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凡活著的盡皆幸福

凡活著的盡皆幸福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3263050
盧鴻金
遠流
2008年5月09日
93.00  元
HK$ 79.05  







* 叢書系列:綠蠹魚
* 規格:平裝 / 272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綠蠹魚


心理勵志 > 勵志故事/散文 > 勵志小品文









  「法師和我雙掌合十,敬謹地向『月光菩薩』祈禱。不是有句話說:『十五之月,傾聽眾願』嗎?我為法師的健康祈禱,盼望他能像現在這樣,永久引領我們。我們都感受到天地的快速運行。不多時,月亮已然升到山峰之上,以它特有的表情,俯視著眾生的世界。回房之前,我問法師祈禱了些什麼,法師回答:

  『我祈求,凡活著的,盡皆幸福。』」

  「不要跟隨心走,要成為心的主人。」

  「只有完全捨下的人,才能完全地獲得。需要一個,就只拿一個;拿了兩個,就連珍惜之心也會失去。」

  「幸福的秘訣,絕不在於擁有多少需要的東西,而是在於能夠從不需要的東西裡,獲得多少自由。」

  「我們應該畏懼的,不是老去,而是腐朽的生命。「人的目的,不該是豐富地擁有,應該是豐盛地存在……」

  身為禪師、自然主義思想家與實踐者的法頂,青年即出家,一生多半獨自在深山草茅中修行。被稱為「韓國梭羅」的他,聽到他的名聲而來求見的人與日俱增,他便遷往更深的山裡,依然過著遺世獨立的生活,僅透過每月一篇文章與世人溝通。這本箴言集,正是從法師超過三十年間所寫的一篇篇散文、偈語中精選出來的。以如同詩歌般的短句,凝結成百多個主題,揭示到達「無所有」、「自由」、「單純」、「簡素」、「獨處」、「沉默」、「真理」的道路,並在字裡行間,點醒我們對於「存在」的省思,經由每一瞬間的誕生,活出更圓滿的生命。

  這本箴言集,不像其他書,讀完一遍就可以闔上了。相反地,這是一本即使無法馬上讀完,也要長久擺在身邊的書。它絕非單單一本書,而是經常陪在身邊的修行同伴,因為「法頂」這個名字,本身就已然是山,是草茅,是清淨,會讓我們無論身在何處,都毫無罣礙,充滿自由。

編者簡介

柳時和

  一九五八年生於韓國忠清道,為韓國著名詩人與冥想修行者,與小說家李文烈並列為韓國最受歡迎作家。著有詩集《即使你在身邊,我還是思念你》、《比目魚之愛》,箴言詩《如果當時早知道的話》,療傷詩《愛吧,就像不曾受過傷》,散文集《人生教給我的》,印第安酋長演說文集《我為什麼不是你,而是我》,印度旅行記《天湖之旅》、《地球行星的旅者》等,編有法頂法師文集《山中花開》。譯作則包括:《開啟心靈的101個故事》、《西藏度亡經》、《和諧的人生》、《達賴喇嘛的幸福論》、《寬恕》等。
◎個人網站:www.shivaryu.co.kr



編者的話

人,是為了幸福而誕生存在的/柳時和

曾經有一名女子。

  一身黑衣的她,強忍啜泣,與我們一起用膳。當天,她剛為死去的兒子辦完七七四九法會,接受住持安排,進屋來跟我們合席。她全身上下明顯瀰漫著深度的悲傷。她的兒子方才結束海外留學生活,正準備入營服役。某天,和朋友吃完晚餐回到家後,竟因心臟麻痹溘然而逝。失去獨子的苦痛無處宣洩,她只能用淚水澆灌心田,雖然眼淚並未流淌出來,但她所說的每一句話、強忍悲傷咀嚼食物的情景,與哭泣並無二致--悲傷如果太深,一切的動作都將成為哭泣。

  飯吃到一半,我轉過頭看著法頂法師。心想,該是法師向女子說些安慰的話的時候了吧。兒子隨順因緣,來到她身邊又離去;宇宙暫時將兒子交付給她,隨後又帶走了,一切都很自然,所以不要太過悲傷了……。我想像法師將會如此這般安慰她。

