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排除所有可能,最不可能的就是真相
先給朋友們出道題。
一個山洞之內,發現了一具男性的屍體。經過法醫檢驗,死者的頭顱頂端插?一把螺絲刀,螺絲刀的金屬刀杆完全沒入了頭顱,只剩下刀柄留在顱外。而死者的死因,就是螺絲刀插入顱內導致的重度顱腦損傷。
現在請聽題:這個男人是被人殺死的嗎?
有朋友就說了,這還用問嗎?這不就是古裝劇裏經常出現的往顱頂釘釘子的殺人方式嗎?頭頂插了一把螺絲刀,這不是他殺,還能是自殺嗎?
那老秦再問一句,如果這個案子由你來負責偵破,你會從哪裏開始調查呢?
《法醫手記:命案猜. 情. 尋》這本科普書,聊的就是這麼一回事:當警方發現兇案時,他們是如何破案的。
很多喜歡懸疑的讀者,在現實中看到有關兇案的新聞時,都會忍不住進行一番「推理」,但現實中的破案,往往和大家的想像有?非常大的差距。就拿上文這個「奪命螺絲刀」的案例(這是一個真實發生過的案例)來說,很多人一看到題目,就已經開始思考兇手是誰、殺人動機是甚麼了,但法醫在檢驗屍體的時候,可不是這麼想的。
首先,法醫要確定這把螺絲刀是在死者生前被插入的,還是在死者死後被插入的。其次,法醫要確定死者身上有沒有抵抗傷、威逼傷和約束傷,在屍體檢驗的過程中有沒有發現可以導致死者暈厥、失去抵抗能力的因素。
再次,法醫會對螺絲刀進行全面檢驗,確認螺絲刀刀柄上,除了死者的指紋和DNA(去氧核糖核酸),是否還有其他人的痕跡物證,同時確認現場的地面上有沒有除死者之外任何其他人的足跡。
最後,法醫會對現場進行勘查,看看洞壁上有沒有螺絲刀刀柄底部和洞壁撞擊而產生的痕跡。
在這個真實的案例中,法醫搜集到的資訊是:螺絲刀是死者生前被插入的;死者身上沒有抵抗傷、威逼傷和約束傷,也沒有任何導致死者暈厥、失去抵抗能力的因素;螺絲刀上只有死者的指紋和DNA,現場也只有死者的足跡;山洞的洞壁上,都是螺絲刀刀柄撞擊產生的痕跡。
綜合這些資訊,我們再進行推理,就會發現死者不是被他人殺死的,而是自己拿?螺絲刀,將刀刃一端頂住自己的顱頂,向牆壁撞擊,最終導致刀杆被撞入了顱內。這是一起自殺案件。
雖然聽起來心驚膽跳、不可理解,但這就是事情的真相。
從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出,很多事件發生後,根據關於現場情況的隻言片語,大家會憑藉自己的生活經驗做出判斷,並且對自己的判斷深信不疑。殊不知,辦案的邏輯和普通人的生活經驗、思維模式是不一樣的。
比如,法醫的辦案邏輯,並不是只看屍體狀態如何就簡單地做出推斷,而是要根據屍體檢驗、現場勘查的情況,排除其他所有可能。剩下的唯一一種可能,即便我們難以置信,依舊是真相。像「碎屍也可能是自殺」這個違反普通人直覺的說法,對法醫來說,就是排除所有可能後的真相。
所以,真實的辦案邏輯能力,對警方來說非常重要,對普通人也同樣重要。了解真實的辦案思維邏輯後,讀者朋友們會增強防範警惕意識,防止受到不法侵害;萬一受到不法傷害,也會意識到尋求警方幫助才是最優解。不僅如此,在網路熱點出現後,讀者朋友們就會自然而然用真實的辦案思維邏輯去審視案情,去審視警方通報,這樣就不會被別有用心的人「帶節奏」。
可是,朋友們該說了,我們又沒有學過刑偵知識,也沒有偵辦過案件,該如何去培養你說的這種真實的辦案邏輯能力呢?
