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定價127.00元
8
折優惠:
HK$101.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當陰碰到陽:畫說太極的道與美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1246857
陳鉅
商周出版
2006年6月29日
60.00 元
HK$ 51
詳
細
資
料
* 叢書系列:ViewPoint
* 規格:平裝 / 112頁 / 16*16cm / 普級 / 部分彩頁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ViewPoint
分
類
生活風格
>
運動/戶外活動
>
武術/拳術
>
太極拳
同
類
書
推
薦
禪勁太極:超實踐!科學養生的太極拳勁
無重力養生 太極鬆柔新生活:從生理、心理到心靈的徹底活化
太極拳,你練對了嗎
陳氏太極拳習拳要點全解
道德經與太極拳:道經篇(POD)
內
容
簡
介
太極拳的智慧之語:太極宜緩,緩則能靜,靜則能思,思則能清,清則能通,通則能解眾惑。
當你有疑惑,你的老師就是答案。當你能領悟,萬事萬物都是你的老師。
太極拳哲理的智慧之語:太極拳就像一面光潔的鏡子——映照出我們身體和心靈的脆弱;我們要時時拭亮它,以便觀看真正的自我。
一部功夫電影是一部電影;一套太極示範是一套示範;但是真實生活的挑戰才是真的挑戰。
太極拳推手的智慧之語:在肢體的世界中,強度和力度有其極限。但在心靈和身體的世界中,柔軟和退讓並沒有極限。
作者長期旅居美國,習太極多年,本書為其以圖文方式,介紹太極拳中的陰陽之道,如何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步驟中。
作者簡介
陳鉅
美國知名商業美術設計師、插畫家,以及太極拳的熱愛者。1955年生於臺灣台北,1979年赴美深造,1982年畢業於伊利諾大學藝術設計系;後遷至美國華盛頓特區,於設計公司擔任美術設計師及藝術總監至1989年。
1990年成立個人工作室,客戶包括美國各大企業、雜誌、廣告公司及政府機關等……。
較為大眾所熟悉的作品有馬利蘭州「Ride On」公車外觀設計以及華盛頓特區地鐵路線圖。他的作品色彩鮮艷、創意十足,往往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抓住觀眾的注意力,他的幽默風格常常能將枯燥的文學概念轉化為饒富趣味的圖像。
在1981年起至1993年,曾三度獲得美國各地區舉辦的插畫家及設計大賽金獎,並二度獲得「傑出插畫家」獎,以及一項插畫設計銅獎。他的藝術作品可於 www.DavidChenArt.com 中流覽。
陳鉅於1992年起跟隨李仁旭老師學習鄭曼青式太極拳﹔隨後也受朱殿蓉老師的指導練習推手(李仁旭老師及朱殿蓉老師都是羅邦楨大師的資深弟子)。
1994年起,每年參加羅邦楨老師的美東及歐洲的太極拳訓練營,並定期前往台灣、中國、歐洲、加拿大等各個國家與太極拳友交流。
目
錄
1. 太極拳練習的智慧之語
2. 太極宜緩,緩則能靜,
靜則能思,思則能清,
清則能通,通則能解眾惑。
3. 太極拳能查驗內在的平衡狀態。
4. 太極拳的精髓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內在的修練。
要促進內在的修練,卻有賴外在的鍛鍊。
5. 鍛鍊你的身體,以累積技藝。
修鍊你的心念,以激發智慧。
6. 太極拳不是一套習慣性動作,
而是要感知內部能量的流動。
只是反覆的練習而不用心,不過是機械式的運動。
7. 打了多少趟拳並不重要,
功夫下了多深才是重點。
8. 練習中保持信心當然是好的,
但是唯有對拳藝的深刻理解才能建立堅定的信念。
9. 太極拳的「動作」可以傳授,
但是太極拳的「拳藝」只能靠體會。
10. 太極難在不易理解。
好在一旦理解,就有學不完的東西。
11. 如果只是練習,而不求理解,
你無法領會太極拳之美。
12. 不求超越他人,
只求超越自我。
