連鎖書店的線上部門。從中了解到數據分析的重要性,也明白連鎖集團的運作速度與獨立書店是完全不同的戰場,連鎖書店由採購部門統一配貨給各分店,出版社提早兩個月前往總部報品(按:介紹當月即將出版的書籍,並決定最終進貨量),同時與書店採購討論封面、銷售方式,這些完全是獨立書店工作難以接觸的面向。



      現在,離開書店後我成為了藝文接案者,每天依然保持著關注網路書店排行榜與逛實體書店的習慣,也發現商業書及大眾心理學書仍占據榜上。不難理解除了賺錢以外,如何過上自我實現的人生,是每個人都竭力追求的夢想。



      未來,哪家書店能掌握讀者的情感,讓他們從理性思維切換到感性消費模式,將內容延伸為各種商品(例如:文化論壇、作家午餐會、寫作教室等),就意味著該書店更具存活的可能性。



      2028書店會從街頭消失嗎?我真心希望這是個虛幻的預言。



    前言

    ? ??

    當書店即將消失




      拿起這本書的你,想必熱愛閱讀,或本身就是出版界的從業人員?你能否想像有一天,街頭上的書店從此絕跡?又是否察覺書店已一間接著一間消失?



      到底是誰扼殺了書店在業界的發展?面對這個問題,身為作者的我並不打算去追查。無論是「出版社有問題」、「書店本身就該負責」,還是「中盤商(按:在日本專門負責出版物批發及配送的仲介業者。日本主要有兩大企業:東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販〕與日本出版販賣〔以下簡稱日販〕,兩者幾乎壟斷整個書籍市場;不僅規模龐大,事業範疇也遠超過一般批發商,每年營業額高達數千億日圓)制度有弊端」,甚至是「書本與生活的距離拉大」,這些理由看似都有幾分道理,但充其量只是片面說法。書店接連消失的原因,或許沒有各位想像中如此簡單。



      為了整理出最接近事實的答案,我邀請幾位日本出版界的專業人士,進行公開訪談;部分受訪者採匿名形式呈現。站在各自的立場,暢談對於書店的真實想法,與你一同俯瞰現今的出版業界,並逐步探尋答案的核心。



      讀完這本書時,你或許將進一步明白書店不斷消失的原因,但同時仍能感受到來自書店未來的一線曙光。



      歡迎你,來到這座名為「出版業」的迷宮!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