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定價117.00元
8
折優惠:
HK$93.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幼兒行為觀察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860164
林佑齡、陳惠琪、謝靜雯
華都文化
2007年8月01日
140.00 元
HK$ 133
詳
細
資
料
* 規格:平裝 / 265頁 / 18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分
類
[ 尚未分類 ]
同
類
書
推
薦
內
容
簡
介
Chapter 1 為什麼要觀察幼兒?
藉由觀察幼兒可以更了解他們,掌握他們的需求與人格特質。愈了解他們,照顧起來愈容易。兩個幼兒間衝突的醞釀都有預兆,若能及早注意便能避免糾紛發生。你會知道何時該去幫忙那個拼不出拼圖的3歲幼兒,或是正在練習爬行但不知如何繞過障礙物的9個月寶寶;你會觀察到幼兒如何面對與家人的分離,並準備好協助他們;你會了解每個幼兒表達創意的獨特方式,並能提供適當的教材。
觀察讓你全面了解每個幼兒,因此可針對他們的個別能力規劃課程,創造你與幼兒的雙贏局面。因為知道他們的長處、弱點、興趣和喜好,在選擇教材和課程安排上會更吸引他們參與,讓你能繼續進一步觀察!
照顧幼兒時自然會觀察他們。當父母照顧自己的寶寶,或是阿姨照顧外甥或外甥女時,會注意到寶寶的情緒,並根據自己看見或聽到的情況作判斷,例如當寶寶對著你微笑或發出咕咕聲,你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回應他(圖1-1),且可能安心地覺得不需要多做些什麼;如果寶寶正在哭而且很不安,你可能會試著安撫他,包括幫他換尿布、給予安撫奶嘴、把他抱起來輕聲對他說話,或是餵奶,這些動作都是根據觀察幼兒的情況、行為以及他表達需求的方式而做出的反應。
照顧家中學齡前幼兒也是如此:傾聽他們的話語、仔細觀察他們的行為,以決定如何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幫助他們學習與成長、自我控制與獨立。關心幼兒的父母與親屬可藉由觀察與幼兒建立親密關係,並充分了解幼兒的人格特質、脾氣和能力。
在托兒中心或幼稚園照顧幼兒時,自然也會觀察他們,藉此不但可了解幼兒的需求,也可知道如何給予有效的指導。當班上有新來的幼兒時,你會想辦法認識他,觀察他和大人在一起、和其他幼兒在一起以及獨處時的行為,可幫助你了解他的個性與能力,這樣的觀察還有助於決定接下來該如何支持他的成長,以及幫助他發揮全部潛能。
本書將教你如何明確地觀察,並將觀察結果有系統地記錄下來。在各個章節都有觀察筆記,讓你復習書本內容與了解幼兒的發展,認識不同的記錄方式,歸納課程設計的策略。另外,也有幼教老師將分享其觀察心得,希望你能從中學習他們的技巧與優點。每章最後的活動將幫助你實際應用所學。
一. 隨機或有計畫的觀察Spontaneous or Planned Observation
有時觀察是隨機的,當事情自然發生時,你會將這些事件加諸於原本對於幼兒的觀感上。此時與幼兒在一起,並享受與他們的互動。許多老師都表示:最令人高興的莫過分享幼兒的成就感,看到他們嘗試新事物後,眉開眼笑地大喊「我成功了!」能在當時與幼兒一同微笑,抱著他們說「恭喜!」實在是很值得。
你也可以計畫和記錄你的觀察。有計畫的觀察是必要的,能讓你真正了解每個幼兒,提供最佳的協助,並確定自己注意到各方面的發展,沒有遺漏任何日常經驗。寫下所觀察到的結果也很重要,如此能清楚記得每個幼兒的行為以及他們對不同情況的反應。持續的記錄幫助你了解每個幼兒,必要時作為與家長或專家討論幼兒情況時的實際例證,並可說明你如何幫助幼兒學習與成長,協助家長了解你的教學。家長表示,因為老師分享對幼兒遊戲行為的觀察,讓他們更清楚遊戲與探索的重要性,老師則說家長明白後會更支持教學內容。觀察為家長開啟一扇窗,讓他們看見幼兒與你在一起時的世界,並邀請他們進一步分享幼兒在家庭外的經驗。
目
錄
Chapter 1 為什麼要觀察幼兒?
一. 隨機或有計畫的觀察
二. 兩種運用觀察資料的方式
三. 透過觀察幼兒可學習到什麼?
四. 找出你的觀察風格
Chapter 2 如何有效觀察?
一. 聚焦觀察
二. 使用所有感官來觀察
三. 花時間練習觀察
四. 對幼兒抱持開放的態度,隨時做好準備
五. 把觀察當作研究
六. 花時間反思所做的觀察
七. 意識到自己的偏見
八. 描述事實
九. 解讀幼兒的行為
十. 顧及每個幼兒
Chapter 3 如何融入觀察活動中?
一. 觀察與記錄的時機
二. 記錄的工具
三. 記錄內容的多寡
四. 觀察記錄中應包括多少細節
Chapter 4 如何為評估做觀察?
一. 幼兒如何表現各項能力的發展狀況?
