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佛教的見地與修道

佛教的見地與修道
9789861249742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商周出版
2007年12月27日
87.00  元
HK$ 73.95  






* 叢書系列:open- mind系列
* 規格:軟皮精裝 / 224頁 / 15*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open- mind系列


[ 尚未分類 ]









  不論在佛教徒或非佛教徒的眼中,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都是一個響亮的名字。對佛教徒而言,仁波切以其清新、幽默、高證量的說法方式,吸引了全世界眾多信徒的追隨,其爽潔而又帶剛強之氣的獨特形象,為新一代的修行人樹立了典範。

  對非佛教徒而言,他是全世界唯一的「喇嘛導演」。他曾隨貝托魯奇學習電影,並且協助拍攝「小活佛」;他所拍攝的第一部電影「高山上的世界盃」,曾經是票房黑馬,因此取得拍攝「旅行者與魔術師」的資金,在去年的金馬影展掀起一陣旋風。仁波切的電影蘊含驚人的能量及豐富的人文精神,猶如一股清流,在世界各大影展屢獲佳評、獲獎連連,更培養出一群追隨的工作人員及影迷。

  同時身為佛教上師與電影導演,二者角色看似衝突,但仁波切以一句:「電影可以視為現代的唐卡(傳統西藏佛教繪畫)。」說明了他的理念,也充分表現了仁波切不為傳統及名相所縛的風格。

  本書是宗薩欽哲仁波切為華人子弟所寫的第一本佛學啟蒙書,書中承襲仁波切一貫清新、思辯的說法風格,以深入淺出之例子與文字,精簡地對佛法作全面之通論,並帶出西藏佛教的正確觀念,並糾正扭曲不純的一般觀念。此書既適合初學者,亦帶給資深佛學者啟示與提醒。

作者簡介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於西元一九六一年出生於不丹,被視為蔣揚欽哲旺波的二度轉世,他曾跟隨許多偉大的上師習法,尤其是尊者頂果欽哲法王。第十六世大寶法王以及他的祖父敦珠法王,也都是他的上師。

  仁波切年紀很輕便從事弘法利生的事業,成立佛學中心,資助修行者,出版經典書籍,並到世界各地弘法。仁波切承繼了傳承上在西藏東部的弘法職責,主持宗薩學院及其閉關中心,並在印度及不丹又創立了佛學院,且在澳洲、北美及遠東地區成立了許多佛學中心。

  仁波切兼上師和導演於一身。曾任電影大師貝托魯奇《小活佛》的顧問,編劇及執導的兩部電影《高山上的世界盃》和《旅行者與魔術師》深受世人喜愛。是當今世界公認最有創意和創新的年輕一代藏傳佛教導師。



前言

在中文世界生活的人,對佛教是既熟悉又陌生的。

  一方面,佛教是大家周邊最爛熟的現象,例如眾多的佛寺、佛堂、滿街碰到的出家人、流行文化?的佛偈禪理、武俠小說中用佛教名相改編的武功招式和變成日常用語的佛學術語,如「方便」、「緣起」、「因果」、「化身」、「無常」……,幾乎每個人都會認識一些佛教徒,或碰到手腕繫著佛珠鍊的人#佛教就在大家的身旁;但是,佛教卻不一定是大家生活和文化的一部分。大多數中文世界的人,對佛教的接觸都是偶發的、片面的,對佛教的理解也是被動的、零碎的。

  所以,另一方面,我們可以說,大多數中文世界的人並不是生活在佛教文化?(不像泰國、西藏等地),大家都知道很多佛教的資訊,但是並不能有條理地說出佛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有人鄙視佛教;有人好奇;有些人對佛教沒有深究,卻有自己的見解;也有人覺得與佛教互不相干,認為佛教是那些佛教徒的事,是異國情調;也有人想學佛,但卻不得其門而入。

  學佛的途徑有萬千種,其中一種補充的方法就是看書#佛教不認為文字能說明一切,但是並不排斥文字。
書和人一樣,是要講緣分的。在書海中,哪一本書你會真的看進去呢?

  我們找來了一本好書,一本深入淺出、精簡而全面的佛教通論,我們覺得這本書#《佛教的見地與修道》,既適合初學者,也能使資深的佛教學者感到驚心動魄、充滿挑戰;非佛教徒的讀者,看了也可以激盪腦力。

  《佛教的見地與修道》的作者#宗薩欽哲仁波切,是一位出色的老師,稟承藏傳佛教?最優良的傳承和教育,享譽世界,他以自己淺白的文字和編選角度,將佛教扼要地作出說明,使讀者很快地進入狀況,對佛教的義理、歷史和各種傳承有一個精確的綜觀。如果你只想好好地看一本佛教入門的書,請考慮選擇本書,你不會失望的。

如果你認為自己對佛教已經有一定的成見,說不定本書會讓你對佛教完全改觀。
如果你是佛教徒,請以本書印證你的修行。

陳冠中

自我的觀點

  當你如同往常地冒出某種想法時,你是否知道這樣的想法從哪?來?或者,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而不是另外一種想法呢?你知道自己的觀點以及這種觀點是怎樣產生的嗎?最重要的是,你能確定這些的確是你自己的想法、你自己的觀點嗎?

