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我,機器人(獨家封面版)

我,機器人(獨家封面版)
0010326259
葉李華
貓頭鷹
2006年3月24日
382.00  元
HK$ 382  






* 叢書系列:科幻推進實驗室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5*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科幻推進實驗室


[ 尚未分類 ]









名家推薦(以姓名筆畫排序)

新銳作家 九把刀
除了對科幻題材的無與倫比,艾西莫夫刻意發展的重重限制:機器人學三大法則,在看似牢不可破的題材囚牢裡,艾西莫夫的想像力卻更有突圍的能量,每每讓我驚艷不已,深受影響。在看了電影『機械公敵』後,我參照艾西莫夫的限制魔術,寫出了小說殺手的三大職業法則,開創了整個系列故事!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所長 李有成
葉李華博士本身是一位優秀的科幻小說家,曾經有計畫地翻譯了艾西莫夫的「基地系列」。我很高興他繼「基地系列」之後,又開始翻譯艾西莫夫的「機器人系列」。葉博士是科班出身的科學家,譯筆忠實流暢,是翻譯艾西莫夫科幻小說的不二人選。

美航太總署太空任務科學家 李傑信
在艾西莫夫完成《我,機器人》六十年後的真實世界裡,人類送出數批機器人到太陽系惡劣環境中探測,如「火星探路者號」、「精神號」和「機會號」等。這類機器人服從人類命令,也能在危險時,以人工智慧,保護自己。但它們的「腦」儲存量不及人類的千萬分之一,遠不及艾西莫夫筆下機器人「正子腦」容量,尚無法啟動不傷害人類及保護人類不受傷害的功能。《我,機器人》書中那些機器人以服務人類為目的,功能遠遠駕凌在目前人類科技能力之上。艾西莫夫在1940年代太空探測和現代電腦尚未出現之前,就寫出了這部超越時空的科幻經典之作,想像力的豐富真達到令人震撼的地步!
葉李華博士一向是我激賞的專家譯作家,他再次以幾近完美流暢的「信、達、雅」譯筆,忠實地傳達了《我,機器人》這本不朽名著的內容。

台灣大學校長 李嗣涔
從赫胥黎《美麗新世界》到喬治歐威爾的《一九八四》,科幻小說不僅是預言,更是一種寓言。艾西莫夫的小說情節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對人性永不停止的關懷及檢討。在全書末尾,主角凱文博士說:「故事講完了。」但我卻感覺:未來,才正要開始。

美國威士蓮恩大學東亞系兼任講師 紀大偉
《我,機器人》歷久彌新,時至二十一世紀更值得閱讀。我們活在科技發達的時代,但是我們的「倫理」卻不見得發達。我們忘記基本的倫理,忘了尊重「異己」:「異己」包括機器人、窮人,以及外勞(台灣的外勞,就像機器人一樣被對待)。忘了倫理,我們就免不了災難。

東吳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陳瑞麟
想像你組合了一個能思考的機器人,一天靈光若現地頓悟了「我思,故我在」,因此「他」不再承認他是你創造的,你說服不了他,因為你的邏輯能力比他遜…這才是真正的艾西莫夫!讓我們拋開除了令人暈眩的畫面外什麼也沒有、而且扭曲原著精神的〈機械公敵〉,直接神遊科幻大師艾西莫夫那神奇、深泓、開啟視野的文字世界。

科幻作家 葉言都
請注意,「我」與「機器人」已經成為英文文法裡的同位格。二十一世紀的特徵之一就是機器人,一旦機器人意識到「我」時,人類怎能不意識到機器人?艾西莫夫六十多年前的科幻預言,今天讀起來恰是時候;而且,再不讀就晚了。

科幻作家 張草
機器人可能在未來成為家電之一種,且艾西莫夫已經以小說為我們預演未來,他假設機器人與我們朝夕相處時可能發生的種種問題,幾乎可以說是為未來機器人律法起了草稿,不得不驚嘆他豐沛的想像力。

知名科幻作家 黃海
機器人的發展,已經從艾西莫夫寫作時的「遠未來」到了「近未來」,小說以艾西莫夫創造的著名「機器人三法則」運作為依據,推演出合理的想像實驗故事,趣味盎然。讓我們預見機器人社會來到時的人類處境;它不僅是科幻經典,也是科學寶典。小說的終極構想,提出以電腦(機體)來管理人類造福人類,指導未來方向,反映人類的互古弱點,發人深省。

影評人 景翔
如果你在電影「機械公敵」裡除了炫目的特殊視覺效果和緊張刺激的動作場面之外,還能有些感覺和感動的話,就必須要看「現代機器人之父」艾西莫夫這本具有原創性,也對科幻小說及科學界有莫大影響的經典原著!

