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記者,你為什麼不反叛-調查報導的構想與實現

記者,你為什麼不反叛-調查報導的構想與實現
9789867158635
林照真
天下雜誌
2006年4月06日
83.00  元
HK$ 70.55  






* 叢書系列:NEW VOICE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4.8*21.0 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NEW VOICE


社會科學 > 大眾傳播/新聞學









  一名年輕記者要我誠實告訴他,我經過多久的歷練後,才做到在採訪對象面前,不再發抖。我說:「不要問自己何時停止發抖,記者真正要擔心的,是如何寫出讓採訪對象發抖的文章來。」

  在記者內心,已漸漸找不到昔日那種理直氣壯了民眾對媒體充滿敵意,認為新聞媒體「阻礙」社會進步多於「協助」。大部分民眾都說,媒體是社會亂源,他們不再信任新聞媒體。除了社會大眾對媒體信任度降低外,更荒謬的是,即使去問新聞記者,他們也不太相信自己的新聞同業。

  這股不信任是由許多原因造成,許多批評直指當代媒體過於煽色腥、無法抵抗金錢與市場的誘惑。記者原本被形容成「看門狗」(watchdog),民眾賦予他們監督權力階層的任務;但在資本主義競爭文化下,現在記者引誘閱聽眾的成分比提供資訊來得多,低俗娛樂大旗被高高舉起,記者變成供人賞玩用的哈巴狗(lapdog)。又或者因為媒體成了商品,記者的工作是為老闆賺取更多利潤,因而成為侵犯他人隱私,並以煽色腥取勝的狗仔隊(paparazzi)。

  現在的問題是,記者已經完全洩氣,他們認為即使自己再努力,都無法抵擋置入性行銷,也無法改變媒體已經失去公正的事實。收視率的壓力,讓他們必須背叛自己的新聞專業;每天端出的娛樂化新聞,讓他們汗顏,也難過自己的報導讓社會思惟變得更簡化,也讓自己更微不足道。

  惡劣的新聞處境裡,新聞記者不應以「離開新聞界」做為改革媒體的第一步,新聞記者改革的第一步首先就是要在媒體內好好「活著」,絕不輕言離開。接著必須在媒體內尋求機會,隨時進行衝撞,不斷抗拒不合理的新聞要求,並在自己內心重新建立「好新聞」、「壞新聞」的標準,努力寫出好文章,彼此相偕在各自的新聞組織內部,進行一場溫和的反叛。

作者簡介

林照真
  資深記者,台灣屏東人。屏東鐵福幼稚園、中正國小、中正國中、中山女中、政治大學哲學系、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班畢業,目前就讀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班。
  林照真長期來以脫離商業與娛樂的深度報導為努力目標,在她二十年的新聞實務經驗裡,先後在台灣電視公司新聞節目「熱線追?」、中國時報、與天下雜誌等媒體任職。其著作包括「中國人的悲哀」、「覆面部隊-日本白團在台秘史」、「水的政治學」、「喇嘛殺人」、「最後的達賴喇嘛」、「清淨流亡-少年噶瑪巴的故事」、「戰慄土石流」等書。
  林照真學的是新聞,做的是新聞工作,滿腦子想的都是新聞。在新聞環境極為惡劣的此刻,如何重振新聞公信力以贏得大眾信任,是她追求與努力的終極目標。



# 台灣新聞界典範爭論的時刻 成露茜


者的志業-寫出更多的調查報導 倪炎元 序
# 等待更多記者的反叛 林照真 自序

前 言 缺席的看門狗
第一章 揭開調查報導序幕-重要調查報導案例
第二章 非常準確、非常懷疑、非常堅持-重現調查記者臉譜
第三章 監督者vs.化裝師-置入性行銷與調查報導
第四章 看門狗vs.狗仔隊-公義的調查報導、還是媚俗的醜聞揭發
第五章 新聞獨立vs.新聞包裝-調查報導要對抗公關操控
第六章 是調查者還是「洩密」的對象--洩漏與調查報導的差異?
第七章 寫給公民看、還是寫給消費者看?---公共領域與調查報導
第八章 反映事實vs.發表意見-客觀性與調查報導
第九章 打破新聞界的玻璃天花板-女性與調查報導
第十章 資訊公開vs.隱私保護-資訊公開與調查報導
第十一章 揭露者背後的支柱-調查團隊的建立與運作
第十二章 下筆前,大量閱讀-運用網路資源與檔案
第十三章 記者名人化vs.新聞失焦-調查報導的迷思
第十四章 偷拍照假vs.新聞倫理-調查報導的倫理爭議
結 語 記者,這一次,你不能再逃避了 啟動新聞改革的引擎

top

  在一九八○年代中葉翻滾過的記者,很少不曾擁有過一些跑新聞的特殊傳奇經歷。然而很快的,衛星及有線電視時代來了,網際網路時代來了,八卦小報媒體來了,部落格時代來了……,沒有人不感受到大媒體潮的震撼,但記者的身影好像變小了,形象也模糊了。更令人喪氣的是,大眾社會對「記者」這行的想像,好像整個都變了。




其 他 著 作
1. 台灣科學社群40年風雲:記錄六、七○年代理工知識份子與《科學月刊》
2. 收視率新聞學:台灣電視新聞商品化
3. 最後的達賴喇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