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世界的新銳設計師50人

世界的新銳設計師50人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1201276
《La Vie》編輯部
麥浩斯
2007年6月29日
133.00  元
HK$ 113.05  







* 叢書系列:Design Closet
* 規格:平裝 / 208頁 / 25*19cm / 普級 / 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Design Closet


藝術設計 > 設計 > 設計概論









奔放無際的生活想像,在設計中找到體會生活的能力。年輕、獨立的世界新銳設計師,用自我風格,挑戰創意產業的體制!

西班牙設計師 JAIME HAYON與法國設計師MATHIEU LEHANNEUR,都出生於1974年,互不相識的兩人,其創意來源也是南轅北轍嗎?
設計出巴洛克式的藤蔓暖爐JORIS LAARMAN與東京設計週頗受注目的超實驗設計師JOS KRANEN,都來自於荷蘭,他們有沒有類似的設計思考呢?
MAX LAMB是英國人、MATHIAS BENGTSSON是丹麥人,同樣是Royal College of Art畢業,這所學校又教出什麼不同的創意人才呢?
世界的20-30世代的設計師面貌,這些「他」與「她」組合起來成為目前設計界一股重要的設計潮流,這個正在成形的新族群跑遍各大展覽、參加各大比賽,有人已經是檯面上的設計新星,有人當著獎金獵人總有一天創意會讓他一戰成名,熱血、誠意、不畏懼,讓世界看見他們的聲音,讓世界肯定新銳!


本書特色

1. 《世界的新銳設計師50人》描繪出設計界中重要的一塊創意版圖,年輕設計師族群的面貌。
2. 藉由出生年代的有趣編排方式,及國籍與學校的資訊,可以構築讀者對「創意來源」的多重想像。
3. 本書囊括產品設計、建築室內、平面及服裝,描繪設計的各個面向及各類設計師的各種可能性。
4. 深入淺出的介紹、解析設計師的設計思考與創作動機,這本《世界的新銳設計師50人》作品集由擅長分析的La Vie編輯部製作撰寫,有如新銳設計師在讀者面前,闡述自己的作品概念。




作者簡介


《La Vie》編輯部

推行設計不遺餘力,設計是時尚、是知識、是生活、是娛樂。第一本設計理想生活的美學實踐誌,《La Vie》從消費者的需求與慾望出發,導引讀者了解、欣賞進而懂得消費彰顯個性的好設計,協助讀者找到美感的體驗、 醞釀自己的品味。



