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那些動物告訴我的事:用科學角度透視動物的思想世界
定價127.00元
8
折優惠:
HK$101.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5226398
張小虹
聯合文學
2006年8月01日
280.00 元
HK$ 238
詳
細
資
料
* 叢書系列:聯合文叢
* 規格:平裝 / 312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聯合文叢
分
類
[ 尚未分類 ]
同
類
書
推
薦
內
容
簡
介
本書企圖排列組合性別、權力與慾望的種種關係位置。
後現代與女人間的斜槓,既是區隔也是流通轉換的可能,標示著(後)啟蒙模式與(後)性別研究中同時在與不在性別之中的弔詭。
而這本書所談論的,與其說是以普遍、抽象的女性問題為終極關懷,毋寧說是以解決困擾
作者做為一個女人的個人問題為始出點。
對於不寫日記不喜拍照的作者來說,寫作成為時光匆匆流逝的唯一文件檔案。
《後現代/女人》記錄了張小虹一九八五年到一九九三年之間的生命歲月,她想些什麼,看些什麼書,為了什麼事情忿忿不平,所有夢想的、困惑的、急躁的、欣喜的,都在這本書裡,那屬於台灣社會解嚴前後的躁動與狂飆,那屬於女性主義與後現代主義風起雲湧的熱烈 ……
作者簡介
張小虹
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國密西根大學英美文學博士,現任台大外文系教授。曾任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客座教授,美國哈佛大學與英國Sussex大學訪問學者。
喜歡逛街,喜歡打扮,喜歡胡思亂想,喜歡所有俗不可耐的事物與艱澀難懂理論。流連於衣櫃與書櫃之間,敷臉之際,不忘形上學。以賴床和慢跑培養想像力,以寫作逃避生命的重複無聊,篤信張愛玲所言「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自閉成性,大隱於市。
著有《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1993)、《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1995)、《自戀女人》(1996)、《慾望新地圖:性別同志學》(1996)、《性帝國主義》(1998)、《情慾微物論》(1999)、《怪胎家庭羅曼史》(2000)、《絕對衣性戀》(2001)、《在百貨公司遇見狼》(2002)、《感覺結構》(2005)、《膚淺》(2005)等書。
目
錄
作者
序
熱切的眼光
代序
從莎士比亞到瑪丹娜
後現代性別表演篇
後現代的烈焰紅唇
東方蝴蝶:後現代的性別與文化差異
紅男綠女:情歌、流行文化與性別顛覆
乖張女人、謀殺實驗
紀錄瑪丹娜
黑白麥克、蛻變傑克森
牽一髮而動全身
裝模作樣
黃后瑪丹娜
聲音影像與慾望快感篇
《紅高粱》中的女人與性
測量女人與井的距離
東方陰陽變
帝國的眼睛:從《廣島之戀》到《情人》的異國性愛論述
兩個女人在一起
慾望機器:女同性戀電影中的情色實踐
身體政治與文化抗爭篇
我的體重是我的心情:後現代苗條論述
體育版的選美風情畫與話
子宮戰場:女性與生育的政治文化意義
神聖與性感的弔詭
袋裡乾坤
母愛的印記:讀米蘭.昆德拉的《生活在他方》
叛離母職的詩人:安竺.瑞琪
後現代母親機器:人工生殖科技的省思
性別研究與文化理論篇
解構女人國
審判「女性主義」?第一世界/第三世界的女性對話
西方論著如何顛覆母職?
戀物玫瑰:女人與羅曼史
當神還是女人的時候
做神也風流:天神宙斯先生訪問記
性別差異與社會爭議篇
跳不出「男性中心」意識的《一代女皇》
知識的殿堂、夢遊的女人
南茜.雷根的花邊裙
冬天的皇后:莎士比亞與貞操論述
哥哥的經典、妹妹的婚禮
花木蘭出走
婚禮彌撒豈可兒戲?
