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被愛的藝術:愛爾瑪.馬勒與五大名人的情史

被愛的藝術:愛爾瑪.馬勒與五大名人的情史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8156760
柯翠園
望春風
2007年8月01日
100.00  元
HK$ 85  







* 叢書系列:望春風文庫
* 規格:平裝 / 296頁 / 15*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望春風文庫


[ 尚未分類 ]









  愛爾瑪.馬勒生於1879年,父親是一位維也納畫家。綜其一生,為她癡迷瘋狂的藝術家不知凡幾。她嫁給其中三位: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建築師華特.葛羅佩斯,以及作家法蘭茲.魏菲爾。此外,她還有一長串的仰慕者與情人,包括畫家奧斯卡.考考斯卡。

  阿班.貝爾格將他寫就的歌劇《伍采克》題獻給她,並將他的小提琴協奏曲獻給她逝去的女兒梅南。其他深受她絕世容顏及性格影響的還包括作曲家漢斯?普菲茲納,畫家古斯塔夫?克林姆,以及席勒。

  這本由法國作家、記者兼政治家的法蘭莎?吉露所寫的全新傳記,係以愛爾瑪與馬勒痛苦的婚姻關係為主軸寫成。馬勒企圖令愛爾瑪完全臣服於他,結果為婚姻帶來了大災難。

  法蘭莎.吉露以冷淡疏離的筆調描述愛爾瑪這位具有致命吸引力的絕代佳人的一生,由拜倒在石榴裙下者不知凡幾的頂盛時期,一路寫到奧地利投降納粹後,她晚年在加州及紐約所過的流亡生活。

作者簡介

法蘭莎.吉露(Fran?oise Giroud)

  1945 ~ 1952年擔任法國女性雜誌Elle的主管。1953與人共同創立L’Express雜誌,並擔任該雜誌社主管至1974年。1974 ~ 1977年,她在季斯卡內閣中擔任女性事務部和文化部部長之職。她同時是一位多產作家,作品包括居禮夫人傳,克莉絲汀.迪奧傳等等。這本愛爾瑪傳出版於 1988年,是「由當代女性撰寫過往女性」系列傳記之一,曾獲女性文學大獎。



傾國傾城的傳奇 佐依子


u是情史的情史 陳漢金序

邂逅愛爾瑪 柯翠園序

女性傳記的經典之作 林衡哲序

Chapter 1顛倒藝術家的女神

Chapter 2維也納,一個飛越現實的城市

Chapter 3成長之路──從純情到激情

Chapter 4獨裁的愛情指揮家

Chapter 5生活的假象

Chapter 6享受社交,呼喚愛情

Chapter 7無情的王后與順從的子民

Chapter 8傾城蕩婦

Chapter 9戰火妖姬

Chapter 10亂世浮生

Chapter 11洲際大逃亡

Chapter 12四種藝術的遺孀

參考書目

top

不只是情史的情史

東吳大學音樂系副教授/陳漢金

  愛爾瑪.馬勒在「世紀末」的維也納顛倒眾生的故事,長久來一直被傳誦著。然而許多記述、著作、電影所呈現的愛爾瑪,經常只是被繪聲繪影的渲染,使得人們無從深刻地、真正地去認識這位相當獨特的女性。愛爾瑪被謔稱為「四大藝術的遺孀」,因為她與繪畫界、音樂界、建築界、文學界的多位名家才子,有過錯綜複雜的戀情,而且往往比他們活得更久,這些情史經常被「八卦」化、淺薄化了。

  直到1988年,一本不同尋常的傳記在法國問世之後,人們才能以不同的角度暸解她。這本傳記被譯成多種語文,廣泛流傳多年之後,如今終於有了精彩的中文譯本。

  為何這本以維也納為主要背景的傳記,執筆者是一位法國女作家法蘭莎.吉露(Francoise Giroud),而且在巴黎脫穎而出、並且獲得文學獎的肯定?這應該是作者的才氣、學養,與一些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緊密配合所致。

  此書的初版,原來是屬於拉封出版社(Robert Laffont)的一個傳記系列。該系列名為「從前的女性」(Elle etait une fois),強調「由當代的著名女性撰寫過往的獨特女性」。

  這些「過往女性」在女權運動尚未獲得顯著成果的時代,努力奮鬥、掙扎煎熬,過程往往充滿辛酸與血淚;儘管在文藝界冒出頭,卻經常未受到應得的重視。

  依照出版的先後順序,這些卓越的女性分別是:悲劇女伶莎拉.貝那爾(Sarah Bernhardt);愛爾瑪.馬勒;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與畫家們交往頻繁的模特兒基基(Kiki de Montparnasse);舒曼之妻克拉拉(Clara Schumann);法國女高音普蘭當(Yvonne Printemps)等。

  而這些傳記的作者全是當今法國文藝界頗有名氣的女作家,也幾乎全是女權運動的推倡者,如系列第一本《莎拉.貝那爾》就是由多才多藝的莎岡(Francoise Sagan)女士執筆。這整套女性傳記的陸續出版,無疑意味法國數十年來女權運動一個圓滿的結果──我們知道巴黎是全球女權運動的重心之一,也是波娃(Simone de Beauvoir)、懷伊(Simone Veil)等健將的抗爭舞台。

  《愛爾瑪.馬勒》的作者吉露(1916 生於瑞士 ~ 2003卒於法國)在法國以外或許不像波娃(沙特的夥伴)、懷伊(促成墮胎合法化)那麼有名,在法國卻是聲譽卓著。她曾擔任兩份重要週刊的主編──女性雜誌Elle、時事與政論雜誌L’Express。由於她在媒體、文化與女權運動上的成就,被季斯卡總統器重,先後擔任女性事務部長(1974 ~ 76)、文化部長(1976 ~ 77),以及主要政黨「法國民主聯盟」(UDF)副總裁(1978)。