國立交通大學校 長張俊彥
科幻小說除了可開創人類的想像空間,無限延伸對未來的期待與視野,更重要的是讓讀者反思「人的存在」與「人性本質」,而這正是一顆偉大的心靈所需要的!艾西莫夫的作品則是其中的經典,讓讀者從閱讀之樂中,不知不覺開始思考哲學問題!

工研院創意中心計畫主持人 鄭運鴻
我可以大膽地說:無論在歐美或日本,若是當今哪位機器人研究者未曾聽聞艾西莫夫大名,也不熟悉「機器人學三大法則」,那他鐵定丟掉飯碗。因為基本上「機器人學」(Robotics)即是艾西莫夫所創──而一切的源頭,就銘刻在這本具有歷史里程碑價值的《我,機器人》當中。

科幻作家 蘇逸平
讀艾西莫夫的小說,總讓人覺得像是通過一扇小窗,窺看未來世界的浩瀚歷史,窗子有點小,不見得看到全貌,但是看起來卻又真實清楚。精確又有點毛骨悚然的場景,延伸出對未來世界的預視……或更直接地說:恐懼。

  當人類與機器的界線日漸模糊、當科技與人性的衝突暗潮洶湧,當遙遠的預言逐一成真,宇宙星河之間,詭譎的情勢等待一觸即發!人類與機器人,開始在簡單的對立與相依背後,發生了更為深刻、複雜、矛盾的互動關係……。

  任何科幻迷都不容錯過艾西莫夫的經典之作《我,機器人》(I, Robot)!「艾西莫夫」這個名字,幾乎已經與科幻畫上了等號:他是本世紀科幻文壇的超級大師,也是舉世聞名的全能通俗作家,更是文壇公認的「現代機器人故事之父」。1942年,艾西莫夫在本書的<轉圈圈>這一篇裡,寫下了三條膾炙人口、無可撼動的鐵律,從此奠定其機器人科幻經典大師的地位,「機器人學」更是在科技至上的新時代,被奉為顯學:

◎ 機器人三大法則:
# 一、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袖手旁觀坐視人類受到傷害。
# 二、除非違背第一法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
# 三、在不違背第一法則及第二法則的情況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本書便環繞著這三大法則,逐步推衍出了20世紀末到21世紀中期的機器人進化發展形貌,一切科幻元素,就在時間推移之下,慢慢發酵、茁壯。無聲的小女孩,孤獨的保母機器人小機、派駐水星的昂貴實驗品,陷在迴路中而不停轉圈圈的速必敵、獨一無二、空前絕後,能透視人心的 NO.34RB型機器人厄比……還有疑似機器人的政治家、全世界僅有四台的超級電腦機體,這些神奇的角色,都隨著「美國機器人公司」首席機器人心理學家蘇珊凱文一步步揭露藏的故事,一一露出了鮮明的面目。

  艾西莫夫輕鬆流暢的文筆,想像空間的寬廣、對機器人發展的刻畫,絕對讓你耳目一新、大呼過癮,難怪美國乃至整個英語世界,都為之著迷。在時空的限制下,反而更顯現出小說作者豐富無窮的想像力!在20世紀科幻小說的寫作發展史裡,艾西莫夫與克拉克、海萊因齊名,被譽為最偉大的「三巨頭」,而艾西莫夫最膾炙人口的三大科幻小說系列【機器人】、【帝國】、【基地】,也都獲得了極高的評價,《我,機器人》作為【機器人】系列中的先發,也是最精采的一本!如果你是科幻迷,艾西莫夫獨有的故事節奏與精采的說書能力,保證讓你暢快淋漓地一讀到底;若你還不認識艾西莫夫和他的科幻小說,《我,機器人》絕對是你的入門首選!