  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非常重要,因為你的觀點決定了你怎麼看待事物,而你看待事物的方式正是你所有概念、感覺與行動的基礎。由於你的生命完全是由自己的概念、思考、感受、行動所組成的,所以任何決定你的觀點和看法的事物,對於你的生命也一定有極大的控制。

  你是用不偏頗的眼光純淨地觀看事物的本來面目呢?還是受了老師、朋友、敵人、書籍、報紙、廣告、電視、音樂、宗教、文化等等無數的影響,而戴上了有色的眼鏡來看待生命?可能你認為自己並不是個容易被操縱的人,也認為自己的判斷不會受外力左右,但是,你又是怎樣知道這點的呢?我們可能一直都受著影響卻毫不知情。通常當我們被影響時,自己完全不知道,因為我們想像自己是和所生活的環境互相分離的,所以各種影響力很容易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溜了進來。

  你的心一直毫無選擇地吸收各種影響力,在你毫不知情的狀況下,這些內在化的影響力成了你的想法、感覺和信仰。它們成為你的一部分,塑造了你對於自己和真理的看法,你甚至認不出它們是外力所造成的,反而以為自己是個獨立的人,完全地忠於自己。

  想一想,為什麼你喜歡某些人而不喜歡其他人?你的政治見解從哪?來?你為什麼會被某種男子或女子所吸引?你怎麼樣取捨孰是孰非?你為什麼覺得自己必須擁有某種汽車或住在某個地方才行?你對於成功、失敗的看法從哪?來……?如果你對自己完全誠實,就會知道,幾乎沒有一種「你的」想法和感受真正是你自己的,它們大部分都是那些你無法控制的影響力的結果。

  就算我們接受你完全不受外物的影響,但是你仍然從「自我」的觀點來判斷、觀察及體驗世界,你可能會想:「那有什麼不對?自我難道不是我自己嗎?也就是那個會哀傷、高興、驕傲、沮喪、振奮、進步、喪氣、傷心、被人讚美的自己嗎?自我永遠和自己在一起。自我就是我,很明顯地,它並不是由學校、父母、社會或其他外在的地方而來的。從自我觀點而來的體驗,是我唯一的體驗,因此它一定是真實的,哪來什麼問題呢?」

  現在,先暫時不管自我是不是你所受影響的總和,也許你應該考慮,從自我觀點所體驗到的生命究竟有多真實、有什麼價值。自我永遠覺得它的判斷、觀察和體驗都很重要,因此對每件事都小題大作,無法放鬆地隨事情自然發展;而只有當自我經歷了許多困難後,才不會再小題大作。例如,自我可能決定,如果它表現得很冷靜、不生氣,別人就會很佩服它;為了這樣,它可能去尋找一些狀況,讓別人要求它幫忙,打擾它、侵犯它的領域,這些都是它認為很嚴重的事,目的就是要讓自我有機會說:「沒問題,這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除非有件大事無法讓它假裝成小事,它才不會這樣說!這種情形並非是道德或倫理上的對錯與好壞,經過仔細觀察,我們就會發現,大部分的問題都起自於從自我的觀點來看待每一件事,再把這些根本沒有實質的事物小題大作所造成的。

  自我的基本性質就是對於它自己的一種堅固和持續的感覺,還加上了一種持續的不安全感。對於不安全感的立即反應就是期待和恐懼,而自我的期待和恐懼是沒有窮盡的、難以(滿足的、困惑的、有系統的、紊亂的、有次序的、邏輯的、瘋狂的、理性的在一大群不合理之中)、狡猾的、感性的,以及鬼鬼祟祟的。

  自我幾乎能夠將任何事物都轉為己用,並用一切方法為自己辯護,甚至應該摧毀自我的老師和教法也被利用了#自我被自己充滿了,沒有任何其他的東西能夠進得去。雖然自我偽裝開放的態度,但真正的開放根本不可能,充其量它只能偽裝、模仿、代表,使別人相信以及減少個人色彩。

  自我能夠天花亂墜地談「無我」,利用無我作為自己的裝飾!#自我扭曲了一切事物,它因為謙卑地表現而生起驕傲,為了感覺優越而表現慈悲,教授佛法是為了感到學富五車,假裝慷慨的目的是為了誇耀財富。自我也可能是一位偽裝大師,例如,當面臨嚴重威脅時,為了保護自己,自我就會很有技巧地穿著敵人的制服,也許出家或閉長關,而它會利用閉關這段期間去舔自己的傷口,出關之後變得更強壯、更狡猾。

  從自我的觀點來看,成功或失敗,完全決定於它是否能用自己的觀點來解釋某件事。佛陀所談的「成佛」,對自我來說,可以說是完全地失敗。因此,我們宣稱要追求的成佛,根本不是真的成佛,而是「自我的成就」;從自我的觀點來看,這是一種更微妙、更宏偉的成功。

  這一切是否代表了整個情況已經無可救藥了呢?並不是這樣的,這只是表示,因為愚昧,你錯誤地相信自我就是你,而你就是自我。那個你認為是自己的東西並不是你,只是一種幻相,由於迷惑,最初你誤認它是你自己,然後又浪費一生來滿足它、讓它快樂,這樣的企圖才是唯一沒有希望的。這就像除非你知道自己在作夢,否則無法逃出夢的陷阱一樣#要讓自己解脫,你必須明白自己的錯誤,然後從其中醒悟過來,事情就是這麼簡單,也是這麼複雜。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