  然而,法師什麼話也沒說,僅是默默地吃著飯,同時把菜推到她面前,要她快吃而已。女子繼續談著她的兒子,法師靜靜傾聽一切,然後,又趕忙將別的菜肴移到她面前。

  飯席將盡之時,我突然察覺到兩人之間起了某種化學反應。從外表看來,似乎不曾發生任何事情,也沒有什麼安慰的訊息傳遞,女子的臉龐卻明顯開始浮現出定靜平安的氣息。彷彿是在搖晃的眼淚之海,透露出了一縷平和之光,而水波開始反射彼道光芒一般。

  我無從理解那是什麼力量,或者可以說是法頂法師所擁有法力嗎?從現實層面來看,整頓飯的時間裡,法師沒有任何一瞬間忽略過那名女子。事實上,那天同桌的還有幾位因為法師難得下山而特地來拜見他的人。但彷彿就像有一根看不見的的繩子將兩人綁在一起似地,法師的眼睛和耳朵從未離開過女子,就算是坐在旁邊的我也沒辦法加入或干擾他們。那種強烈的注意力或許正是撫慰了她,讓悲傷昇華,從而使她理解生命自有其限制的能力也說不定。彼時,法師的面貌就像一位正在治療苦痛患者的醫師一樣,那種神聖的氛圍緩緩將女子引導出悲傷之外。

  我們終於吃完了午飯。走出屋外,在初春陽光遍灑的寺廟庭院散步,女子依舊走在法師身旁,她的臉孔突然出現些許紅暈,光輝歷歷可見,那該是她迎接逝去的靈魂再次復活的瞬間吧。眼中雖然還噙著淚水,然而已不能說是悲傷的淚水了,因為其中還混雜著傷痛被治癒的安心,以及對此表示感激的眼淚。

  在寺院的盡頭,我們與女子道別,並往上方的僧房走去。我轉身回望女子,她依然佇立原地,雙掌合十,遙望著已然漸行漸遠的法師身影。

  後來,我們還有好幾次與那名女子共度的時光,法頂法師下山的時候,總會讓廟方聯絡她,讓她得以來拜望法師。隨著時間流逝,法師關心她的程度漸次淡化,這也意味著她慢慢地可以自己站起來了--這是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的事實,我想。

  過了許久之後,我為了前往紐約,偶然地與女子在機場相遇。她非常高興地跑了過來,笑著向我打招呼,她也正要到國外旅行。直到我坐上飛機座位為止,她那爽朗的笑容始終沒有離開過我。

回教神秘主義詩人魯米(Jalaluddin Rumi)曾經寫道:

人的存在就和旅店一樣
每天早上都有新的客人來到
喜悅、絕望、悲傷
以及,瞬間的領悟等等
都會像無法預期的旅客一樣到來

用心歡迎、面對這一切吧
即便他們是悲傷的群眾
粗暴地把你家搗毀
甚至把所有傢俱都拿走了

就算是這樣,還是要尊敬每一個不同的客人
因為,他們或許是為了帶給你嶄新的喜悅
而來清掃你家的也不一定

◇ ◇ ◇

又有另外一名女子。

  某年秋天,我與法頂法師在佛日庵一起過了幾天。佛日庵是法師一九九二年前往江原道深山修行之前,獨自生活十七年之久,位於松廣寺後山的草庵。那是下車以後,還要再步行三十分鐘以上的崎嶇山路,方才能到達的偏遠地方。法師離開這間墾民遺留下來的茅屋,遷往江原道深山之後,一年總會有一、兩次回來探望,停留數日,看看如今弟子結居的草庵一切如何?有時,我也會與法師同行山路。

  秋霜把石頭上的青苔染成白色的那天清晨,法師和我正坐在房裡喝茶,有一名五十多歲的女子沿著山路走來。以前曾有幾次,我在寺裡見過她。那名女子說,偶然聽到住持講起,法師回到佛日庵的消息。隔天,趕忙上山來拜見法師。

  她把沿途的寒意帶進房間裡來,想要這麼早就到達,大概凌晨就得從家中出發了。我們趕忙迎接她,並且蒸熟了地瓜當早餐。熱茶、地瓜和照射進陋室裡的秋日陽光,讓人覺得這只是一個平安的早晨。

