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打造將才基因

打造將才基因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2410486
杜書伍
天下雜誌
2009年9月30日
100.00  元
HK$ 85  







* 叢書系列:Cheers
* 規格:平裝 / 256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Cheers


[ 尚未分類 ]









職涯,只有努力,才能爭氣;
工作,要有方法,才有章法!

  杜書伍,1976年加入神通電腦,推動台灣第一顆微處理器;三十歲即升任集團子公司總經理;又四年,晉升集團總管理處副總經理;現為聯強國際總裁,是營收超過五千億、亞洲第一大、全球第三大通路集團。從一名電腦工程師,到馳騁通路產業的大將軍,杜書伍的職涯看似一則傳奇。

  但當他自我剖析職涯歷程,企圖找出培養將才的法則時,他真切的體悟到:

  將才不需要萬中選一的天賦異稟,但也絕對沒有速成的方程式,
  它需要的是,正確認知職場的良好素質,扎實打造將才實力,等待戰場的出現。
  若是一味冀求速成,長歪的樹長不高;
  短暫的成功也只是一閃即逝的流星,無法獲致長久的功業。

  杜書伍將三十年來體悟將才的營造心法,集結於「聯強EMBA」專欄,每週固定18萬名白領細細閱讀。

作者簡介

杜書伍

  出生於教師家庭,名字是爺爺取的,期許他能「與書為伍」。

  畢業於建國中學、交通大學計算與控制系,原來人生的規劃應是與書本無緣的電腦工程師;詎料卻因為加入神通電腦推廣英特爾微處理器的機緣,讓他白天當工程師推廣晶片,晚上當總編輯推廣科技知識。

  職涯三十年,杜書伍雖以成功的將聯強國際經營成為亞洲第一大、全球第三大的高科技通路商著稱,但私底下更像一位酷愛觀察與思考,以洞悉事物原理與根源為樂,並好與人分享觀念的校長。



推薦序 殷允芃
作者自


rs雜誌專訪文

第一部 對職涯的正確認知
豆芽現象
人兩腳,錢四腳
年輕人的資產與負債
公車理論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大者恆大
簡單就是美
自卑與超越
職涯成長的認知與突破

第二部 對能力的正確認知
過度依賴優勢,讓人疏忽能力培養
資訊過多,讓人膚淺
聰明人,容易不務實
老鳥,也會墜機
知識與常識
能力的內涵
能力養成的五個等級
學習能力
學習與應用
系統習慣的養成
連結閱讀才能學以致用
整合閱讀才能提升整合能力

第三部 制度是know-how還是束縛?
無能者的藉口:簡答「公司規定」
橫柴入灶?
本能叛逆與理性叛逆
要理解才去做,但無法理解也要去做
不是制度僵硬,而是人僵硬
形期無形
生活中訓練井水、河水分清楚
到隔壁便利商店買東西,不要開車!
懶而美的文明

第四部 將才的條件
每個人都是管理者
每個人都要有會計觀念
主管格局的自我培養
獨立人格的行為特質
善用旁人提醒,減少個人盲點
溝通能力的基礎
衡量個人成熟度的四個指標
觀念改變是突破現狀的關鍵
壓力管理
到底是將,還是士?

top

推薦序
人才競爭的世紀

  問今日台灣的領導人,無論是企業負責人或政府高官,他們最關切的問題是什麼,答案可能都是人才斷層,將才難找。

  根據最新國際人力公司的調查,台灣企業找不到合適的人才,困難度高列世界前茅。

  原因很多。天然資源缺乏的台灣,卻忽視了全球化對台灣最珍貴的資產──人才的虹吸效應。忽略了全球人才大遷徙的趨勢威力,也未曾以國家的層次,來建立台灣的人才戰略。

  三萬白領、中高階、中產人士的跨海西渡中國大陸,留下的人才空檔並未及時有效填補。

  不像新加坡,雖有新加坡人在外爭戰,同時也建立了打開大門、積極向全球吸取人才的戰略。效果立即可見,新加坡工作人口中,有三分之一是來自外國,包括來自世界的頂尖生醫人才、愈來愈多的台灣工程師,以及三萬名中國大陸留學生。

