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三杯茶2:石頭變學校 Stones into Schools

三杯茶2:石頭變學校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319211
劉復苓、張毓如
馬可孛羅
2010年6月08日
107.00  元
HK$ 90.95  






* 叢書系列:EUREKA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5*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EUREKA


社會科學 > 報導文學














  .紐約時報資深記者、普立茲獎得主紀思道、《世界是平的》湯瑪斯佛里曼專文推介

  .《後美國世界》作者法理德.札卡瑞亞在 CNN專訪、博德書店Borders Book Club專訪本書作者

  一塊石頭 一個夢想
  一個承諾 十年等待
  心的力量夠大,全世界都遺棄的絕望之地也可以擁有希望

  「敬上第一杯茶,你是一個陌生人,再奉第二杯茶,你是我們的朋友,第三杯茶,你是我的家人,我將用生命來保護你。」在《三杯茶》一書中,摩頓森允諾科爾飛村民,將為他們蓋一所學校,如今,他已完成了上百所學校。他的理念在巴基斯坦開花結果,之後,種子飄過興都庫什山脈,遠在山北的吉爾吉斯人都聽到了。

  1999年10月,一群騎馬騎了六天的吉爾吉斯人,終於找到摩頓森,請求他為他們蓋一所學校!然而,這回的承諾像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吉爾吉斯人的家鄉遠在「世界的屋頂」,偏遠到當地的阿富汗政府甚至遺忘了他們。

  摩頓森要如何完成他的承諾呢?他甚至沒到過吉爾吉斯人的家鄉呢。幸好他有一群號稱「決死突擊隊」的當地朋友,為了蓋學校,他們願意拚了命去做。他們曾經經歷許多戰爭,如今心中只有一個共同的理想:一位戰士現在所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建造學校。

  十年已過,當年摩頓森許下的諾言究竟會不會實現呢?吉爾吉斯人的心是否已像每年寒冬冰封大地的凍雪一樣心灰意冷了呢?一路走來,巴基斯坦大地震、美國攻打阿富汗、當地政府的漠然,並不曾阻撓摩頓森與他的朋友放棄夢想,因為他們相信:石頭不再是武器,必須變成學校。

作者簡介

葛瑞格.摩頓森(Greg Mortenson)

  出生於非洲的坦尚尼亞,而後遷居美國。原是個登山家。1993年因攀登世界第二高峰K2失敗,因緣際會下,成為一位獻身公益的人道主義者。本書印量超過40萬冊,售出多國語文版權,作者說書行程已排至2009年,本書並有專屬網站。 www.threecupsoftea.com/目前是中亞協會負責人。與妻子、2個小孩居住於蒙大拿州。

譯者簡介

劉復苓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新聞暨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曾任公關公司專案經理與報社記者,現為專職譯者。譯作甚豐,包括《公平賽局》、《豐田創意學》、《問對問題,錢就留進來》、《設計人的第一本行銷書》、《手繪人生I》和《手繪人生II》等四十餘本,曾獲經濟部金書獎與政大科管百大Top 10等殊榮。個人部落格:「Clare的文字譯站」(tw.myblog.yahoo.com/clare-liu)

張毓如

  國立清華大學外語系畢業。從事出版工作多年,曾任出版社主編、版權主任。譯有《協助資優孩子展翅高飛!》、《與孩子溝通分享的第一課》、《神奇樹屋:月光下的魔笛》等書。透過閱讀和翻譯認識不同的國度和偉大的心靈是一路上最大的收穫。


推薦序 謝謝你,葛瑞格! 卡勒德.胡賽尼

第一部 承諾

前言
序曲
第一章 道路盡頭的人們
第二章 鳥爪男子
第三章 新世紀元年
第四章 和平的聲音
第五章 作風至上
第六章 吉爾吉斯可汗的官印

第二部 天啟

第七章 遙遠的黑暗怒吼
第八章 束手無策
第九章 法爾札娜的課桌
第十章 沙爾法拉茲的承諾
第十一章 機不可失

第三部 世界屋脊上的學校

第十二章 來自一位美軍上校的電子郵件
第十三章 來自賈洛塞難民營的男人
第十四章 在巴達桑省巡迴造訪
第十五章 兩位戰士的會面
第十六章 回首來時路
第十七章 最後完成的一所好學校
尾聲