13. 練習時沒有對錯之別,只有領會程度的差異。
沒有完美的練習,只有修練程度的差異。
太極拳藝沒有極限,只有進步程度的差異。
14. 我們的身體渴望休息,
但我們的意志要求再站起來練習。
15. 確實,有些人感覺坐在沙發上比練太極來得鬆沉;
然而,他們沒辦法隨身帶著沙發走。
16. 你可以在一小時之內知道所有的秘密。
或者,你可以專研一則拳理而受益一輩子。
17. 太極無法除去壓力;
它只幫助你駕馭壓力。
18. 壓力就像是一個結,
它藏在我們肌肉裡、意識裡,以及心靈深處。
我們練太極拳,就是要找到這些結,並且打開它們。
19. 必須先抒解心念,然後才是身體。
20. 放鬆的四個境界:
境界一:放鬆肩膀和手臂。
境界二:放鬆腰部和背部。
境界三:放鬆膝蓋和雙腳。
境界四:放鬆心念。
21. 放鬆的身體是沒有負擔的身體。
放鬆的心念是沒有負擔的心念。
22. 你的動作並沒有做錯;
不過是心不在焉。
23. 不要讓心不在焉的身體駕馭心念;
要以深思的心念駕馭身體。
24. 任何靜止時的姿勢
都可以看作是無極——
雖不動,卻可以應萬變。
25. 太極拳的至高境界
並不需要形式或動作——
它是一種無所求的狀態。
26. 跟隨名師不保證成功。
必須靠自己練就成功。
27. 當你有疑惑,你的老師就是答案。
當你能領悟,萬事萬物都是你的老師。
28. 在古代,弟子被要求先練習,再求領悟。
現在,學生總想先領悟,再練習。
29. 許多古代太極拳大師
不是靠閱讀,而是靠苦練。
30. 大師的美德比其高超的技藝還要重要。
技藝會跟著大師殞滅,
但是他的美德將永傳於世。
31. 每位太極大師都篤信自己對拳藝的獨到詮釋。
32. 需先掌控自己,才能掌控太極,
而太極就是探討如何掌控自己。
33. 練習太極的終極目的是將它完全融入日常生活中。
34. 練習時,開拓心智和覺察力。
並化解生活中的意圖和慾望。
35. 不要只是「做」動作——要「感覺」動作。
36. (空白)
37. 太極拳哲理的智慧之語
38. 練習太極可以增進我們的健康。
太極哲理可以提升我們的涵養。
39. 只有太極哲理能融合各家體能藝術的學說。
40. 太極拳就像一面光潔的鏡子——
映照出我們身體和心靈的脆弱;
我們要時時拭亮它,以便觀看真正的自我。
41. 靜中之靜並非真正的靜。
嘈雜中的靜才是真正的靜。
42. 太極是項成長型投資,
它的利潤會表現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
43. 太極適合所有的人,
而不是要求所有的人配合它。
44. 太極沒有特定的路徑——
我們各自走在自認為正確的道路上。
其實,這趟旅程只需要一顆專注的心作為指引。
45. 太極本身不是「道路」,但能幫助人們認識自己的「道路」。
46. 學習放鬆是一輩子的工作——
如果你不想要放掉你的欲望,沒有人能夠幫你放鬆。
47. 練太極拳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
而不是為了「比你更好」。
48. 高境界的練拳者聽到智慧之語,
會將之深切地融入練習之中。
中境界的練拳者聽到智慧之語,
會先記住它們,然後又都忘掉了。
低境界的練拳者聽到智慧之語,
就好像沒聽到一樣。
49. 達到的境界越高,
使你感興趣的太極書籍就越少,
能夠分享經驗的太極朋友也就更少。
50. 我們就像井底之蛙。
每人都對外宣稱自己對拳藝的理解,
可是卻沒有人看到拳藝的整體。
51. 太極只有一個,意見卻成千上百。
52. 瞭解太極之道越多,
面對太極的本質就越謙虛。
53. 我們活在太極之道中,好比魚兒游在水中一樣。
54. 一部功夫電影是一部電影;
一套太極示範是一套示範;
但是真實生活的挑戰才是真的挑戰。
55. 真的挑戰是如何將太極哲理應用在我們的老闆或配偶身上。
56. 太極拳代代進展;
我們不是在進展的末端,而是身為其中的一環。
57. 我們的太極拳招式沒有一個是原創的。
58. 太極中的驢子與紅蘿蔔
59. 我的太極求「道」之旅
就好像驢子追求紅蘿蔔:
看起來如此接近,似乎再一步就可觸及。
我走、我跑、我搖晃、我翻滾,甚且撤退;
但它仍然在我面前。
追求太極中的紅蘿蔔多年後,