  然而,這種平安的感覺隨即被女子的嗚咽聲所打斷,直到剛才為止,看起來就像一名平凡且過得還不錯的女子,訴說起自己艱辛的生活,由於失去生命的方向而痛苦難過。一輩子辛苦積攢下來的財產因丈夫為別人作保出了狀況,一下子都飛走了;大學畢業的兒子不知受到什麼刺激,突然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幾個月都不跨出一步;自己則身罹重病,行動不便。女子說,自己能夠走完這條山路,已經是個奇蹟了。

  「我要怎麼活下去啊?!」女子高聲吶喊問道。這個問題不只單純詢問生命的道路,還包括想從痛苦和煩惱中解脫,一切問題都能獲得解決,重新順利過活的願望。女子把在俗世裡無法獲得解決的問題,帶到這偏遠的草庵,一古腦傾瀉而出。

  熱茶和地瓜都已涼掉了。法師聽完女子的話,點點頭,說道:既然上山來了,就在這裡住一晚吧……。早上的對話到此結束。我們走去木廊裡,全心融入秋日山林的懷抱。

  那天,女子揀拿乾柴,把自己的睡房火炕燒熱、在秋收後的田埂漫走、和我們一同在茅屋四周散步。就這樣,過了一整天。到了晚上,我們和法師面對面坐著,靜靜喝茶。「欣然迎客,日落之前,送客下山。不與女性共進晚膳,且不留過夜」,原本是佛日庵的規矩之一,法師卻打破了規矩,提供娑婆世界裡精疲力盡的女子安眠一夜的處所和被褥。對女子而言,這不啻是最大的感激和安慰了。

  就這樣,女子「滿心無言」,第二天回去了,法師親自送行動不便的那名女子下山,直到搭車的地方為止。這是為期一天的出家,且這一天必然在女子生命中產生極大的力量。人,終究是不得不獨活的個體,然而,「親切」卻可以攙扶起即將跌倒的人。後來,我在某個場合又碰到她,向她問安,她露出爽朗的笑容回答:「過得很好。」她的家庭、健康問題是否獲得解決?我也不知道,也許一切狀況和以前沒有太大不同,但她的回答已然說明平心接受生命所發生的事情,也醒悟到「痛苦不離本心」的真諦。甚者,她當也得知,憑此即可到達真正解決問題的核心了吧。

  猶太教曾流傳一則寓言:人一旦死了,靈魂就會飛到天國的一棵巨樹前面。被稱為「悲傷之樹」的這棵樹上掛滿了人類生命中所曾遭逢的各式各樣悲傷。初次抵達的靈魂,也會在紙上寫下自己的悲傷,掛上樹枝,然後握著天使的手,繞樹轉圈,一一閱讀每個人的悲傷遭遇。最後,天使會問靈魂,這麼多故事中,想選擇哪一種作為來世?同時也告訴靈魂,可以選擇比較不悲痛的。只不過,靈魂最後一無例外地,總會再次選擇自己曾活過那一種。原來,在看過別人悲傷之後,自己的生命就顯得不那麼悲傷、痛苦了。

  女子下山那天,正好是農曆十五日。法師和我早早用過晚膳,站在逐漸變黑轉暗的庭院裡,等待月亮升起。夜晚的天空,沒有一絲雲霧,星子顯得格外明亮。我們在沉默之中等候著。不久,月亮從山峰頂端露出了臉來。月之氣瀰漫天地之間,莊嚴無比。法師和我雙掌合十,敬謹地向「月光菩薩」祈禱。不是有句話說:「十五之月,傾聽眾願」嗎?我為法師的健康祈禱,盼望他能像現在這樣,永久引領我們。

  我們都感受到天地的快速運行。不多時,月亮已然升到山峰之上,以它特有的表情,俯視著眾生的世界。回房之前,我問法師祈禱了些什麼,法師回答:

「我祈求,凡活著的,盡皆幸福。」

◇ ◇ ◇

  身為禪師、自然主義思想與實踐者的法頂,青年即出家,一生多半獨自在深山草茅中修行。他對一味強調「擁有」和「發展」的普世觀念,有著強烈質疑,從而提倡在自我選擇的「貧困」和「簡樸」之中,發現本質的生命之道。

  被稱為「韓國梭羅」的他,如同「東方隱士」形象一般,聽聞他的名聲而來朝拜的人,一天比一天多。他便遷往更深的山裡,繼續過著遺世獨立的生活,僅透過每月一篇文章與世人溝通交流。他指出,物質不會帶給擁有者滿足,只會帶來拘束和不自由,反而讓自己被「所擁有的東西」給擁有了。人類應該從這樣的虛無之中解脫出來才對。