譯者感想

劉復苓

  我讀了《三杯茶》,我翻譯了《石頭變學校》。讀《三杯茶》的時候,就像看了一部精采的冒險故事:這位後來成為諾貝爾和平獎提名人的登山者當初是如何攀登險峻高山、陰錯陽差地進入鮮為人知的村落,與年邁的村長喝了三杯茶、建立了亦師亦友的深厚關係後,找到了他一生的職志,展開為邊遠地區蓋學校、提升女子教育的艱苦旅程。

  《石頭變學校》由摩頓森親自執筆,以第一人稱敘述,文字更加深刻。除此之外,我從讀者變成譯者,我把他的文字一一吞入,經過咀嚼、消化後,發現自己居然進入了他的思想當中。此時,摩頓森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傳奇人物,我刻骨銘心地感受到他軟弱的一面、優柔寡斷的一面、想要逃避的一面,他像我們一樣,偶爾也會有見難思退的本能、有躲避繁瑣的惰性。但是,正因如此,他對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地區教育的熱誠、他尊重宗教與文化差異的精神、他聆聽族人需求以及與他們建立關係的耐心、他不求名利默默耕耘的淡泊,更在平凡中顯得偉大。

  吞入摩頓森的文字,我彷若置身其中。全世界最高的山峰峰相連、牛羊放牧在無垠的高原、村落周圍是金黃色的麥田、水渠兩旁排列著整齊的胡桃樹。蘇聯入侵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的興衰、喀什米爾驚心動魄的大地震、美國武力干預的愚行。當地人民遭遇人為與自然的災禍,即便我只能體會萬分之一,但已經在我心中引起極大波瀾。其中,最令我震撼的,是塔利班政權對阿富汗婦女的荼毒。在塔利班統治之下,婦女不得從事醫生、律師等專業工作,因此全都被迫待在家中,更荒謬的是,如果沒有男性親戚陪同,則婦女不得外出。可是,有許多男人死在戰場上,他們的遺孀豈不是也走投無路?

  翻譯本書之前,我看了電影《少女奧薩瑪》和《入侵阿富汗》,更了解這塊狼煙四起的土地。尤其是《少女奧薩瑪》,完全呈現了摩頓森在書中的描述。在家無男丁的情況下,奧薩瑪被迫剪短頭髮、喬裝男孩,外出工作賺錢。那種隨時隨地害怕被發現,而流露出心底最深的恐懼,觸動觀眾的神經。最後的結局,還是永無止盡的絕望。

  這份絕望,摩頓森一定體會到了,但他知道外人不能使用武力強迫他們放棄信仰與文化,也知道不能強迫他們認同我們熟悉的西方價值觀,從這本書的內容,也能明顯看出,摩頓森把主角的位置交棒給中亞協會裡一群「決死突擊隊」。這群人都是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在地人,有的甚至還曾經是塔利班成員。他們比摩頓森更了解同胞們的需求,四處為教育奔走、涉險,辛苦的程度更甚於摩頓森。此外,書中還提到地方族人為了讓自己的女兒受教育,為了讓兒子脫離塔利班支持、阿拉伯金援、強調極端主義的宗教學校,也做出極大的犧牲和貢獻,他們是另一群英雄。

  我把在我腦中上演過的故事情節敘述出來,希望我的文字傳達了摩頓森的初衷、留住了他大愛的溫熱。希望你也和我一樣,擁有熱鐵烙膚般的感動。更希望越來越多像奧薩瑪這樣的少女能夠接受教育,在絕望中開出一條生路,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推薦序1

卡勒德.胡賽尼(國際暢銷書《追風箏的孩子》作者)