作者簡介

艾西莫夫(1920-1992)
  猶太裔美國人,生於白俄羅斯,三歲時就隨父母移民美國,於1948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化學博士學位。艾西莫夫19歲就開始科幻小說的創作,四○與五○年代,他陸續完成大部分的科幻代表作品。六○與七○年代 ,他的寫作重心轉移到科普類文章,同時也廣涉人文學科,一生編寫書籍四七○餘本,身後尚有編著陸續出版。他創作力豐沛,產量驚人,且文筆流暢,平易近人,更難得的是始終質量並重,曾獲五次雨果獎與三次星雲獎,兩者皆是科幻界的最高榮譽。他的科幻小說重要著作包括【機器人】、【帝國】、【基地】三大系列。

譯者簡介

葉李華
  一九六二年生於高雄市,台灣大學電機系畢業,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理論物理博士,致力推廣中文科幻與通俗科學十餘年。現任交通大學科幻研究中心主任,並任教於交通大學、清華大學、政治大學與台灣師範大學。曾獲中國時報張系國科幻小說獎首獎、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銀籤獎。科幻譯作與科普譯作各十餘冊,代表作分別為《基地》(艾西莫夫著)與《胡桃裡的宇宙》(霍金著)。自一九九○年起,即透過各種管道譯介、導讀、講授及推廣艾西莫夫作品,被譽為「艾西莫夫在中文世界的代言人」。





* 讀者評鑑等級:

5顆星
* 推薦人數:12,共有12位網友寫書評。
*

我要寫書評

1.
流水今日
/ 台灣台北
2006.04.30看流水今日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轉圈圈的文字詮釋遊戲

一開始我在書的封面上,看見了令我很感興趣的一句話:「當人類和機器人之間的界線漸趨模糊…」,說得真好不是嗎?在這個漸趨機械化的世界裡,我們每天要揹負多少額外的、人工式的商品?手錶、眼鏡、手機、假牙,甚至還可以在體內植上人工器官,然後賦予他們擁有各自的使命,藉著冰冷的齒輪式的旋轉,以確保整個生命體安全順利的行進,很詭異不是嗎?讓我們不禁想問問,當人類的所有器官都可以被替代時,我們還可以剩下什麼呢?

我很喜歡艾西莫夫在這本書裡,以循序漸進的方式,一步步帶出在機器人隨著時代不斷地演進和進化(就姑且先用這個詞吧)時,和人類之間的衝突、危機的漸層浮現,然而不管機器人是出現了理性、心靈能力,消失無蹤,抑或逃避現象,和人類產生衝突的交集點,不都始終環繞著機器人三大法則嗎?所以我個人以為,在<轉圈圈>一文中,艾西莫夫已經很巧妙地藉著原地打轉的意象,將人類及機器人對三大法則的詮釋角度不同的矛盾中心點出,之後的篇章則是藉著艾氏個人豐沛的想像力設計出種種情節,把三大法則的漏洞一一點破,在原有的架構上增其血肉。說到這裡,無可避免地要談到「語言」的問題,在人類數千年的演化過程中,我們使用了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看法;創造了文字來記錄書寫,毫無疑問,這是一種迅捷、便利的溝通方式,但情感思考是一種難以捉摸、神秘精緻的情緒,尤其在時光的悠悠淘轉下,我們不停地去思考人生種種、自然風物,也就因此產生更多極欲想脫口而出的、想要書寫以流傳的幽微感觸,但有限的語言之網,如何能捕捉龐大無邊的思緒之海呢?所以語言的話題始終傳頌不絕,臆想透過書寫驅逐它,只是徒然陷入另一層無可逃脫的迷障,這豈不是更讓人焦躁、害怕嗎?在此我想舉出夏宇的詩作<伊爾米弟索語系>做為例子,它就是那樣閃亮亮地一首表達出這種困頓之情的美麗作品。拋開語言支流的繁複,文字系統的冗雜,其實當我們從嘴裡丟出一句話時,不就是企圖(抑或無心)在他人和自己之間,建立起一座巴別塔嗎?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兩者的詮釋差異,也就沒什麼好訝異的了,當然機器人的感知命令,是從腦中極其複雜的線路的彼此影響、抵銷而來,是否可以如書中表面上那麼直接地判斷訊息,這點還有很大的討論空間。