  對內,台灣則深受放任自由主義思潮的影響,「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文化蔓延。台大開學日,校長在台上諄諄相勸,希望學生早睡早起,不要深夜仍掛在電腦上玩遊戲或聊天,台下的大一新生卻睡成一片,形成極為諷刺的畫面。青年人對未來,似乎失去了目標方向。

  但企業、政府和民間團體,需要有源源不斷的新血加入,才能持續向前。

  杜書伍先生的《打造將才基因》,正是一本解決人才困境的好書。與其不斷抱怨或是哀嘆人才短缺,企業組織不如積極的自己動手培養人才,或者年輕人自己積極的立志,學習磨練,使自己成為人才及將才。

  這本書沒有學術著作的長篇大論,每個輕鬆讀來的短篇,卻都是一位誨人不倦的企業領導人,由多年的實戰經驗中提煉出來的培育人才的方法與道理。

  譬如,「豆芽現象」是職場新人常有的現象,很快地就覺得自己「學會了」,而其實都是學到該行的常識,真正要用時不堪一擊。主管的「豆芽現象」則是急著再往上升,不用過問基層業務,以分層負責的名義,交給部屬完成,久而久之對基層運作生疏,也無法輔導員工。這都是求速成的後遺症。

  他也提到了能力養成的五個等級──不會、會、熟、精、通。要有動力和耐心的去學習,才能達到「通」的境界,打造成將才。

  這本書,充滿了貼切的實例與比喻,每篇還有討論與思考的提示,很值得送給同仁,共同學習。天下已經送給每位同仁一本。

  也很感謝杜書伍生生,無私地將他的打造將才祕訣,與大家分享。

(作者為天下雜誌群董事長兼總編集長)

自序
杜書伍

  或許是因為出身於教師家庭,或許是求學時期擔任補校老師的兼差歷練,也或許是企業主管長期輔導下屬養成的習性。回顧我的一輩子,雖然沒有從事過教職工作,卻似乎與「如何教」脫不了干係。

  我的祖父與外祖父都是校長,父母分別是中學及幼稚園教員;雖然家中四兄弟無一人繼承父母衣缽,但回想起來,我的成長過程中倒有兩段機緣與「如何教」有關。一是還記得高中時父親在自家開設數學家教班,我會去幫忙擔任小助教,當時還頗受學生歡迎。另一是大四時我在補校教高三數學,後來服完兵役到神通電腦上班時,校長又來找我,希望我白天工作晚上還去兼課,鐘點費很誘人。雖然我終究沒有去當兼職教師,但當時的口碑可能還算不錯。

非教師的實質教導工作

  我在交通大學主修計算與控制(即今日的Computer science),當時整個台灣沒有幾部電腦,而且多半隸屬於政府部門或學術研究機構;所以考上大學時我懊惱不己,擔心自己連找到電腦工程師的工作都很吃力。沒想到陰錯陽差下我只當了一年的工程師,爾後三十年實際上做的多是「教導」的工作。

  兵役結束前兩個月我看到報上一角的報導,一個叫英特爾的公司成功開發出能將整座房間大的電腦運算功能微縮到一小片晶片的產品;我直覺這樣的產品必然可以普及,所以我決定加入神通電腦,推廣英特爾微處理器。當時整個台灣絕大多數企業為傳統產業,科技知識非常貧乏,推廣工作十分困難;後來我索性創辦「微電腦時代(台灣第一本科技資訊雜誌)」,白天推銷晶片晚上當總編輯,這個雙重身分維持了五年之久。

  另外,我三十歲就被拔擢擔任聯通電子的總經理,一個「少年總經理」如何輔導部屬,進一步要考驗我「如何教」的能力。從一開始不免跌跌撞撞、到揣摩各種方法,我逐漸體悟到最有效的輔導,在於從根源改變員工的認知;當員工具備正確的職場觀念與做事方法後,自然而然就能透過任務的賦予與歷練的累積,穩健成長。所以,我非常注重員工的觀念與認知,花費很多時間在觀察員工、找出盲點、溝通觀念,而且不厭其煩。

「聯強EMBA」的由來

  我是一個很喜歡觀察與思考的人,我每天看著公司的運作,看到人員面對難題時是如何面對、思考時有什麼盲點、部門間的摩擦如何弭平…點點滴滴中,我感覺這些運作的背後都有其共通的規律;洞悉其運作原理,就可以事半功倍有效解決。而且如果每個同仁在做事之前,就能掌握這些對的觀念與方法,整個公司的運作效能,不就能夠成倍提升嗎?