04設計,創作的單純感動
06設計,獨一無二、發光發熱的自己
08 世界新銳的版圖
014 1970 Jop van Bennekom 突破表象的雜誌設計
020 1970 WK Interact 街頭塗鴉的激進設計
024 1970 + 1974 Tjep 設計能為你帶來的時間意義
028 1970 + 1977 Studio Job 可作為藝術珍藏品的產品雕塑設計
032 1970 + 1967 FNP Architekten 建築是藝術、更要能說故事
036 1970 迫慶一郎 投身中國建築師試驗場
040 1970 大矢寬朗 愛護地球的時尚原子小金剛
044 1971 藤本壯介 建築作為社會關懷與反省的一種形式
048 1971 + 1976 Ronan + Erwan Bouroullec 詩意與創作的協奏曲
054 1971 Mathias Bengtsson 精細手工和電腦科技的結晶
056 1972 Les Sismo 拒絕定型的設計雙人組
060 1972 EM 解構創意珠寶設計
064 1972 + 1983 + 1967 House of Dagmar 時尚保鮮的北歐設計
068 1973 Cameron Sinclair以人道主義為宗旨的建築師
072 1973 Phillip Lim後名牌時代的浪漫設計師
076 1973 Doo Ri Chung 紐約時尚界之當代剪刀手
080 1974 Jaime Hayon 設計界的畢卡索
086 1974 Mathieu Lehanneur 耐人尋味的外冷內熱設計
090 1974 Tobias Wong諷刺哲學的黑色幽默設計
094 1974 Anu Penttinen 鋪陳於玻璃之上的設計藍圖
096 1974 Avanto Architects以人本出發的芬蘭建築思考
100 1974 No? Duchaufour-Lawrance 為空間注入生命的室內設計師
106 1975馬岩松 邁入建築烏托邦的瘋狂想像
110 1975永石貴義 繁複美學的當代詮釋
114 1976 + 1977 + 1978 Front科技冷豔美女設計師
120 1976 + 1977 La Cellule 美食感官的表演藝術
124 1977 Hanna Werning 複製美學的設計魔力
130 1977 Jos Kranen 新科技頑童的幽默設計
132 1977 Nendo充滿故事性的前瞻設計
136 1977 Ora ?to設計虛擬的品牌推手
140 1977 Gil Carvalho雕刻建築高級訂製鞋
144 1977 Philip Worthington 童趣十足的虛擬世界
146 1977 Daniel Brown 數學是自然的語言
150 1978 Paul Cocksedge 科學和美的燈光魔術師
154 1978 + 1980 BIG-GAME 把世界當成一個大遊戲場 158 1979 + 1977 2,rouge room 四隻手塗鴉「童話」設計王國 162 1978 Kiki van Eijk 如撰寫女性詩篇般的設計
166 1978 + 1980 張丹與陳曼 2010年無意識的美麗
168 1979 Joris Laarman 賦予結構與功能的新定義
170 1979 + 1974 +1970 Viable London 看得見的英國設計明日之星
176 1979 restrogen 慢活的理想設計
178 1980 + 1981 5.5 Designers 化腐朽為新意的設計思想團隊
182 1979 + 1978 Michael Cross + Julie Mathias 英國新新設計師的異想世界
186 1980 James Paterson 隨性寫意的數位插畫
190 1980 + 1978 MIXKO 東西混血的設計愛情見證
194 1980 StokkeAustad 大展兜過一遭的後動
196 1980 Christien Meindertsma 日常物品的解碼哲學家
198 1980 Marloes ten Bh?mer 解放的鞋子設計
202 1982 Simon Bruenner 只與光的本質作朋友
204 1982 + 1981 Trimode Studio 酸辣調配 設計變得更美味



設計,創作的單純感動

  2000年的夏天,路過美國加州Sacramento 的一個加油站時,看到路旁停著一台1970 年的VW Microbus, 渾圓的經典車身有著全透明的頂棚,一看就知道是剛去完「burning man festival」的瘋子(燒人祭,每年八月會在美國內華達州黑岩沙漠舉行),可是當駕駛步下車時,竟發現是一位年約六十歲拉丁裔阿媽,好奇打探之下才知道她半年前才從週政府退休,跟同事募了一些錢,將車子改造並加個透明天棚,特地拉到沙漠中賞月觀星。她特別跟我們解釋車子內有夾層,躺在裡面在星空下宛如乘坐太空船置身於銀河中,?到此這位歐巴桑眼中閃爍著對這件作品的雀躍。

  以我一個受過「學院派」訓練的設計師來看,作品自然有許多可改進之處,例如透明頂篷造型可以更優雅而減低風阻,進出夾層的方法可以更安全。不過這都不重要,這位素人設計師將與生俱來的創作慾望直接貫注在這台飽經風霜的車上,那種實現夢想的自豪,紮實的給了我純粹而未修飾的衝擊,比起許多設計展中的瓶瓶罐罐讓我印象更深刻,久久不能忘懷。

  創造就是那麼單純而迷人。也是支持我在這設計一途前進不悔的原動力。

  如同所有的設計人,雖然大份的時間浸淫在享受創造的喜悅與成就中,在現實中裡還是偶而有腸枯思竭的創意碰壁期中,總以為所有的創意已被挖盡、所有的可能性已被探索過。但是就往往在下了這樣的斷言後,總會有一件突破現行思維的天才作品讓我既興奮又汗顏。本書所囊括的50位新銳設計師,在他們各自擅長的領域,我看到了這樣的作品……。這些20s Twenties、30s Thirties的創意人,代表著七零年代後一個新世代的觀點,他們是戰後嬰兒潮的子女;習慣於充滿數位網路真實與虛幻交錯的環境;冷戰結束消除了敵對氣氛;亞洲新興國家抬頭使亞裔與拉丁裔的天才得以嶄露頭角;全球暖化等環保議題沖擊人類的命運,在這些成長背景下,他們透過建築、產品、平面、服裝、多媒體等形式詮釋對人類生活的新觀點與遠景。