在我閱讀艾西莫夫的《基地》系列時,發現同樣的問題也被丟出來過,可見艾氏對於語言問題的正視,這也是他不同於一般的科幻小說的原因。而作者在基地後傳中用機器人的角色提出了一個蓋婭星系的構想,並以此作為全人類最終進化的藍圖,完全打翻了基地三部曲中苦心經營的謝頓計劃(第一銀河帝國滅亡後,謝頓依照心理史學建立兩個基地,以此縮短滅亡後出現的中空黑暗期,並重建第二銀河帝國),把謝頓從神人的角色拉下來,變成蓋婭星系構想的代替品,看完這個系列後,內心可以說是很不服氣的,本來是以人類主導的一切,沒想到都是在機器人的掌控之中,後來讀到了本書最後一章<可避免的衝突>,發現有其相似之處,然而蘇珊•凱文卻說:「這真是好極了。」現在回頭想想,的確是好極了,人類歷經那麼多世紀的折磨、征戰和苦難,即使一次次地按壓、撫平,卻無可避免地會再發明新的戰爭形式,持續永無止盡的鬥爭,所有的問題都直指「人心」這個核心上,若成為一個蓋婭星系,將不再有貧窮飢餓,更不會資源過剩而浪費,四季宜人而舒爽,人人感知蓋婭所知的一切,所以心情平和無爭,即使我們可能失去一些隱私權、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因習慣而平淡無奇、不太有機會出現新點子所以社會進化緩慢而停滯,但和之前的歷史比較起來,這一切似乎算不上什麼了。我想,這不只是機器人為人類提供的最佳藍圖,也是艾西莫夫的一個誠摯的心願吧!

讀完本書後,我不停地在思考著,到底是什麼原因令人類如此憎恨機器人呢?只是因為他們只是一堆冷冰冰的鐵器,還是搶走人類的工作如此簡單而已嗎?是啊!就某些方面來講,機器人的確是優於人類的種族,如此強壯,甚至可以在人類無法進入的地方工作著,這也是人類創造他們的原因啊。這似乎也提醒了我們,總是不斷製造一些可以說性能優於我們本身的物品來替我們服務,毫無禁忌地改變著這個世界,也因此和我們緣起建立的道德倫理觀互相磨擦、對抗。同性戀、宗教、種族、墮胎、變性…,這種種的議題,可以說已經在當代掀起巨大的風波,挑戰人類思考價值的極限,現在又多了科學這項變因,因此複製人、機器人議題也甚囂塵上,究竟科學是引領人類走上舒適光明的知識未來,還是從頭到尾就只是一個隱密誘人的原罪,讓我們不斷向下沈淪?如今,我慢慢地體會出這則絲毫不引人注目的寓言了,這就如同人類憎恨機器人一樣,在艾西莫夫所架構的世界裡,機器人只要不斷更換新的正子腦,即可持續運轉數萬年的時間(姑且不論是否可行),這豈不是實現了人類亙古以來長生不死的夢想(多麼令人恐懼又憧憬),然而另一方面,我們又要說生命的價值是在於它的內容而不是長短,來推翻這個原始的、穩固的野心,我們總喜歡創造出和這個世界抵觸的價值觀,藉著摩擦、抵銷,終至尋找出一個適合的定位擺放每個個體,以證明自己的存在,人類似乎就是有這樣矛盾的天性,如同在這個過於工商化的社會裡,我們一方面要求速度極致的華麗,另一方面又希望能保有精神品質的優雅。

