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蔣經國晚年身影

蔣經國晚年身影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2164037
張祖詒
天下文化
2009年9月25日
127.00  元
HK$ 107.95  







* 規格:平裝 / 344頁 / 21*15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尚未分類 ]









  一九七二年六月蔣經國接任行政院長,也是本書作者張祖詒開始跟隨蔣經國的起點。一直到一九八八年一月蔣經國辭世,張祖詒始終是蔣經國的重要文膽,見證了那一段台灣政治與經濟的重大變革。

  本書是張祖詒追憶在蔣經國身邊十六年的日子,他眼中的蔣經國,是總統,也是一個平凡人;是長官,也是一個工作狂,透過他的回憶文字,我們看到一個美好年代的領導人,尤其是他的晚年生活,觸及當時接班的敏感話題,以及台灣幾次的重要歷史事件,是重要的史料記錄。

  本書特別邀請馬英九總統撰寫推薦序。馬總統是蔣經國提拔的人才,曾在他身邊擔任祕書與翻譯的工作,從他的眼裡看這本書,「要瞭解經國先生擔任行政院長與總統期間重大決策的背景,這是一本不可錯過的書。我願意將這本書推薦給所有關心臺灣的人。」馬英九總統點出了這本書的重要歷史價值。

  為前總統蔣經國先生掌理文翰的前總統府副祕書長張祖詒,以旁觀者的第一手觀察,親撰他在蔣經國身邊工作的心得與歷練。除了重現那一個時代的治國、施政理念,更彌足珍貴地記錄了蔣經國真實的性格與生活點滴。在蔣經國百歲冥誕之際,以此書紀念英風身影,感懷前人年代。

作者簡介

張祖詒

  民國七年生,江蘇常熟人,畢業於私立上海法學院。曾任行政院參議、編譯室主任、祕書室主任、副祕書長、總統府副祕書長、國策顧問。

  民國六十一年至民國七十七年為經國先生掌理文翰,頗負時譽。



出版者的話──高希均
馬序──馬英九
作者的感謝
卷首語

第一章 大時代,大任務
第一節 斯人大任
第二節 晚年三大階段
第三節 肩負的兩個包袱
第四節 三件「禮物」的挑戰
第五節 仁擁天下,德被萬民

第二章 啟新政,開始領航
第一節 出任行政院院長
第二節 厲行行政革新
第三節 開創經濟發展新境界
第四節 十項重要建設
第五節 推行加速農村建設
第六節 蔣內閣與三個國會
第七節 主持行政院會議的風格

第三章 鞏固國權,落實本土
第一節 就任第六任總統
第二節 掌握優勢 堅守「三不」
第三節 處理高雄事件
第四節 紮根基層落實本土
第五節 副總統人選提名
第六節 健康警訊

第四章 晚晴夕照,彩霞滿天
第一節 就任第七任總統
第二節 宣布解除戒嚴
第三節 推動國會改造
第四節 開放大陸探親
第五節 巨星殞落

第五章 典型在夙昔
第一節 第一號公僕
第二節 包容與涵養
第三節 群己關係
第四節 生活點滴
第五節 如果

後記
附錄一 教我如何不想他
附錄二 盛德遺澤無盡追思──紀念經國先生逝世一週年



序言
馬英九

  今年四月十三日是蔣經國總統的百年誕辰,中樞舉辦了一系列紀念活動,在台灣掀起一波「經國熱」。經國先生辭世二十一年,為台灣留下豐富的遺產,從十大建設、民主改革到兩岸解凍,都是為人津津樂道的政績。

  二十多年來,討論他一生的中外著作不少,舉例而言,民國八十九年(二○○○)美國外交官出身的學者陶涵(Jay Taylor)在美國哈佛大學出版的《臺灣現代化的推手:蔣經國傳》(The Generalissimo’s Son: Chiang Ching-kuo and the Revolution in China and Taiwan)是比較完整與客觀的一本。但陶涵畢竟是局外人(outsider),只能從文獻與門生故舊的面訪中梳理出經國先生一生的脈絡。

  前行政院長郝柏村先生在民國八十四年(一九九五)由天下文化出版的《郝總長日記中的經國先生晚年》則是一本局內人(insider)寫的傳記,記述民國七十年(一九八一)到民國七十七年(一九八八)間,郝先生擔任參謀總長所寫日記中有關經國先生的部分。以當年郝先生所負責任之重、經國先生對他信任之深、諮詢之勤、所談範圍之廣(不限軍事),這本書的價值可想而知。

  張祖詒先生的近作《蔣經國晚年身影》,也是一本局內人寫的傳記,涵蓋的時間則更長,從民國六十一年(一九七二)開始直到經國先生辭世,前後十六年。要瞭解經國先生擔任行政院長與總統期間重大決策的背景,這是一本不可錯過的書。郝、張兩位都是經國先生極為倚重的部屬,一武一文;一位是首長,在台前;一位是文膽,在幕後;而兩位出書的時間相差十四年,對同一事件偶爾會有不同的觀察角度,使這兩本書出現了有趣的互補功能。

