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我心中的約翰藍儂

我心中的約翰藍儂

庫存=1
將於1個工作天內出貨
9789866651861
小野洋子 Yoko Ono
謝儀霏
貓頭鷹
2009年9月18日
127.00  元
HK$ 107.95  






ISBN:9789866651861
  • 叢書系列:新世紀家庭圖書館
  • 規格:精裝 / 336頁 / 16k菊
    新世紀家庭圖書館


  • 生活風格 > 影視偶像 > 明星書 > 歐美明星

















    小野洋子心中最真實的約翰藍儂

      他是搖滾樂史永不寂滅的風,他是愛與和平的實踐者,因為藍儂,我們從此有了作夢的勇氣。

      一九八○年十二月八日深夜,約翰藍儂與小野洋子回到達科他大樓門前,一名瘋狂的歌迷朝這位搖滾巨星開了五槍,藍儂的生命在此終結,年僅四十。他的猝逝舉世震驚,搖滾樂壇失去一位最富傳奇色彩的巨星。

      藍儂締造六○年代的搖滾神話,披頭四當時一季的唱片銷售量高達美國唱片總銷量的十分之四!但也許是盛名來得太快,他迷失在自己一手創建的披頭神話中。他高唱〈救命!〉,小野洋子聽見了。她是約翰的心靈伴侶,兩人創作大量音樂,並為世界和平發聲,呼籲「戰爭結束了」,用音樂與行動傳遞更深遠的影響,向那個年代的威權發出憤怒之聲。然而一聲槍響,中止了所有夢想。

      藍儂過世二十五年後(原文二○○五年出版),未曾走出槍殺悲劇的洋子,選擇集結眾人的文字,包括藍儂的偶像、音樂同儕、貼身採訪過藍儂的記者、夫婦倆的密友等,以文字、照片、圖畫、詩作,甚至是解密的政府檔案,共同回憶這位巨星。書中收錄大量珍貴照片,包括德國攝影師艾斯翠克赫爾拍攝的年輕藍儂,及安妮萊柏維茲在槍響前幾小時留下的約翰與洋子相擁的珍貴鏡頭。

      透過七十三位好友的真情告白,讓洋子獲得最大的安慰:「看著大家的文章,我笑啊笑的,然後哭了出來,一發不可收拾,而且最後一頁怎麼這麼快就翻到了……」

      藍儂短暫卻燦爛的一生,觸動許多人的心,直至今日,無數人受到感動與啟發。無論是披頭四時期風靡世界的音樂,或是單飛之後所創作的歌曲,都為西洋音樂樹立無數的典範。我們不會因為他的離去停止想像,因為藍儂,我們從此有了作夢的勇氣。

    作者簡介


    小野洋子(Yoko Ono)


      與家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從日本移民到美國,定居紐約。洋子在此求學,專攻哲學與音樂,一九六○年代初成為行為藝術家。一九六五年在卡內基音樂廳表演了她最著名的行為藝術「切片」,由觀眾用剪刀將她的衣服裁成碎片,直至赤裸。一九六六年,她認識約翰藍儂,一九六九年成為夫妻,直到一九八○年約翰過世。他們合作耕耘革命性的藝術、電影與音樂企畫,並致力於和平與人道主義活動。約翰死後,洋子曾發行自己的唱片,音樂類別屬於實驗曲風與前衛搖滾,並持續推動所有藍儂的音樂發行及各式各樣的音樂活動。二○○九第五十三屆「威尼斯雙年展」獲頒最高榮譽的「終身成就金獅獎」。如今她已七十六歲,仍持續在世界各地發表屬於自己的展覽與創作,目前定居紐約市。


