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迪.鮑爾(Dee Power)為美國知名管理顧問公司「Profit Dynamics Inc.」創辦人,專長為創投顧問,多次為全美各地企業撰寫企業企畫書(性質類似小說或輕喜劇的創作)。兩人曾經合著有《你不知道的創投內幕(Inside Secrets to Venture Capital)》以及《天上掉下來的資金(Attracting Capital from Angels)》等書。除了「成功」這個引人入勝的非文學主題外,他們倆人還寫過懸疑、動作、冒險的類型小說。
然而,誠如西諺所云,每一朵烏雲都有一道金邊。激烈的市場競爭,加上相對於其他產業來得希望渺茫的「出走西進」之可能,在在逼使台灣出版業,不得不朝「升級」的道路走去。「升級」的徵象發生在互為表裡的兩面,一是實務的,從組稿選題的多樣到裝幀設計的講究;從預算成本的掌控到通路行銷的規畫,短短幾年,看得出明顯的提昇。其次,則是理論的, 2000年以來,關於新舊書店、出版經營、編輯力、中西書話、古籍版本、書籍裝幀的書籍大量出籠,「書籍閱讀」(books at books)這一類型閱讀的確立,其所代表意義,絕不僅止於「普通讀者」的另類好奇,事實上,也凸顯了「專業讀者」的迫切需要。
《暢銷書的故事》(The Making of a Bestseller)在此時此地應運而出,於是順理成章了。「暢銷書」一直是出版業最令人著迷的一個謎題。其原因在於,假如出版像是一種下注的行業,那麼「暢銷書」無疑就是「樂透」特獎了。「一本暢銷書拯救一家出版社」、「印書像印鈔票」這樣戲劇性的傳說,無論今昔中外,始終是出版圈內外所津津樂道的話題;說它是謎,原因在於,除了事情發生之後,事後諸葛亮式的解釋(或說,「牽拖」)之外,幾乎沒有人敢說他可以穩操勝券、無中生有地打造出暢銷書來。
暢銷書難打造,但也不至於像「羚羊掛角」般「無跡可尋」,也因此,總結歸納各種經驗,期望解開暢銷書之謎,或以暢銷書現象為主題的書籍所在多有,每過一陣子便會冒出一本來。國人記憶較深刻的,遠的如《大老婆俱樂部》作者奧莉薇?葛斯蜜(Olivia Goldsmith)那本長篇小說《暢銷書》(The Bestseller,新新聞),近的像麥可?科達的《打造暢銷書》(Making the List,商周),再如日人井狩春男的《這書要賣100萬本》(遠流)等都是。這些書讓人略窺暢銷書作家的焦慮、暢銷書的社會背景或經驗法則等等,從而初步理解,作為一種商品的暢銷書,其「誕生」或者難以預料,「接生」卻是馬虎不得——編輯行銷企畫作得好,暢銷書不無呱呱墜地之可能;編輯行銷企畫亂糟糟,「天生英才」也會早夭於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