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德意志銀行:一個金控帝國的現代求生記

德意志銀行:一個金控帝國的現代求生記
9789867174116
許可達、闕旭玲
左岸文化
2005年11月04日
107.00  元
HK$ 90.95  






* 叢書系列:座標
* 規格:平裝 / 320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座標


商業理財 > 經濟/趨勢 > 金融















德意志銀行成立於1870年,至今已超過130年。
德國最大銀行、歐洲資產排名第二大銀行。
富比世(Forbes 2000)全球企業排名34。

  銀行內部已起了根本變化,無論是在企業轉型上或業務重點上。「放款」再也不是核心業務了,投資部門允諾著更高的獲利機會。不僅銀行結構起了巨大變化,就連員工所奉行的價值系統也完全不一樣了。無怪乎德意志銀行越來越常涉入經濟醜聞案中。

  若想了解德意志銀行,有一項觀察重點:亦即它從工業社會過渡到後工業社會的轉型過程。產生於這段期間的社會變化與經濟變化對各種產業與各項經濟領域所造成的衝擊,都沒有像對金融服務業這麼迅速與劇烈。

本書除了要介紹德意志銀行此一金融巨擘之發展歷史,還將深入剖析其最新狀況,作者要探究的基本問題是:
*德意志銀行這家曾經讓眾人感到高深莫測的金融堡壘,如今處境如何?
*如此一家超大型金融機構何以會面臨如今窘境?
*展望未來它該如何突破困境?契機何在?

本書特色

  德意志銀行版圖橫跨全世界,是數一數二的歐洲銀行,亞洲也有不少據點。要了解歐洲金融發展,歐洲金融與全球經濟的關係,以及超大型金融機構的未來發展,絕不可錯過此書!

作者簡介

弗里黑姆.施瓦茨(Friedhelm Schwarz)
  經濟領域專業作家,專攻主題:「權力集中」--經濟上或政治上的權力集中。出版過《雀巢王國》、《被買通的國會》等書。

譯者簡介

# 許可達
  台大經濟系學士,德國特利爾大學經濟學碩士、博士,現任朝陽科技大學保險金融管理系專任助理教授。

# 闕旭玲
  政大哲學系畢業,留學德國六年,主修德文,目前專事德文翻譯。譯有《多瑙河母親》。



# 引言
# 第一章 飄揚百年的旗幟--沒有傳統,只有歷史
# 第二章 「我們就是跟別人不一樣」--論德意志銀行結構
# 第三章 誰在領導德意志銀行?--掌權卻又無權的董事會發言人
# 第四章 問題不斷--進入後工業時代
# 第五章 咬著牙撐下去——於逆境中開創新局
# 第六章 先取倫敦,再擒紐約--落實國際化與全球化
# 第七章 扭轉企業文化
# 第八章 金融賭場上永遠的贏家--銀行
# 第九章 操縱傀儡戲的中國富商--沃達豐併購曼內斯曼醜聞案
# 第十章 大型化的壓力--尋找新伙伴
# 第十一章 步履蹣跚的經濟巨人--德意志銀行現況
# 結語



台大經濟學系副教授 李顯峰

  因語言及文化、國情的差異,一般對西歐地區金融體系的認識,比對美國及英國的為少。歐陸的大型銀行常參與為大型企業的大股東,協助管理營運,這是美國銀行較少的現象;然而其內部細節卻經常圍著一層神祕的面紗。德國最大的銀行德意志銀行更是常給大眾一種高不可攀的印象。因而本書解析德意志銀行的中譯本出版(原書的副標題「神祕的帝國」即能引起格外的注目),有利於人們一探它的深層結構,其成功及缺失因素對他國金融業都有值得借鏡之處。