  與其說設計是一種職業,不如說是一種信念與生活態度。幾乎所有的設計教科書開宗明義第一段話都會提到「何謂Design?」「Design是有目標和計劃的創作行為、其中商業性質佔大多數、藝術性質者較少部分。」隨著人類社會的分工複雜化與製造技術的進步,當今設計師的角色與專長亦日趨多元。由於不同區域的社會與產業特性,創意人大致發展出兩種不同的路線,一種是遵循設計與商業行為結合者,多半進入企業內部或經常性的為企業提供設計服務,他們奉行目標族群的行銷思維,懂得成本與科技的限制,能夠團隊合作完成較複雜如手機、醫療器材等商品,他們是創造高附加價值的環節之一。美國、日本及亞洲地區包括台灣的設計師大多為這類型。

  而本書介紹的設計新銳則可歸於為另一種,一種更像藝術家的設計路線。他們主要活躍於在歐洲、紐約及東京,利用複雜性較低的傢俱及生活用品來創作以傳達個人風格與理念,創作的動機通常是個人理念的抒發,而非企業的商業需求,靠著不斷的參展與自我行銷,以獲得媒體的青睞進而與企業合作。正因為少了商業的限制,他們的創意則更海闊天空,作品更犀利炫目。這兩種路線同時滿足了在人類社會中理性與感性的創意活動。另一方面,科技進步加速人類文明的開放多元,不同文化的混搭、不同科技應用的融合、甚至結合不同地域的食物也發展出fusion style。相同的,fusion的思潮讓設計與藝術的分野越來越模糊,他們當中有許多人從古典美學中找到新觀點來加以型變,進而產生看似熟悉卻又新奇的衝突;有的拜新的材質科技之賜,賦予舊物件新風貌,創造出過去所無法呈現的視覺經驗;有的完全不在乎視覺美感,僅以犀利敏銳的手法將日常事物予以扭曲,藉此探討許多人生、社會、或政治議題,各種不同的手法,琳瑯滿目。從一次戰後的Bauhaus、Modernism, Post modernism, Minimalism等設計運動至今,百家爭鳴的風格,讓設計教科書還真的不知該怎麼寫下去哩!

  值得注意的是,越來越多來自亞洲的設計師,挾著西方美學訓練與自身的文化根源的優勢,在國際舞台闖出一片天地。俗話說「富不過三代不懂吃穿」,台灣社會隨著農業、工業進化到今天的知識經濟型態,觀念也漸漸從「只要有就好」提昇至注重精神生活的質感,願意多花一點得到更高的滿足。這顯示出台灣是到了懂得欣賞與品味的時代。不過儘管美學經濟是目前國內熱烈討論的議題,設計曾幾何時變成了顯學,但是長久以來,維持台灣經濟命脈的製造業思維還轉不過來,以至於在這條創意產業的道路上我們仍辛苦地摸索。反觀歐美社會,他們有著完整的產業架構及紮實的美學教育,讓設計,品牌,通路,媒體緊密結合形成一張綿密的感性產業生態鏈,牢牢地掌握著領導潮流的地位。

  儘管國內環境依舊艱辛,但持續改善中。越來越多西方設計師來台找工作,足見我們設計環境與舞台漸漸受到矚目;而近一年來欣見許多過去在企業賣命的設計師紛紛跳出來組成設計聯盟,不靠產業,以自由創作方式展現台灣設計實力與生命力。冀望透過本書精選的50新銳設計師的獨到品味與理念,增廣我們的視野,累積美學涵養進並找到我們文化的認同。如此才能結合創意與製造優勢,讓台灣不只有消費好東西的眼光,更能創造出兼具品味與品質的好東西,更懂得如何將我們的努力推向國際舞台。




其 他 著 作
1. 東京潮流設計家電200+ 日本家電購物之旅
2. 日本的手感設計
3. 看設計:全球平面設計的300種頂尖創意
4. 世界城市散步學:20位風格旅行者的24場主題旅行計畫
5. 我的紐約導遊是藝術家
6. 泰國人憑什麼?創意慢活,泰國美學產業價值的源頭
7. 流行百年的經典傢具設計200+
8. 我愛設計我愛錢
9. 台北創意散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