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李承寬與德國有機建築

李承寬與德國有機建築
9789867009357
孫全文、邱佩君
田園城市
2008年6月01日
133.00  元
HK$ 113.05  






* 規格:平裝 / 204頁 / 23*17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藝術設計 > 建築 > 建築理論









紀錄一位 在台灣目睹歐洲現代建築發展的見證人 李承寬


有機的議題是變動的,具有時空性格。在檢驗50年代的德國有機思想在李承寬的轉換過程中的建築實踐時,相仿的,如今在世紀交接的台灣應以什麼樣的「有機」態度思考台灣地域建築的走向,是身在台灣的建築人值得深思的課題。

「有機」形式概念是從生物學領域引借,建築實證上很難界定,是部份與整體的和諧,與自然的過程等概念聯繫在一起——出生、成長及死亡。

一開始建築學者分析自然與建築的關連性定義有機,從「機能」出發。首先19世紀中提出機能與形之對照,以自然類比建築,強調建築應回歸自然法則以尋找「有機之美」而延伸「形隨機能」的理念,此為機能主義思想源頭,後來影響蘇利文、萊特。

李承寬以德國有機理論「本質」的觀點出發,20世紀初建築的本質即是「機能」,換句話說就是李承寬以生活內涵,打破西方自人文藝復興起以「美」為建築道德的本質觀。

20世紀的機能切入建築領域,「自然」成為一思考的向度。李承寬是將這思考向度轉化體現最明晰的人,「自然觀」抽象思維的介入,改變人與自然的關係,建築由自然發生,人與自然水乳交融,新時代生活模式恰與自然結合,自然由抽象思考又回到自然物的狀態。

借用林園特質將自然形態具象轉化而移入室內,使時空—自然—人緊密連結在一起,這樣混雜的空間形態中國早已體現,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及木造輕支架的構築方式,有機的思想對中國來說是很自然的,這與固有的思想哲學及構造形態有密切的關連。

李承寬將東西方的本質、機能、自然、時空統合觀之,
將對宇宙的哲學駕馭轉換成建築觀,實踐有機哲學建築形象。


「住宅不但界定人與人的關係而且界定人與自然的關係。」——C.K.Lee


作者簡介

孫全文

★教育背景:
德國司徒加大學建築博士1977-1982/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建築碩士1970-1973/成功大學工學士1965-1969/研究、專長/ 近代建築史與理論、歷史城市保存/

★工作經歷:
成功大學建築系專任教授1987-/德國丹母司太大學客座教授1988/東海大學講師1973-1977/行政經驗/成功大學建築系主任 1990-1993/成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主任1997-/中德學術交流協會理事長2003

邱佩君

★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
★現任職建築設計公司



這本李承寬與德國有機建築研究專書的出版,中間經過了一段歲月與波折。

如今李承寬先生已經不在人世,且當時的許多珍貴照片不少也已遺失。如今總算重新編輯完成而即將出版,對少數台灣推動與關心有機建築的建築師及學生來說,算是遲來的鼓舞,對李先生來說,也算是一種緬懷與表示敬意。

李承寬先生與台灣建築界的一段因緣,也算是一個偶然的事件。李先生是1981年暑期經我連繫引介且經當時東海大學建築系詹躍文主任之安排,赴東海大學建築系任教的。當時的台灣建築界幾乎無人知曉這一位當時在德國已經相當出名的華裔建築師李承寬。

我也從未注意過由德國名建築評論家約迪克(J?rgen Joedicke)教授在他的名著 ”1945年後的建築(Architecture Since 1945)”中所介紹的這位建築師Chen-Kuen Lee。

直到1979年8月我向約迪克教授請假三個月,回到東海繼續任教時,正好遇到我的恩師賀陳詞教授提起李承寬先生,並吩咐我一定要去找這一位建築師。

賀教授的看法是李承寬的作品,既然能夠在約迪克教授的國際性著作中與其他大師的作品並列,可見李建築師絕對不是等閒之輩,不能忽視。由於賀陳詞教授之提醒,我才開始注意這位在第二次大戰前,經大陸來柏林求學而旅居德國快半個世紀的華裔建築師。

幸好李承寬先生剛好住在離司徒加特(Stuttgart)城不遠的鄉下。等我第一次拜訪他時,發現他非常健談,只要談到建築哲學問題,就滔滔不絕,可談個 2-3小時不停。

因此大約和李先生交往一年多的時間中,前後5-6次到他的住處和他談論德國的建築及文化。我對李先生所以特別感興趣是,除了他所設計的住處,空間與材料之處理,與人特別的感覺與舒適外,主要由於李先生與現代建築大師之間的互動關係。李先生除了做過德國有機建築大師夏隆之長期助手外,也曾受教於德國表現主義大師Hans Poelzig之門下。德國有機建築理論家賀麟(Hugo H?ring)也曾是李先生的熟識。賀麟曾寫一篇專文,特別提起與李承寬先生討論中國建築屋頂之意義。

同時更讓我感興趣的是李先生也認識密斯(Mies),也曾和密斯交談過建築。我曾很想和李先生多談有關密斯的中庭式住宅,但不久李先生回台灣而未能如願。李承寬先生於30年代,歐洲及德國正處於發展現代建築時期就在柏林,目睹了當時德國現代建築發展的整個過程。

因此可說李先生曾是唯一在台灣的目睹歐洲現代建築發展的見證人。

李承寬先生以夏隆有機建築的後繼者,更因受到賀麟的鼓勵,在他的住宅的空間設計中將中國庭園中連續性空間體驗視覺概念融入,使更能提高有機建築與自然之關係,以及空間體驗之振奮,並審慎處理業主的需求及基地的特色,這恐怕是德國人特別喜愛李承寬住宅的原因。但遺憾的是我無法與李先生同時回到東海,而當時的台灣建築界仍然很少人了解李先生的背景及成就。同時李先生已在德國待了將近半個世紀,各種想法與習慣已相當德國化,對台灣的大學及教學環境,產生適應不良狀況。等我1982年暑期回到東海,聽到李先生一些有關的不愉快的故事。當時我雖感到遺憾且焦急,也無法改變李先生不久要離開東海重回德國的不幸事實。還好當時有一批東海大學建築系跟隨李承寬先生學習設計的學生,繼承了李先生有機建築設計理念,如今過了25年,德國的有機建築竟然在台灣建築界一群年輕有為的建築師中開花結果,真令人雀喜。

最後,本研究專書的出版主要歸功於我十年前指導的研究生邱佩君同學的努力。如今回想起來邱佩君同學當時在我的指導下研究李承寬先生的有機建築也算是一種緣份。因當時我尚不知李先生也曾在中原大學兼課一段時間也影響了一些中原建築系學生。難怪畢業於中原大學的邱佩君同學,雖然當時遇到許多研究方法上的障礙及語言與地理上隔閡等種種困難,仍然始終保持高度的企圖心與?志,曾一人單槍匹馬親自跑到德國柏林及司徒加特城參訪李先生的作品及蒐集資料,使本研究專書的內容不致變成只是整理文獻資料的報告書而已。對國內建築界欲了解另一段現代建築史內容及有機建築設計理論與方法者必定有所助益。

孫全文 於台南 2007.4.25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