    譯者簡介


    謝儀霏


      台大圖資系畢業,師大翻譯所畢業。譯作類型豐富,包括《書寫的故事》、《魔法與巫師》、《舞蹈》。







    推薦序 記得藍儂 馬世芳

    推薦序 「單聲道版」的約翰藍儂 陳維明

    想念約翰 小野藍儂洋子

    想像 珍亞歷山大

    藍儂主義 塔力克阿里

    永遠的想像 泰瑞奧潔羅

    給洋子 瓊拜雅

    初抵美國的披頭狂熱 哈利班森

    因為他,我失去了自己 查克貝瑞

    想像……如果約翰還活著 傑婁畢爾法

    那一年的夏日時光 希拉布萊克

    最初的愛 波諾

    獨一無二的音樂 詹姆斯布朗

    溫柔的心靈 彼得布朗

    童年往事 麥克卡渥萊德

    紅豆和包心菜都好吃 雷查爾斯

    我的生命之光 賈姬狄萱儂

    史上最偉大的搖滾愛情故事 史提夫厄爾

    披頭四首度美國行 比爾愛普里吉

    約翰藍儂改變了世界 約翰佛格堤

    如何 彼得蓋布瑞爾

    雙重影像 大衛葛芬

    玻璃季節 茱莉葛德

    蒼白的回憶 鮑伯戈梅

    我鏡頭下的約翰 哈利古德溫

    約翰藍儂在紐約的日子 鮑伯格魯恩

    與約翰共處的時光 朗尼霍金斯

    國家的敵人:對約翰藍儂的祕密戰爭 湯姆海登

    藍儂傳奇 吉姆漢克

    聆聽 丹尼斯霍伯

    禁錮 米克傑格

    出走的藝術家 嘉蘭德傑佛瑞

    永誌不渝的愛 艾爾頓強

    無私的奉獻 賴瑞凱恩

    永存於歌曲與記憶的靈魂 艾莉西亞凱斯

    年輕的影像 艾斯翠克赫爾

    感謝你曾與我們同在 比利J.克拉瑪

    想像全人類,活在和平裡 克莉斯汀拉文

    最後的合影 安妮萊柏維茲

    詩人約翰 唐納文列區

    搖滾精神 傑瑞李路易斯

    最硬的自畫像 馬克路易森

    最真實的藍儂 麥可林賽霍格

    夢想與靈感的音樂 奈爾斯洛夫格林

    心靈的天才 諾曼梅勒

    快報!披頭四在美國 亞伯特梅索

    永恆的經典 艾略特明茲

    讀者投書 來自約翰與洋子的情書

    六○年代最有影響力的人 戴斯蒙莫里斯

    約翰藍儂的魅力 「表哥」布魯斯摩洛

    戰爭結束了 鮑比穆勒

    雙重影像的回憶 安迪紐馬克

    吶喊 菲利浦諾曼

    達科他回憶 辛西亞歐尼爾

    難以言喻的愛 維琪彼得森

    永遠的英雄 凱特皮爾森

    信步香港街頭 伊吉帕普

    致敬 比利普瑞斯登

    年度藍儂禮讚 喬瑞歐拉

    他讓我魂牽夢縈 邦妮瑞特

    沒有藍儂,仍要大步往前邁進 保羅萊瑟

    愛與夢想的世界 卡洛斯山塔那

    文學藍儂 詹姆士曼佐索希達

    永遠的歌迷 佛瑞德史耐德

    神奇的預知能力 卡莉賽門

    #51 約翰辛克萊

    我最愛的詩人 菲比絲諾

    美國永久居留權 湯姆史奈德

    白色的想像 彼特湯森

    美好的時光 克勞斯維爾曼

    不要是約翰 勞頓韋恩萊特三世

    藍儂回憶 楊韋納

    藍儂聯邦調查局檔案 榮維耶納

    與披頭四的初次見面 瑪莉威爾森

    來自倫敦的電話 芭芭拉沃頓

    給和平一個機會 瑞奇約克

    紙杯 小野藍儂洋子

    很久以前 約翰小野藍儂

    關於編者

    圖片與摘錄內容來源

    中英對照表






    推薦序一

    記得藍儂            

    文◎馬世芳

      藍儂遇刺身亡那年,我十歲。電視螢幕播出達科他華廈門前群聚哀悼的樂迷,鏡頭晃過去,燭光搖曳,映出一張張糢糊的臉孔,有人哭泣,有人歌唱。我並不知道那個在自家門前被槍殺的明星是誰,也不知道我的長輩們有多少人為此傷心落淚。當然,我也不可能知道那位歌手,在他橫死前幾天,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我對自己的任何一段過去,都沒有任何浪漫情結……我不相信昨天。」

      六年後,我已是中學生,無意間在母親的抽屜找到一捲披頭四精選輯卡帶,它改變了我的生命:我開始蒐集每一張披頭四和團員個人的專輯,到處查索相關論述,逐句研究歌詞,繼而對那個我未及親歷的時代愈來愈好奇,終於一頭栽進父母輩的老搖滾世界。須知那還是八○年代中期,市面上找不到太多披頭四的蹤影,身邊的同齡孩子完全沒有同好,我只能認真抓緊每一條線索,試著在茫茫大海打撈珍寶:西門町中華商場的唱片行偶爾會有進口版黑膠,但數量稀少,而且很貴。翻版唱片儘管便宜,品類卻也不多。一九八七年,披頭四全部作品首度發行CD,台灣代理商同步出版卡帶,內附歌詞與背景說明,是披頭四作品首度完整引進正版。全套十五種專輯,大約花了一年纔出齊。那疊卡帶,便是整個青春期記憶中最最響亮的背景音樂。

