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聖與魔──台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象1945-2006

聖與魔──台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象1945-2006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873171
周芬伶
印刻
2007年3月20日
107.00  元
HK$ 90.95  







* 叢書系列:文學叢書
* 規格:平裝 / 336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文學叢書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文學史









我試圖在小說中讀出邪惡也讀出神聖,讀出沉淪也讀出救贖。

  心靈構圖只是虛線,並非實線,可作無盡的推衍與想像──在寬廣的小說道德觀尺規內外,無是無非,正邪並容,神魔一體,只能說言為心聲,作家真實傳達時代變遷之際的重要價值與書寫美學觀,以及心靈與思想上的張力與深刻之處。

  回顧台灣現代文學的研究,歷來以外緣的歷史研究與政治文化角度為多,對美學與作品內在研究略顯缺乏。《聖與魔──台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象 1945-2006》一書擬跨度數十年歷史脈絡,採王國維以降的心靈觀照與印象批評傳統為主,心理與神話批評為輔,並期望延續薩伊德與傅柯的知識考掘精神,選擇台灣戰後各世代具代表性和讀者也較熟悉的作家,探勘、對照他們作品心靈與思想深度,主體性與關懷點的演變──能否將美學的「神韻」提昇至「神聖」層次,或是萎縮退化卻另闢蹊徑?由此形諸理論架構。

  同時,也深盼這樣的論述模型能打破研究者、創作者間涇渭分明的分裂與對立,找到理論與敘述主體彌合的契機。本書也是作者在新世紀之初整理的,誠摯地讀文、讀人、讀心的記錄。

作者簡介

周芬伶

  政治大學中文系畢,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現任東海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早年曾以「沈靜」為筆名,現用本名發表作品。

  曾獲吳濁流小說獎、中國文協散文類文藝獎章、中山文藝散文獎、吳魯芹散文獎,作品被選入國中、高中國文課本及多種選集。曾成立「十三月戲劇場」,擔任舞台總監,編有《春天的我們》等劇本。

  著有散文集《紫蓮之歌》、《仙人掌女人收藏書》、《母系銀河》、《周芬伶精選集》、《汝色》、《戀物人語》、《絕美》、《熱夜》、《花房之歌》……等,小說集《粉紅樓窗》、《影子情人》、《浪子駭女》、《世界是薔薇的》、《妹妹向左轉》等,少年小說《醜醜》、《小華麗在華麗小鎮》、《藍裙子上的星星》等,文學論著《芳香的祕教──性別、愛欲、自傳書寫論述》、《豔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口述歷史《憤怒的白鴿》等。



序論──心靈的歷史
愛的神祕劇──聖徒小說的終極探索
意識流與語言流——內省小說的宗教反思
滑稽與諷刺──鄉土小說的道德兩難
歷史感與再現──後鄉土小說的主體建構
魔性與禪機──張派小說的豔異之美
傳統性與假定性──佛化小說的人間理想
後設與魔幻——大虛構家與大說謊家
從善女到惡女到同女──女性小說的心靈變貌
恐怖與褻瀆——從無用論、廢人論到後遺民書
恍惚之美 ——聖境的再提出



解嚴後,台灣文學研究成為顯學,然戰後的研究比戰前又顯一些,當代研究則是時髦了。

  從一九二○到當代,台灣現代文學史不滿百年,就算往前推再加日文與漢文部份,也不過百餘年,對於研究現代文學的人來說,能選擇的範圍極為受限,作古典的不論現代,作戰後的不談戰前,作當代的只推到八○年代,使得現代文學研究格局不大,文學史的脈絡也不清晰。然而回顧台灣現代文學的研究,還是以歷史研究與政治文化角度為多,所有流派的、集團的、分期的;以及女性的、族群的、情色的、後殖民的,皆傾向文學的外緣研究,對美學、傳記與作品內在研究較為缺乏。

  從結構主義、解構主義流行以來,作者與作品被研究者作「切割」,所謂的文本概念,是可排除作者的,「作者死亡,文本存活」的觀念讓書寫權由作者轉到論述者手中,這是傳記與美學研究不發達的原因之一,傳記與美學不脫離作者,視作者為作品的靈魂,這種「新古典」的作法,目的是作為文學史研究的補充。文學史的撰寫不能脫離作者本身及其美學建構,論文學史缺了傳記與美學這一塊,等於失去生命線。