  一般討論經國先生的著作,雖然不會忽略他少年留俄、青年治贛、上海打虎、關懷榮民、治軍嚴明等事蹟,但他最重要的貢獻畢竟是從民國六十一年(一九七二)擔任行政院長開始,一直到民國七十七年(一九八八)在第二任總統任內去世,他實際治理臺灣的時間長達十六年,這一段「經國之治」對臺灣經濟發展、行政革新、族群和諧、民主改革、兩岸關係,都有關鍵性的影響。這十六年當中,始終追隨他,擔任核心幕僚與文膽的,就是本書作者張祖詒先生。

  這本書精彩的地方,不是作者揭露了鮮為人知的政壇內幕,而是作者經由近身觀察,披露了經國先生在許多重大決策背後的心境與思維,這些心境和思維凸顯了經國先生改革創新、無畏橫逆的性格,也因為這種性格,使他在遭受內外環境挑戰時,總能沉著因應,推動革新,帶領國人突破困境,為台灣的榮景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描述經國先生處理危機時,從不走回頭路,不斷藉由改革,突破困境。在國家大政的抉擇,經國先生視野寬廣,深謀遠慮;在政策執行則務實穩健,從不躁進。只要我們回顧七十年代兩次石油危機期間他推動十大建設時的名言「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以及八十年代面對法統挑戰與黨外運動時他所作的宣示「蔣家人不能也不會作總統候選人」,都印證了作者的觀察。經國先生這種「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智慧,在我們因應金融海嘯、經濟衰退以及推動第二階段民主改革的今天,仍然有可以借鏡參考之處。

  經國先生是威權時代的領導人,也是民主時代的開創者。在這轉型的年代,外界對「真實的蔣經國」所知有限。喜歡他的,對他景仰崇拜;厭恨他的,說他獨裁專斷。幾十年後,他的近身幕僚(作者),以九十高齡描寫自己的老長官,也為經國先生推動的各項政策提出最有力的闡述。作者不斷提醒,評價經國先生一定要知曉他決策時所處的時代環境,不然無法瞭解他為何大力拔擢台籍菁英、推動「本土化」?為何用「三不──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一國良治」、「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等理念回應中共鋪天蓋地的和平統戰?也無法瞭解他處理「美麗島事件」以及「江南案」的內外考慮因素,以及何以同時推動「解除戒嚴」與「大陸探親」這兩項重大政策。對這些問題,書中都有詳盡說明。

  作者認為,經國先生承受的包袱很重,主政後,內外壓力皆大,推動施政,阻力繁多。他分析經國先生所以能有效推動革新,與他待人處事的態度有關。經國先生重視溝通,耐心聆聽意見,以理服人,同時勤走基層,充滿親和力,化解了很多阻力,贏得民間廣泛的支持,這是他成功的重要條件。經國先生做重大政策時,一旦決定,就堅持到底。以我親身經歷的解嚴決策為例,當他瞭解台灣的戒嚴對人民自由的影響,比國外所認知的「戒嚴」少很多,但是因為「戒嚴」在英文的意思就是「軍事統治」(martial law),只要臺灣不解嚴,這個「軍事統治」的標籤就丟不掉。最後他毅然決定解嚴,丟掉這個包袱與黑鍋,讓臺灣恢復憲政常態,而且要求越解越寬,不可「換湯不換藥」。這些果斷的作為顯示:當時經國先生確實遇到強大的壓力,但他勇往直前,不為所動,終於做出這個石破天驚的決定,改變了臺灣的命運。十三年後,民進黨勝選,政黨輪替,國民黨交出了政權。二十一年後,二次政黨輪替,國民黨又贏回了政權,再度執政。「民主」這個舶來品,終於在台灣的土壤中栽種成功。臺灣因此被美國小布希總統譽為「亞洲與世界民主的燈塔」。經國先生地下有知,能不欣慰當年決策的正確?

  在作者眼裡,經國先生是一位平易近人的長官,對待部屬誠懇親切。作者提及每次到辦公室向經國先生報告事情,不論進入或離開,經國先生都會很客氣,站起來目迎目送,直到晚年行動不便,仍然欠身頷首示意。作者還說,經國先生對屬下從不動怒或疾言厲色,總是耐心說理。與人會面,經國先生聽得多,說得少,要言不煩,並常為別人著想,習慣從民眾的角度看問題。作者回憶,經國先生剛接任行政院長,就下令改革公文程式、文字、用語,認為公文一定要讓民眾看得懂,才能拉近政府與人民的距離。此事與後來他體諒老兵思鄉心切,同意開放大陸探親,如出一轍,就是經國先生習於貼近民眾的感受,樂於幫助民眾解決問題。

  作者認為經國先生是一位「苦民所苦、樂民所樂」的政治領袖,他以身作則,透過身教,感動周圍的人。經國先生領導國家,靠的是德望,而非手中的權力,這也是他過世多年,民意支持度始終高居歷任總統之冠的主因。書中也描述經國先生極少與大商賈來往,朋友多在民間基層;他生活節儉出自內心,從家居飲食到服裝車輛,能省則省,數十年如一日。經國先生逝世前三個月,我兩度在他床邊報告國會改革的規劃進度。第一次進入元首臥室,目睹家具只有一床一桌一椅,其簡單樸素的程度,甚至不如中等收入家庭,實在令我難以置信。也就是這一份儉樸,得以上行下效,蔚然成風,塑造了「經國之治」獨特的政治風格。

