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寵愛珍娜

寵愛珍娜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377693
李淑珺
印刻
2010年5月31日
110.00  元
HK$ 93.5  






* 叢書系列:LINK
* 規格:平裝 / 304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LINK


[ 尚未分類 ]








  父母的寵愛是一種恩賜,還是煉獄般的折磨?
  而為了拯救所愛的人,你又願意打破多少限制?

  我曾是某個人。
  一個叫做珍娜.福克斯的人。

  這是他們告訴我的。但我不只是個名字而已。不只是他們告訴我的。不只是他們塞給我的事實和數字。不只是他們逼我看的那些錄影片段。

  十七歲的珍娜剛從昏迷中醒來,車禍的後遺症使她失去了大部分的記憶。身邊的陌生人告訴她,她是珍娜?福克斯,而他們是她的父母。他們要珍娜看著一片片家庭生活錄影光碟,希望藉此喚回她的記憶。可是,一切都顯得很不對勁。爸爸媽媽總是顯得小心翼翼,而對她十分冷漠的外婆,眼神中卻帶著悲悽。她真的是影片中的那個珍娜嗎?那場意外究竟是怎麼回事?在她昏迷的一年當中又發生了什麼事?逐漸喚回的記憶與現實交相衝擊,在充滿著疑問的氛圍中,一件接一件驚人的秘密逐漸被揭露……

  「我思索。真的有這樣的東西嗎?一個真的珍娜?或者以前的我一直在等著成為別人?」

  「或許任何人的人生都是這樣組成的,這些瑣碎的事最終就累積成一個人,又或許我只是擁有的瑣碎記憶還不夠多,而不足以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一個人可以找到多少關於人的定義?而你怎麼知道哪一個定義是正確的?」

  一趟自我追尋的旅程
  一場存在與認同的殘酷試煉

  童書作家與插畫家協會金風箏獎
  美國圖書館協會最佳青少年書籍
  學校圖書館期刊最佳圖書
  《科克斯書評》最佳圖書
  2009年內布拉獎-安德烈.諾頓青少年科幻小說獎提名

  ★本書已由福斯電影公司買下電影改編權,預定由《鬼馬小精靈》導演布萊德.席柏林執導。

  瑪麗.皮爾森是美國備受讚譽的青少年作家,文字簡潔純熟,角色刻畫生動,這本最新小說更呈現出令人驚異的嶄新方向,在懸疑的氣氛中,對生物醫療倫理與人性的本質發出種種疑問,帶領讀者經歷一趟難忘的旅程。瑪麗.皮爾森的故事充滿了豐富的想像,然而所有的情節與感受卻又無比真實,她寫出青少年對自我認同的困惑與追求,親子間親密卻又緊張的關係,以及對科技的想像與省思,讓小說在精彩的敘事之中,有了文學的深度。

作者簡介

瑪麗.皮爾森

  美國備受讚譽的青少年作家,現居加州,專職寫作。曾獲「童書作家與插畫家協會協會金風箏獎」、「傑杭特青少年小說獎」以及「南加州青少年圖書獎」等,著有《羅蕾拉街上的房間》(A Room on Lorelei Street)、《大衛遇見上帝》(David v. God)、《夢想塗鴉者》(Scribbler of Dreams),以及最新小說《之間的幾哩》(The Miles Between)。而《寵愛珍娜》一書不但獲得童書作家與插畫家協會「金風箏獎」,同時也得到美國科幻小說作家協會「內布拉獎-安德烈.諾頓青少年科幻小說獎」的提名。
www.marypearson.com

譯者簡介

李淑珺

  台大外文系學士,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英國劍橋大學、蘇格蘭聖安德魯大學進修。曾任長榮航空機上新聞翻譯,並於實踐大學教授翻譯課程。現為自由譯者,專職翻譯書籍,譯作橫跨心理學、文學、建築、藝術、歷史等範疇。譯作累積達四十餘種,包括《巧奪天工》、《滅頂與生還》、《波特貝羅女巫》、《神奇城堡》、《非零年代》、《躁鬱奇才》、《厭食家庭》、《彼得潘》、《亞法隆迷霧四部曲》、《第五瓶血罐》、《狂野的夜》、《我心姊妹》、《巴黎女孩的廚房探險》,以及獲國民健康局推介好書的《熟齡大腦的無限潛能》及《老年憂鬱症完全手冊》等。




* 讀者評鑑等級:

3顆星
* 推薦人數:2,共有2位網友寫書評。
*

我要寫書評

1.
顏玲
/ 台灣台北
2010.05.29看顏玲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4顆星
小時候聽過一個關於斧頭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有個人家裡收藏了一隻珍貴的斧頭,原來這是當年華盛頓砍倒櫻桃樹的那一把。但直至今日這把斧頭卻還是閃閃發亮,那人說:「我們的祖先幾百年以來,都非常仔細照顧這把斧頭。當它的柄壞了,就換上等的木材;斧刀的部分壞了,再換上新的,來來回回已經數不清換了幾次,所以仍然像是全新的一樣。」』
當時我總質疑,這還算是原來的那把斧頭嗎?或許在精神與意義上仍可稱之為原有的那一把,但是形式及實質上卻早非華盛頓的那隻斧頭了。這類彷彿形而上學的寓言,總能教人琢磨許久。