  法師認為,人類歷史正是為了增加自己所擁有,因而不斷爭戰的過程。為了滿足擁有的欲望,不只「物質」,人類甚至還想擁有「別人」。全世界都在往「以消費為指向,單一文化漸次成形」前進的這個時代裡,人們卻離幸福越來越遙遠。為了獲得幸福,我們應該在充滿「擁有」和「消費」欲望的時代中,保持頭腦清醒。「若不能按照自己所想要的方式去生活,很容易便會流於按照既有的生活方式去思考」,這實在是真理哪。

  與祈求「凡活著的,盡皆幸福」同名的這本箴言集,是從法師超過三十年間所寫的一篇又一篇文章、偈語中精選出來的,揭櫫了到達無所有、自由、單純、簡素、獨處、沉默、真理的道路,並在字裡行間提醒我們時時省察「人的存在」這一件事。

  法師的文章被珍視為「箴言」,實因長久修行所致。有位讀者坦言,每次閱讀法師的文章,總覺得「自己像是一個不勞而獲的農人,有時也覺得自己像小偷,偷走了法師苦修精進而有的洞察力一般。」其實我也一樣,常覺得法師是為了我而嚴格修行,因為讀了他的文章而修正自己生命方向的人,真是何其之多哪。

另一方面,法師又指出:

  「千萬不要做出一些未經透徹判斷,只是像猴子一樣,模仿他人的事情。你要的只是走自己的路,難道你想成為某人的複製品嗎?」

  獨自一人也剛毅不拔,就像始終屹立在相同位置的樹木一樣,在他的文章裡,永遠都包含著生命真理和一貫的哲學。每次去佛日庵,我總會指著院子裡的一棵高大楠樹問法師:

「它幾歲了?」

我並不是真的想知道樹的年紀,而是對於它始終不移地站在該處,略表我內心的感謝而已。

  當世間塵埃覆蓋全身,引發各種病症之時,閱讀蘊含心靈迴響的法師文章,正如同在清淨的松樹林裡,體驗幾天森林浴一樣,可以讓意識為之淨化。在一頁一頁的翻讀聲裡,彷彿親耳聆聽到了法師的聲音。他雖然單身獨居,畢竟不是一個人,因為透過文字,他和世界上所有的人都連結在一起了。

  某位讀者也說過:「在天地之間,寂靜的山裡獨居的法師,正是我所嚮往的哪--一人獨居,卻又與世間萬物有著共同的生命夢想的象徵。」

  法師出家已五十年,他卻說:真正的自由在於精神層面,歲月無法侵染清醒的心靈。由於我們似乎把歲月當成自己的所有物,所以害怕失去。然而,生命絕非可擁有的,它僅是每一瞬間的存在而已。我們需要憂慮的,不是老去,而是腐朽的生命。

「活著的時候,應該徹底活出全部的生命;死去的時候,也應該徹底地死亡。」

法師也在我們的耳邊輕聲問道:

「你在你的生命世界的哪裡呢?」

  這本箴言集,不像其他書,讀完一遍就可以闔上了。相反地,這是一本即使無法馬上讀完,也要長久擺在身邊的書。我的房間雖然擺滿了書,但我不希望法師的書也列入那些數字之中。他的書絕非單單一本書,而是經常陪在我身邊的修行同伴,因為「法頂」這個名字,本身就已然是山,是草茅,是清淨,會讓我們無論身在何處,都毫無罣礙,充滿自由。

譯者序

活在當下的幸福/盧鴻金

  《凡活著的盡皆幸福》一書,是韓國著名詩人柳時和為紀念法頂法師出家五十年,精選了一百二十餘篇足以代表法師五十年來修行、冥想、親身體驗、力行所昇華出的文章,並以箴言集的方式呈現,與過去法師的著書多以散文形式出版相較,更能引領讀者進入深層的思考空間。譯者有幸仔細閱讀完此書,並將之譯成中文,於今思之,實在感到無比的幸福。

