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在知名的一九九六年迪士尼動畫〈鐘樓怪人〉(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中,找到所有這些典型音樂劇要素。這部作品是美國配樂大師亞倫.孟肯(Alan Menken)的經典之作;孟肯生長在紐約,從小學習多種樂器和作曲,後在紐約大學修習音樂。然而他與洛伊.韋伯一樣,都不願乖乖跟隨傳統路線走,喜歡自己的創意空間,畢業後以創作商業配樂為業。之後他巧遇劇作人艾許曼,合作第一部音樂劇作品〈異形奇花〉(Little Shop of Horrors),獲得初步成功。數年後兩人搭檔攻入迪士尼動畫世界,聯手創作了〈小美人魚〉,並贏得當年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以及「最佳原創配樂」兩項大獎,一夕爆紅。
孟肯為這幾個主題寫作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主題曲,例如響徹雲宵的教堂鐘聲主題(以三音構成),加西莫多的〈Out there〉唱出對正常人生活的響往,認為只要能和正常人一樣過一天就死而無憾,愛絲美拉達的〈God Help the Outcast〉唱出一個異教徒對生命意義的疑惑與想望。但我覺得堪稱頂峰之作,反是副主教弗羅洛的〈地獄之火〉。亦正亦邪的弗羅洛是個極難表現的角色,表面上他是維護秩序與治安的正義者,實際上他又是個被慾望煎熬的惡魔。這種善惡同體的矛盾,在名作詞人舒瓦茲(Stephen Schwartz,〈風中奇緣〉作者)筆下,顯得舉重若輕。一句「這不是我的錯,這是上帝的意旨……」,道盡凡夫俗子怨天尤人的脆弱。我建議讀者務必逐句品味這段三分鐘的獨唱,在背景管弦樂與百人合唱〈垂憐經〉(Kyrie)烘托下,達到波濤澎湃的最高潮。這不僅是弗羅洛的個人告白,更是每個平凡人終生內心掙扎的寫照。這樣的精刀細剖,十四歲以下的兒童觀眾如何能明白呢?
(本文作者為《音樂時代》雜誌總編輯、資深樂評家)
這部小說的構想來自於英國小說家瓦爾特•司各特(Walter Scott)一八二三年的作品《驚婚記》(Bride of Lammermoor)──為了準備自己的小說,雨果當時曾評論了這部作品。《鐘樓怪人》生動重現了中世紀的樣貌,法國那一段歷史是本書的主要架構,同時呈現令人驚異的各種場景及精闢的人物心理分析。被人格化了的巴黎聖母院是小說的中心,主角都圍繞著美麗的愛絲美拉達起舞,包括副主教弗洛羅、軍人孚比斯、詩人格蘭古勒和永難忘的加西莫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