      我搭公車到中山北路賣進口書的「敦煌書店」,把披頭四團員的名字抄在紙上,請店員姊姊替我找出每一本標題包含這些名字的書。她竟不辱使命,真找到了好幾本Miles編纂的訪談嘉言錄,讓我翻著字典狠狠啃讀了一兩個月。那幾年,有的同學會在公車月票的票夾背面放一幀藥師丸博子、中森明菜,或麥可喬丹飛身灌籃的照片。我也有樣學樣,用鋼筆描下披頭四和藍儂的肖像,驕傲地擺進自己的月票夾。我能背誦披頭四每張單曲的發行年月、每張專輯的排行榜冠軍周數與銷售數字,甚至維妙維肖模仿他們的簽名。中午吃便當的時候,我搬出老師上課的錄音機擺在教室前,放他們的歌給大家聽。我用《胡椒軍曹》的圖樣裝飾教室的布告欄,還在校刊寫了兩篇自以為嘔心瀝血的披頭四賞析長文,如今想來,實在不免臉紅。

      下課鐘一響,我總是迫不及待抓出隨身聽戴上耳機。一天聽著藍儂精選輯,放到那首〈聖誕快樂(戰爭結束了)〉,藍儂、洋子和兒童唱詩班伴著菲爾史培克特壯盛的弦樂,歡快地唱道:

    如今聖誕又來到/遍臨弱者和強者/遍臨富人和窮人/儘管世局如此錯亂

    讓我們說聲聖誕快樂/為了黑人和白人/為了黃人和紅人/願我們不再爭戰

    願我們有個快樂聖誕/有個快樂新年/願來年是好年/不再恐懼害怕……

      世界如此巨大,歷史如此沉重,這首簡單的歌竟穿越了一切,直直揪住我猶然稚嫩的十六歲的心臟。我忍不住伏案痛哭,眼淚嘩嘩淌在桌上。幸虧教室很吵,同學們各自談笑打鬧,沒人注意我的失態。唉,都是藍儂害的。

      一九八九年夏我考上大學。百無聊賴的暑假,上成功嶺受訓之前,中廣「青春網」主持人藍傑聽說有這麼個迷戀老搖滾的小夥子,便大膽邀我在他的節目開個單元介紹披頭四。我如臨大敵,小抄密密麻麻寫滿一本筆記簿。第一次錄音,「ONAIR」燈亮,許是太緊張,我竟滔滔不絕講了十幾分鐘的開場白,纔讓主持人有機會插嘴播歌。當年的聽眾竟然也頗有一些人沒轉台,還來信好言鼓勵這個毛躁的孩子。算起來,那個暑假便是我音樂DJ生涯之始。藍傑阿姨和披頭四,都是帶我入廣播這一行的恩人。

      和我的長輩們不同,我注定是個「遲到」的樂迷,永遠不可能親身體驗和披頭四一起成長的滋味。一九七○年四月,當外電越洋傳來披頭四正式解散的消息,我的長輩們可曾感受到巨大的幻滅,被迫擲入「大人世界」的不甘?十年後藍儂猝死那天,那少數真正懂得搖滾的我的長輩們,又曾如何回望那些曾經理直氣壯的狂野夢想?

      一九九九年夏,我終於來到紐約中央公園西側,站在當年擠滿上萬哀悼樂迷的人行道,望了望藍儂曾經躺下的地方。不苟言笑的門房守著那幢豪宅,他早就習慣來此探頭探腦的各國觀光客,眼皮都沒抬一下。我踱到對面,沿著小徑找到中央公園側邊那片綠樹掩映的小小廣場,馬賽克鑲成的環形圖樣,中央拼著「IMAGINE」,那是藍儂的名曲。藍儂和洋子當年常在那條小徑散步,藍儂死後,紐約市為紀念這位來自利物浦的移民,遂以披頭四的歌為這小廣場命名為Strawberry Fields,「草莓園」。