我的腿因而更加健壯,我的身體更加健康,
我的心智也更加專注。
但是逐漸地,我開始慢下來,並瞭解到
我有多傻。
我面前的太極不是紅蘿蔔;
而是一支手電筒
它指引我正確的路徑。
然後有一天我停下來,
並瞭解一切的含意:
太極沒有紅蘿蔔,
也沒有手電筒,
「道」也沒有抵達的路徑。
只有保持心胸開闊,
心靈清澈
這趟旅程
就成為太極之「道」。
60. (空白)
61. 太極拳推手的智慧之語
62. 推手是洞察力的遊戲,
發現隱藏在太極表象之下的真實自我的遊戲。
63. 練習拳架能認識自己;練習推手則認識他人。
64. 在推手中,透過身體與心理的對抗,
我們發現自己的弱點。
65. 推手中最頑強的對手是我們的自我。
推手中最危險的時刻是當我們懷有報復的欲望。
66. 向強者致敬,
他們是訓練我們身心鬆柔的最佳對手。
67. 不要怪你的對手;
他們只是反映出你自己的錯誤。
68. 在肢體的世界中,強度和力度有其極限。
但在心靈和身體的世界中,柔軟和退讓並沒有極限。
69. 他推我五次,我推他六次——
這是運動。
他用力推我,但我鬆柔地將他彈回——
這就是太極。
70. 角度錯誤,需要十磅的力氣;
著力點正確,只需要四盎司的力氣。
71. 簾幕無法著力。是我們的抗拒招來推力。
72. 在鬆柔的推手中表現鬆柔不一定是真正的鬆柔。
在粗暴的推手中表現鬆柔才是真正的鬆柔。
73. 無根的鬆柔是「弱」。
紮根卻不鬆柔則是「抗」。
74. 鬆柔無法測量。
它是一種內在特質,來自對人對己的深刻認識。
75. 太極拳藝有鬆柔的特性,也有堅強的特性。
這兩種特性不該對抗;而應好好培養其中的潛能。
76. 手為感應,腳是啟動。
手腳之間則是一個巨大盤繞的彈簧。
77. 意要比手更早抵達目標。
78. 如果你心中有十磅的阻力,
那麼四盎司的推力就成不了事。
79. 手能隱藏力量,卻無法遮掩意圖。
80. 不是手,而是你的機靈要時時遍布全身。
81. 渾身是手,手非手。
82. 太極拳功夫的全部就在靈覺。
沒有靈覺,
你身體的每一吋都是雙重,
其感應也較弱。
83. 高境界的拳者不靠技術,
因而也沒有技術可以對他們構成威脅。
84. 初學推手者用手。
資淺推手者用腰。
資深推手者用根。
85. 關鍵在抓到時間點,但這很難教。
86. 不要主動去推,
機會在你的回應中。
87. 「走化」和「發勁」都反應在同一個圓中。
88. 你可以是一次的冠軍,
或是一世的「走化者」。
89. 推手的目的不在勝利,
而在精鍊過程。
90. 要長出鬆淨的內心,
必先把體內的拙力排出來。
91. 初學者需要好幾年的時間軟化自我,
但是當他們資歷更久時,經常會故態復萌。
92. 我們可以靠蠻力打開一扇鎖著的門——
這是力量的展現。
我們也可以用鑰匙打開,雖然要花更久的時間——
這是智慧的展現。
93. 平衡的推手訓練是
身體技巧與內在智慧並重。
94. 不要倚賴你的手;而是,倚賴你的身體。
不要倚賴你的身體;而是,倚賴你的心念。
不要倚賴你的心念;而是,倚賴對手的心念。
95. 力量之源來自心念,不在身體。
96. 一個無為鬥士
97. 「太極」大師是國王「道」的皇室鬥士的教練。
他訓練一個年輕的男孩。
國王不斷地問
這男孩是否可以上場戰鬥。
「還不行。」教練回答。
「這小子火暴十足。
隨時準備和人較量。
他自鳴得意,對自己的氣力信心滿滿。」
十年後,國王又問,
「還不行,
他聽到對手叫陣,
會被激怒。」
又過了十年,
「還不行,
他仍然怒容滿面,
拳頭還是緊緊握著。」
另一個十年,教練說:
「現在他快準備好了。
當對手叫陣,
他的眼睛眨都不眨一下;
他站得穩如一棵大樹。
他是一位無為*鬥士。
其他的鬥士
只要看他一眼便逃之夭夭。」
* 無為:雖不動,卻可以應萬變。
98. 達到太極之「道」
是一場快樂的學習、提昇和修練之旅。
序
太極拳和繪畫
羅邦楨
這真是一樁令人難以置信的事情,但是卻發生了。那就是陳鉅,他忽然離開了他摯愛的親人和許多太極拳的朋友,就匆匆地走了。我相信對所有認識他的或者聞名而未見面的人來說,這都是像艷陽高照的晴空突然一聲霹靂般地讓人驚愕不已。他走得太突然了,也令人心中產生無限的哀傷和無奈的感歎。他一向身體健壯,熱衷練習太極拳,並且有相當的成就,怎能讓人相信,他就這樣地走了呢?
