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與不可思議之光相遇的人生
林景淵
蛆也是一種生命。只要想到這一點,我就覺得這些蛆看起來是那麼地耀眼。
青木新門
二○○九年,一部以描述從事入殮、淨身工作的 「禮儀師」為主題的影片??《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獲得了第八十一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的殊榮。這是有史以來第一部得到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日本片,它的獲獎不只代表著影藝學院對於半生浮沈、一度落魄的導演瀧田洋二郎在執導功力上的肯定,同時,也是對這部片背後所蘊含的深刻人文內涵與價值觀的高度讚揚。除了來自影藝學院的榮譽之外,《送行者》在世界各地所引起的迴響,也是同樣持續不衰;在中國,它獲得了金雞百花獎,在台灣,它則是創下了連續上演十一週,台北地區票房突破三千萬的佳績。然而,在票房的佳績與如潮的好評背後,這部電影的誕生,其實是有一段故事的。
關於《送行者》電影的誕生,我們必須回溯到一九九三年,也就是十五年前。那年,一位在日本富山縣擔任納棺(入殮)、淨身工作的禮儀師??青木新門先生,將他自己從事納棺工作,所遇見的種種悲歡離合故事,以及他從中所體悟到,有關生死的觀念寫成了一本名叫《納棺夫日記》的書。當初,他原本只是隨意將自己的感受寫下來,也沒有打算這本書會賣錢,甚至,連出版都是委託當地的一家小出版社 「桂書房」出版;這對於曾經寫過詩,參與過文學誌創作的青木先生來說,倒也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這本《納棺夫日記》竟然大受好評,引發了熱烈的討論風潮,而他本人也因此一躍而成為名人,各方邀約接連不斷而來,都是想請他演講有關納棺心得以及生死問題的。一九九六年,青木先生的家裡來了一位意外的訪客,那是一位出身偶像團體的電視明星。那位明星年輕的時候曾經在印度旅行,並因此對生死觀的問題有深刻的思考;他讀了這本《納棺夫日記》之後,為其中的內容深深感動不已,於是前往拜訪青木先生,希望能夠將這部作品改拍成電影。這位深思生死的明星就是本木雅弘先生,也就是《送行者》的男主角(中林大悟)。一開始,對於這個冒昧的請求,青木先生由於擔心 「電影無法表現出書中所要傳遞的宗教觀念」,以及改編之後所產生的差異,因此拒絕了本木的要求。但本木並沒有因此而氣餒,之後,他數度拜訪青木先生,最後在他的誠意感動之下,青木先生終於答應了他的請求,不過他加上了一個附帶條件,那就是電影必須使用《納棺夫日記》以外的名稱,而他也不掛原著者之名。之後完成的電影,就是這部經歷了十三年的奔走,終於在世人面前呈現的《送行者》。由這點來說,《納棺夫日記》可以稱得上是整個《送行者》的原點。
從內容來說,《納棺夫日記》可以說就是《送行者》的主角大悟年老之後,所寫下的一本真實回憶。雖然電影在人、事、地等各方面都做了改編(比如說故事發生的地點由富山轉移到更北邊的山形),但原案故事的基本精神仍然被充分地保留下來,且電影中的許多情節也都是取自《納棺夫日記》??比如說大悟看著鮭魚溯流而上、被妻子責罵,以及處理獨居老人長蛆的遺體等,都是來自青木先生的真實遭遇。如果電影是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讓人們明白一般被視為 「賤業」的葬儀工作的話,那麼這本書就是更進一步,闡述作者在這樣的過程中所感受到、體會到的事物。
真實世界的青木新門先生是一位詩人,他在八歲時就因為俄軍攻陷東北而與父親死別,並在集中營裡渡過好一段時間。在那裡,他年幼的弟妹相繼死去,母親也因為斑疹傷寒奄奄一息。八歲的他揹著弟妹的遺骸,將他們放置在臨時火葬場熊熊燃燒的煤炭上,那是他對生死的第一次深刻體驗。在歷經了一段放浪的文學生涯之後,如同電影《送行者》所描述的一般,落魄的青木先生,偶然在報紙上看到了一家 「冠婚葬祭互助會」(即婚喪喜慶公司)的徵人廣告,從此便一腳踏入了這個被世人視為是 「禁忌」的領域。
一開始,他原本只是為了「賺奶粉錢」而去從事這個行業,但隨著時光流逝,在與往生者不斷的接觸當中,他越來越覺得往生者「寧靜而美麗 」;最後,他在往生者的臉上,看見了不可思議的「光」。結合了詩人的敏銳心智,與養育他長大的北陸淨土思想,青木先生表示,往生者所散發的光,即是彌陀的光,也就是佛所散發的慈愛之光。無關於生前的善或惡,每個往生者都能夠成為菩薩;同樣的,無關於天堂或地獄,前往死後的世界,就只是從「吹著清爽微風的世界,前往透明的世界」罷了。有如電影中的火葬場老伯所言,「死亡只是跨過一扇門,走向另一個地方」,青木先生也說,所謂生死其實是一體的,就像是帶著雨和雪的「霙」一般地難分難離。做為一名人生最後旅程上的送行者,青木先生以灑脫自在的心、與真誠的愛和關懷,去看待每一位往生者。十五年來,他的書感動了無數人,而十五年後,在電影的優秀改編下,這本書的精神再次傳達到了千萬人的心中。如果是喜歡《送行者》電影的觀眾,那勢必不能錯過這本好書;如果是對於生死有深刻思考,並期盼著能夠尋求某種解答的讀者,那這本書更是非讀不可的讀物!
相信不可思議的光,與彌陀的指引吧。
今日,人生旅途的送行者,依舊不斷努力著,將往生者最美的容顏留在眾人心中……
(本文作者為日本文化研究學者,早稻田大學學士、筑波大學碩士、浙江大學博士,現任教於國立中興大學日文系。)
美好的身影
吉村昭
二十多年前,出現在我面前的青木新門是個詩人。由於他說自己也有在寫小說,所以我就推薦他投稿到由我擔任編輯委員的文藝投稿誌《文學者》。
沒多久,他送來了一部短篇小說,我讀後當場決定採用,並將該作品發表於《文學者》上。從這篇作品中,我強烈感受到青木先生做為一個詩人的敏銳視野,以及生長於雪國之身所帶有的冰雪氣息。
之後,我們有將近十年的時間未曾見過面;而當五年前青木先生再次出現在敝宅時,他已經成為了一位葬儀社的社員。
這次他正在撰述《納棺夫日記》。對於曾寫過詩並兼及小說的青木先生而言,我覺得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理所當然的,從這部作品中能夠感受到作者身為詩人的呼吸、做為小說撰寫者的素質,以及在他身後化為背景的皚皚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