  法頂法師出生於韓國全羅南道海南,一九五五年在統營彌來寺出家,師事曉峰禪師,一九五六年七月受持沙彌戒;一九五九年三月在通度寺金剛戒壇受持比丘戒;同年四月十五日畢業於海印寺專門講院,此後在智異山雙溪寺、伽耶山海印寺、曹溪山松廣寺等禪院修禪安居。之後,他擔任大韓佛教曹溪宗《佛教新聞》的編輯局長,在朴正熙執政當時,因為在佛教新聞上發表反對政府調派軍隊前往越南參戰的文章,幾乎被剝奪僧籍。事後他反省自己,只因當時以憎惡之心對待他人,才會有此試煉。此後,他進入深山,在佛日庵開始獨居修行的歲月。在他出家的五十年中,絕大部分時間都是自己一人在寂靜的山中獨自修行,他對此不但甘之如飴,且大力提倡「無所有」的理念。

  一九八七年,一位住在美國洛杉磯的佛子金英嫻女士受法師理念感召,將位於韓國首爾城北區的七千餘坪土地與地上建築物四十多棟,指名捐贈給法頂法師。但法師拒絕以個人名義接受,經過十年的折衝,最後以捐贈給大韓佛教曹溪宗的方式,法師才同意在該處興建了吉祥寺,並擔任會主。由於造訪的人日益增加,法師深覺無法潛心修行,遂在二○○三年辭去一切職務,前往江原道的深山裡,繼續其獨居苦修的生活。

  法師著述豐富,計有《無所有》、《靈魂的凝聚》、《話語與沉默》、《山房閒談》、《空然的充滿》、《水聲風聲》、《印度紀行》、《山中花開》等數十本著作,譯書則有《禪家龜鑑》、《法句經》、《佛陀釋迦摩尼》、《新譯華嚴經》等。法師的著述都是他在艱苦的修行中所領悟的真理。他持續不斷地堅持每個月寫一篇文章,以與世人溝通,動機是起因於一位法國哲學家的質問。當時法師坐禪於松廣寺佛日庵,那位哲學家問他:「在如此偏僻的地方生活,究竟有何意義?」法師回答:「我也不知道,我只是按照我的方式生活而已。」後來法師反省,究竟自己的生命對社會有何等意義?因此決定將自己在山中的生活、感受分享給大眾。

  法頂法師在韓國可說是家喻戶曉的高僧,而他所身體力行的「無所有」精神,更感動了許多人的心。法師不但已超越了自然主義的思想家層次,更昇華至戮力施行的實踐家。他的存在與教誨,不但安慰了許多在塵世間勞苦愁煩的靈魂,並經由他對無語自然深深感謝的信念,獲致真正的平安與幸福。

  在這個網路支配世界的時代,我們的生命經常隨著網路,迷失在資訊洪流中而找不到自己應走的道路。在終日忙碌流逝的日常當中,我們甚至沒有時間去思索,究竟為了什麼而存活、何種生命才是幸福的生命等問題。藉由法師的文章,我們可以在近乎盲目的日常中,抽出一絲時間,去回顧自己的現在。審視我們:是否經常失卻自己的人生方向,忘卻「存在的本身就是幸福」的真諦?法師的箴言就像一面鏡子。在鏡中,我們得以看到在塵世間倉皇失措、隨波逐流的自我。

  法師的文筆雖簡短柔和,所傳達的訊息卻是無比堅定;他始終強調「無所有」哲學的重要性,也教導我們「選擇的清貧要比富有更加高貴」、「與擁有豐饒的物質相比,懂得分享的心胸更為重要」。這並非消極的生活態度,而是具有智慧的生命選擇。法師也要我們警惕在各種媒體出現的、永無休止的語言遊戲,他要我們不說不必要的話、少欲知足;法師也教導我們,「想要結交好的朋友,先讓自己成為好的朋友」。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為了領先別人,我們經常淪於彼此誹謗、惡言相對的慣性當中,但法師強調,自己應該立正道於圍繞在自己周邊的事物之中,想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存活,必須有透徹的個人秩序為前提,為了不失去方向感,並發展自我的生命,應該堅定心志,一步步地向前邁進;法師還用溫柔的聲音訴說:生命的軌跡本身,就是修行。

  本書在二○○六年二月中旬出版之後,該月的第四周即進入韓國的暢銷書排行榜,在榜上停留的時間長達一年之久,並被韓國教保文庫和YES24網路書店讀者票選為二○○六年度最佳書籍。截至二○○六年年底,此書在韓國已銷售超過二十五萬冊;出版迄今將屆兩年,目前在韓國的大小書店仍輕易可見到這本書。