  正因為想要把對的做事觀念與方法「普及化」到每一個同仁身上,我把我的思考心得,盡可能的說與同仁知曉:這些內容有些是針對初入職場的年輕人容易產生的迷惑,有些是可以減少部門摩擦的小觀念,有些是普遍存在企業制度運作的盲點…大多數是經營企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但不去點出與釐清這些認知盲點的話,整個組織的運作就會力不從心、無法產生「如臂使指」的靈活度與通暢感。所以當我觀察而得出體悟後,一有機會我就講,一而再再而三的講,直到同仁認知、認同到內化為止。這些講述的主題,就是「聯強EMBA」的前身。

  直到約莫十年前,我意識到當公司規模愈來愈大後,有愈來愈多的同仁無法直接聽到我講,容易造成認知的隔閡,才嘗試改用書寫的方式記錄這些觀念認知,並透過電子郵件寄發給內部員工。

  從小數理是我的強項,但語文卻是我的罩門;但後來我逐漸體悟到文字很美,而且是最好的溝通工具。因為文字的用字簡約,可精準的傳達我的想法,而且對接收對象而言,若是聽我演講,他被迫要用我說話的速度理解;閱讀則不然,讀者是依循自己的節奏在吸收,可快、可慢,還可「倒帶」、重讀。再加上電子郵件可大量、快速傳播的特質,還有什麼比文字結合電郵更完美的觀念傳播工具?

「聯強EMBA」對外傳播的歷程

  當同仁習慣於閱讀文章後,有業務同仁開始想到,若是客戶透過閱讀聯強EMBA文章而能提升經營管理能力,不也有利於公司業務的推展?便陸續轉寄給經銷商,沒想到獲得頗大的迴響。爾後我們進一步將文章分享給公司新成立之網站─聯強e城市的訂戶,讀者更廣泛普及到各行各業意想不到的對象。根據我們初估,少說有五十萬人看過聯強EMBA的文章。

  還記得那段時期,公司的公關部門陸續收到許多演講邀約,一般企業的訓練單位自是不在話下,但也接到來自縣市政府、大學行政單位、醫院管理部門、文官訓練中心等機構的邀請,當詢問邀約緣由時,對方竟能隨口說出某一篇聯強EMBA的標題。對於這套原意作為內部訓練用文章竟不可思議的引發不同型態組織的共鳴,我雖然無法一一回應和參與,卻也深感組織型態雖有不同,面臨的管理議題卻有本質上的共通性。

  而這樣的回響,也改變了我原來無意出版此書的初衷。

  我對「觀念普及化」所能產生的力量感受很深,因為觀念若能深入多數人的思惟,就會形成一股無形的氛圍,使身在其中者自然而然的被潛移默化,這是最自然的改變與提升方式。好比這幾年我愈來愈喜歡台北,因為她業已形成自動排隊、有禮、自制的文化,外來人口來到這個城市也會受到感染,自然而然跟著排隊、守秩序,這就是所在環境對人的無形渲染力。

  而台灣近十年來有許多企業在國際上大放異彩,若能將其長期體悟而累積出的知識與經驗,分享回饋到企業之外,就能使良善的觀念加速擴散於整個社會,形成向上提升的無形力量。我認為以這個形式回饋社會,遠比金錢或物質的贈予還來得有意義及有貢獻。

  回過頭來,近年來我看到很多年輕人初入社會三到五年頻繁轉換工作,就像「隨機碰撞」的「碰碰球」一樣,隨性所至、無所定著;三、五年後當他最終認清職場生態願意安定時,往往已年過三十,短少了至少五年的紮馬步的時間,這對個人、企業與國家都是很大的虛耗。因此,倘使這本書的付梓,能使職場正確觀念與認知得以「普及化」,職場年輕人能及早建立對職涯、職場倫理與企業組織的正確認知,減少摸索與虛耗的時間,豈非個人、企業與國家的三贏?