二. 觀察幼兒的認知發展階段
三. 觀察幼兒的社會互動及情緒表達能力
四. 觀察評估幼兒特定能力的發展
五. 觀察全面性的發展
六. 運用發展檢核表等資源來輔助觀察
七. 練習將發展狀況關連到評估表
八. 如何與家長分享評估資訊
Chapter 5 如何運用觀察來做課程規劃?
一. 何謂幼兒的課程?
二. 為整組幼兒做規劃
Chapter 6 如何替幼兒做個案紀錄?
一. 克勞迪雅(Claudia),4歲
二. 科立(Corey),學步期幼兒
三. 葛蘭達(Glenda),2歲
四. 尼可(Niko),4歲
Chapter 7 觀察者如何持續成長?
一. 適應每個幼教環境
二. 與幼兒共處於當下
附錄A 表格與格式
附錄B 幼教領域的專業建議
索引
序
總校閱序 幼兒教保人員該學會如何觀看、傾聽和理解幼兒
孔子曾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視」是直視、「觀」是廣瞻、「察」是審度。所以全句的意思是:「看一個人,要看他平常的所作所為,看他過去的特別事跡,察他辦完事的意氣歸向。這樣做的話,誰能隱瞞得了呢?誰能隱瞞得了呢?」可是,要透過前述「視—觀—察」由淺而深的程序做好知人、識人,需要學習講求方法、把握要領。
幼兒園所的教保人員每天都在觀察幼兒,但是常常未能有效善用觀察和紀錄,評估幼兒發展、了解幼兒行為,以及設計促進幼兒身心靈成長的課程。
本書《幼兒行為觀察》是幼兒教育顧問Gaye Gronlund和教育與幼兒教授Marlyn James兩人所合寫“Focused Observations: How to Observe Children for Assessment and Curriculum Planning”一書的中譯本,目的在引導職前、實習中或在職的幼兒教保人員學會如何透過有系統、有目的的方式,觀察幼兒和記錄其發展,並運用觀察紀錄做好與家長和同事的溝通以及課程的規劃,達成幼兒教保目標。
本書的重點在回答下列問題:
1.為何需觀察幼兒?
2.何謂有效的觀察?
3.如何融滲觀察活動?
4.如何利用觀察促進課程規劃和幼兒評估。
本書特色
1. 呈現的內容循序漸進、條理分明。
2.舉出很多實際案例解說內容。
3.各章附有練習(含團體討論)、省思和自我觀察風格的檢視。
4. 提供許多觀察紀錄表格,讓讀者可複製使用。
所以,本書很適合做為幼兒教保科系教科書,以及幼兒教保人員專業發展的自修用書。
賴春金 謹誌 2007年8月
原文序
你或你的同事是否曾這麼說:「我整天都在觀察孩子,但是我卻沒有時間記錄所看到的,因為如果要撰寫記錄就不能陪孩子,而我總是走不開。」
聽起來很耳熟嗎?身為大學教師和輔導員,我們聽過許多類似的說法,而且知道確實如此!在工作繁重且時間有限下,如果還要觀察並記錄,很容易感覺應付不來與挫折。
這就是我們撰寫本書的目的:我們希望教導你如何觀察幼兒,以便評估他們的發展與規劃課程;我們提供全方位、簡易、實際的建議,讓你知道如何應用觀察到的結果;我們提供許多幼兒活動的觀察筆記,讓你在觀察和記錄幼兒的行為上做得更好。我們的目標是幫助幼教老師了解觀察的重要性,並懂得如何將觀察融入日常的忙碌工作中。
身為老師以及和全國各地幼教老師接觸的經驗,我們知道一個擅長觀察的幼教老師不但工作較輕鬆,長期效果也較好。老師如果能觀察幼兒就會更了解幼兒,可提供正確的挑戰與支持,並能預見和避免即將發生的問題。觀察似乎會增加工作量──事實也是如此──但最終可使工作更為容易。
本書提供許多不同的方法讓你練習並提升觀察技巧,你可以嘗試各種記錄觀察的方法,也可以根據所觀察到的內容設計活動測試幼兒的反應,透過練習會發現自己的觀察風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並且會因為個人人格特質、教育背景、文化背景和生活經驗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觀察體驗。
每章最後的建議活動可幫助你在工作中或家裡練習觀察幼兒。實際練習書中的內容,找出哪些適用、哪些不適用,並思考從這些觀察經驗中學到什麼,而這些收穫將如何運用於實際生活中。練習的過程是最重要的!
每個活動都有其目的、觀察時機、觀察和記錄的步驟,以及小組討論的重點。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練習同一個觀察活動。
每章末提供兩種活動:
反思
找出你的觀察風格
反思活動可幫助你思考、分析每章的內容,並運用於實際觀察。你可以像寫作業一樣寫下反思的結果,也可以拿來當作帶領討論的開場白。第二個活動──找出你的觀察風格,是採日誌形式,希望你有本觀察日誌,記錄觀察過程的各種嘗試,藉此發現自己在觀察孩子上的優缺點。我們也希望在使用本書後,你對於本書介紹開頭那段話會有不同的看法。
下次當你聽到有人說:「我整天都在觀察孩子,但是我卻沒有時間記錄所看到的,因為如果要撰寫紀錄就不能陪孩子,而我總是走不開。」我們希望你會回答:「沒錯,觀察與記錄都很辛苦,但是很值得!現在我會想辦法撥出時間,因為我知道藉此可以更了解孩子!」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