此書評出於本人網站:http://www.wretch.cc/blog /jeffrey0506&article_id=4175139
及本人參加的讀書會網站:
http://hana-0118.mine.nu/CBfactory/depot_output.php?P=55
2.
大宇
/ 台灣桃園
2006.04.28看大宇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機器人,一種對人類來說,只是促進時代進步,加速科技的進化的附屬品;更進一步說,他們只是工具。但在艾西莫夫筆下,把機器人這種僅只是由齒輪、金屬、鋼鐵……一個人類所製造的產物,賦予他們心靈上的思考,使他們更加的「人性化」,並且在他的短篇作品《轉圈圈》中,加上三條機器人的鐵律:
一、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袖手旁觀坐視人類受到傷害。
二、除非違背第一法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
三、在不違背第一法則及第二法則的情況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看似牢不可破重重限制之下,卻還是引發諸多發人省思的問題。
「正常的生命一律憎恨受到宰制。假如宰制者比被宰制者還要低劣,那麼憎恨會更強烈」當人類手下的一個「產物」,機器人;依照人類的價值觀所設計的;遇到困難就想逃避, 進入妄想的世界、喝得酩酊大醉、變得歇斯底里,或是投河自盡…….人類是如此,機器人亦是如此;但本質上機器人是比人類還優秀的,想像一下,當一個比你更優秀、更聰明、做事更有效率的人像奴僕一樣呼來喚去、頤指氣使,你,受的了嗎?更何況是近乎完美的機器人,不過艾西莫夫想到這點,因此創造出機器人三大法則;在三大法則的牢籠裡,艾西莫夫以他更具突破性的創造力,衝出牢籠,故事不但更加引人入勝,且更賦予我們無限的想像空間。
在現代有諸多種類的科幻電影、小說,但整體而言可分為兩大類:機器人反撲人類跟人類欺壓機器人,但在艾西莫夫筆下卻衍生出第三種類型引人同情的機器人,這是他的小說的出發點。
在21世紀的現今,雖然本書有些事情落空,但這依舊不引相他的故事本質以及富有哲學味道的思考性。最後,人類最大的敵人,是人類?還是自己?



3.
hana
/ 台灣台北
2006.04.28看hana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女孩也能輕鬆閱讀的精采科幻小說


我認識艾西莫夫的契機,是因為參加的讀書會討論過一個多月的「基地」系列,在看《我,機器人》之前,我也已經聽說「機械公敵」(I, Robot)是由這本艾西莫夫小說所改編的了。可是等到親自讀完這本書,我才發覺小說提出的議題比電影有深度多了。

以下我要就幾個不同的面向來討論這本書的內容。
(有部分劇情,還沒看過書的人如果不想踩到地雷就請小心。)

我最喜歡艾西莫夫的地方就是他巧妙的敘事風格。《我,機器人》的體裁,是由幾個固定的人物所貫穿起來的九則機器人故事,每個故事都有各自探討的議題,而每一個議題都只是簡短的疑問句,但是艾氏不會一開始就透露這個疑問,而是把各種複雜的事件交織為一,讓讀者隨者書中人物從事情的邊緣現象逐一抽絲剝繭,最後才能接觸到這個核心問題。我並不會說這是故作懸疑,事實上,我們在討論一個科幻議題之時,最大的困難就是「我們並不是活在那個假設的世界之中」,因此不容易真正理解這個問題的深度,以及它在現實世界中牽扯的層面有多廣,因此艾氏安排情節的用意,就是從容不迫地帶領讀者走入故事情境,讓我們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他真正想探討的議題,也只有艾氏這種說故事的高手才能寫出這麼深入淺出的機器人故事了。

再來要說的是劇情轉折。與一套七本的「基地」系列相比,由短篇集結而成的「機器人」系列比較顯示不出艾氏拿手的情節編排,但還是可以從幾個篇章中窺得一二,譬如〈逃避!〉講的是一個發展恆星際引擎的任務,統一公司的電腦因此而報銷,美國機器人公司就接受其委託來解決問題,因為他們對自己的超級電腦「金頭腦」有信心,但也因為研判出對手失敗理由是讓電腦處理的部分資料牴觸了「機器人學三大法則」而感到戰戰兢兢。從這裡開始,讀者就一直擔心「金頭腦」何時會碰觸那個禁忌問題而報銷,所以看到人類竟讓「金頭腦」全權負責製造太空船時,就會產生更大的恐慌,最精采的是「金頭腦」擅自把兩名檢查太空船的技師送上太空,加上它在回答問題時閃爍其詞,至此,幾乎要讓人以為電腦已經發瘋了,讓讀者浸淫在對在對它的不信任感之中,直到最後一刻艾氏才告訴我們電腦是安全的,一切都只是個小把戲。短短二十多頁的短篇故事,就能營造出這麼曲折離奇的情境,只能說是讓人嘆為觀止啊!