一本打造將才基因之書

  從2000年寫就第一篇文章開始,幾年下來陸陸續續的累積,統計下來竟有近百篇的文章;不過,由於文章所涵蓋的主題甚多,此次僅收錄與職場相關的文章。這些文章大體涵蓋了幾個面向,但有一個共同的精神,可說是針對有志成為專業經理人、如何從基層「打造將才基因」的自我鍛鍊手冊。

  我一向不相信天底下有一步登天的美事,所有的成就必然都是一步墊著一步、厚實的積累,才能從組織基層的「兵」、逐漸提升為帶兵打仗的「士」、最後茁壯為運籌帷幄的「將」。否則長歪的樹長不高,即便一開始成功也容易半途夭折,終究無法獲致長長久久的功業。

  更何況大將不是「藍波」,不能僅靠一、兩個特異功能就想要力挽狂瀾;大將是要具備全面的能力、成熟的人格特質,並已將擴大思考範疇與主動積極負責內化成為一種習慣,這是需要長時間能力的淬煉與任務的賦予,才能逐步養成。所以,想要成為「將才」是沒有捷徑的,必須踏踏實實的打好「將才」的根基,等待戰場出現、累積戰功。

  所以,將才是具備完整的能力與人格特質、萬中選一之人,而有志成為將才的年輕職場工作者,若能預先認知將才的條件與特質,不就能及早打造自己的將才基因、等待機會公車的到來?

如何正確「讀」與「用」,自我養成將才實力

  最後,對於有心成為將才的職場工作者,我想談一下如何讀這本書。

  近年來,我對腦神經科學日新月異的發展深感興趣,投入不少時間鑽研。因為腦神經科學的研究解開了人的能力、人格特質是如何形塑,甚至也發現了學習是如何發生的,這些發現對於企業如何做好選才、育才,有莫大的幫助。因此,我要求公司用人主管必須對大腦運作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而聯強學院也開設多門「腦的結構與運作」課程,教導大家認識能力、人格特質的形塑歷程,幫助大家更認識自己、更了解部屬甚至自己的小孩。

  對大腦運作的涉獵過程,也解開了我過去多年的疑惑:為什麼很多人很積極的閱讀,學富五車卻發揮不出來?我發現問題就出在閱讀的方法不對,讀進去的知識在大腦裡面無法與既有經驗形成「連結」,導致讀進去的資訊都只是一堆用不出來的資料,無法對現實環境面臨的問題產生解答,而且很快就會淡忘(請見「『連結閱讀』才能學以致用」一文)。

  所以聯強學院也以大腦理論為基礎,開設「閱讀學習訓練」的課程,教大家如何正確閱讀。簡言之就是要用「連結閱讀」的方式來讀書,亦即閱讀時需一邊咀嚼文中的意涵、模擬文中提到的場景,一邊連結到自己的工作。而聯強內部在推廣聯強EMBA文章時,會附上三到五個「導引思考問題」,引導同仁作連結閱讀;這次出版的文章中同樣附上這些導引思考問題,希望有心透過此書學習的讀者,「知」而後真正能「行」,真正轉化為工作實力的提升。

後記

  在此次出版的過程中,當我整理與重讀這些文章,讓我感到十分欣慰的是,這些文章寫作時間前後跨距最長有七、八年之久,但不同時期寫就之文章,立論與邏輯並未隨著環境的物換星移而有矛盾之處。我想,這是作為一個業餘的寫作者的小小成就感吧!

  最後,特別感謝天下雜誌殷發行人的熱情邀約,以及天下雜誌同仁為出版此書所作的努力。本書版稅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強文化藝術基金會」,作為文化藝術教育推廣之用。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