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印度的故事:夢想與創意的古國歷史之旅

印度的故事:夢想與創意的古國歷史之旅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369599
廖素珊
商周出版
2009年12月11日
127.00  元
HK$ 107.95  







* 叢書系列:映像紀實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7*23 cm / 普級 / 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映像紀實


旅遊 > 亞洲其他地區









  馬可孛羅在十三世紀訪問印度時,他將這個國家描述為「世上最富饒的省分……驚奇之地」。他的觀察至今仍然為真。印度的各種事物比起任何地方都要來得古老、巨大、精彩、多元和迷人。

  印度,這片次大陸現在是世界上超過五分之一人口的家鄉,在此誕生了最古老和最具影響力的文明,四大宗教,以及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制度。現在,印度已是金磚四國之一,即將成為全球經濟巨人,因此作者開始在往昔豐富歷史中追尋印度現今的根源。

  從開伯爾山口和喜馬拉雅山脈到印度南方的熱帶叢林,這本原創性十足和優異的印度歷史探勘提供印度地區和文化的鮮活畫像,以及某些最偉大人物的特殊見解:佛陀和阿育王,沙摩陀羅笈多和阿克巴大帝,尼赫魯和甘地。此書探討印度思維和創造如何塑造世界歷史的方式,並展現某些有關文明本質的古老印度思想仍適用在我們的時代。

  炫目迷人的彩色照片捕捉了地貌、建築、習俗、儀式和慶典的精彩鏡頭。這本由英國最受歡迎的歷史學家和節目主持人之一麥可.伍德編寫的書,圖文並茂,是歷史和遊記的迷人組合,展露印度永恆的面貌──過去,現在和未來。

作者簡介

麥可.伍德(Michael Wood)

  出生於曼徹斯特,在曼徹斯特文法學校和牛津大學奧里爾學院接受教育,他在學院做盎格魯─撒克遜歷史的博士後研究。他是皇家歷史學會的成員。

  超過二十年來,麥可.伍德這位歷史學家和節目主持人穿梭旅行於過去,為這一代的讀者和觀眾帶來鮮活呈現的歷史。他是數本極受好評的英國歷史書籍的作者,包括《追尋黑暗時代》、《末日追尋》、《追尋英國》和《尋找莎士比亞》。他主持超過八十部紀錄片,其中包括〈西方世界的藝術〉、〈亞歷山大東征傳奇:從希臘到印度的帝國之夢〉、〈西班牙征服者〉和〈追尋神話和英雄〉。

譯者簡介

廖素珊

  台大外文系畢業,明尼蘇達大學雙子城校區比較文學研究所肄業。
  現專事翻譯,譯作有:《誰殺了喀布爾女人》等。



推薦序一

一個進入印度的捷徑入口

公孫策

  金融海嘯只是全球舊秩序崩解的第一響警鐘,可是世界變得比我們想像中快得多。G8已經將經貿重任讓渡給G20,中國和印度的角色正加速吃重中。這個時候要說「未來是亞洲的時代」未免武斷,可是此時對印度多一些認識,確實有益且必要。尤其我們對中國的認識遠超過西方人,這點占了優勢,卻也很可能因此而輕忽了印度──同樣人口超過十億,同樣經濟快速成長,我們怎麼可以犯這個錯誤!

  本書最棒的一點,是對印度的地理與歷史「一次吃飽」,文字深入淺出,圖片精美更加深了對文字的體認,提供讀者一個進入印度的捷徑入口。雖然這是BBC的影片文字版,或許有人寧可去買一片DVD來看比較輕鬆。但是,影片畢竟是一閃而過,不留給觀眾一點點咀嚼、思索的時間。因此,我渴盼電子書版本的問世,在此之前,先看過本書,再看DVD,你將會得到前所未有的知性享受。亦即行萬里路與讀萬卷書畢其功於一役,的確物超所值。

  書中最令我頓有所悟的一句是:正當「西方短暫強權」面臨結束之際。是的,如果我們放大眼光,拉長歷史縱深來看的話,西方強權事實上只有兩、三百年的風光。在此之前,西元十五、十六世紀「印度的國內生產毛額曾是全球第一,後被中國趕過,但兩者都為歐洲帝國時代所湮沒」(引自楔子)。這兩個沉睡了五百年的文明古國,如今醒過來了,但是不是能再領風騷呢?

  西方強權稱霸世界,不是只有靠他們「船堅砲利」而已,基督教文化其實蘊涵了「科學實證主義」,以及近世的人口學、社會學與經濟學,這些是一龍(中)一象(印),乃至日本等東方文明古國遠遠不及的(日本學習得夠快,所以能迎頭趕上)。如今遭逢千年巨變(從氣候變遷到數位化時代),中、印又有什麼文化「底子」可以翻出來引領人類呢?