  在世人的生命中,無法感受到幸福的人所在多有,甚至有不少人認為生命的本身就是痛苦。一個很有趣的調查結果顯示:物質文明雖日益發達,但覺得自己不幸的現代人,反而逐漸增加。最近英國「新經濟基金組織」以全球一七八個國家為對象,調查幸福指數,結果顯示,位於澳洲旁邊的太平洋島國──萬那杜共和國,是全世界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可是萬那杜的GDP在全球二三三個國家中的排序,僅為第二○七位。反之,先進國家的代名詞──美國的幸福指數排序是一五○、法國一二九、加拿大一一一,英國一○八。

  該調查結果是綜合對於生命的滿足感、平均壽命、生存所需的面積、能源消耗量等環境因素,亦即「獲得幸福的投入產出比」計算而成;而根據該調查,韓國的幸福指數排序是第一○二位。根據去年四月二十七日國際貨幣基金(IMF)的「世界經濟展望( WEO )」報告書資料,韓國的經濟規模已經上升至全世界第十位,過去四十餘年間,每人國民所得增加了二百倍以上;但譯者身處韓國,切身感受到,韓國國民所感受的幸福感是相當低的。綜合以上資料與事實,可以發現:幸福指數和經濟能力的高度往往背道而馳,因為在現代社會中,「幸福」可說是相當資本主義的概念,人類在獲致基本的安全感和一定的收入後,對於幸福的期待就會日益升高,而越是在競爭激烈的社會,就越會將自己和他人做比較,長久處於無情的競爭和永遠不知滿足的環境下,幸福指數自然偏低。

  「幸福」,如今成為全球性話題的原因也就在於此;而心理學的研究重點愈益集中於「正向心理學」,也是以此為背景。過去的心理學研究經常側重於不安、憂鬱、壓力等負面感受,而「正向心理學」則研究人的善良、美德等肯定因素。美、英等國的大學課程中,甚至開設教導學生如何獲致真正幸福的「幸福學」講座。可見對於幸福的不安與渴望,已經不分國籍、不分人種,成為現代人的共同要求。法頂法師這本《凡活著的盡皆幸福》一書,正處處提示我們達到幸福的方法。

  法師說,人生最重要的是和所有活著的生命體達成一致,因著愛心達到與萬物一致,形成人類的和諧,這正是追求人生幸福最大的實踐法則。法師也說,幸福並非我們要求或追求就能夠得到,它是大自然所賦予的。我們若時刻以安定、平靜的心去品嘗萬物之美,就能獲得真正的滿足與幸福。放下心裡的雜念與成見,單純地凝視自然之美,幸福就會為之萌芽。法師也強調,真正的幸福並非是未來想成就的目標,而是要活在當下。

  法師教導我們:無所有、自由、單純、儉樸、獨處、沉默等習性,才是到達真理的道路,也才能對自我的存在做深切地省察。法師說:「如果你的心扉依然緊閉,就從今天、就從此刻起,大大地敞開吧!」如此,你才能迎接人生的春天。法師又說:「財富、名聲都不是在短暫的生涯中能夠成就的,也不是在死去時能夠帶走的;我們能夠成就的,只有現在的自我而已。」讓我們仔細審視自己,是否樂意分享、或只是危害他人,就能判斷自己是否正確地活著。我們不應拘泥於歲月,也不應回想過去、或迷惑於不可知的未來,在每一瞬間,都當盡全力發揮自己所有的生命。

  在法師的文章中,他曾訴說當他行走在寂靜的山路時,想著能如此走在山路上,是否就是一種幸福?他省悟到:所謂幸福,其實就是不與他人作比較;就是做我喜歡的事情;就是住在哪怕只有一個房間的屋子、過著僅靠耕種一畦菜田賴以為生的儉樸生活。讓我們銘記,真正的幸福並非是未來某種偉大的目標,而是在此時、此地,在我們確然呼吸而存在的事實,這就是一種無上的幸福。

  每次法會的開示結束時,法師經常會說一句饒有深意的話:「我的話已經說完,剩下的請你們去外面,向毅然挺立的樹木傾聽。」現在,請容譯者借用法師的話語:「對於本書的介紹就到此結束,請各位讀者緩緩地翻開書頁,細細傾聽法師的聲音,感受真正的幸福吧!」