  德意志銀行自一八七○年在柏林設立後,就一直擔任著德國工業化的重要資金融通者。長久以來,德國各種與外貿有關的金融業務幾乎全操縱在英國銀行家手中,因而德意志銀行設立的主要目標是「促進並改善德國與其他歐洲國家以及海外市場的貿易關係」,肩負著明確的發展貿易的任務。自十九世紀起,德國推動重工業化政策,重工業的發展需要龐大資金的支援,鐵路業、煉油廠、電力公司、煉鋼廠等重化工業的設立發展,無論在德國、西歐及全球都需要巨額資金的支持。迄至二○○五年中,德意志銀行已發展成一個跨國的大型銀行企業集團,分行機構遍及七十四個國家,計有六萬三千七百名員工,一半以上的員工在德國以外的地區任職,自稱市場的重心是在歐洲。

  許多歐洲的商業銀行大多屬於「多功能綜合銀行」,提供各項金融百貨式服務,包括直接或間接從事保險、證券、基金管理和不動產投資等業務,與美國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區隔的型態不同。但近年來美國也積極朝著綜合銀行的方向轉型。台灣地區近年來修改金融法令,成立十四家金融控股公司,可能多少有所參考。德意志銀行發展成為一家全方位的綜合銀行,至二○○二年時其業務已遍及各金融服務領域,投資的公司超過兩千一百家以上,業務涵蓋金融、工業、房地產、建築、租賃及資產管理等事業。德意志銀行的組織結構自設立以來不斷地調整,目前(二○○五年)的架構約在二○○二年時改組而成。集團董事會(Group Executive Committee)專注於策略性管理、資源分配、內控與風險管理,各營運部門則設置了一個部門執行委員會(Divisionale Committee)以統籌管理。

  包括有三個集團事業部門:企業與投資銀行(Corporate Investment Bank)、企業投資(Corporate Investment)、個人銀行業務及中小企業理財(Private Clients and Asset Management)。整個集團營運委員會包括集團董事長、事業董事長及地區總經理,下轄上述三個集團事業部門,其下再設置地區管理委員會。

  德意志銀行的經營策略有若干能借鏡之處,例如投資企業、參與創投、以債作股、國際併購及刪減人事等策略,不斷茁壯、擴展版圖。它在許多投資的企業中,指派董監事或高階經理人的公司有數百餘家,也會處理出售或轉讓一些投資企業的股份以獲得豐碩的利潤,同時降低製造業的持股比例。但大致而言,在若干重要的非銀行主要業務上的投資沒有改變,例如統一安聯保險公司及戴姆勒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等等。此外,它配合時代趨勢參與創投業,一八八七年曾成功參與德國工業史上非常關鍵的創投熱潮,順利地在工業界佔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二年間全球經濟大蕭條,德意志銀行趁機擴張,併吞許多金融同業,還擴張到製造業與貿易百貨業。一九三三年德意志銀行參與銀行團,以債權換取股權(以債作股)的方式入主百貨業巨人卡爾斯達特(Karstadt),避免了後者的破產,德意志銀行佔有的股份高達四分之一。

  自一九五四年至一九七四年的二十年之間,一般稱為德國(西德)經濟奇蹟的時期,德意志銀行不僅恢復原先的事業規模,也緊抓住經濟起飛的契機,廣伸投資事業的範圍,包羅電影工業、船舶航運業、家庭用品、能源工業、保險業、百貨零售業等等。它的企業規模不斷成長,迅速躍升為「德國」這家超級大型公司的超級大董事,成為能影響德國經濟與政治大局的幕後推手。「德國」超級大型公司(Deutschland AG)是指整個德國企業界彼此交叉持股、互選董監事、互聘顧問而形成的緊密整體,以及存在於其中的關係網,關係模糊且複雜,外人不易窺其究竟。但對德國經濟的影響力擴大也帶來不利的影響,不易進行金融體系的大幅改革以提升效率及競爭力。在二○○○年左右的組織大改革中,德意志銀行就幾乎退出了政治勢力圈。