太多的解讀與解構,將文學史變成餖飣,這是把文學作小,而非作大。

  近年來我的關注在性別與傳記與美學上,作得雖然七零八落,然回歸作者中心的意圖頗為明顯,尤其是自傳書寫與傳記的雙軌研究,讓研究多一點「人味」,少一點機械裡論操作。有時不得不援引一些理論,也必需建構在傳記基礎上。多年來我作傳記研究的心得是:不作自己不熟悉的作家,不關在書房?閉門造車;多作田野與年表,少憑空想像;沒有一手資料絕不涉入作家傳記討論。這其中張愛玲、龍瑛宗、張秀亞是我較熟悉,也作過田野與口述歷史的作家:張秀亞的故居在台中模範街,為日據時代大和屯,是日本官員的宿舍集中區,緊臨農業改良場,前身為林爽文的抄封田,附近的居民對她還有印象,我有兩個研究生作張秀亞研究,常與她的女兒于德蘭女士有書信與傳真往來,我關注的是她的越界書寫,沿著她的生命歷程追溯文體之形成;陳映真則作過詳細年表,論文的靈感常在作年表中湧現,為何他在每一次的讀書會與牢獄之災之後,往往另創一寫作高峰?何以晚年的作品題材變大,美學的力量轉弱,我認為是他沒有把力氣用在寫長篇,而把長篇的提材化為短篇的結果,作者從迷你小說出發,到華盛頓大樓系列與政治小說,皆為中篇的連綴,已有長篇的企圖與架構,接下來應是長篇了,可惜並未突破;邱妙津是長期觀察的作家,她留下的一手資料與自製年表,相當珍貴,她已再三為自己作傳,無需錦上添花,從傳記資料中,她扮演自己生命的張老師與創作者,當致命的打擊來臨,她創作與導演自己的死亡,美學的意義大過心理學意義;又,張愛玲晚期小說,在性別與離散書寫的新開拓,不能說完全成功,但也可見她並未從「前衛」的位置上敗退,也跟她的流放與海外經驗密切相關;趙滋蕃是我的恩師,我這樣「內舉不避親」,主要是以我對他的生平與作品的熟悉度,我不作,誰來作?他的作品是否仍有討論的空間?我不能追隨他的遺志,建構中國人(台灣人)的文學理論,然心嚮往之,早在七零年代,他的「東方主義」已相當明確。這些與那些,背後閃動的不是作家靈魂的亮光?所謂研究的第一步,交出嚴謹而詳實的年表與傳記,不是文學史研究者的根本嗎?我從不低估傳記研究的基本功,也不高估機械理論的操作,並試圖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有時失衡,只能怪罪自己學力不足。

  同時作為創作者與研究者,又是另一種失衡,前者令我快樂,後者令我戒慎恐懼,熱情都是同樣的,並無輕重之分,然創作不能等,研究越成熟越好,所以在時間的順序上確有早晚之分。我在研究所時代,研究的是明清小說,開設現代小說課程達二十幾年,從台灣、大陸到西方小說皆有涉獵,然直到四十歲初頭才交出《豔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一書,因而被貼上標籤,這只能說是機緣與選擇的結果,張愛玲研究曹雪芹,並非將之自比,而是尋找寄託,難道她只懂《紅樓夢》?她也研究《海上花》與小黑人、《叛艦喋血記》呢!

  我的興趣說起來還蠻廣泛,開過的課有散文、小說、電影、戲劇,文學批評、美學…‥,也因為如此,研究的步伐從來不急,五十歲之前重創作,五十歲作的研究是否成熟一些,我的心態是慢慢來,因為研究可作到七十歲,創作能等到七十歲嗎?

