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公路幾何設計

公路幾何設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1159119
徐耀賜
五南
2010年3月01日
150.00  元
HK$ 142.5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9.0*26.0 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 > 工程類 > 土木工程














  公路幾何設計(Highway Geometric Design)是公路線形之主要架構,在公路路線規劃設計階段中佔舉足輕重之地位,除攸關公路內部景觀之外,其更與通車後之行車安全息息相關。

  公路幾何設計之最大重點由以下三種設計組合而成:1、平面線形設計(Design of Horizontal Alignment);2、縱斷線形設計(Design of Vertical Alignment);3、橫斷面設計(Design of Cross Sections),由此可知公路幾何設計乃是三度空間之設計議題,此亦構成本書之基本內涵。

  本書論述主要以台灣交通部頒「公路路線設計規範」為準則,亦比較與美國AASHTO規範、日本「道路構造令」及大陸「公路路線設計規範」等規範之差異。

作者簡介

徐耀賜

  學歷:美國馬里蘭大學土木工程博士

  現職:逢甲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學系副教授

  經歷:
  1986~1989年8月美國馬里蘭大學橋樑工程中心結構經理
  1984~1989年8月美國賓州 Opti-mate 公司公路與橋樑設計總顧問
  1989年9月~1992年7月美國康州工程顧問公司結構經理
  1998年8月~2000年7月逢甲大學交通工程與管理學系系主任(所長)
  1999年~2000年 經濟部工程顧問
  1999年入選世界土木工程名人錄


第一章 緒論
  1.1 前言
  1.2 公路、道路
  1.3 本書之主要內涵
  1.4 公路幾何之重要性

第二章 公路分類與設計控制因素
  2.1 前言
  2.2 公路分類
     2.2.1 行政系統分類
    2.2.2 交通功能分類
    2.2.3 地域特性分類
  2.3 公路等級
   2.4 設計前提
    2.4.1 服務水準
    2.4.2 服務流率
    2.4.3 公路設施
  2.5 設計控制因素
    2.5.1 交通特性
    2.5.2 設計車輛
    2.5.3 設計速率
     2.5.4 公路容量
  2.6 流量與速率之關係
  2.7 地形、地貌與地質

第三章 公路橫斷面
  3.1 前言
  3.2 橫斷面構成要素
  3.3 車道寬
  3.4 路肩
    3.4.1 路肩之功用
    3.4.2 路肩設置時機
    3.4.3 路肩之表面型態
    3.4.4 路肩寬
    3.4.5 可用路肩
    3.4.6 路肩開放
  3.5 中央分隔帶
  3.6 用地寬
  3.7 鋪面種類與路拱
    3.7.1 鋪面種類
    3.7.2 路拱
    3.7.3 路肩橫坡
  3.8 排水溝渠
  3.9 公路邊坡
   3.10 輔助車道
  3.11 慢車道
  3.12 其他車種專用車道
    3.12.1 機車道
     3.12.2 自行車道
    3.12.3 公車專用車道
  3.13 人行道
  3.14 避車彎
  3.15 路邊停車帶與客運停車彎
    3.15.1 路邊停車帶
    3.15.2 客運停車彎
  3.16 隧道
   3.17 橋梁
  3.18 公共設施帶

第四章 縱坡
  4.1 前言
  4.2 坡道阻力
  4.3 最小縱坡度
  4.4 臨界坡度
  4.5 最大縱坡度
  4.6 縱坡長度限制
    4.6.1 重能比
    4.6.2 重車性能曲線
    4.6.3 臨界與限制坡長
  4.7 爬坡車道
    4.7.1 美國 AASHTO 規範
    4.7.2 日本「道路構造令」
    4.7.3 台灣「公路路線設計規範」
  4.8 合成坡度
  4.9 縱坡與排水
  4.10 重車緊急出口匝道

第五章 視距
  5.1 前言
  5.2 視點高與目標物高
  5.3 停車視距
    5.3.1 以縱向摩擦係數計算煞車距離
    5.3.2 以車輛煞車減速度計算煞車距離
    5.3.3 台灣規範之停車視距
  5.4 應變視距
    5.4.1 美國AASHTO規範之應變視距
    5.4.2 台灣交通部頒規範之應變視距
  5.5 雙車道超車視距
  5.6 各種視距值之比較