  阿富汗戰爭混沌胡亂地打了八年,已經成為歐巴馬總統最迫切的外交政策挑戰。包括大西洋理事會在內的各大智庫權威全都反對升高衝突,並公開指稱阿富汗是個失敗國家。這個國家的確面臨龐大問題:越來越激烈的暴動阻礙法規與發展計畫,大麻作物創天量,嚴重的貧窮、犯罪、無家可歸與失業問題,沒有乾淨的水可用,女人的地位持續受到歧視,中央政府想要保護人民、提供基本服務,奈何效果不彰。

  可是,九一一事件後,阿富汗還是有成功的故事,其中,最有意義的就是教育。如果我們認同教育能夠在阿富汗創造正面、長久的改變,那麼,以下事實絕對能振奮人心:全阿富汗今年將有近八百五十萬兒童上學,其中女孩占了四成。

  沒有人比葛瑞格.摩頓森更了解這一點,他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總共蓋了一百三十一所學校,為近五萬八千名學生提供教育。即便是只教育一個小孩,依舊能產生深遠的影響和漣漪效應,沒有人比他更了解這一點。說到在阿富汗推廣美國經驗,應該沒有任何個人或機構比葛瑞格.摩頓森做得更深入,而這位輕聲細語、謙恭有禮的男子,用他親切的微笑和熱情的握手讓美國軍隊明白,所謂的心靈和智識戰爭是怎麼打的,他們又是怎麼獲勝的。

  葛瑞格的哲學並不複雜。他真心相信阿富汗戰爭的勝利關鍵,絕對不是槍砲和轟炸,而是書本、筆記本、鉛筆等社經福祉工具。他告訴我們,若不讓阿富汗兒童受教育,整個國家都將走入破產厄運,永遠沒有繁榮富饒的一天。儘管回教輿論反對他、儘管塔利班和其他極權分子威脅他,他還是竭盡所能讓這一天永遠不會到來。

  最重要的是,他率先為此區女孩和年輕婦女的教育發聲,這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這裡的父母不讓女兒上學,長久以來的文化傳統剝奪了女性受教育的權利。可是,葛瑞格一村又一村地奔波,請宗教領袖和長老協助說服父母送他們的女兒去上學。這是因為葛瑞格深信,我也是,若阿富汗有任何機會能成為繁榮國家,將需要女人全力動員協助。因此,女人必須上學,而她們的教育必須成為國家重建與發展的基礎之一。他彷彿念著祈禱文一般地覆述著:「教導一個男孩,你教育的是一個人;教導一個女孩,則你教育的是一整個社會。」

  最後,葛瑞格憑著魅力、風度、耐心和始終如一的謙遜做到了這一切。他小心聆聽、與村落領袖在信任和尊敬之上建立關係,並鼓勵人們一起創造他們自己的未來。他費了一番工夫去了解當地文化:禮貌、好客、尊敬長者;也去了解和體會伊斯蘭教在人們日常生活所扮演的角色。難怪美軍會請葛瑞格擔任顧問,教他們如何和部落領袖及村中長老培養更好的關係。他們可以從他身上學到很多,我們都是。

  謝謝你,葛瑞格!感謝你所做的一切。

  *本文作者為國際暢銷書《追風箏的孩子》、《燦爛千陽》作者

   www.khaledhossenifoundation.org

推薦序2

召喚與承諾

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能夠看到一本時而令我們擊節讚歎,時而熱淚盈眶,又時而捧腹大笑的書,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從「三杯茶」到「石頭變學校」,葛瑞格這十多年來的生命奇航,在他那種同情與理解的眼光及了然人情世事的幽默引領下,帶領我們進入一個我們幾乎無法想像的真實世界。

  雖然世界越來越小,透過資訊全球化之助,我們對紐約巴黎的認識遠比苗栗或雲林來得多,六十幾億的人口共同住在「地球村」裡,各個民族彼此的隔閡與誤解卻形成非常大的鴻溝,也造成世界的動盪與不安,這其中回教世界與基督教的長年敵對更是難解的問題。