記得在他往生前不久,他和我在電話中談論有關太極拳的問題,還說今後一定要加緊練習,要默識揣摩,以體悟拳中的精義。可是,世事茫茫難自料,誰也想不到他就這樣子離開了塵世。
陳鉅一生從事藝術工作,他酷愛繪畫設計工作,也以此為謀生之具,而且卓然有成。就因為他有這方面的才能和興趣,曾對我說他想寫一本以插畫來闡述太極拳道理的書,徵詢我的意見。我對他說:「好啊!在別人可能沒有想到過,或者想到過卻沒有這兩方面——太極拳和繪畫—— 的能力而做不到,倘若你能做的話,那是再好不過了。」這話說起來是兩、三年前的事了。
之後,他很少和我提起這件事,卻一直默默地進行,只是偶然在通電話中說書已完成多少了。去年初,他說書快完成了,但在年末十二月十二十五日,他走了。他往生後,我還沒有想到這本書的事,直到今年三月,瓊瓊——他的妻子來電話,說她正在全力籌劃出版此書,並將原稿複印一份寄給我,希望我能寫一篇序文,我才知道這本書已經完成並且要付印了。可惜他沒有看到書的出版就走了,但瓊瓊的努力可以告慰他在天之靈,也完成了他生前的心願。
陳鉅在十五年前學習太極拳,就是為了保持身體健康。但是,因為他住在美東的華盛頓特區,而我卻住在美西的舊金山,所以他就隨著跟我練拳的李仁旭練習,其間從未間斷過,同時他還在另一位跟我練拳的朱殿蓉處練習。他孜孜不倦、埋頭苦練,加上他的領悟力強,自然拳藝是與日俱增。他還參加每年我舉辦的短期太極拳訓練。
陳鉅的個性溫和、待人真誠,而且笑口常開。和同道們相處和睦,所以交了不少的朋友。我也深為有這麼一個好學深思,又肯下工夫吃苦耐勞的後學而感到高興。除了期望他在拳藝上更上層樓外,也寄望他將來在發揚太極拳的陣營中成為得力的一員。無奈命運作弄人,他竟忽然走了。
本書中的插畫與淺顯的文字說明,有的看了令人不禁莞薾,有的令人省悟拳理,也有深具哲理的地方,像書中第九十七頁的「無為鬥士」就是一例。我想他這個構想脫胎於古書《莊子》〈達生篇〉中紀渻子為楚王養鬥雞的故事,他援引得非常恰當和傳神。總之,全書的要義是摒棄粗魯暴力,崇揚沉靜平和的精神。因此,本書不但是一本闡揚太極的佳作,也是一本有別於文學敘述太極的好書。至於書中圖文的好處,只有讓讀者們去細細體會了。
二○○六年五月
前言
人的一生中能有一位知心的伴侶是幸福的,我很幸運在人生的旅途上能夠和陳鉅相遇。陳鉅醉心於太極拳藝的修練,由於他的引導以及潛移默化,讓我也略略領會到太級藝術的沉靜細緻、博大精深。
記得那是一九九三年,在一個夏日的傍晚,我和陳鉅第二次見面。他認真地看著我說:「能不能給我十分鐘?」我滿心歡喜的點頭答應,期待著一份意外驚喜。只見他緩緩站起身來走到我面前,全身一鬆沉,開始演練起太極拳來。隨著太極拳架的施展,他的神情專注凝斂、儀態沉穩優雅,這是我第一次見識到太極之美。隨後他擺了三個定式:「白鶴亮翅」、「單鞭下勢」、「肩靠」,並要求我為他拍照。那副認真的模樣,讓我覺得他真是「痴」得可愛。成為他的妻子之後,才瞭解到太極哲理像是他的信仰,而太極拳是他生命中的摯愛。
陳鉅是個「生活太極化」、「太極生活化」的徹底執行者。在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飯、走路、開車、與人交往,無一不依循著太極的理念而行。出門購物時,他喜歡幫我開門、幫我推購物車。美東氣候嚴寒,各公司行號都是厚重的雙層玻璃門,如何將力由腳導至手指將門打開是個難度極高的練習。回想在頭幾年,他總得立在店門前好長一段時間,一試再試,最後,好不容易才能不用手力而將門打開。日子久了以後,「罰站」的時間也漸漸縮短了,近幾年他幫我開門後,還會開心地為下一位顧客服務。這個「開門練習」多年來一直是我們購物清單上的第一要項。此外,推購物車也是他樂此不疲的練習,如何用最少的力、如何轉彎、如何停止,也向來是他陪伴我購物時的重頭戲。夏天除草、冬天剷雪這些大家深以為苦的差事,他也都能樂在其中,樂在又多了一個練習太極的機會。他總是能將太極融入很簡單的事情中,並獲得極大的快樂與滿足。