然後不得不提的就是人物設定。身為女性讀者,我非常高興艾氏讓蘇珊•凱文來扮演機器人心理學家這個關鍵角色,在冷冰冰的機器人題材裡,讓女性細膩的情感去分析機器人的「心」,光是這種安排就夠有戲劇張力了,關於女人與機械的衝突,最具代表性的章節就是〈騙子!〉。這個故事描述一個擁有心靈透視能力的機器人,研究它的幾個人類都以為可以從它身上探聽到別人祕而不宣的隱私,它告訴數學家自己算數敵不過他、告訴主管他的對手即將失勢、告訴蘇珊她喜歡的男同事也喜歡她,但是它其實只是個「魔鏡」,它把每個人想聽到的事情告訴他們,就算那只是個謊言。最後謎底揭曉了,幾個男人想的是繼續研究,只有蘇珊因為被欺騙的憤恨而報復了它。雖然對女性來說是個負面的結局,但若只看情緒糾葛這點,真是非常精采的一篇唷!(其實在〈證據〉這個篇章,也特別點出了蘇珊身為女性的細膩心思,不過那只是個小插曲所以就不多提了。)

艾西莫夫的三大系列之中,原本我最興趣缺缺的就是「機器人」系列,或許這是因為一般女生都是看「小甜甜」長大的,而非「變形金剛」。但是已經成為艾西莫夫迷的我,還是勉為其難買回《我,機器人》來看,看完之後我才發現,雖然主題是機器人,但是其中包含的情感比起「基地」系列竟然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誰能想像得到像「小機」那種被小女孩當成最棒朋友的機器人?又有誰想過像〈理性〉裡面的QT1那樣富有哲學思想的機器人?當我看到QT1對真理的虔敬,幾乎都要被它說服了,因此後來發現「真有地球存在」還嚇了一跳呢。對於艾氏最強調的「人類對機器的情感」,更是魅力驚人的議題,書中人物對機器人的心態主要分為推崇與仇視兩派,蘇珊就機器人心理學家的立場,斷定機器人的本質比人類高尚,另一派的代表則是努力推動反機器人法的基本教義派,不免讓人思考:機器是否優於人類?人類何以創造出比自己更優秀的種族?仇視機器的心態到底在它非我族類,抑或太過完美?這些疑問,或許直到書中的機器人都在現實生活中問世都仍無法解答,但艾氏還是提供給我們對未來世界最豐富的想像。

《我,機器人》扭轉了我對機器人題材的刻板印象,寫過不少科普作品的艾氏,並不會把艱澀的科學知識加諸小說,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方式融入情節,另外,在它精采的情節與人物之外,還有引人發笑的幽默敘述,書中人物的搞笑對話當然不用說,就連一件平凡的物品艾氏也能寫得非常活潑生動,例如這段形容鮑爾多麼重視《機器人學手冊》的敘述:「有一次,他從失火的房裡跳窗逃生,身上只穿一條短褲,手中則抱著這本《手冊》。在更緊急的情況下,他可以連褲子都不穿。」看過這本書之後,才讓我了解為何艾西莫夫會在晚年把他「機器人」、「帝國」、「基地」三大系列連結成完整的歷史而讓「機器人」系列作為主軸,《我,機器人》真是極有收藏價值的一本書唷!在此,我也期待貓頭鷹出版社趕快推出「帝國」系列,這可是開頭的「機器人」系列與結局的「基地」系列之間最重要的橋樑呢!

我也想在此大大地感謝譯者葉李華先生,多謝你讓台灣讀者可以看到這麼通順流暢的艾西莫夫作品,艾西莫夫得此中文發言人真是我們的一大福音啊!


「菸屁股工廠」小說閱讀創作會 廠長Hana
(書評原張貼於本會網站 http://hana-0118.mine.nu/CBfactory/depot_output.php?P=54)
4.
herobilly
/ 台灣
2006.04.20看herobilly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記得曾經有人說過
科幻小說最重要的並不在預測未來的科技發展
而應該是促使人們思考未來科技的發展可能對人類造成什麼影響
若以此標準來看《我,機器人》這本書
我想Asimov已經成功做到了