  在這樣的時代氛圍裡,葛瑞格的努力就深具意義,他的成就也足以鼓舞千千萬萬的民眾,總是覺得,這個時代如果還有一些希望,我想是因為有些人仍然願意在世俗的名利之外,懷抱理想,並且一生為它奉獻不渝。

  不過,更重要的是,葛瑞格的謙虛以及始終如平凡人一樣的態度,他自己認為是個「非常害羞,彆扭,說話小聲又不善言辭,厭惡做出任何引人注意的動作」,但是他看到很多生命因為他的努力而改變,使得他願意去拋頭露面做他不喜歡的事,比如演講或募款。

  他的行式風格不是官方的,也不符合企業的要求,甚至他始終不認為自己是NGO,社會公益團體、我想他全心全意關切的就是履行承諾,就只是想著如何讓在戰亂、在天涯盡頭的孩子,在文化習俗歧視下的女孩,都有機會讀書,想的是如何把被砲火襲擊下碎裂成塊的石頭可以變成學校,他只是一步一步做著自己做得到的事,這種不把自己神聖化,道德化,偉大化的態度,正是這個時代最需要的。

  從三杯茶到把石頭變學校的這一段真實歷程,可以再度給我們這樣的信心,不管是一群多麼平凡的人,只要他們有著共同的理想,那麼他們就能夠面對驚人的挑戰,並完成他們從未想過能夠實現的成就。

  而且對於個人來說,從他身上也證明了,如果你內心不斷聽到一種召喚,而且,你確信這召喚對別人有好處,就不要管你夠不夠聰明能幹,有沒有知名度,有沒有足夠的錢,勇敢的跨出第一步,追尋你內心的召喚,放手去做,其他需要的東西,老天必然會給你。

作者的話

  • 教導一個男孩,你教育的是一個人;教導一個女孩,則你教育的是一整個社會。

  • 這些年輕女性所征服的高度,已經是我們這些登山者連作夢都不敢想的。

  某方面來看,這些小花絮也許派得上用場──能讓人大致了解我們的努力方向、以及其他人對我們工作的看法。不過,我個人認為,強調這些方面會讓整件事失焦。若我有測量中亞協會工作成效的標準,它絕對不會是我們每年接獲多少捐款、或者有多少人讀過《三杯茶》、甚或我們蓋了幾間學校。事實上,這和數學一點關係也沒有,焦點在於那些透過教育而改變一生的女孩們。到頭來,我最關心的──讓我的工作發光發亮的火焰、讓我合掌呵護的熱能--還是她們的故事。

  我們在科爾飛蓋了第一所學校的十三年後,中亞協會裡的女學生都已紛紛畢業,開始發展事業。自從英國詩人、間諜、瑜珈愛好者艾莉斯特.克勞利(Aleister Crowley)在一九○二年首次嘗試攀登K2以來,我自己也常常前來挑戰這些山岳,但如今,這些女性正在攀登她們的「第一高峰」,她們的成就,遠比包括我在內的西方登山者還要偉大、引人注目。




* 讀者評鑑等級:

5顆星
* 推薦人數:4,共有4位網友寫書評。
*

我要寫書評

1.
快雪
/ 台灣新竹
2010.06.19看快雪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好幾次忍不住眼框裡打轉的淚水,停下閱讀,喘口氣。我很願意重複這個故事,一般在心得裡,我很少這樣佔用幾乎全部的篇幅介紹一本書,因為我希望更多人了解這個真實故事,知道三杯茶的來龍去脈。

摩頓森在1993年攀登世界第二高峰K2峰時發生意外,在巴基斯坦山區的一個偏僻小村落獲救,他承諾一定會回來為他們辦所學校,他創立中亞協會,十六年來蓋了一百三十一所學校,目前學生人數五萬八千人,多數是女孩(這在伊斯蘭教地區很不尋常),他的政策是「盡頭優先」,在路的盡頭、世界的盡頭蓋 學校,在最偏遠、赤貧、宗教極端主義、戰爭肆虐的地區,這些地方鮮為世人所知,幾乎不會有外人到訪。我們就是從這些地方開始。