      那天,「IMAGINE」旁邊擺著兩莖歌迷獻上的鮮花。遠眺對街的達科他華廈,分辨不出藍儂故宅是哪一扇窗戶。但我知道他的白色鋼琴還在那幢樓裡,小野洋子也仍住在那兒。據說,每年忌日,她會在窗台擺一支白燭,陪樓下聚集的樂迷守夜。對街的「草莓園」總有成群樂迷,在十二月的寒風中彈琴、唱歌,直到深夜。

      年輕時,也曾想在藍儂忌日點一支白燭,但又不免覺得矯情。然而若有空,還是會放一張他的唱片,彷彿得對自己的青春有個交代。

      如今自己也是中年人了,眼看就要活過藍儂在世的年紀。回頭再聽他的歌,也漸漸脫離仰望崇敬的心情,見山是山,反而更知道感激。藍儂畢生都對娛樂圈的造神風氣深惡痛絕,從來都懶得製造完美的公關形象。正相反──他從不迴避生命中的陰暗與不堪,風雨陰晴,都是生活。他自己的歌,往往比任何八卦報導都更生動地呈現了這個男人的模樣。或許正因如此,每個熟聽藍儂的歌迷,都會依稀覺得自己是他的老友,懂得他的一切強悍與脆弱。這麼多年了,按下PLAY,他的歌,仍能穿越重重疊疊的論述包裝、傳奇光環、八卦爭議,直接揪住你我偶爾脆弱的心臟。

      不記得有多久不曾好好哭一場。或許,該是拿出他的老唱片,認認真真從頭溫習一遍的時候了。

      馬世芳:廣播人、文字工作者,著有散文輯《地下鄉愁藍調》,曾與陳維明合譯《藍儂回憶:一九七○年滾石雜誌完整專訪錄》。

    推薦序二

    「立體聲版」的約翰藍儂               

    文◎陳維明

      六年前,在馬世芳先生的引薦下,我有幸能以一介普通樂迷的身分,翻譯一九七○年約翰藍儂接受滾石雜誌專訪後所留下的訪談錄《藍儂回憶》。藍儂在書中的坦率真誠,恍若一記毫不留情的當頭棒喝,也是一篇殘酷又令人不忍的告解。當時正值披頭四解散後、藍儂推出第一張個人錄音室專輯《塑膠小野樂團》,當時陪在他身邊接受採訪的不是別人,正是藍儂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小野洋子。

      即使事隔多年,小野的歷史地位似乎尚未完全得到平反:在一些不願諒解的披頭迷眼中,她是導致披頭四解散、怪裡怪氣的邪惡女巫;但如果單獨從藍儂做為一位音樂人(甚至是藝術家、行動者)的角度觀之,她又是最能夠激發藍儂靈感、堅定他信念的繆思女神。

      藍儂與小野的結合,從不被祝福的相知相戀、話題十足的公眾行動,至回歸平淡的家庭生活,到戛然而止的槍殺悲劇,此一驚濤駭浪的過程,即使只是想像,就已夠令人昏眩,若設身處地站在小野洋子的立場,也不難體會她始終未曾親自動筆完整寫下她個人心中的藍儂,而改採集結眾人的方式──藍儂年少時的偶像、同時代的音樂圈好友、曾經採訪藍儂的記者、藍儂小野夫婦生活中的密友,甚至是解密的政府檔案等,刻畫出「公領域」的藍儂。雖然小野真正提筆記載的部分不多,卻仍無損於本書的參考價值。畢竟,透過她廣邀這些曾與藍儂生命交錯的人物,由他們口中說出的藍儂,為我們提供了在歷史新聞報導之外,一種難得的「中距離」觀察角度。既是公開發表,溢美之辭難免,但他們眼中的藍儂,無處不透露著曖曖內含的人性光輝、穿透虛妄的清明眼界、誠摯無偽的博愛精神,這是任何選擇信仰「藍儂理念」的樂迷,在他才情迸發的耀眼光芒背後,所不可不明辨之處。

      今日距離藍儂辭世,已近三十年,即便他已被提升至「搖滾聖徒」的地位,與切格瓦拉等供奉於革命英雄的殿堂,但在喊得震天價響的口號與一件件頭像T恤之外,或許我們更應該反思,在這個夢想匱乏的時代,如何在生活裡實踐他遺留下的精神資產。閱讀他、理解他,然後便能真正開始「想像(IMAGINE)」。

      陳維明:目前任職於廣告公司,鍾愛老搖滾樂,譯有《藍儂回憶》一書。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