這就是本書的價值所在了。
老秦精心挑選了發生在世界各地的9 宗命案,按照其發案到破案的時間線,以一名法醫(同時也是刑警)的視角,與大家一同展開「兇案調查」,慢慢對案件進行拆解、分析、研究和拓展。
這些案子都曾經轟動一時,也都有奇詭之處。為了不劇透,老秦把它們藏在了9 份調查檔案當中。檔案的名字也都暗藏玄機,比如「暗黑版捉迷藏」、「非虛構的屠殺夜」、「稻田邊的連環殺手」、「旅行袋中的頭顱」……
這些案件都是真實發生過的,老秦介紹案件,主要是為了對辦案的邏輯和破案的知識點進行科普,因此,為了保護當事人的隱私,老秦對案件細節進行了改編,對人物、地點也都進行了化名處理。
坦白說,這些案件老秦都沒有親手辦理過,對案件細節的了解,其實和大家一樣,也是來自各種媒體的報道。所以,受限於新聞報道的片面性,老秦對案件的認識也不一定全面。
總之,我們就當是在看故事,不要對號入座就好。真實的辦案邏輯能力,是基於刑偵學和刑事技術學,結合了前輩們的大量辦案經驗,然後通過「傳、幫、帶」的方式,一代一代在刑偵人員之間培養並流傳下來的。
在每個案件的調查部分,老秦會陪?大家來解析這些案件,把很多知識點和思維方法都穿插其中,讓朋友們更加直觀地,或者說是身臨其境地參與這一宗案件的調查與偵破。
對一本科普書來說,知識點是必不可少的。本書中有大量的法醫學知識,比如如何運用骨骼來推斷死者的身份;有大量的刑事技術學知識,比如布料纖維如何作為定案依據、測謊儀究竟是否可靠;有大量的犯罪心理學知識,比如卸裝行為反映兇手的何種心理;還有大量的法律知識,比如中國對刑事追訴期是如何規定的。
在每個檔案開首,有「調查提示」部分,老秦提示了一些核心知識點,但這些並不是全部的關鍵字,大家也可以自己做筆記,歸納出更為完整的版本。總之,這本科普書不僅有大量知識點,也有深入淺出的思維模式,相信刑偵懸疑愛好者讀來會很受用。
在「法醫手記」部分,老秦會和大家聊聊自己看完案件後的心裏話。很多案子,老秦在閱讀資料的時候,都非常唏噓。
大家讀完有甚麼感受,也歡迎和老秦聊聊。
特別要介紹的是,本書附有番外篇——「都市傳說」。老秦找了5 個曾經流傳很廣的「都市傳說」,和大家一起分析傳說的真實性和可信度。大家也可以把它們當成本書的「隨堂考」,看完都市傳說的內容後,可以先把書合上,記錄下你的思考,再繼續往下看,檢驗一下你的邏輯思維能力是否已經可以識破裏面的漏洞了。
最後,老秦很感謝打開這本科普書的各位讀者朋友的支持。
資訊化時代給人帶來了極大的便利,讓我們的視野更加廣闊。不過因為網路上的資訊過於龐雜,有些朋友會一葉障目,有些朋友會被誤導而喪失判斷力。在很多熱點輿情事件中,會出現虛假資訊驅逐正確資訊的怪像。
國家在清朗網路和科普、普法上花了大力氣,而老秦也想為這項工作盡一些自己的綿薄之力,在這裏也非常感謝為本書提供法律顧問服務的鄧嫦燕律師!
希望老秦的讀者朋友們,都可以擁有真實辦案邏輯能力,都可以擁有大量的法醫學知識,都可以擁有獨立思考的判斷力。這樣,我們就像打了一針「謠言免疫劑」,可以在廣闊的資訊海洋中自由自在地衝浪了。
祝大家閱讀愉快。
秦明
2024 年9 月2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