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二十年前開始研究追求卓越的成效,時過境遷,有了不少改變;有些變得更好,有些仍維持現況。
追求卓越的基礎有八大原則,也是許多經營得相當好的企業所採行的基本策略。如今有些內容我已捨棄不用,有些則做了修正。其中有個原則--就這麼一個--我要在此特別強調,要把這最重要的想法提出來。聽好,就是「行動導向」(a bias for action)!與我合寫書的鮑伯.華特曼和我一起觀察到,二流公司總是在反覆思量,想了又想,之後,還是在想!(這是當時商學院所鼓吹的想法,每個人都在盡其所能地分析,分析到不能再分析。)
但當時,我們發現3M及惠普並沒有這麼做。一九八一年,我到德國旅行,有一段很棒的經驗。我遇到一位美國運通的主管,他說起之前的老闆最常掛在嘴邊的話:「準備。發射!瞄準。」(Ready. Fire! Aim.)我愛死這句話了,後來將它放進書裡。
準備。發射!瞄準。(很多人宣稱這句話是他們自創的,包括德州富商,曾角逐總統候選人的羅斯.皮洛。)真相是,早在三百年前就有了。這個曾在黑暗時期協助鑽研人文學科的科學方法,並沒有變成商學院的分析典範。它是建立在實驗上,換言之,就是動手做--準備。發射!瞄準。
自一八五○年以降,現代企業與中階經理人漸漸成型,之後商學院才接著將這部分編寫,並將企業不斷投注的策略加以證實。最後,由模擬遊戲界高手鮑伯.麥克奈瑪拉(Bob McNamara)提出從越南得來的靈感--死亡人數(body count)一詞,將分析典範推到了最高點。
華特曼和我極度希望挑戰它們。在《追求卓越》這本書中,我們在某一章節中寫到:「分析模型讓我們走錯了方向。」二十年後,我們對這方面的概念之深,算是研究的相當透徹。或許這方面我言之過早,但我已準備好要告訴大家,麥可.史卡瑞吉的這本書可說是貫穿百年現代管理思想的精髓。
總之,我愛死這本書了!它完全原創(我知道現在原創這字眼被濫用得凶),但這本書真的就是這樣。
史卡瑞吉最拿手的快速原型創作,聽起來像是三階(third-order)創新工具。不只如此,作者的論點更教人信服。快速原型創作是成功的基石,是創新企業的文化源頭。
作者在書中寫道:「這本書的中心論點是,組織要從管理原型當中管理自己。」模型、模擬、原型都會在這本書中提到,照作者的說法,它們不僅是存在於創新中的矛盾,也是精華。作者「認真玩」的風格在3M、新力、惠普、微軟、迪士尼等世界知名企業中皆留下了見證。
這本書很嚴肅,它強有力之處不只是既刺激又深入的論點,還包括細節的地方,細節意味著原型創作文化。
原型創作流程驅動著創新流程,作者認為與一般書籍相較,它應該是最具深意,且反抗直覺扭曲。作者問道:「為了取得原型,我們在管理創新流程中,能得到更多的價值嗎?還是說,好好使用原型來管理創新流程,才能得到更多的價值?」他顛覆了約定俗成的想法,說道:「創新原型產生創新團隊。」反之亦然。
最重要的概念在於,原型創作流程成了企業達成創新的支架。透過型塑原型流程,企業找到了問題--我們想要創造出何種互動--的答案。
更有甚者,原型創作中使用的自然物質成了策略創新中的可變因素。例如,汽車產業長期依賴精密的黏土模型的作法,不是阻斷邀人討論的機會,而是連爭辯都沒有。更重要的是,也無法決定由誰來操作模型以及何時操作它。
我可以做,且真的很想,想親眼見到這個概念落實。坦白說,我好嫉妒,真希望這本書是我寫出來的!我對創新有極大的熱情,書架上堆滿了發明電視、收音機、錄影帶、波音七四七、雷達、現代零售業等的個案研究報告。但這本書卻是我讀過談創新的書籍中,最棒的一本。如果你不看這本書,又裝出一副不讀它也能重塑創新流程的樣子,那麼,你絕對是犯了一個極大的錯誤,並錯過了改正你的組織唯一的機會。
好好地讀這本書,就從現在開始看!--《追求卓越》作者湯姆.畢德士(Tom Pe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