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繁華落盡美到最後-生命的真相

繁華落盡美到最後-生命的真相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8341227
社團法人台灣生命教育學會
社團法人台灣生命教育學會
2009年6月30日
83.00  元
HK$ 66.4  







* 叢書系列:教育系列
* 規格:平裝 / 207頁 / 17*23 cm / 普級 / 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教育系列


[ 尚未分類 ]









瞭解生命.活出精彩
改變命運的第一步
讓生命開始有所不同…

*引領生命教育潮流,滿足市場需求。
*年銷售萬本<活出精彩的生命>續集。
*高中生命教育課程精選讀本
*由淺入深完整介紹正確生死觀。
*自我學習編輯設計。
*符合教育部生命教育課程綱要要求。
*著名插畫家 嚴凱信 插圖設計。
*多元生命教育行銷平台輔助。
*知名大師推薦 曾昭旭 釋慧開 楊玉欣 周守民。
*富邦文教基金會推薦
有的人出生不久即夭折
有的人長命百歲
疾病、意外、老化……
誰也不能確定自己能活多久
那 麼
死亡對我們的意義是什麼?
生命的意義又是什麼?

本書
從死亡的意義談起
說明各大宗教的生死觀
談如何面對失落與悲傷
並介紹各喪葬文化
認識死亡的面貌
探索生命的真相

真此書為生命教育最佳讀本,
生活中需要學習知識,但更需要啟發智慧。
生活中應該要照顧身體,但更要看顧心靈。
生活中需要享樂,但更重要的是喜樂。
生活中需要被看重,但更重要的是得到尊重。
生活中需要彼此信任,但重要的是永恆的信仰。
生活中需要被關愛,但更重要的是懂得付出愛。
知行合一中真實的”活出精彩的生命”

作者簡介

社團法人台灣生命教育學會

  「社團法人台灣生命教育學會」以學術與教育專業、書籍出版及師資培育等為主要推展工作,並以研究、規劃、促進及推展生命教育學術理論與實務工作為宗旨。

主要任務
  1、研究生命教育之理論與實務運用的發展。
  2、協助規劃生命教育在臺灣教育系統之發展策略。
  3、辦理生命教育研習、研討及訓練活動。
  4、企劃出版生命教育刊物、教材及叢書。
  5、提供生命教育資訊及連絡相關工作者從事交流。
  6、其他符合本會宗旨之相關事項。


Part1 生命不落 - 認識死亡
Part2 活在當下 - 死亡對生命的意義
Part3 解脫死亡 - 佛教的生死觀
Part4 禮讚生命 - 基督宗教的生死觀
Part5 死而不亡 - 道家與道教的生死觀
Part6 生生不息 - 儒家的生死觀
Part7 準備復生 - 伊斯蘭教的生死觀
Part8 死亡面貌 - 理解死亡的各種角度
Part9 因為有愛 - 認識失落與悲傷
Part10 迎向遠方 - 探討喪葬文化的意涵



推薦序1 生死大哉問

孫效智 社團法人台灣生命教育學會 理事長

  生死大事並非只是書本上探討的理論,而是時時刻刻都上演著的生命故事。就在我打算開始提筆為這本書寫序的時候,父親由於肺癌末期,從醫院回到家中靜養。身體一向硬朗的他從呼吸困難到發現肺部積水,再到確定病因至今,總共也不過兩個多月的時間,但這其間經歷了各種不同的檢查,也在淡水馬偕住了一個多禮拜的安寧病房,再轉院到林口長庚。這一連串的折騰,讓他整個人消瘦虛弱了許多。看著父親的病情,想著當時陪伴癌末母親與妻子的點點滴滴,直叫人覺得不勝唏噓,往日情景,歷歷在目,同時也深深感受到愛在當下的重要、愛要及時的真切。

  如何及時去愛呢?父親從一開始便希望我們不要隱瞞他,要老老實實地讓他知道自己的狀況,因此,我們決定順從他的心意,誠實以對。事實上,在生死交關的時刻,一家人能真誠無偽地交流情感與想法,是很幸福的事,並不容易做到。幸虧,父親有一種樂天的、接近道家的豁達情懷,對於生死問題更是看的很開,也一直都知足常樂,這使得我們親子之間,在這樣的時刻能夠坦然相待,把該談的事、該說的話都說清楚、講明白。我覺得很平安,也很感恩。許多人,不論是生病者或家屬,在面對死亡這個禁忌時,感到難以啟齒、感到恐懼害怕,也不知道該怎麼看待它的意義。死亡好像一個黑洞,彷彿多看它一眼就會讓整個現實世界失落並消融於它的無盡深淵。因此,人們往往選擇在各自的孤島上,獨自讓悲傷與恐懼啃噬心靈,也不願面對彼此,心手相連。