1999年,在高海拔的阿富汗邊境興都庫什山,他們遇見從帕米爾高原遠道而來的吉爾吉斯騎兵隊,羅素.可汗引述父親說的話:

對我來說,困苦的生活一點都不是問題。可是,我不希望我的孩子也過著這樣的生活。我們只有少許糧食、粗劣的房屋、也沒有學校。我們知道你在巴基斯坦蓋學校,你是否願意到阿富汗來幫我們?我們會捐出土地、石頭和勞力,你要的我們都能辦到。來與我們過冬,做我們的客人。讓我們一起喝茶。我們會宰殺最肥美的羊,好好討論,規劃建校。

1999年底以前,吉爾吉斯人所在的瓦罕走廊東部沒有一所學校、醫院、藥房、警察局、商場、獸醫院、郵局或診所,阿富汗的生活已經夠艱苦,但相較之下,瓦罕吉爾吉斯人的生活卻更顯絕望。這群遊牧民族深受飢饉之苦和疾病威脅,2008到2009年那個漫長的冬季,終於讓吉爾吉斯人瀕臨崩潰邊緣,死亡人數達到新高。阿都.拉希德召集族人說:我們生活在世界的邊緣,既然沒有人和援助會到來,我們沒有選擇,只好自己來。


摩頓森說:這個承諾在10年後,2009年09月28日星期一實現了,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131所中亞協會的學校,沒有一所比吉爾吉斯人的學校更偏遠、海拔更高、更貼近我的心,因為沒有一所學校像這一所一樣,對於人性尊嚴和自我價值刻畫得如此深刻、如此令人難以辯駁。這一群貧困的遊牧民族在他們國度最高聳、最遙遠的角落,完成比建設學校更偉大的任務,他們燃起希望之火,照亮了自己──這裡的孩童渴望讀書。

現在所有阿富汗人民看著帕米爾高原,都會想起一群衣衫襤褸的騎馬人翻山越嶺找尋某人能夠幫他們建校的傳奇故事,他們靠著自己的雙手去完成。


我曾經在新疆流浪一個月,在烏魯木齊、天山、北疆邊境的喀納斯、古代流放的終點伊犁、西遊記裡吐魯番窪地的火焰山等地打轉,交了維吾爾族、塔吉克族朋友,也遇見全中國最少的民族──圖瓦族,只有2000多人,他們沒有文字,只有語言,也忘記自己從哪邊來,一般說是成吉思汗西征時留下的傷兵。書裡說的吉爾吉斯人,在中國稱柯爾克孜族,和塔吉克族生活在帕米爾高原,我真的知道他們生活的辛苦。旅途最後我崩潰了,一個人不敢挑戰帕米爾高原,不敢去喀什,雖然日後很後悔。

看三杯茶2:石頭變學校時,看得時候流淚,寫心得時流淚。在最黑暗的地方,我們仍然看得到星星,改變世界不難,從有一份心開始,當願意伸出雙手傳遞手心的溫度時,世界已經改變了。我誠摯地推薦三杯茶2:石頭變學校,請你看看他們的故事。

敬上第一杯茶,你是一個陌生人。再奉第二杯茶,你是我們的朋友。第三杯茶,你是我的家人,我將用生命來保護你。
2.
湛藍
/ 台灣台中
2010.06.14看湛藍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三杯茶》是一個關於愛與承諾的紀實故事。故事緣於1993年葛瑞格為了紀念早逝的妹妹,攀登世界第二高峰K2時遇到山難,命在旦夕之際幸運獲救。因為被科爾飛村民的善良所感動及有感於當地孩子因為沒錢聘請老師,只能用樹枝在泥土上寫課文,於是許下承諾一定會回來為他們蓋學校。葛瑞格沒有食言,回到美國後他放棄白天的工作,省吃儉用,並陸續寄出580封信給參議員與明星等名人,終於募得12000美元。於1996年實現承諾,在科爾飛村蓋了第一所學校。爾後摩頓森與他成立的中亞協會,以「盡頭優先」的建校宗旨,挺進武力衝突和宗教極端主義禁地,不畏回教輿論反對及坦利班等極權分子威脅,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總共蓋了131所學校,目前學生人數五萬八千名,而且多數是女孩。