《寵愛珍娜》由主角自述的獨白中,帶領讀者緩緩進入她所遺失的時間。像是喪失記憶一般,父母極力想讓她記起車禍前的自己,陽光下的珍娜、鏡頭下的珍娜,十七年歲月中每個特別的日子,一顰一笑都入鏡在光碟之中,正如掌上明珠般倍受呵護。直到她發現了父母的秘密,也等同發現自己的秘密時,晴天霹靂的事實令人難以接受──如果原理就像上述華盛頓的那把斧頭一樣,那麼我是誰?我還是原本的我嗎?或者該用多少百分比例才能驗明正身。

《寵愛珍娜》以道德與親情為經線、醫療與哲學為緯線,闡釋人性的偏私和靈魂存在的意義。若肉體再生,基因改良,與記憶封存都能一一克服時,人類便開始想盡辦法補償自己所失去的,而且,所有的正當性都將披上以愛之名的羊皮,穿梭在隱忍的悲傷之中,以期混淆愛的盲點。即便現在的醫療技術,都能讓義肢、義眼,彌補先天或後天的缺憾,隆乳也能創造莫須有的自信,更何況珍娜的故事設定在未來世界。

首先來探討自願與非自願。一件作為的該或不該,正當或不正當,應以何者的立場為本位?小說《寵物墳場》和《斯德哥爾摩復活人》都以恐怖驚悚為藍圖,寫出世人對於痛失所愛之無所不用其極的方式挽回,前者以古老傳說及禁忌為表述,後者則以奇幻未知為主幹,二位作者都以片面的手段完整傳達故事的焦點 ──愛,不同的是《寵愛珍娜》用醫學和辯證的基調,輪流對照雙方面的矛盾、對立、及逃避。
為人父母失去子女之痛在未來可以運用科技求得解脫,一切能夠重新開始,死亡幾乎已不復存在,但珍娜已與過去不同,她找不到真正的自己,更不知道自己是「人」或是「機器」。其實說穿了這是很簡單的故事,當事人的意願,自主權的歸屬,就跟現行醫界的風險預告書或切結書一樣,端看當下立書人的情感與判斷。

佛教中關於阿賴耶識的定義是「收藏」,用於表示執著、渴愛、或「執著之對象」的術語,簡單來說,阿賴耶識像是一個無窮大的記憶倉庫,好的壞的、記得的或忘掉的,都是貯藏在那裡,它同時也蘊藏了輪迴的因果,而在醫學上稱阿賴耶識是所謂的「松果體」,當打坐或冥想時,腦下垂會進行分泌達到這個世界,所以又稱「第三隻眼」或「心之意識」。
人類的心智如宇宙般無窮盡,不管是「阿賴耶識」或「松果體」(故事中以蝴蝶體稱之)都像連結生命與靈魂的浩瀚網絡,而人腦只不過是一台一台的終端機罷了。作者瑪麗•皮爾森Mary E. Pearson刻意以記憶為「最後一片葉子」的方式,襯托出歐亨利的死亡v.s希望。她也以一個個介於簡單又繁複的單字,例如Hate、Empty、 Human、Identity,形容主角用全新和不同的觀點詮釋人生。

雖說作者用很多自我辯證的手法讓珍娜困在真人與非人之間,也用靈魂存在與否對抗數億的晶片,但最終她以珍娜同學的事件佐證科技的必然性,卻不敢直接為何者勝出下定論。但讀者我始終相信,科技與人性並不抵觸,目前只是我們無法適應,就像古人看到鏡子和相機以為會勾魂攝魄一樣。
2.
太陽能發電的小辣椒
/ 台灣台北
2010.05.16看太陽能發電的小辣椒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3顆星
隨著科技的進步
人類的生命也因此走進一場前所未有的極限挑戰之旅
更多的高科技
帶來了便利、效率、精準
降低了人力上、體力上、時間上、成本上甚至精神上的耗費
更多的基因工程
帶來了無數的可能
從細胞、到植物、到動物、到人
但也隨著這些無法逆轉的改變
人類才開始思索這樣一件看似利大於弊的進步
發現這其實是一場一刀兩刃的遊戲
並在自以為可以用非黑及白的論調去評斷之時
體驗到無法單純以數字跟科學之眼去計算的那屬於靈魂的部份


最純粹 且 最原始的那個部份



【寵愛珍娜】 The Adoration of Jenna Fox


中譯名是照著翻過來的
雖淺白且看不出本書的所屬類型
甚至還容易讓人因為誤會它是一本愛情小說而在初篩時便從書單選單剔除
但它確實正是一本以人性為出發點的科幻小說
故事主角正是珍娜
她因為一場車禍瀕臨死亡
而她身為生物科技發明人的父親在無計可施的狀況下
利用最新的科技盡可能取樣了能救回存留的器官部份
皮膚、骨頭、還有很多、以及最重要的橋腦部份、百分之十的大腦
然後利用「生物凝膠」培養成一個新的合成身體
將大腦中原有的資訊盡可能的上傳至新的大腦
讓珍娜「復活」


只是這個珍娜還是原來的珍娜嗎?
一個人是否為原來的那個人到底是該用合成與真實細胞的百分比來看待
還是該用所謂思考、靈魂的部份來看待?