  關於最後階段,父親清楚地說出了他的想法,他不怕死,但怕拖,還怕受太多的罪。他不希望作不必要的治療或插管,該走的時候就要瀟灑的走。此外,他也覺得自己一個人隻身來台,如今已是一大家子人,且兒女均已成家立業,孫兒孫女也都逐漸長大,年近九十的他,覺得很滿足,沒有什麼太大的牽掛。我問他最後希望在哪裡度過。是在醫院?在三峽他自己住處?還是到木柵我家來?我之所以這樣問,是希望他明白,無論他願意從哪兒離開這個世界,我們都會盡力安排。事實上,淑宜(我過世的妻子)就是在家裡走的,而且走得十分平安。現在大部分人都死在陌生的醫院裡,原因可能是因為病人或家屬覺得病危時身邊有醫護人員的照顧,比較有安全感。另外,也可能是因為有些人不知道該怎麼面對家中有死人,即使那是自己的親人。我希望父親知道,只要他心中覺得平安,他可以很安心地選擇在醫院或在家裡。結果,他先說他不想待在三峽,原因是怕房子後來不好賣,聽的大夥都啼笑皆非。我跟他說:「老爸,你想太多了,福人居福地,哪有什麼好賣不好賣的問題?」此外,他也擔心會不會傳染給小孩,還提了好幾次,經我們再三告知癌症不會傳染,他才稍稍感到放心,直說:「那就好,那就好。」

  由於父親已不能照顧自己,回到三峽幾乎不太可能。幾經勸說,他來到木柵與我同住。與父親同住在以前是不太容易想像的事,因為他的工作是跑船,我七歲之後便少有與他一起生活的經驗,成家二十年來更是各住各的。不過,隨著父親年紀的增長,這幾年我們的關係倒是愈來愈親近,特別是玉欣嫁過來之後,玉欣是個可愛又頑皮的媳婦,常逗他老人家開心,再加上年紀大了的人,火氣好像也不再像年輕時那麼旺盛,而感情上,他也愈來愈依靠我這個長子。至於我呢,雖然年近半百,但想起古人彩衣娛親的例子,三不五時擁抱他老人家一下,逗他開心,很多以前存在的問題或緊張也就逐漸化於無形。

  看著父親日漸衰弱的身影、無神的雙眼以及因為沒有力氣而抬不起頭的情景,一方面感到十分不忍,另一方面也感到困惑,困惑於人生至此,天道寧論?也困惑於人生在世,究竟所為何來?不過,很奇妙地,每當我心中困惑於老人家這樣活著有什麼用時,同樣的問題也都會反過來問我自己:年輕力壯的人又以為自己活著有什麼用呢?而且,就算年輕人看起來比較有用,但總有一天也要變成好像沒用的老人家。其實,真要論到有用沒用,人所做的事情如果放到百年、千年、萬年甚至萬萬年的尺度去衡量,又或者放到台灣、中國或整個世界、整個銀河,乃至整個宇宙去思考,那麼,再偉大的人所能成就的事情也不過如浮光掠影般,是沒什麼用的虛中之虛,幻中之幻。最近我自己擔負許多行政職務,常參與一些「重要」的行政會議,與會的人談法規、說辦法、搞評鑑、提願景,一副煞有介事、錙銖必較,好像真有那麼回事似的。身在其中的我也常是一部份的魂兒很認真地開會,另一部份則神遊太虛,感覺著這一切的認真,似乎認真的好不荒誕。完全活在此刻、爭得面紅耳熱、看起來好認真開會的人們似乎不容易記起,我們當中沒有一個在百年之後還活在這世界上。既然如此,我們所做的一切又是為了什麼?為了跟我們一樣必朽的下一代?而既然他們也必朽,我們為他們所做的努力又能有什麼永恆的意義?