  中國文化這裡不提,單說印度文化。書中提及最有啟發性的,是印度文化中的「多元融合」特質:「這裡的現況不是透過戰爭,而是透過和平達成;民族、文化和宗教浪潮洶湧,使印度成為今日的印度。印度也許擁有數百種語言和數千種種姓,但在這一塊區域,你看見人類的驚人能耐:不可思議的多元性,卻又融合為一」;「這個複雜的古老社會缺乏明顯的意識形態或集權領導的證據,……歷史上實在找不到這類文明的類似模式。……顯而易見的是,非暴力的概念在印度思想中根深柢固,從佛陀、耆那教教徒、阿育王,到聖雄甘地。……假使此點為真,它在人類的殘暴歷史中,可謂獨樹一幟。」

  拿我們熟悉的中國歷史來對照好了。中國在春秋戰國以前,還不是集權領導,周天子只是天下諸侯的「共主」。但是周公制禮作樂,周禮卻是一套嚴謹的意識形態領導工具。而且,自黃帝打敗蚩尤以降,中國的歷史始終是充滿暴力的。

  回頭看今天,這一波全球化正方興未艾。舊秩序正在瓦解,新秩序猶待建立。未來的新秩序仍然是「意識形態+集權(或霸權)領導」?抑或是「多元包容」?新舊秩序過渡的過程,是血流漂杵(周武王伐紂)?還是非暴力?這些問題讓我對印度文化抱持高度期待。

  全書只有一處,令我這個自許熟知中國歷史的文字工作者「有不得已於語者」:第三章提到,印度的貴霜帝國就是中國史書中的「月氏」。書中寫道:「他們(中國)謀殺了月氏族長,將他的頭顱當成酒杯。月氏為中國軍隊襲擊,收拾帳棚,往西進入塔里木盆地。」

  這段報導「抹黑」了中國。事實是,殺了月氏國王的是匈奴老上單于欒提稽粥,「以其頭為飲器」。司馬遷《史記》上記載,漢武帝是在得知匈奴與月氏之間有這麼一段過節之後,才派張騫通西域。這是不能不為中國人辯誣的一點。

  張騫到了大月氏(首都在撒馬爾罕,留在甘肅敦煌一帶的舊部稱為小月氏),月氏當時已經擊敗大夏,佔領阿姆河流域,也就是建立了貴霜王國,完全無意與漢帝國聯合對付匈奴了。

  張騫在大夏見到□縣(四川境內)產的竹杖與蜀郡產的布匹,大夏人說是「從身毒買來的」。身毒,就是印度,亦即中國與印度、中亞的民間貿易,當時就有了,甚至遠達安息(波斯)、大秦(羅馬)。

  漢武帝聽說身毒以及更遠的西方世界,於是派出使節通西南夷,引出「夜郎自大」的故事。曾幾何時,中國面對西方來的船堅砲利,卻不知世界之大、外國之強,而淪入百年屈辱。面對世界又再進入一次巨變時代,正式千載難逢的機會,我們的態度將決定我們的成敗。歷史教訓告訴我們「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本書則告訴我們,印度不止是金磚四國之一,更是人類的寶庫。

(本文作者為歷史評論名家)

推薦序二

令人豁然開朗的印度人文之旅

吳德朗

  本書作者麥可.伍德是一九四八年出生於英國曼徹斯特的人文歷史學家,牛津歐利爾學院歷史系畢業(Oriel College, Oxford),一九七○年在BBC工作,是知名的紀錄片節目主持人,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員,他走遍全世界的文明古國,從希臘、中亞、中國、到印度,他對西方的藝術、文學歷史,瞭若指掌;在出版《印度的故事》之前,他已出版過非常精彩的文史考古紀錄片。

  2007年出版的《印度的故事》,源於麥可.伍德對印度的愛,30多年來造訪2、30趟,豐富的東西方和印度的歷史、考古知識,科學的訓練,人文素養,精闢地論述,他樂觀開朗,沉穩內斂;幽默風趣,傾聽多於下結論。他跳脫印度人「自戀的思維」,打破西方人優越和偏見的透過旅行家來探索印度歷史的吉光片羽。從麥可.伍德的分析,解印度必須知道,自古以來,印度地理位置而與世界文明史發生密切的關係。這種認知有別於以西方或印度本位立場,或是以穆斯林和印度教的立場來理解,往往落於褊狹之見,不能窺其全貌。

  《印度的故事》涵蓋了印度上下5000年的歷史,共分為六個精簡章節,本書是作者在將這歷經18個月,在印度的實境考察、拍片之紀錄的總整理的結晶。

  麥可.伍德在這六大章中,將印度盤根錯節的歷史,以他厚實的歷史基礎及思維,及他積數十年來對印度的走訪和探索,揚棄經典的考據,以西方人能理解的語彙,抽絲抽絲剝繭、有條有理的娓娓道來,令人激賞。

