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聖母峰史詩

聖母峰史詩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7247193
黃梅峰
馬可孛羅
2007年12月30日
160.00  元
HK$ 136  







* 叢書系列:探險與旅行經典文庫
* 規格:精裝 / 336頁 / 15*21 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探險與旅行經典文庫


文學小說 > 翻譯文學 > 英國文學









  在生命中,知識並非一切。科學可能滿足了,靈魂卻不。促成這樁事業的,是人的精神,而非科學。精神永遠不能安息,除非它完成了自己。
── 佛蘭西斯.楊赫斯本

  一九二四年六月八日,英國聖母峰探險隊隊員喬治.馬洛里和安德魯.厄文做最後一度嘗試登頂。從英國出發前,有人問馬洛里為何在失敗兩次後還打算登頂,他做了句有名辯辭:「因為山在那裡」。這兩個人「最後一次被看見的時候,正矯健地往山頂攀登」,之後他們消失了……。

  直到七十五年後,一九九九年五月,馬洛里凍得像雪花石膏般的屍體,才在聖母峰高聳入雲的斜坡上被尋獲。但他身上沒有照相機,沒有筆記,沒有任何證據可顯示他們倆是否早在紐西蘭籍登山家希拉瑞(Sir Edmund Percival Hillary, 1919-)和雪巴嚮導丹增成功攻頂前三十年,就已經登上聖母峰頂,是否創下了世上首次登上世界最高峰的歷史紀錄……。

  楊赫斯本這位攀登聖母峰的提倡者和慫恿者,英國皇家地理學會聖母峰委員會首屆主席,在一九二六年代表聖母峰委員會撰述此書,記述下英國在一九二一、一九二二和一九二四試圖登上聖母峰峰頂的嘗試。他以真實的角度審視整個事件的原委,完美書寫出這些登山行動整個過程的真實場景,並不偏不倚為這些英勇的功績留下紀錄──那個時代,水土適應的極限及持久缺氧的結果,科學上所知甚少,更還沒有衛星電話、全球定位系統、直昇機、保暖雪衣,以及地圖的指引。這些不平凡的靈魂,無疑達成了早期登山探險成就的極致,也證實了人類挑戰挑戰極限的無畏勇氣。

作者簡介

佛蘭西斯.楊赫斯本爵士(Sir Francis Younghusband, 1863-1942)

  中文名榮赫鵬。英國軍官,也是十九世紀最著名的英國探險家之一,旅遊範圍多在印度北部和西藏地區,對地理研究方面貢獻良多,二十四歲時曾經隻身穿越戈壁沙漠,還曾發現一條從中國通往印度的新路徑。

  一九○三年,他曾帶領一支軍事探險團進軍禁城拉薩,迫西藏統治者達賴喇嘛於一九○四年九月六日簽訂了「英西藏條約」,為英國贏得希冀已久的貿易條件。這個行動使他在一九○四年榮獲騎士勳章。

  這位帝國時代軍人同時也是位運動健將,曾經保有三百碼短跑世界紀錄。他也曾致力於籌組探險團,從事人類歷史上頭幾次的聖母峰攀登嘗試。此外,他還是位作家,更在入侵西藏後,彷彿獲得天啟般放下帝國主義的屠刀,在晚年成為宣揚藏密的神祕主義者。

  一九四二年七月三十一日,他在英國逝世,享年七十九歲。

譯者簡介

黃梅峰

  法學碩士,曾任私立中國海專、崇佑企專法商及英文科目兼任講師。主要興趣為文學與藝術。曾譯《埃及古老故事》、《來自緬甸的聲音──翁山蘇姬》、《探索奇蹟》、《與奇人相遇》等書。



推薦序/高銘和

登山史上最有名的一句話是:因為山在那裡。

說這句話的是英國有名的登山家喬治.馬洛禮。
  
  一九二四年六月八日,他和厄文由西藏登聖母峰時,在爬到海拔約八五五○公尺的第二台階時,還被位於較低營地的另一位隊員觀望到,但之後就再也沒有他們的蹤跡了。
  
  儘管後來有不少其他的登山隊伍由同一條路線攀登聖母峰,但從來就沒有發現過這兩位攀登聖母峰先驅的蛛絲馬跡。
  
  一九五三年英國遠征隊的紐西蘭隊員希拉瑞和雪巴丹增,由尼泊爾登頂聖母峰成功,是人類第一次把足跡留在世界最高峰的歷史性壯舉。但他們所走的路線,並不是英國人早期想登聖母峰的西藏側路線,也就無法探究馬洛禮和厄文的消息。
  