  二○○○年左右面臨國際通貨緊縮的衝擊時,台灣為協助傳統產業及金融業的發展,訂定紓困協助的政策措施。在研議修訂公司法及擬定企業併購法的過程中,曾有專家及業界代表建言參考上述(類似德意志銀行)的政策措施,讓銀行能以債作股方式指派專人協助企業經營,以脫離困境。

  本書作者明確指出德意志銀行成功的要徵有三大基石:(一)區域性原則(或在地化原則),(二)集體責任,(三)客戶關係管理。此三者是讓德意志銀行壯大勢力的主要原因,但其中也有限制它健全成長的因素。德意志銀行的監察人與董事會之間相當和諧,監察人從未干涉銀行的經營與管理,比較漠視股東的權益。另外,強調集體責任,個人地位微不足道,唯有遵守認同是德意志銀行的一份子,才能擁有個人在組織裡的職權。又因在地化原則導致國際競爭力不足,乃改朝向國際化策略邁進,一九八 ○年代以來不斷在國際間進行併購,其中有成功也有失敗。

  另外,德意志銀行擁有相當完善的顧問群,主要任務是對各分行的設立與經營方針提出建言,或對總行的經營策略提供意見。顧問群的傳統始於二次大戰之前,後來一直延續。顧問的實際作用是透過人脈,穩固及拉攏德意志銀行與客戶的關係,甚至進一步開拓新客源與商機。後來德意志銀行完全掌控與羅蘭.貝爾格(Roland Berger)國際行銷顧問公司合資創辦的「德國中小企業管理顧問公司」,整合企管顧問及金融諮詢。德意志銀行勢力因此又擴張了一步。

  一九八九年迄今是德意志銀行邁向全球化的階段,在國際化浪潮襲擊之下,它也藉著國際併購方式擴大。它曾於一九九九年中完成合併美國的投資銀行信孚集團(Bankers Trust),再度成為世界最大銀行,但至二○○二年以股票市值比較,卻慘跌至全球第二十名。其後因轉投資事業過多,常捲入企業醜聞案(可能是所投資企業的大股東,也可能是企業的財務顧問或監察人,甚至可能兼有上述的功能與角色),聲譽大大受損。

  二○○二年對德國金融界而言,是二次大戰後最艱難的一年,全球及德國境內景氣衰退、企業倒閉、股市低迷、戰爭威脅、營運成本居高不下。但當年也是德意志銀行改革的年度,接任銀行發言人(具實際執行權力)的約瑟夫.阿克曼厲行瘦身、精簡人事,出售關係企業,整併業務部門讓其獨立,裁撤約有一萬四千四百七十個職位,大幅降低營運成本,甚至超越原定的目標,獲利約為前一年的兩倍,百餘年歷史的銀行巨人終於又有復興的新氣象。

  二○○四年,德意志銀行調整企業集團董事會內部職權,另設立德國業務管理委員會(Management Committee Deutschland)專責德國境內的業務。同時將一九八一年設立的北京代表處升格為分行,以管理中國大陸的上海、廣州及北京三個營業所。二○○五年德意志銀行與聯合金融集團莫斯科公司(United Financial Group, Moskau)建立策略同盟,投資百分之四十的股份。另在沙烏地阿拉伯與阿爾其其亞投資公司(Al Azizia Commercial Investment Company)共同成立創投公司,又完全購併班德證券公司(Bender Securities Company)。

  未來德意志銀行仍將擴展上述三項核心業務,並須視德國金融法規是否能減少保護而定。因考慮金融機構設立大多具有濃厚的政治目的,或存在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德國金融法規規定約有三分之二的金融機構不得隨便轉讓手中持股,所以不易推動金融市場的整合,須賴德國公私部門共同繼續努力推動改革。

  本書中譯文句相當通暢正確,更難得的是譯者精心附上許多譯注,補充介紹有關德國企業的中文譯名及情況簡介,對了解及認識本書內容及德國企業都有莫大的助益,因此樂予推薦。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