  一個引人入勝的「印度的故事」不是考古及伍德的博學多聞,而是如何將「剪不斷理還亂」的印度,重新整理條理分明的架構──伍德將印度放在世界舞臺演繹高度的宏觀,兼俱他對印度的和理性的包融令人折服,流暢的筆峰中,流露出他對印度的愛,這種愛,反而使他對印度的評價更趨審慎;他巨細靡遺的追求真相,更可貴的是,由於伍德的學術地位,他梵文的造詣,及身為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員和BBC的贊助,他可以見到該見到的人,可以看到珍貴的第一首史料,圖文並貌和他豐富的世界史料和印度的交叉佐證和觸類旁通,令人一目了然,讓本書增添無限的風采。

  3000多年前的吠陀經,從居家到廟堂,未曾間斷的吟唱。2000年前的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仍然是印度人的最愛,主宰印度人的價值觀和印度人的世俗生活。印度人堅定不移的相信「神話史詩」就是印度的歷史,具有恆古不變的經典啟示,除了印度,放眼世界,沒有一個民族、國家其信仰理念歷經了幾千年變革,沒有太大的改變!

  印度教中世紀以前的文化主流,在中世紀以後,北印度從德里蘇丹到蒙兀兒王朝到西方基督教的入侵,淪為帝國主義的殖民地和印度教分庭抗禮,但這些外來政權走了,印度教依然是印度人精神的支柱、藝術和創造力的原動力。印度教和伊斯蘭的矛盾下,分裂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伍德仍用心良苦的找出當年在伊斯蘭時代的甘草 ──蘇非,見證當年兩個文明衝突的明燈仍猶在,期望化解兩教歷史的共業。

  麥可.伍德歷數後世人津津樂道的孔雀王朝開國帝王旃陀羅笈多、阿育王、貴霜王朝的迦膩色迦大帝和蒙兀兒王朝的阿克巴大帝,其共同的特色是他們對宗教的自由和宗教寬容,留給後人無限的啟示。

  21世紀初,高盛(Goldman Sachs)控股公司環球經濟師吉米歐尼爾(Jim O’Neil),首先提出中國、俄羅斯、巴西和印度的經濟發展遠景,這四國將在2050年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實體。印度立刻成為世人朗朗上口的「金磚四國」要員,備受世人的矚目,坊間有關印度的中文書和報導,雖然比過去豐富多了,但仍以旅遊、財經和小說居多,對大都數的國人而言,印度仍處於既熟悉又陌生的神.國度。對印度的印象,無論去過印度與否,仍莫衷一是,大異其趣,甚至於對印度有負面的評價。

  法顯法師5世紀西行求法遍遊天竺國、玄奘大師於7世紀前往印度取經,分別留下浩瀚的經典,影響整個亞洲;如果以佛教的立場來理解印度,肯定是失真的;如果採取歐美、日韓的標準來看印度,你將大失所望,如果和中國、埃及、土耳其來評比也大不相同,因為印度就是印度,印度就是與眾不同!

  印度的季風促進了遠洋貿易,影響印度次大陸生態。印度地理和區域發展息息攸關,週邊國家不斷的入侵,給印度帶來無止境的痛苦,印度廣大的人民,歷經戰禍、衝突、磨和到交融,亦帶來多元的宗教和文化,印度語言文學、戲劇音樂舞蹈、建築美術、飲食及地貌的改變,成為今日印度多元文化的面相。多元民族,幾百種的方言,22種的官方語言,令人目不暇給;印度從甲邦到乙邦,比歐洲兩國間的差異不遑多讓。

  這本書對想瞭解印度的人,具有深入淺出的魅力,對印度文化愛好者而言,更像是一個印度文化密碼,留下無限想像的空間,令人雀躍不已。印度大陸宛如大千世界的劇場,當你看完麥可.伍德的《印度的故事》,面對印度的斷垣殘壁、光怪陸離人物場景時,明瞭其隱藏之文化意涵,你對印度的看法必有所不同,豁然開朗。

  如你是己看過〈印度人文之旅〉六卷DVD的朋友,這本書比DVD更完整及詳盡,你可交叉比對,樂趣無窮。印度沒有句點,我們期待麥可.伍德印度的故事續集。

(本文作者為台北印度音樂文化中心創辦人)




其 他 著 作
1. 跑路男 The Wheelman
2. 極地700哩:一個超越極限的雪橇犬救援故事 The Cruelest Miles: The Heroic Story of Dogs and Men in a Race Against an Epidemic
3. 墮落天使
4. 被遺忘的花園
5. 設計全書A-Z
6. 福爾摩斯的功績
7. 米開朗基羅之山:天才雕刻家與超完美大理石
8. 譚納的兩隻老虎
9. 高更-我心中的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