第六章 超高
  6.1 前言
  6.2 超高
  6.3 橫向摩擦係數
  6.4 超高率
  6.5 超高圖示法
  6.6 超高漸變設置之規定
  6.7 超高漸變處理方式
    6.7.1 無中央分隔帶者
    6.7.2  有中央分隔帶者
    6.7.3 超高佈設方式之選擇
  6.8 超高漸變率
  6.9 超高漸變長度
  6.10  免設超高之曲線半徑
  6.11 超高率之計算

第七章 公路平面線形
  7.1 前言
  7.2  公路平曲線
  7.3 單曲線
    7.3.1 曲線半徑
    7.3.2 曲度
  7.4 最小曲線半徑
  7.5 緩和曲線
    7.5.1 最短緩和曲線長度
    7.5.2 免設緩和曲線之條件
  7.6 複曲線與反向曲線
    7.6.1 複曲線佈設時機
    7.6.2 反向曲線
  7.7 平曲線最短長度
    7.7.1 同向曲線最短長度
    7.7.2 複曲線最短長度
    7.7.3 反向曲線各向最短長度
  7.8 平曲線行車道加寬
   7.9 平曲線與停車視距
  7.10 平曲線形設計控制因素
    7.10.1 直線之應用
    7.10.2 圓曲線之應用
    7.10.3 設計參考
  7.11 計算範例

第八章 公路豎曲線
  8.1 前言
  8.2 豎曲線之基本組成
  8.3 豎曲線之特性
    8.3.1 二次拋物線豎曲線方程式之推導
    8.3.2 豎曲線終點 VEC 之高程
    8.3.3 對稱型豎曲線
    8.3.4 二次拋物線豎曲線之最高點或最低點之高程
    8.3.5 證明豎曲線外距
  8.4 凸形豎曲線最短長度
  8.5 凹形豎曲線最短長度
  8.6 設計控制因素
    8.6.1 一般考量
    8.6.2 設計參考
  8.7 計算範例

第九章 平面與縱斷線形整合
  9.1 前言
  9.2 道路視覺分析
  9.3 平縱斷面線形組合
    9.3.1 組合原則
    9.3.2  組合方式
    9.3.3 組合研究
  9.4 公路線形與橋梁、隧道之配合
  9.5 道路線形與行車安全之關係

第十章 公路交叉
  10.1 前言
  10.2 公路交叉型式
  10.3 公路平面交叉
    10.3.1  平面交叉型式
    10.3.2 平面交叉之設計速率
    10.3.3 平面交叉之交通管制與視界
    10.3.4  平面交叉之縱坡度與超高
    10.3.5 平面交叉轉角設計
    10.3.6 緣石至車道邊線之淨距
     10.3.7 緣石交通島
  10.4 轉向彎道
  10.5 轉向車道
    10.5.1 轉向車道寬度
     10.5.2 轉向車道長度
    10.5.3 低設計速率路口
  10.6 中央分隔帶開口
  10.7 環形交叉
    10.7.1 基本概念
    10.7.2 規範規定
  10.8 立體交叉
    10.8.1 立體交叉處之視距
    10.8.2 立體交叉處之縱坡度、超高率與曲線半徑
  10.9 立體交叉之淨空
  10.10 交織現象

第十一章 交流道
  11.1 前言
  11.2 高速公路系統組成
  11.3 交流道之規劃設計
     11.3.1 基本觀念
     11.3.2 交流道之型式
     11.3.3 交流道車流行為
  11.4 基本車道數、車道平衡與輔助車道
     11.4.1 基本車道數
     11.4.2 車道平衡
     11.4.3 車道縮減
     11.4.4 分匯流輔助車道
  11.5 匝道設計
     11.5.1 設計速率
     11.5.2 視距
     11.5.3 匝道線形
     11.5.4 行車道寬度
     11.5.5 交流道集散道路
  11.6 匝道分匯流區
     11.6.1 出口匝道
     11.6.2 入口匝道
     11.6.3 其他設計重點
   11.7 連續匝道鼻端間距離
  11.8 主線之分岔、合流

參考文獻
附錄Ⅰ 車道加寬對照表
附錄Ⅱ 各式交流道之型式
附錄Ⅲ 名詞解釋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