  研究於我才正要開始,然此刻交出的成績,實在令人不滿意,《芳香的秘教──性別、愛欲、與自傳書寫》,寫作期達七、八年,水準較參差,然也沒有越寫越好,只能說是斷斷續續的成果。

  《聖與魔──戰後小說的心靈圖象1945-2006》,系統較完整,也有歷史脈絡,然架構相當大,涉及的學理也相當複雜,我採用的是以心靈觀照與印象批評法為主,心理與神話批評為輔,因牽涉的作家繁多,傳記的部份就無法面面俱到了,選擇的是具代表性也較熟悉的作家。印象批評法在書評中最為常見,是小而有效率的批評法,對長篇大論則心餘力絀,近人王德威可視為代表。它的困難度是批評者必需具有相對的高度,如古典的詩話、詞話的作者,他們也是詩人。

  我的研究精神受王國維先生影響,他著重文學的心靈與思想深度,美學在把「神韻」學提昇至「神聖」學,一流作品皆以「血書」稱之,可視之為超驗的心理批評;我的研究也受薩伊德與傅科影響,將知識的考掘回歸研究者本體,找回主體性,也找到關懷點,以形成理論架構。如此將打破研究者與創作者的分裂與對立,找到理論與敘述主體彌合的契機。

  二十一世紀伊始,台灣經過九二一世紀大地震,也經歷著政黨輪替的政治大地震,當新的政權以民主與進步的口號取得政權,被稱為暗殺總統的「兩顆子彈」無異是敲醒道德與良心的兩記警鐘,當第一家庭陷入貪瀆案的波濤中不可自拔,這時有關「道德」、「教養」、「品格」的語詞不斷被提出,以維新與道德為前提的運動風起雲湧,這是一個良知的戰場,在法律之上還有正義,在道德之上還有良知。「道德」這個略顯突兀的字眼,一下子獲得人民的認同,所謂「時窮節乃見」,台灣解嚴後,面對權力重組與價值分岐,道德淪喪,人心無所歸依,在這?宗教先浮上檯面,尤其是佛教信徒到世紀初已高達五百萬之眾,對社會產生一些向上提昇或向下沉倫的力量未可知,然也可掌知人心之徬徨;文學作品隨之在後展現心靈圖象,經過世紀末的華麗與頹廢,在新世紀初,一種渴求超越與神性的呼聲,通過作品中曲曲傳達,一種新的心靈與道德渴求,說明文為心聲,物極必反,在黑暗的盡頭,人們總會尋找一線光明。

  台灣從戰後到解嚴,長達半個世紀年的戒嚴統治,對思想的箝制可謂嚴酷,壓制越深,反彈越大,解嚴後民間釋放的能量相當驚人,文學作品的心靈更是騷動不已,邊緣的聲音越來越淒厲。在白色恐怖時期,人們的心靈遭漂白,作為文化復興堡壘,以護衛傳統道德與儒家思想為己任,然教條式的宣導並未深入人心,表現在作品中的思想自是蒼白化與貧弱化,道德淪為口號,然農業社會,美好的田園仍讓文人的理想有所寄託,作家將人性的光輝寄託在鄉土人物身上,作家所信奉的寫實主義美學,向以生活為美,作家為時代的良知,彼時作家常有高度的使命感,從姜貴到白先勇,從黃春明到陳映真,承續的是作家「感時憂國」的傳統,六七零年代以後的現代主義作家,其思想表面看來是反叛與背德的,然他們遵循的是藝術家「真誠」的要求,解嚴後,多元價值分岐與網路e世代的「惡搞文化」,使經典文學邊緣化,傳統道德變成笑話。在這人心無所適從的年代,小說家扮演的角色已然改變,從「說書人」到「說故事」到「說小說」,「玩小說」,「網小說」,小說的面貌更為豐富。

  在這部落格的年代,人人都是書寫者,人人都可涉入小說,小說回復到「街談巷語,道聽途說」的原始狀態,小說家要將自己區別出來,只有拉高標準,而非降低標準。過去的小說家是野史家也是思想家,也就是踩在文學、歷史與哲學這三大基石上。我們談文學與歷史久矣,不談哲學亦久矣,小說的形而上討論,是當代文學批評較弱的一環。筆者從宗教、哲學、心理的角度出發,是為探尋現代小說家的心靈歷史。