  如此一個「名女人」,當她開始撰寫《愛爾瑪.馬勒》以及隨後一連串女性傳記時,企圖心必然非同小可。她的寫作風格有如她所主編的兩種週刊,兼顧深刻性與親和性──Elle與 L’Express不僅是大眾化刊物,也深受菁英分子的讚許。

  當過文化部長的吉露,不可能在她的《愛爾瑪.馬勒》中渲染艷史,她只是根據可靠的史料,詳實交代愛爾瑪所經歷的事件;對於曾經被誇大渲染的許多軼事,該揚棄的就揚棄,該存疑的就存疑。

  無論如何,情史的鋪陳並非本書的目的,吉露所關心的是:在那個婚外情還被視為不道德、女性想在文藝界發展還被視為禁忌的年代,一位非凡的女性如何在種種限制中,以靈巧的手段進行抗爭與反叛?如何遊刃有餘地操控這些藝術史上的名人,一再取得勝利?這位本該成為作曲家的才女,一旦才能被壓抑,如何發揮另一種藝術──魅惑男人的藝術,也就是書名所謂「被愛的藝術」?

  這項藝術被發揮到極致之際,事實上愛爾瑪已相當程度影響到「世紀末」維也納的藝術創作。如果沒有她的介入,馬勒的音樂創作可能產生不同的結果,柯克西卡的表現主義畫作可能有不一樣的面貌。

  無論如何,吉露對愛爾瑪的「成就」是同情與讚嘆的;同情的是,在那個女性還未能出頭的時代,愛爾瑪只能在被動中採取主動;讚嘆的是,在「世紀末」,所謂「致命的女人」(femme fatale)的題材被廣泛引用在藝術創作中,莎樂美(Salome)、獅身人面女(Sphinx)、女海妖(Siren)大行其道的同時,愛爾瑪卻被迫成為現實世界的「致命女人」,讓有才氣的男人成為她吞噬的對象。

  吉露在建立與愛爾瑪有關的史實,釐清維也納世紀末的文化背景之際,參考幾項重要的相關資料,這些資料在她寫作此書的1987年之前幾年已陸續出版:休斯克的《世紀末的維也納》(C. E. Schorske, Fin-de-siecle Vienna,法文版1983年);亨利路易斯.葛藍吉三大巨冊的《馬勒傳》 (Henry- Louis de la Grange,Mahler,1983年);以及愛爾瑪、柯克西卡各自的回憶錄、書信集。此外,1986年巴黎龐畢度文化中心舉行的「維也納,1880–1938」空前盛大特展,無疑也讓她深受啟發。

  筆者多年前首次閱讀《愛爾瑪.馬勒》這本書時,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將維也納「世紀末」的政治、社會背景,以及美術、音樂、建築、文學交織在一起的繁複脈絡,做了相當簡潔、明晰的整理和描述,比我讀過的任何一本藝術史著作講得更清楚易懂。

  然而此書終究不是一本藝術史,它令人激賞的是,吉露匠心獨具地讓愛爾瑪悠然自如地遊走於不同藝術的領域,將愛爾瑪描寫成「四大藝術的繆斯女神」。

  愛爾瑪與馬勒的關係是全書的主軸,從兩人認識、結合、衝突、寫到馬勒死亡的幾個篇章,布局具有充分起伏與戲劇性,宛如嚴謹的奏鳴曲式(sonata form),情節的高潮更有如奏鳴曲式的發展部(development),被安排在全書中間近三分之二的地方,在那兒,建築師葛羅佩斯(Walter Gropius, 1883 ~ 1969)的闖入,讓馬勒深受打擊,終於前往荷蘭向心理分析大師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 ~ 1939)求診。

  根據弗洛伊德的診斷,馬勒是戀母情結,愛爾瑪是戀父情結,兩人應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可是,一切都是時代惹的禍──在大男人主義充斥的「世紀末」,一個有靈性、有個性的女人不願受到奴役,巧妙應用「被愛的藝術」迂迴宣示她的叛逆;然而當愛爾瑪「被愛的藝術」發威時,馬勒反而成了犧牲品。

  馬勒從第七號開始的最後幾首交響曲以及《大地之歌》、柯克西卡許多以愛爾瑪為題材的表現主義畫作,似乎都隱藏愛爾瑪有如獅身人面女的神祕獰笑。儘管書中不對這些音樂或美術作品詳細解讀,但看了此書之後,再審視馬勒與柯克西卡的作品,將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感受,這正是本書最耐人尋味的地方。

  本書可說是大時代的一個縮影。當時的維也納作家布羅克(Hermann Broch)形容那個時代是「歡樂的世界末日」──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世紀末」景象,人們徬徨不安,卻縱情聲色。愛爾瑪周旋於眾多藝術家之間,耽於唯美的享樂,但這些只是表象;真正令人深思的,反而是她「被愛的藝術」發揮作用時,所激盪出的徬徨。

  馬勒去世後,愛爾瑪讓畫家柯克西卡瘋狂愛上她,柯克西卡卻驚覺她還沉迷在馬勒的音樂中,於是妒嫉地說:「妳怎麼還與死人跳著骷髏之舞?」

  在書中,我們彷彿看到維也納「第二上流社會」的主要人士,依次進入世紀末的狂歡舞會,逐漸被捲入骷髏之舞般的狂潮中,整場舞會的領舞者正是愛爾瑪。全書最後的高潮:世界末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於來臨,無論歡樂或徬徨,全被席捲而去;曲終人散之後,只留下年老的愛爾瑪孤獨地慨嘆著──她於1964年過世,享年85歲。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