《石頭變學校》是《三杯茶》的續集,以第一人稱書寫方式,從2003年開始談起,除了繼續在巴基斯坦的努力過程外,更紀錄中亞協會在阿富汗帕米爾深處,創立的另一個奇蹟學校。1999年十月,來自帕米爾高原深處的吉爾吉斯騎兵帶著可汗的口信來到阿富汗邊境的祖德可汗村找到摩頓森。「對我來說,困苦的生活一點都不是問題。可是我不希望我的孩子也過著這樣的生活,你是否願意到阿富汗來幫我們蓋學校?我們捐出土地、石塊與努力,你要的我們都辦得到。來與我們過冬、做我們的客人,讓我們一起喝茶。」摩頓森應許了,並於10年後實現承諾,在海拔12480英尺,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達波札貢拜點燃希望之火。
看到吉爾吉斯可汗的口信,讓我想到《三杯茶》一書裡,村長哈吉阿里說:「我不識字。這是我這一生中最大的悲哀。我願意做任何事,讓我村裡的孩子永遠不要知道這種感覺。我會付出任何代價,讓他們能夠擁有他們應得的教育。」同樣為了改善下一代的生活,認同教育的重要性,令我深受感動。

1970年代初期,阿富汗都會女性享有相當程度的個人自由及自治權,然而就在塔利班的魔爪伸入喀布爾那一刻起,硬是剝奪婦女在當地享有的所有特權,尤其是受教權,所有女性被迫就此與教育無緣或終生成為文盲,受教變成一種遙不可及的奢侈夢想。反觀在台灣我們擁有良善自由的教育環境,不分性別同樣享有受教權,我們真的該好好珍惜現有。非洲有句諺語「教導一個男孩,你教育的是一個人;教導一個女孩,則你教育的是一整個社會」足以說明女子教育的重要。誠如摩頓森所言,或許教育並不能保證母親一定會拒絕認同暴力聖戰,但它絕對能讓那些男人招架不住。沒錯!我完全認同這個觀點,教育是脫離貧窮,改造人生最佳途徑,而婦女教育絕對是提升社會的根本。不幸的是,直到今天全球尚有一億兩千萬學齡兒童因為性別歧視、貧窮、非法剝削、宗教極端主義和政府腐敗仍然無法享有受教權。
摩頓森與被他暱稱為決死突擊隊成員,一群來自不同種族,世人眼中的非菁英份子,堅信唯有提升婦女教育才是改造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最佳方式。憑著一股對教育的熱情,冒死深入險區,面對官僚體制、金援物資缺乏、交通不便、自然災害、宗教狂熱份子的打壓,甚至是來自家族男性成員的舊思維等等阻礙,用生命在文明的邊陲散播知識的種子。當決死突擊隊的成員,沙爾拉法茲與瓦奇爾說出計畫用15或20年的時間,在阿富汗境內從瓦罕、 喀布爾到塔利班的發源地,築一條婦女識字的萬里長城,包圍塔利班和蓋達組織時,讓我跟著拍手叫好!
猶記得閱讀《三杯茶》時數度熱淚盈眶,一股充滿感動及感恩的悸動,久久不散。而延續《三杯茶》的感動,《石頭變學校》讓我再次動容。如果你曾經被三杯茶感動,不消我多說,你一定會續杯,如果你未曾飲過葛瑞格的三杯茶,那你絕對不能錯過這幸褔的茶味兒,看看葛瑞格及決死突擊隊成員如何用生命讓石頭變學校,用生命喚起世人對女子教育的重視。《三杯茶》絕對值得一讀!
3.
顏玲
/ 台灣台北
2010.05.22看顏玲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一毛錢能點燃多少能量;一分愛能傳遞幾重高山。阿富汗一詞在古波斯語中是「山上人」的意思,這個篤信回教的多民族國家,先後經歷了波斯帝國、孔雀王朝、貴霜王朝、成吉思汗、亞歷山大、大英帝國之統治,過去該地區一直處於政權分裂,戰亂更迭之下,使得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她仍舊就是全世界最赤貧的國家之一。