甜蜜蜜的禁忌遊戲
莎士比亞喜劇與身分錯認
附錄
文章出處
序
top
熱切的眼睛 張小虹
有人毀少作,有人悔少作,我則是三不五時就翻出自己的第一本書《後現代/女人》把玩,讀上一兩個篇章。不為其他,只為感染一下那種思考灼熱的狀態。
不寫日記不喜拍照的我,寫作成為時光匆匆流逝的唯一文件檔案。《後現代/女人》幫我記錄了一九八五年到一九九三年之間的生命歲月,我在想什麼,我在看什麼書,我為了什麼事情忿忿不平,所有夢想的、困惑的、急躁的、欣喜的,都在這裡,那屬於台灣社會解嚴前後的躁動與狂飆,那屬於女性主義與後現代主義風起雲湧的熱烈,那屬於我個人出國留學、回國任教的朗朗青春歲月,都在這裡。
那時初識女性主義與文化研究,不知天高地厚,未曾江湖走老,那時的頭銜還只是碩士生、博士候選人、助教、講師。但那種「初生之犢」的豪情與壯志,沛然莫之能禦的那股衝勁與傻勁,現在讀起來都還氣力十足。這回改版重新出書,基本上保留了原先架構,文章目次未變,文字部份也盡量不去更動,即使有一兩篇的論述模式,現在看起來有點突兀好笑,也決定原樣封存,當作歷史文件,不加篡改。但在校稿的過程中,還是忍不住一路添加「逗點」,那時的句子特長,一路走到底,穿山越嶺,可以綿延不斷好幾行,好像中間都不需要喘息、不需要換氣一樣。於是一邊添加「逗點」、一邊埋怨彼時年少連斷句都不會斷,卻在突然之間驚覺,這不就是我那時的感覺、那時的心境、那時充滿熱切的渴望嗎?所謂的「文體風格」,不就是一種思考的速度與熱度嗎?
如果文字是有溫度的,彼時喜歡熬夜寫稿的我,必定常常處於一種高燒不退的狀態。那時還是「手寫時代」,一個字一個字地爬格子,卻最能直接感受那初學乍練、一招半式的生澀與勇猛。這種熱切來自一種雙重的距離,既是出國唸書時遙望台灣的距離,也是回國教書時參與台灣社會運動的距離。人在國外練功習武,總是迫不及待有朝一日,要在自己生長的文化社會中一展身手,那時在國外寫的文章,都感染這種摩拳擦掌的熱切。回到國內任教後,一方面心喜理論與實踐總算可以接合,一方面也對參與的社會運動保持著「深情的距離」,性格所趨,拿筆寫文章還是比在人群中吶喊要擅長一些,街頭抗爭完後,還是喜歡回到自己更熟悉更有把握的文字戰鬥。國外觀望的距離和國內參與的距離,便都成了書中那按捺不住的熱切,那一發不可收拾的動量。
於是趕忙回頭,將所有添加的「逗點」通通刪去,還原那一氣呵成的長句。以前總覺得在《後現代/女人》階段的我,「文體風格」的特色在於愛用斜槓,後現代 /女人之間的斜槓,高蹈/通俗之間的斜槓,陽剛/陰柔之間的斜槓。斜槓有視覺上的傾斜,卻有對立上的張力,斜槓更有既區隔又連結的曖昧。現在才體會到,太常出現的斜槓與太少出現的逗點,都是當時「文體風格」的一部份。斜槓是概念操作的符號,逗點是呼吸喘氣的痕跡,在可見與不可見之間,在冷靜與熱切之間,我就這樣寫完了一本女性主義的教戰手冊、一本文化研究的實戰記錄。
有些東西會過時,像曾經在八○年代末、九○年代初風靡台灣學術界的後現代主義,有些東西會退流行,像已然結婚生女的瑪丹娜。但有些東西卻歷久彌新,像羅曼史與流行情歌,有些東西更屹立不搖,像生殖科技與美體企業。《後現代/ 女人》就所關懷的社會文化議題而言,絕對有其特殊的歷史時空脈絡,有些議題已消失,有些議題仍持續至今,更有些議題改頭換面、捲土重來。但讓我最最珍惜的,還是那種熱切,那種不厭其煩,那種翻滾跳動的思緒。小時候靦腆,在眾人面前說話,會緊張地結結巴巴,卻常常在睡夢之中辯才無礙。讀《後現代/女人》,總是給我重回幼時夢境的感覺,大聲說話,滔滔不絕。
每當覺得腦袋倦了、眼睛鈍了,就會想回過頭去翻翻《後現代/女人》,想要再一次感受那文字理路中的情感動量,張大眼睛看著台灣社會文化變遷的那種熱切。這次「古物出土」,要大大感謝聯合文學總編輯許悔之先生與副總編輯杜晴惠小姐,雖說《後現代/女人》是我至今賣的最好的一本書,但斷版已久,今日得以重現江湖,也是開心事一樁。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