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12個美麗再生好所在

12個美麗再生好所在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2410875
方雅惠、方智勇、林倚風、葉靜芳
天下雜誌
2010年1月08日
100.00  元
HK$ 85  







* 叢書系列:Light
* 規格:平裝 / 232頁 / 25K / 普級 / 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Light


藝術設計 > 建築 > 建築家傳記/文集









當藝術家邂逅民眾,一場文藝復興,悄然展開
當藝術介入了空間,任何一個角落,巧遇美麗

  花蓮「巴克力藍」海岸,用自然工法建造展演場所,聯繫了阿美族部落的情感;
  承載360位庶民臉孔的車子穿梭大小城鎮,展開「公路計畫」……
  數百名傳統藝師、藝術家、居民協力創作了十二個驚喜,
  散落在全台灣各個角落,打破藝術與人之間的美術牆,
  藝術因為人的參與而創造了「再生」的美麗。

  ★ 本書為全彩圖文書,大量居民與藝術互動的圖片搭配生動的筆調,完全展現專屬於當地人文的情感。

  本書紀錄了台灣十二個美麗再生好所在,是台灣生活美學運動的具體成果。藉由藝術家與社區民眾一起從事藝術活動,讓藝術深入社區、土地茁長出藝術的花朵,藉以喚醒居民對居家環境的認同,並提昇觀光價值。

  十二個再生的好所在包括了-台北當代美術館在中山地下街的創意展、大道埕河岸的馬賽克牆、穿梭大小城鎮的台北生存美學檔案、台中東海大學的生態湖、嘉義綠蔭的自行車道、台南新營彩繪梅花鹿……等。

  藝術家和民眾在公共空間裡,從活動及創作中進一步認識土地與生態,分享貼近生活的美感經驗,彼此針對社區環境需改造的牆壁、堤防、街道、公園、候車亭,展開對居住環境的藝術想像及美化的想法,過程中對空間產生互動的感情,培養專屬於自己及社區的美感經驗,十二個美麗再生的好所在不僅改造了家鄉的景緻,也讓自己產生新的蛻變。

作者簡介

方雅惠

  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自由撰稿人。

方智勇

  英國University of Bradford 和平研究碩士 (MA Peace Studies)、政治大學廣告學系學士,業餘記者。目前任職菲律賓非政府組織「關注全球南方」(Focus on the Global South-Philippines)。

林倚風

  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媒體工作者。

葉靜芳

  曾任La Vie雜誌編輯、康泰納仕綜合媒體樺舍文化企劃編輯。現為自由作家。



一、在地下街,邂逅無牆美術館─台北當地藝術館「地下實驗.創意秀場」
二、河岸城市新臉譜─壁畫重現大稻埕風華
三、三百六十個庶民的臉孔─台北生存美學檔案
四、落入人間的銀河─新竹竹北LED燈流光計畫
五、翠鳥願意造訪的湖─台中東海湖空間再造計畫
六、樂活社區.幸福庄頭─嘉義大莆林自行車道計畫
七、牆上一棵開花的樹─嘉義新港越堤景觀空間改造計畫
八、當鹿成為城市風景─台南梅花鹿街頭彩繪計畫
九、追尋記憶的風鈴─高雄學園藝術植根計畫
十、「藝」網情深─高雄文化中心周邊人文活水空間計畫
十一、西鄉情「藝」濃─宜蘭鄂王社區藝術空間計畫
十二、部落藝術的獵場與競技場─花蓮豐濱港口村海岸空間創造計畫



推薦序
美麗新台灣

  台灣是個美麗的國度,擁有廣闊的大洋、崇偉的高山、如春的四季、勤奮的人民。從北到南,從東至西,這個美麗的島嶼,蘊藏著豐富的自然景觀與深厚的人文資源,從1980年代之後,隨著土地意識和文史觀念的提升,更加顯現台灣繁複、多樣而又交織著歷史光澤的美麗。

十二朵香花

  這樣的美麗,既表現在主要都會地區的景觀、建築、公共空間之上,也普遍地在各級政府的重視下,進入鄉村和偏遠地區。其中,較值得矚目的是二OO八年文建會進行「台灣生活美學運動」計畫,鼓勵社會各界通過藝術的思維,建構出國民美學,並促成一個美學與生活結合的新運動。

  其中一項主軸是「藝術介入空間」,希望經由地方社團或工作室自主性的參與,以貼近常民生活的藝術創作,來創造能表現在地特色的生活環境與空間。

  本書紀錄了這個計畫推動初期的十二個成果,彷彿在我們的土地上開出了十二朵帶有沁鼻香氣的花一樣,讓我們看到,通過各個地方社團、工作室的努力,不同地區如何將藝術與在地特色妥善、巧妙結合,而表現出了人與環境、自然、歷史、地理景觀的協調關係。

  在宜蘭鄂王社區,他們用傳統工藝軟化冷硬的高牆;在昔日帆檣出入的大稻埕碼頭,他們將今日高聳的堤防彩妝為畫布,繪出台北城的歷史記憶;在台中東海湖,他們敲掉女兒牆,讓人、動物、植物與湖融為一體;在高雄橋頭,則是由在地的民眾,不分老少,聯手彩繪,將鐵皮牆化為存留共同記憶的圖像簿子;在嘉義北勢,則由文史工作室將舊糖廠的空間通過藝術美化,活化了從日治時期至今的歷史與人文;在花蓮,則由東華大學以「巴克力藍計畫」為基礎,將具有阿美族傳統文化意義的「達魯岸」改造為藝術家工作室、藝廊或舞台……。

人與空間對話

  這樣的創造,連結的不只是藝術,同時也是人與空間的對話。

  透過本書的報導,讓我們看到台灣的活力和創造力,也看到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社區,都存在著美的想像空間與發展潛力。台灣的每一個城鄉,擁有各自不同的景觀,無論是歷史的、地理的、產業的,或民俗的、藝術的、文學的,都有著與本書報導的十二個案例一樣的雄厚本錢。閱讀本書,透過天下採訪群的優雅文筆,讓我們看到美麗新台灣的前景,也讓我們對於生活的土地有著更美麗的期待!

國立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所長 向陽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