早在看這本書以前
我已經看過Asimov的基地及機器人系列的小說
因此對於Asimov著名的機器人三大法則也已相當熟悉
當時的我 總認為三大法則的邏輯性十分完美
似乎不會有任何問題產生
然而 在看這本書時
每看完一篇故事 就不得不讚嘆一次Asimov的文筆及想像力
竟然能在三大法則之間
創造出許多令機器人進退兩難的情境
而由這些兩難情境中 也可看出一些科技與人類倫理道德拉鋸的議題
以及由三大法則所創造出來的機器人是否有其可行性

舉例來說
書中提到機器人是具有人格的
而最高級的機器人甚至能做價值的判斷
然而從《騙子》以及《消失無蹤》兩篇文章中
可以看出 縱然機器人能擁有人格做價值的判斷
但從一開始 機器人就受三大法則的限制
因此其價值判斷的結果可能並不如人類的哲學思考般深入
甚至可能因此而產生矛盾

提到機器人三大法則
我會把它想成是機器人的原罪
又把它想成把精靈困住的神燈
正是因為有三大法則的限制
人類才能利用機器人進行人類無法完成的工作
就如同不論神燈精靈擁有多強大的力量
終究還是得為擁有神燈的人服務

書中還有一點值得我們省思
人類創造機器人
機器人為人類服務
但若有一天
機器人自己創造出可以不用服膺三大法則的機器人
再加上機器人本身的優越意識
人類的未來將會如何?
是否就如同達爾文所說的適者生存
人類最終將會被機器人的存在給淘汰
不過在這樣的情況發生前
人類的生存是否已經被機器人所制約?
因為機器人的存在帶給人們許多的方便
到最後人類已經完全依賴機器人的決定而生活
甚至不追根究底地去思考
為什麼要這樣決定(《可避免的衝突》)
把這種情況與今日的情況相比
人類創造科技 利用科技
使生活更舒適
但相對而言
人類是否同樣也被科技給制約了?

在今日人人常探討複製人可能對人際關係及倫理價值所帶來影響時
Asimov也提到人工智慧對人類道德及哲學價值的衝擊
讀完本書
讓我深深覺得
科技的發展有其必要
但在此同時 人文的發展及思考更不可廢
因為科技的存在是為了人類的生存
若缺乏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
我想科技發展再怎麼發達
到最後可能也是無用的(試想像只有機器人生存 而無人類的世界會是如何呢)
5.
Krantas
/ 台灣台北
2006.04.06看Krantas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這是一本讀科幻的人很少不會沒聽說的作品;很幸運地,這本書的中譯本在絕版多年後再度出版了。

《我,機器人》是本原出版於1950年,由九篇艾西莫夫寫於1940至50年、刊登於雜誌上的早期作品集結成的短篇小說集。基本上,這些故事除了鬆散的關聯外,內容是幾乎沒有相關的,但主旨都是在探討當機器人擁有中立性的出發點時,人們對機器人的態度和想法為何;而第二篇故事也首創了艾西莫夫最重要的機器人學三大定律(Three Laws of Robotics),並以此作為延伸出的各種邏輯推理:

一、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袖手旁觀坐視人類受到傷害。
二、除非違背第一法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
三、在不違背第一法則與第二法則的情況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機器人學三大法則》

藉由法則來控制機器人,可免於人類擔憂機器人推翻人類,確實是個很有見解也很合理的推想。但這個法則是有缺陷的:人類並未更深入地定義「傷害」是什麼方面,以及在接受的命令與動機上是否正當,當法則之間產生衝突時,意想不到的狀況就發生了。

艾西莫夫便以這些法則玩起了很有趣的邏輯遊戲。且值得注意的是,這本書的各故事還刻畫出人類近未來的其他發展,例如人類朝水星的遠征,和預示了星際殖民的超空間引擎發明。九篇故事也由一位機器人心理學家,蘇珊•凱文(Susan Calvin)的出場,藉由新添加的回憶式敘述串聯起來,使《我,機器人》各篇故事有了鬆散的主題性。

對讀過《基地》系列的讀者而言,《我,機器人》必然顯得迷人有趣得多,相當容易上手;內容不再是過程令人昏睡、龐大玄祕的心理史學推導,而是出自一個個由人類親手創造的「模擬智慧體」。敝人覺得較可惜的是,《我,機器人》的九篇故事只有約四篇是真正在討論「三大法則」的邏輯問題──包括我認為最精采的《消失無蹤》──其他仍放在機器人與人的互動上,以及人類對機器人的感覺與想法等,略可一瞥艾西莫夫嘗試塑造的「人機共處社會」。