推薦序1

心靈生活的藥石/鄭石岩

  這是一本陳述人生智慧箴言的書,也是現代人精神生活的藥石。它值得你經常翻閱玩味,給自己帶來啟發和反省。

  現代人普遍生活得沉悶痛苦,大部分來自錯誤的生活態度。人的心識一旦鑽入牛角尖,看不出希望和意義,對自己的際遇作了消極的解釋,眼前即刻變得昏黑一片,焦慮不安、憂鬱沮喪即刻襲上心頭。

  現代文明的價值取向,過度強調擁有和追逐,迷信消費能刺激生產,創造種種業績,卻要承受嚴重的兩個後果:汲汲於追求帶來的心力耗竭,以及過度消費造成的資源匱乏。於是現代人普遍覺得不幸福,頗有眾苦煎迫之感。它所表現出來的就是負面情緒:憂鬱、焦慮和敵意。

  我從事心理學研究和助人實務工作,深知不幸福和痛苦的主要來源,有以下五個因子。首先是貪求佔有的價值觀,促使抱負水準不斷提高,而感受不到知足的喜樂。人們並以比較的方式,催逼自己不停的追求、佔有和囤積,直到精神疲竭,還不能自已。

  其次是陷入競爭的泥淖。生活和工作,乃至一切事物,都以競爭的態度來思考回應,從而引發焦慮、不安和敵意。它有如酸液一樣,漸漸腐蝕心靈,帶來不快樂和不幸福,造成身心傷害。許多大型研究證實,敵意會危害健康;敵意高的地區比敵意低的地區,要付出更高的醫療成本。競爭造成焦慮和不安,對於生活品質危害至巨。

  其三是貪求效率和成就。它迫使一個人耗竭心力,而顯得焦慮疲乏,帶來更多不安。在我們的社會裡,睡眠失調的人與日俱增,從而在痛苦中掙扎。許多人被超時工作壓迫得表情呆滯,心情緊張。

  其四是過度重視面子和自尊。這種生活態度,與功利價值和職場競爭結合,對於身心的折磨,產生變本加厲的效果。人一旦覺得自己表現不如別人,又無法克服或超越,就會造成沮喪和無奈,久之就會隨著悲觀的意識,衍生為憂鬱。這是現代社會憂鬱症流行的主要原因。人患了憂鬱症,就會失去生活和工作的功能,身心疲竭,心情沮喪低落,經常活在悲痛之中。

  其五是生活的倒錯。當我們把生命和生活作為手段,去追求名聞利養時,生活和生命就開始被踐踏和傷害。人為了名利而把自己折騰得喘不過氣來,這種生活態度卻是當今風行的主流。

  我們想要活得幸福健康,活得喜悅自在,就得先了解以上生活的迷思。這些迷思,必須在點點滴滴的生活和工作中,提防當心,避免陷入錯誤和受到傷害。於是,我們就得建立提醒自己的機制。常常翻閱這本書,相信會有不錯的效果。

  現代人普遍生活在忙碌之中,為了保持覺醒,想得對,做得好,偷空閱讀短文,接受智慧之語,顯有必要。本書可以用隨緣的方式閱讀,效用一定不錯,因為它是以箴言的方式編撰起來的。

  本書是韓國當代高僧法頂法師的法語,經由著名詩人柳時和,從其豐富的著述中,精選最具啟發性和實用的內容,以箴言的方式呈現。精彩易讀,容易受用。這本書有幾個特點:

◎提示了正向的生活態度與智慧;
◎用點點滴滴的法語,串成生活世界的明燈;
◎它既是靈修的教材,也是療傷止痛的甘露;
◎很容易與生活相應,是現代人的生活般若;
◎易讀易懂,意義深遠,較能心行相應。

  本書流露了佛法中的般若,也展現了慈悲喜捨的佛心。既有轉識成智的妙用,亦與現代心理諮商的學理諸多相通。我喜歡這本書,相信讀者也會喜歡的。

  人生是很珍貴的,即使活到百歲,也只不過三萬多個日子,要好好珍惜。透過書中的智慧,我們能把握它的美好和幸福。

推薦人簡介

鄭石岩

  心理學家鄭石岩,從事心理諮詢與教學研究三十餘年,對佛學與禪學素有修持,是融合心理學、教育學與禪佛學於日常生活應用的倡言人。著作超過四十本,在海內外廣受歡迎,每年有兩百場以上的演講,是積極入世、以書文度人的最佳見證。目前研究與旅行是他的學習方式,寫作與演講是他的工作,助人與講經則是他的行持。