像一個「傳道人」,陳鉅積極地宣揚太極之「道」。他身體力行,不畏艱辛,長途跋涉,定期到各地教學。「深入淺出」、「因材施教」是他教學的兩大方針。在教學方面,陳鉅觀察入微、創意十足,能將深奧的拳理生動地描繪出來。他也會認真揣摩各個學生個性上的特點,而給予不同的指導。他相信太極是一門包容性極大的藝術,適合每一個人;而不是一套固定的形式,要每個人去適應它。他對學生態度開放,經常對他們說:「我教你們太極拳,不是要你們成為我的學生,而是要你們成為太極的學生。」他最大的願望不是成為太極大師,而是期望在若干年後能夠加入學生的太極課程,重新學習太極。他這種「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虛懷若谷的精神,作為他妻子的我也深受感動。
此外,他私下對學生的愛護,也是甘心樂意,處處可見。例如,每逢冬天下雪時,他一定起個大早,揹著雪剷,先到戶外練習場把雪清乾淨,就怕路滑學生會受傷。有時我真心疼他,問道:「為什麼不叫學生輪流剷雪呢?」他總是溫和地笑著對我說:「不必問為什麼,能做就去做。」古人有「程門立雪」的故事,他卻反其道而行,老師為學生剷雪,這就是陳鉅!我想,在他的思想裡,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師亦友,友亦師,人人平等,沒有階級之別。也許是他的天性使然;陳鉅為人處事,往往願意先為別人著想,心地寬廣,彷彿心裡從不覺得自己吃虧。太極先輩也指導我們「要學好太極拳必先學會吃虧」,看來太極拳藝與日常生活是息息相通的。他就是本著「不敢為天下先」這樣的精神,積極投入推展太極的各項活動中。
雖然陳鉅個頭高大,但他的個性極其溫和,充滿愛心、耐心與好奇心,他的學生戲稱他是「溫和的巨人」(Gentle Giant)。和學生推手時,他不會想著去推倒學生,反而是把自己當成學生的「靶子」,慢慢一步步教導學生如何化解。和他練推手是件很享受的事,他的功夫內涵教人稱許,也往往令他的學生稱奇,不明白他是如何鬆鬆柔柔地就能化解各式各樣的力道於無形之中。長期以來,他每次遠行,無論是到台灣、中國、歐洲、加拿大……等地,他總是每天起個大早,到公園和當地居民一起練拳、一起切磋拳藝。由於他的謙虛與?情,在世界各地均結交到無數的拳友。他並成立拳社、架設網站,每天都要花好幾個小時在網站上和拳友探討拳理。拳社除了固定課程,每年並舉辦多項太極活動,雖然忙碌,卻是他最快樂的時刻。就在他推廣太極拳忙得不亦樂乎且頗有心得之時,他卻突然倒了下來。他的驟逝,令人震驚、令人扼腕、令人不解、令人不捨,更令我痛不欲生。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其實是個有福氣的人,因為他總是開開心心地過日子。他何其幸運能夠從事他最喜愛的繪畫和教拳這兩項工作,又能在有生之年結合這兩項專長,以圖文方式,將他個人在世上「太極之旅」中的所思所得、所想所感,誠實的記錄下來。
和陳鉅相知、相惜、相守了十三年,雖然遺憾時光短暫,但卻從他身上認識了人性中的真、誠、美、善,我深深地以擁有這樣一位知心的生命伴侶為榮,也希望他發揚太極拳藝的願望能藉由此書延續下去,像他激勵了我一樣,激勵更多的人,認識太極、學習太極、喜愛太極。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