1980年後期蘇聯軍隊被美國與當地回教組織合力擊退之後,當地的聖戰者隨即陷入內戰之中,美蘇兩大勢力卻冷眼旁觀,在《哭泣的阿富汗》故事中席琳戈兒說的就是這動盪頻仍、屍橫遍野的地區。伊斯蘭文化是最嚴謹的教派之一,由於太過強調「聖戰」,因此往往成為擴張者美名的重要藉口。又因為起源於沙漠文化,基於保護婦女而對其服裝、室外活動與生活作息等進行嚴格限制的同時,也拘泥和束縛了更多婦女的地位及權利。

1993年登山客又是護士的摩頓森攀登世界第二高峰「殺人峰」K2失敗,在生死存亡之際被科爾飛村民搭救,摩頓森發現,當地沒有老師沒有學校,小孩只能坐在戶外的泥地上上課,於是摩頓森允諾了他們一個雲霧間的學校……。如果沒看過《三杯茶》就不知道摩頓森對當地的貢獻,原本只是一個為了完成科爾飛校舍的願望,最後成立了『中亞協會』,宗旨是促進並提供地方社區教育機會的非營利組織,重心在巴基斯坦與阿富汗偏遠山區的女子教育。如果沒看過《三杯茶》就不知道摩頓森當年為了實現諾言吃盡苦頭,最後為這片土地造橋鋪路,蓋婦女職訓中心,以及協助聯合國等組織達成「2015年掃除全球文盲」的目標。

每一個承諾都充滿愛心,每一個愛心都滿足了受教育的願望,每一個願望都實現了為家鄉貢獻的理想。也許我們無法想像文盲的滋味,我們也無從體會為了求學需面對暴力與恐嚇的威脅,甚至更難以理解塔利班屠殺手無寸鐵的老師與女學生,摩頓森衷心信仰他在坦尚尼亞聽到的諺語:「教導一個男孩,你教育的是一個人;教導一個女孩,則教育的是一整個社會。」教育是百年大計,他盼望藉著興辦學校,給阿富汗與巴基斯坦山區的失學少女,有一個掌握自己人生的機會,有足夠的力量走出壓迫女性的守舊思想,並為自己的國家和社會更康樂更富足而努力。

摩頓森認為,在日趨兩極化與暴力的世界,只有教育才是上策,世上最困難的課題在於貧窮與無知,這些都是滋生仇恨的引信。由於貧窮的父母親會把小孩留在家裡照料家事,等孩子長大了把小孩送出去工作,人們在一個沒有文化,沒有是非判斷能力的家庭長大,容易產生挫折感與憤怒之心,也更容易被打著聖戰旗號的團體所愚弄。與其說摩頓森的教育願景是為了對抗塔利班政權,倒不如說是為了山區的人道事業而對抗無知與迫害。

2005年的克什米爾大地震,無疑是對這貧瘠的土地與人民雪上加霜,落寞與哀鴻必須找到出口,法爾札娜的課桌建議、阿蜜拉募集的跳繩和黃土上的遊戲場,都是愛的衍生;沙爾法拉茲抱病仍為孩童建校奔走、瓦奇爾為教育所付出的努力、阿都•拉希德臨死前仍對學校興建念茲在茲、還有費瑟為了誤觸地雷的兒子自願賣掉土地在家鄉附近清除地雷,也顯見平凡中的偉大;尤其岡狄皮蘭學校的地震後七名罹難女學生,以頭朝黑板的方向安葬走廊水泥地正中央時,我不爭氣的眼淚霧了視線;當摩頓森驚訝兒子開伯爾會唸書,並明瞭自己錯過孩子成長的喜悅時,我也淚眼汪汪頓失焦聚。所有、所有的一文錢,所有、所有的愛心,都將化身幸福,飛越萬巒高山。