至於角色的塑造與背景,述敘上同樣略嫌平板,但和《基地》相比已經算是好得多了。

2004年的同名電影《機械公敵》,被許多科幻書迷批評和《星艦戰將》(Starship Trooper)一樣只保留了概念的外衣,內容卻是兩碼子事,雖然這部電影標明了是「Suggested by Isaac Asimov’s novel」,只是「啟發」而不太算改編而以。事實上,《機械公敵》較像是機器人故事的一個延伸,而跟據維基百科的解釋,電影藉由一個新的故事,並在一些細節上嘗試重現一些機器人系列的概念:

1. 三大定律的邏輯矛盾缺陷
2. 隱身在一群同型號機器人中(《消失無蹤》)
3. 由中央正子腦控制的其他機器人(《抓兔子》)
4. 機器人為保護人類而控制人類;第零定律的發展(《可避免的衝突》和《—That Thou art Mindful of Him》)
5. 機器人追求自我個體的存在與理解(《正子人》)

即使如此,無論特效如何精采,並以震撼力更強的謀殺案作為開場,電影中的邏輯挑戰比起如《消失無蹤》等短篇故事卻出奇地薄弱;且以「能壓倒三大定律的裝置」作為機器人何以能夠違背常理的理由,到後來更簡直是推翻了三大定律存在的必要,使得後面的劇情也就淪為為好萊塢式的英雄片,靠蠻力和槍桿子終於拯救了世界。

除了凱文和蘭寧(Lanning)博士的登場,電影還插入一個受演員個性影響很大的角色:警探史普納(據說出自機器人系列的角色Elijah Baley),一個因過去而痛恨機器人的硬漢。電影中塑造的未來世界,除了看不到人類星際發展,還置入性行銷地擺了一票品牌,讓人納悶電影改編至此,留下了多少原著想傳達的意涵?至少,對於機器人是機器還是具有人的身分,電影透過史普納和凱文的觀點倒是成了不錯的對比。

在電影中協助解開機器人造反的真正原因──和《我•機器人》結尾篇有點類似的是,電影裡一個名為薇琪(V. I. K. I.)的人工智慧電腦發展出類似艾西莫夫四大定律的思想,意即在三大定律前補充了第零條──機器人不得傷害或坐視人類全體受到傷害(見前說明;《基地前奏》裡也看的到第零法則的介紹)。我在買這本書時,剛好在書店也看到一本探討人工智慧發展的書,其中一章的標題就暗示了人類在創造能思考、且有自己形象的機器時,是不是也因此成了新的上帝。

機器人,其實就是現代版的科學怪人不是嗎。《理性》文中機器人的想法即使荒謬無比,有些理由卻仍精準得令人冷汗直流;也許實現機器人還有一段距離,但艾西莫夫身為一代大師,早在五十餘年前就預見了人與機器人共處的社會將會發生什麼。

當有一天機器人也想蓋巴別塔時,人類還能不能把塔推倒?機器人是否有朝一日會取代人類?

Who knows?

主要的艾西莫夫機器人短篇故事集:

《我,機器人》(I, Robot)�1950
《機器人拾遺》(The Rest of the Robots)�1964
《機器人全集》(The Complete Robot)�1982

艾西莫夫機器人系列小說:(又稱R. Daneel Olivaw系列)

《鋼穴》(The Caves of Steel)�1954
《裸陽》(The Naked Sun)�1957
《機器人黎明》(The Robots of Dawn)�1983
《機器人與帝國》(Robots and Empire)�1985

還有一本和機器人有關的小說,是與席維柏格(Robert Silverberg)合寫的《正子人》(The Positronic Man)�1992,改編成電影《變人》。

繼小知堂的「S/F小說」後,貓頭鷹出版社的「科幻推進實驗室」除了這本超低價促銷的序曲《我,機器人》,還計畫將於七月前將艾西莫夫《帝國》系列出版完畢,這對國內讀者來說確實是非常棒的好消息,也很樂見出版業者願意引進更多小說。

(敝人完整心得原文刊於http://blog.webs-tv.net/krantas/article/1583166)

* 看更多讀者書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