  這類問題從小就讓我困惑與著迷,我愈往問題深處想,便愈覺得,人的價值與存在意義不在於他有什麼用或有什麼外在成就,而在於他的本質。然而,人的本質又有何可貴之處呢?人雖為萬物之靈,擁有理性、能進行思考,也能追求愛與被愛,更懂得追求真善美聖,但人的生命就像蘆葦般脆弱無常。這樣一個必朽、有限而又無常的存在,如何能侈言可貴與價值?講到底,人的價值與意義似乎也無法在這個經驗世界裡尋獲,而必須超越於這個世界之外,才能契接無限與永恆。這就談到了宗教信念的重要。儒家肯定盡心、知性、知天,肯定人是能夠參贊天地化育,與日月合其明、天地合其德的天之驕子;佛家則相信人人皆有本自具足的佛性,闡之明之,便能臻於至善,入於涅槃。至於基督宗教則肯定人為神的兒女,人因分享神性而尊貴,因被上帝所愛而可愛。這樣看來,東西方宗教信仰都以某種超越的方式肯定人的尊貴,也都能幫助人超越老少、強弱、貧富等表相差異,而讓人有理由去擁抱生命的每一面向,每一階段。宗教信仰似乎是人無入而不自得的基礎與必要條件。反過來看,沒有宗教信仰則很難安頓生死,除非一個人完全「不知死之將至」,也或者,一個人雖然知道,但卻像鴕鳥一樣,遮起自己的眼睛,就當人生沒有生死問題,只有現實問題似的。當然,要肯定特定的宗教信仰,並讓它成為安身立命的基礎也不是容易的事,特別是對生活在唯物理性主義的世界中,又有著知識障的知識份子而言。

  本書各篇章的作者都是我在過去幾年進行高中生命教育師資培育工作時,所結緣的高中老師。他們在這些篇章中,以發人深省的故事、親身的體驗、理論的鋪陳,闡明了生死的意義,探索了不同宗教對生死的觀點,也反省了喪葬文化的內涵。祝福本書的作者與讀者皆能從書中汲取生死智慧,而能大死一番,再活現成。

推薦序2 珍愛生命 永不放棄

陳藹玲 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

  最近看了一部電影,班傑明的奇幻旅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敘述一個生下來是垂垂老翁外形的嬰兒,越活越年輕的一生。從七、八十歲的老耄外表,到飽經風霜中壯年,再轉為英姿勃發青年、俊秀少年…… 最後像正常嬰孩一般稚嫩。邊看邊以為主角是否欺騙死神或超越了大自然的定律,可以再一遍活過來。但最終結局,他,還是得死。人人難逃一死,應該說,萬事萬物都有滅絕終了之時。這麼普遍且需要理解的現象、探討的議題,似乎一直以來都被視為禁忌。

  孔子說,不知生,焉知死。儒家寧可積極活者,不喜歡空談死後種種。佛教的眼光看來,生死相連,生命沒有絕對的起點、也沒有絕對的終點。死亡其實是生命的一部分。基督教的看法呢?伊斯蘭教呢?還有其他的說法呢?

  生死議題似乎是十分沉重的,尤其是死的這一部分。

  「小孩不用知道」。大人總認為不必要跟孩子談死;成家或立業後,為眼前生活種種尚且忙不過來,無暇亦無心情談人生的另一端。年歲漸長,談死好像不太吉利,尤其對老人、病人,談死似乎是詛咒。直到面對的那一天……,難道不會來不及嗎?

  達賴喇嘛說,他隨時都在準備死亡,因為,第一,生命無常,不知道何時會是自己人生的終點。第二,死亡是一件十分重要神聖的事,關係到下個生命的起始。他說,迎接新的生命總是得經過很長的準備,同樣重要,如果不是更重要的話,死亡卻被輕忽或避而不談。

  幾次和死亡擦肩而過──身處加護病房外,面對幼子生死交關當頭,最最令我害怕的不只是失去的可怖,還有未知的恐懼。我很能體會不想談論逝去、是因為害怕所想成真,卻也深深感受逃避後更大的惶恐。
因為對生死議題的不夠明瞭,讓我們對死亡有時太畏懼,有時又太浪漫,以為一死百了、game over可以重新再來。歷史中或許讚揚從容就義,但自殺萬不可取。

  富邦文教基金會今年和黑人陳建州、范瑋琪等一群朋友,發動了「熱愛生命,永不放棄」的活動。黑人記錄榮總93病房中,孩子們面對生命最嚴峻挑戰的心路歷程。今年初拍攝當時,15歲的家?因為癌細胞蔓延,知道自己的生命只剩下一點點,但因為還有許多夢想沒有實現,所以她希望能好好活著……。「如果生命可以交換的話,你願意跟我換嗎?」如今,家?已在天國,希望她對生命的熱愛與勇氣可以傳給四周的人。

  面對生死大事,除了熱愛與堅持下去的勇氣,更需要真理!真理在哪?生命的實相為何?沒人可以給標準答案,重要的是搜尋的努力。希望這本書可以幫助年輕的朋友們,展開追尋自己生命的真理的路程。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