推薦序2

因「無所有」而幸福/釋見介

這本《凡活著的盡皆幸福》,是有「韓國梭羅」之稱的韓國高僧法頂法師所著。

  法頂法師,一個長年隱居深山、離群索居的隱修者,他和世人的幸福有何關聯?一個毅然遠離塵囂、遁世修行的僧侶,如何提供世人幸福之道?他自己又過得幸福嗎?

閱讀此書時,我猜想著,以上這些問題會不會是讀者的疑問呢?

  從表面上看來,佛教是一個試圖指引人看清自己身心與世間痛苦的宗教,佛陀不厭其煩地告訴我們人生有「八苦」、「三苦」等等,生命的本身就是「純大苦聚」,是「苦」的聚合。既然如此,又怎麼可能有幸福可言?

  然而,佛陀說人生是苦,是要讓我們遠離痛苦而獲得究竟的安樂,使自己與他人都能「離苦得樂」,也就成為修行最大的目標。一個修行境界愈高的人,應該是一個最幸福的人,同時益發深刻的慈悲,也會使他更能發自內心祝禱所有眾生盡皆幸福;而益發廣大的智慧,更能使他有更多的善巧方便來引導眾生同獲幸福。法頂法師,就是這樣的一位修行者吧!

那麼,我們來看看法師所體會的幸福之道。

  許多人總以為幸福是「擁有」、「富足」;而不幸則是來自於「失去」或「不足」,然而法師卻主張「人因無所有而幸福」。他解釋說:「所謂無所有,並非不擁有任何東西,而是無需擁有不必要的東西。」法師認為現代人的不幸是因為擁有太多,而非擁有太少,因為擁有某物,「我們的精神隨之也變得不自由,且會對他人產生猜忌、嫉妒和對立的心理。」因此必須要學習過「無所有」的清貧生活,你會感到知足、感恩,平靜與安定。「不擁有任何事物的時候,才算擁有全世界」,法師如是說。

  此外,很特別地是,法師還提出「無心」與「無事」兩種概念。他說:「把心放空,叫做無心。空無之心即是我們的根本之心。無論是什麼,只要充滿了,就不再是我們的本心。要全然放空,才會有迴響。有了迴響,生命才會鮮活。」對於「無事」,法師則說:「無事之人就是幸福之人」,他解釋道:「無事之人絕非終日遊手好閒的人,而是勤勞任事,卻不沉迷於工作的人,也就是不盲目工作而能經由工作,釋放自己的人。」我想,若能事事「無心」、時時「無事」、處處「無所有」,生命就能從煩惱的束縛中解脫出來,成為一個全然自由、真正幸福的人。

  從書中法師所自述的山居生活中,我們發現他是如此的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山路上一朵不經意開放的花朵、秋日午后照進窗戶的陽光……,都能使他感到無比的幸福。幸福對他而言,可說是信手拈來,不假他求。因為他的心安住地活在當下,在每一瞬間,不忘「清朗自己的靈魂」,徹底地活出生命的全部,如此怎能不幸福呢?

  在此物慾橫流、價值迷失、痛苦指數不斷向上攀升的時代,法頂法師雋永的話語,猶如一彎清澈的溪水,帶來無比的清涼,又彷彿是天邊溫柔的月光,溫暖人心。聆聽這些如詩歌般動人的箴言之際,不由得感受到一種幸福的消息,正穿透文字,向我們傳遞而來。不知閱讀此書的你,已準備好和幸福相遇了嗎?

推薦人簡介

釋見介

  出家修行十餘年,目前於山林間隱居潛修。著有《和佛陀賞花去》、《和佛陀談天說地》、《都是因果惹的禍?》、《文殊菩薩小百科》等書。其中《和佛陀賞花去》一書曾獲二○○五年中時開卷美好生活書獎,及入圍第三十屆金鼎獎。




其 他 著 作
1. 十年後的世界(新版)
2. 沙漠求生歷險記
3. 解讀中國的未來
4. 十年後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