不管是《三杯茶》或《石頭變學校》,摩頓森都不是好大喜功之人,正如他在第一章開誠佈公所說,自己的父親致力於「吉力馬扎羅山基督教醫學中心」的願景,期許醫院每個主管都是坦尚尼亞人,雖然父親死前不知自己的鴻願已獲得證實,但這大業之心卻令人起而效尤。摩頓森雖然錯失自己小孩成長中的許多第一次,但就在他自肅自策,滿足於其他小孩的夢想和願望時,或許並未發現,無形之中早已潛移默化,開伯爾有朝一日,將會如父親珍視祖父的大願與高尚情操,上行下效摩頓森愛的言教與身教。
4.
琥珀色的月亮
/ 台灣台北
2010.05.19看琥珀色的月亮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一場歷經十六年,且仍持續下去的真實故事,隨著作者喝了一杯又一杯的茶,爬過一座又一座的山,我的眼淚也隨之落下。

  作者摩頓森原是登山家,1993年攀登世界第二高峰K2時發生意外,被巴基斯坦的偏僻小村落的村民救起,事後了解到當地小孩沒辦法接受到正常教育,因此摩頓森承諾一定會回來蓋學校,經過千辛萬苦後,達成了承諾,並成立了中亞協會,故事則是延著上一本《三杯茶》,訴說著在巴基斯坦的努力與擴展至阿富汗所面臨的挑戰,而這十六年的奮鬥,在兩國間共蓋了一百三十一所學校,且大幅提升了女子受教育的比例。

  阿富汗是個戰爭不斷的國家,經歷宗教狂熱的極端組織塔利班的摧殘,及美國派兵入境鎮壓的炮火攻擊下,使得人民處在動盪不安的環境,生活貧窮困苦,而傳統文化的影響下,阿富汗的女性飽受歧視,更別提受教育的機會微乎其微,但這不代表她們不想求知、不想進步,相反的,只要有機會,她們會比我們一般人更珍惜、更能有一番作為,給予這些阿富汗女性機會的人,正是摩頓森及他的團隊共同努力的成果,但這背後所要付出的心血,卻是超乎常人所能想像的。

  當我透過作者了解到地球另一端的人們過著艱苦的生活,心裡滿是不捨,當摩頓森與中亞協會的同仁、12位決死突擊隊的成員在面對困難時,總是勇往直前,是信念、是勇氣、是無私的愛,為的都是是孩子的笑容,人民的期望。「教育是信仰各種宗教的美國人和穆斯林共享的許多基本價值之一」,讓不帶有色彩的教育代替戰爭,背後的加乘作用遠超過一顆炮彈,教育本身具有長遠的感化作用,教導他們獨立思考,不是一昧的接受極端思想,同時也能帶動周圍的人,而實質的益處就是提升就業機會,改變生活,幫助有需要的人,不管是執教教導孩子,抑或是完成母嬰醫療課程,貢獻自己的專業,這些都再再顯示教育的重要,而摩頓森也用時間證明了這一切。

  三杯茶不只侷限在與村落領袖們建立關係,而是一種毅力不撓的精神,面對政府官員的漠然、穆斯林家庭反對婦女受教育、天災帶來的挫折與難關、堅持「盡頭優先」的信念、真正去了解伊斯蘭教對人民深植的影響,摩頓森都盡全力去克服,即使要花上十年的時間,也要遵守承諾,就是這樣的堅持與精神,才能感動無數人,包括那些身在戰場的軍人,與抱持武力鎮壓動亂的官員,當輪軸開始轉動,改變已是勢在必然,相信在未來一定能看到巴基斯坦與阿富汗浴火重生的蛻變,而身為讀者的我,慶幸自己能透過這本書去見證這一切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