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論語:智慧名言故事

論語:智慧名言故事

庫存=1
將於1個工作天內出貨
9789577134301
張樹驊/主編,王佃利/編著
文經閣出版社(創智代理)
2010年2月10日
80.00  元
HK$ 68  







* 叢書系列:先秦經典智慧名言
* 規格:平裝 / 320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先秦經典智慧名言


人文史地 > 哲學 > 中國哲學 > 儒家















文化的明燈 世界的資產 中華民族的驕傲

  孔子(前五五一~前四七九年),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從漢朝開始,孔子的思想就成為中國人佔主導地位的思想,宋代大儒朱熹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說明了孔子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孔子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今天我們也要從孔子思想中去汲取精華。

  孔子弟子根據孔子的言行編成《論語》一書,是我們今天認識孔子最直接、最可靠的資料。

  《論語》記載著孔子的言語行事,也記載著孔子著名學生的言語行事。班固的《漢書•藝文志》說:「《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可見《論語》就是記載孔子一生言行,以及孔子與弟子、時人、相互問答或弟子間相互問答之語的著作。這些話當時被隨時記下來,孔子死後,弟子門人把它收集編輯成書,這就是《論語》。

  《論語》共二十篇,屬於語錄體散文,主要是記言,特點是語言簡練生動,寓意深遠,比喻貼切傳神,顯示出一種雍容和順、迂徐含蓄的風格。

  孔子思想之所以成為經典,就在於它有著跨越時代的生命力和積極作用。

  孔子系統地提出了仁學。他認為仁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在孔子的仁學中,「仁」是一種內在的道德品質。一個人能否具有優良的道德品質,主要取決於個人的自我道德修養,而非取決於他人的影響。

  孔子認為在家庭中仁的根本是孝悌。孔子有云:「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而在家庭之外的人際關係中,孔子認為仁的體現是忠恕。這裡的忠恕其內涵是誠實待人和寬容。孔子一向推崇「仁政」、「德治」。《論語•為政》中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這是仁在政治統治方面的特殊含義。

  「禮」是孔學中另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孔子對禮的理解大體包括社會生活中的道德原則和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等各方面的文化規範。禮是約束人的社會行為的基本準則。無論是家庭內部,還是君臣之間,都應該以禮為基本的準則。《論語•顏淵》中載:「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強調了禮是一種行為準則。又說:「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認為禮就是一種個人立身之基。

  作為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孔子以「仁」為核心、以「禮」為規範、以修己安人的價值取向為追求,創立了儒家學說的思想體系,成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的思想已經有了兩千多年的歷史發展,其思想的精華無疑可以用來指導我們的實踐。人們可以相信,孔子的思想能給當今社會的發展和問題的解決帶來許多始料未及的收益!在長期傳播的過程中,《論語》的許多思想被人們加以提煉,成為廣為流傳的名言。本書就是採擷這些名言,對其進行解釋和引申,以便讀者能夠對其有更深的理解。

  《〈論語〉智慧名言故事》的編寫,我們按照原文、要義和故事三個層面來對所選名言進行闡釋,這樣的體例安排,可以使讀者更為全面地理解《論語》的思想。

  首先,原文是名言的思想基礎。因此,按照《論語》的特色,我們在對名言的選擇上,特別注意了其對現實社會的積極意義。如《論語》中關於修身養性的主張對現今的指導意義就十分明顯。「為政以德」、修身成仁,這無論是對當今領導者,還是普通百姓,都是上好的教材。其中的「殺身以成仁」思想則可以引申為愛國主義思想,對國民的意識形態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禮學要求人們循規蹈矩則可以提示人們做事要掌握分寸,維護社會的穩定。而德治禮治思想則可以使政府與民眾更加親近,有利於人民與政府之間的溝通與合作,為社會進步掃除許多障礙。舉賢才思想還可以激發人們的求知欲和競爭意識,有助於整個社會文化水準的提高和技術水準的發展,等等。這些名言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廣泛流傳,也容易為人們所接受。

  其次,在要義的解釋上,我們註明了原文的出處,對一些冷僻的字詞、語句進行解釋,對《論語》的原文翻譯成了白話文,並對其意義進行闡發。為了使《論語》名言能夠更貼近現代社會,同時又能保留原書的精華,對原文中經常被引用的詞句和已經形成的名言盡可能地保留下來;而對原文中不易懂的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並對其中一些哲理性詞句歸納成符合現代含義的新詞句。這樣,《論語》名言在現代社會中的含義能夠更明確的表達,使讀者對論語的精要一覽無遺,又易學易懂、符合現代觀念。

  最後,在故事的取材上,在注意與原文、要義的內容相銜接時,也注重故事本身的獨立性和完整性。這些故事的取材或來自與孔子有關的各種史料、傳說,或是與原義相關聯的、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故事、成語故事、民間傳說等。這些故事較能恰當地闡發《論語》中名言的含義。

作者簡介

張樹驊

  山東樂陵市人。先後擔任山東省作家協會紀檢組長、中國孔子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中國孔子基金會副會長、山東省政協常委、科教文衛體委員會主任。先後主編《儒商與二十一世紀》、《先秦經典智慧名言故事》叢書、《儒藏論壇》等書籍。



學而時習之 二三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巧言令色鮮仁 二六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每日三省吾身 二九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過則勿憚改 三二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君子敏於事而慎於言 三六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為政以德 四○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五十知天命 四四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論察人 四八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溫故知新 五一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五五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人而不仁如禮何 六○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六四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里仁為美 六九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七二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去(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觀過知仁 七五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朝聞道夕死可矣 七七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不患無位 八○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見賢思齊 八四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孔子評子路 八八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聽其言而觀其行 九三
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九六
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不遷怒,不貳過 九九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君子周急不繼富 一○四
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庚。」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一○八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知之、好之不如樂之 一一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 一一八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一二二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一二五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夫子述而不作 一三○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一三六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一四○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一四四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三人行必有我師 一四九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君子臨大節而不可奪 一五二
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 一五七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無道則隱 一六二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為仁由己 一六六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 一六九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一七三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一七六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不語,寢不言。席不正,不坐。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寢不屍,居不客。

未知生,焉知死 一八○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升堂入室 一八四
子曰:「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過猶不及 一八七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曾點言志 一九○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雩音雩,古時祭神求雨的祭典),詠而歸。

克己復禮為仁 一九四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四海之內皆兄弟 一九八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民無信不立 二○一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君子成人之美 二○五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君子之德風 二○九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仁者愛人 二一二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毋欲速,毋見小利 二一五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毋欲速,毋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有德者必有言 二一九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二二四
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不怨天尤人 二三○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修己以安人 二三四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言忠信,行篤敬 二三七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二四一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志士殺身以成仁 二四六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二五一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二五五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二五八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小不忍則亂大謀 二六二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不患寡而患不均 二六五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不學詩,無以言 二六九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

性相近,習相遠 二七一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君子學道則愛人 二七四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道聽塗說德之棄 二七七
子曰:「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柳下惠直道事人 二八○
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二八四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二八八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子路行以告。夫子撫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見危致命,見得思義 二九三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君子不事小道 二九八
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日知其所亡 三○一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博學篤志,切問近思 三○四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論仕與學 三○七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