本書用珍娜作為第一人稱描述的方式
利用她在發現自己的過去跟現在所遭受到的衝擊來撰寫整篇故事
主題上不算新鮮
如同很多關於合成人、生化人、機器人的科幻故事般
【寵愛珍娜】主要也針對這些因電或醫療高科技而誕生的「產物」的所屬定位來探討
在理論上
如此大量的比例為非自然的產物
理應不能算做「人」
但在倫理上
具備有獨立思想的它們
有感受、有同理心、有喜怒哀樂跟許多泯滅人性的窮凶惡極之徒來相比
卻又更「人性」了許多
本書的珍娜與憑空創造的機器人或複製人不同之處在於
她仍擁有自己原本的資料
有點像嚴重腦傷跟肢體殘障
在復原後發現自己僅存留部份記憶跟斷肢
猛然發現一切都改變了
自己跟之前完全不一樣了
只是
她所存留的部份更少更少 少到不能被世人認可罷了


那如何才是能被認可的狀態?


故事中也安排了多位配角來凸顯這一點


艾麗
因細菌感染而被大幅截肢跟合併有器官逐漸衰竭危機的女孩
她幾乎完美的義肢即是高科技醫療的產物
但她的比例屬於人
伊森
因某種理由而暴力殺人入獄的青少年
唐恩
看似熱切但實則靈魂空洞的青少年
他們全都屬於人類
而她
卻不能算?


故事這樣「按照比例」的對比安排是我非常喜愛的一點
按照比例去製作每個角色
調配身體部份屬於自然跟非自然的比例
取捨人性跟靈魂中屬於人或非人的成份
或各增一分 或各減一分
這樣 或那樣
就能算為人嗎?非常值得深思
但這卻同時也是本書較令人覺得不足的部份
書中有著大量珍娜對於自己現在與過去的衝擊
有著被人造設定的行為跟自主行為操控的掙扎與抗衡
因此
若這些「真人」朋友的事件能更加深入的描寫並相做呼應及拉鋸
對應起珍娜的自我疑慮
應能有更多的火花
擁有非人身體的人性思緒的角色 與擁有人的身體卻靈魂空泛的角色間緊密的互動及相互作用較為淺薄
讓人遺留蜻蜓點水般的意猶未盡之感
是本書較為可惜之處


另外
因為醫療事件的設定
本書也有著父母在面對子女意外時那種傷心欲絕、手足無措跟不惜一切代價的描述
對於這類型的事件
其實通常都沒有絕對的答案
人生即是如此
站在生命道路的分岔口
你永遠不會知道你的的未來是什麼
只能選擇當下自己覺得最好的
而且你永遠也不會知道自己的選擇是不是最好的
只能在選了之後繼續往前走
去面對跟承擔那一切的後果
當然
這種複雜的選擇再加上非自然狀態的科技會更顯的複雜許多
但本質上卻沒有什麼改變
那不過也只是另一種選擇罷了
珍娜的父母、外婆用不同的態度去愛珍娜這個孩子
一種屬於自然原始及真誠信仰的愛 跟 一種用盡一切努力完整呵護的愛
而在這樣備受寵愛的狀態下
無論是原本的真人珍娜還是合成後的珍娜均發展出一種屬於自己的性格
這正就是人
會隨著與環境、事件、周遭的人互動而發展並調整自己思想、認知、觀念跟行為的真真實實的人
這也正是人生
一旦有些事情變了
就永遠也變回不去的人生
「一個微小家庭的改變,並不會影響一個已經運轉了十億年的世界。但是一個微小的改變,卻會讓一個家庭在十億種層面上都產生改變。」∼p292
這點
才是一種永遠無法改變的狀態


總體來說
看本書能讓人思考一個意外事件給一個家庭的衝擊
斟酌一場科學進展會帶給自然環境及人類物種生存的挑戰
並探索一個年輕男女對自我價值及定位 及行為態度及價值觀的建構過程
是一本同時擁有許多元素的故事
只是若以成人書籍的角度來評斷
我會略嫌這些部份的描寫處處提及但各個不夠深入
但若作為讓學子閱讀並開啟省思的青少年小說
隨著【寵愛珍娜】而開啟的人生問題
卻也足夠了




990516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