  《蔣經國晚年身影》一書,除了分析經國先生重大施政的背景,待人處事的風格,字裡行間也透露了作者對經國先生提攜的深刻感念。過去外界多以為作者早年即追隨經國先生,然而並非如此。據作者透露,他是經國先生擔任行政院長後,才隨侍左右,在此之前,兩人毫無淵源,更無往來。自擔任經國先生重要政策幕僚後,作者深獲倚重。經國先生晚年,一些具有突破性的改革與文稿,譬如開放探親、國會改革等,皆交由作者先期規劃撰寫。他能獲經國先生長期賞識、信賴,說明其能力、操守皆有過人之處。

  本書作者比經國先生小八歲,比我大三十二歲,是我二十八年前留美學成歸國,進入總統府工作時的直屬長官。他為人正派清廉、和藹可親、器識恢宏、文思敏捷、品味高雅,是我極為敬佩的長官與長輩。他長年輔佐經國先生,忠誠盡責,行事低調,襄助元首,從不招搖,展現幕僚的典範。我在他麾下服務七年,耳濡目染,終身受益。尤其在開放大陸探親一事,在經國先生的指示下,祖詒先生找我一同從「三不」政策框架的限制中,找到了人道關懷的例外,讓千千萬萬老兵得與家人團圓。直到今天,我都在佩服經國先生決策的勇氣以及祖詒先生規劃的妥適。

  這本書主旨雖然是追憶經國先生,但書中內容也反映了作者的行事風格:論斷事理,立場清楚;是非對錯,絕不含糊;對若干政治人物的臧否,下筆也相當坦率。所以,《蔣經國晚年身影》不單是理解蔣經國執政時期的權威之作,同時也讓我們瞭解經國先生左右手的真性情。

  最後,我願強調,為經國先生立傳,都要體認一個事實:他不是神,他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有時也會犯錯。我們追念經國先生,不必因此事事歌功頌德,而應就事論事,將心比心。《蔣經國晚年身影》一書,在這一方面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

  我願意將這本書推薦給所有關心臺灣的人。

自序

  蔣經國民國前二年(一九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出生於浙江奉化,民國七十七年(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三日病逝於台灣台北,享壽七十八歲。民國九十九年(二○一○年)是他一百歲冥誕。

  晚年蔣經國(民國六十一年至民國七十七年)享有尊榮,也有心酸;有大成就,也有小挫折;有歡愉,也有痛苦。他是不凡的巨人,卻過著極平淡的生活;他銳意政治革新,但也必須周旋於保守和改革派系之間的矛盾;他矢志族群和諧,但也必須容忍省籍之間的對立;他大力發展經濟,但也必須調和既得利益和弱勢階層之間的衝突;他一向處事果斷明快,但也常有幾許無奈;他充滿豪情壯志,但挺不過病痛的折磨。他晚年一肩挑起重擔,舉步前行,終其一生,「吾見其進,未見其止」。他憂國憂民,無私無我,始終如一的奉獻,讓國人感動;他辛勤國事,不辭勞瘁,走遍台灣每一角落,讓國人感佩。因之他的身影,無所不在,他的音容,無時不在。他那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平民形象,一直深留在人們心中,永遠念念不忘。

  本書以一個旁觀者近距離觀察十六年的所見心得,記述蔣經國的治國理念、施政作為、行事風格、品節操持、個性傾向、生活點滴、甚至窺探他的內心世界。既無意為他歌功頌德,也無意給他作傳留史,只是在他百歲冥誕時把事蹟留個紀錄,作為紀念。讀者如果想從書中獲得什麼祕辛或私密軼聞,作者不敢保證可以滿足讀者的好奇,但可保證書中所述句句真實,沒有假話。

  中國人對人際關係的發展,常以「緣分」兩字來論斷。俗語所謂「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當面不相識」,就是把人與人間的親疏遠近,都依「緣」的深淺而定。佛家謂遇相契者曰有緣法,即謂彼此有緣,兩人相識相知,也常說成兩人投緣。

  本書作者與書中主人蔣經國夙無淵源,幾可說是素不相識。但從相遇之後,卻追隨他的左右長達十六年之久,不能不說是「緣」的因果。回顧那十六年間每件往事,內心總是感到無限溫馨,覺得他的一言一行,無不讓人如坐春風,如沐化雨,既未看過他大發雷霆,也從未聽過他厲聲吆喝,根本沒有強勢領導者的威權氣概,縱使偶有不悅,也絕不意氣用事,總是一本理性平和的態度,做出讓人心悅誠服的處理。因之政通人和,百業向榮,乃有「台灣奇蹟」的出現。他的身影仰之彌高,卻又近得人人都可觸摸。希望晚年蔣經國之德之風,隨著他的身影,山高水長,常繫民心。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