  一九六○年,中國由西藏登頂聖母峰,成為第一支由北側,也就是西藏登頂成功的隊伍,當年是藏族的貢布和漢族王富洲、屈銀華三人登頂,但因為是摸黑登頂沒有拍下照片為證,當時的國外登山界也就不太相信他們真的登上了頂峰。不過,在這次的行動中,隊員曾在六五○○ 公尺左右發現一具外國人的屍體,再於海拔七六○○及八三○○公尺兩處地點,發現一些英國隊遺留下來的登山裝備,如睡袋、麻繩等。這些發現曾引起西方特別是英國的注意,以為可以發現一些馬洛禮和厄文的消息,但最後也只是空興奮一場而沒有任何進一步的發展
  
  到了一九七五年,中國第二次登頂成功,而且拍了照片和影片,西方國家才逐漸接受中國隊在一九六○年登頂的說詞。而一位隊員王洪保雖然只登到八六○○公尺,卻在八三○○公尺附近發現有外國人的屍體。這個消息傳開後,又再一次掀起西方國家想尋找馬洛禮和厄文的遺體的熱潮,可惜都無功而返。
  
  一九九九年五月一日,由美國職業登山嚮導艾立克.希蒙生(Eric Simonson)率領的聖母峰遠征隊,在大約海拔八二五○公尺處發現了馬洛禮的屍體,衣領上還有Mallroy的字樣,這個重大發現轟動了全世界,因為它很可能會改寫人類登頂聖母峰的歷史性紀錄,把登頂聖母峰的年分從一九五三年向前推到一九二四年。當年馬洛禮和厄文最後被看到的地方是海拔八五五○公尺處,而馬洛禮的屍體卻在七十五年後的一九九九年,在低了約三百公尺的地方被發現,所以有人推斷他們已經登頂然後下到八二五○公尺處遇難;但也有可能沒登頂就下來而遇難。如果能找到他們攜帶的一台照相機,再應用現代高科技的方法把相機內底片的影像沖洗出來,也許就能判斷他們是否已經登頂。
  
  楊.赫斯本所寫的這本《聖母峰史詩》,正是描述馬洛禮在一九二一、一九二二和一九二四這三年參加英國聖母峰遠征隊的前後經過,雖說楊.赫斯本並沒有親自參與攀登聖母峰活動,但是他曾在一九○四年前後率英軍進入西藏,對於喜馬拉雅山的地形和風土人情可以說是瞭若指掌,加上他又曾擔任當時英國聖母峰委員會的主席,所以由他來撰寫關於早期英國登聖母峰的歷史故事,是最合適不過了。
  
  《聖母峰史詩》的內容非常豐富,特別是有關早期登山隊所需克服的人為或大自然的難關和阻力,做了很多詳細感人的描述,就算換成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那些情景對任何人也還算是非常艱難的挑戰。
  
  讀完本書,除了對先民在探險事業上所做出的貢獻肅然起敬之外,對人類攀登聖母峰的歷史更有了全盤性的認知和了解,實在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珍貴好書。


編按:一九九六年五月,高銘和先生率領九人「中華民國聖母峰遠征隊」參與攀登聖母峰盛會,並於五月十日在狂風中攀上心中夢想的山巔,成為台灣第一位從尼泊爾方向登頂成功的人。然而,當天下午的一場暴風雪奪走了來不及撤退的十二位世界級各國登山好手,造成了喜馬拉雅山登山史上最大的一場山難。其中高銘和先生順利生還,惟他全身多處凍傷,也失去了所有手指、腳趾、腳後跟及鼻子。不過,基於對山的眷戀,這位失去了手指與腳指的攀岩高手始終沒有愁容,修養後更帶著一年開刀十五次的大難後傷痕重返西藏高原,繼續「中國百岳」的拍攝工作。最近,他計畫在二○○八年整裝再度出發,與「台灣登山教育協會」組成台灣首屈一指的登山隊伍,重回令人敬畏的聖母峰。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