  然哲理不落言詮,在過往的一個世紀,小說家對魔道的探索已窮極所有,從魯迅、張愛玲到舞鶴、駱以軍,人性的邪惡面探索到最後,讓我們的心靈癱瘓,美感盡失,在這樣一個群魔亂舞的時代,更激發我們對神聖的渴求,神聖寧是不可求的嗎?聖與魔原是一體之兩面,過份偏於一端皆失之偏頗,我懷想著舊俄的小說,德國巴洛克時期的「悲哀戲劇」,它根植於歷史之中,是人的悲慘處境的展示,是世俗的、塵世的、肉體的。沒有英雄,只有烈士,與男歡女愛悲歡離合,用一種表情的、誇張的形式,使觀眾參與其中,而不是觀賞其外,班雅明認為這種「廢墟寓言」主要的目的是打破美的幻象,以顯現真理內涵。又,舊俄小說,追求心靈的極限,緣於靈魂的饑渴,發出悲天憫人的的吶喊,罪與罰,基督與救贖,並散發著乾燥之美,相比之下,當代小說太潮溼、太肉感、太形而下;巴洛克悲哀戲劇,依班雅明的說法,對於災難,零散而不連貫得表現形式,和二十世紀文學類似,作家無法在殘破的世界中找到規範與和諧,只有通過寓言中腐爛和死亡的形式向永恆乞靈,它所體現的是一種贖救的功能。

  我試圖在小說中讀出邪惡也讀出神聖,讀出沉倫也讀出救贖,抓出形而上的命題,是為更進一部探索小說思想與主題的演變,列舉的作家也許不夠完整,然心靈構圖只是虛線,並非實線,它可作無盡的推衍與想像。立論容或有些主觀,然亦力求公允,這?面並無道德批判意味,我以為小說的道德觀必須極為寬大,無是無非,正邪並容,神魔一體,只能說言為心聲,作家真實傳達一個時代的重要價值與小說美學觀,最為重要,台灣戰後小說在心靈與思想上的呈現,是深刻且富於道德張力的,這令人感到驕傲。我試著讀心,讀人,讀文,也寫下我誠心的記錄。

周芬伶





* 讀者評鑑等級:

3顆星
* 推薦人數:1,共有1位網友寫書評。
*

我要寫書評

1.
Ella
/ 東海文人
2007.05.23看Ella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3顆星
周芬伶的創作我看得少,但我很喜歡讀她寫的論文,因為他是少數文學研究裡會注意普通讀者的作者。讀她的論文能夠很清楚的
了解各個理論的意思,而且還可以讀到她個人的見解。從<<豔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到這本<<聖與魔>>都是如此,此外她的論文還很好看。這本<<聖與魔>>可說是周老師在她開的小說課中"小說理論"與"世紀末文學"的大統整,雖然可謂精華,但我得說:雖然有300頁但「會不會太薄了點」。我認為這本書最大的缺失有兩個,首先從反映論的觀點,這本書沒有闢出章節總括的、比較宏觀的談戰後到2006小說反映出的現像,這使得各章結沒有一個引領的頭或交匯的終點。第二也是從反映論來看,它少了社會現實面的考查,這個部份我覺得作者是可以學薩依德在東方主義中技巧的丟一些書來當作輔助,畢竟這是文學研究不是社會學研究。雖然以上缺失影響了整體心靈圖象的感受,但從周芬伶在各篇中所做的映像批評與作家流派來看,這本書真的是很值得收藏。在映像批評上,我特別喜歡她對於作者的流派,與作品的美學、技巧的考查,這是主流文學批評中不容易看到的。真的很高興周芬伶老師出這本論文集,希望將來她的"世紀末文學"會有一本更完整的著作發表





其 他 著 作
1. 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2:琦君
2. 散文新四書:夏之豔(二版)
3. 蘭花辭:物與詞的狂想
4. 九十七年散文選
5. 青春一條街
6. 芳香的祕教:性別、愛欲、自傳書寫論述
7. 紫蓮之歌
8. 粉紅樓窗
9. 仙人掌女人收藏書
10. 孔雀藍調--張愛玲評傳
11. 寫作教室:閱讀文學名家
12. 豔遇才子書──四大古典小說中的絕妙好辭
13. 世界是薔薇的
14. 妹妹向左轉
15. 熱夜
16. 百合雲梯
17. 小華麗在華麗小鎮
18. 藍裙子上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