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精神病理學系教授、約翰霍普金斯情緒失調疾病中心共同主任,以及蘇格蘭聖安卓斯大學榮譽英文教授,著有享譽國際的《躁鬱之心》、《夜,驟然而降:了解自殺》(Night Falls Fast)、《熱情洋溢》(Exuberance),以及《為火所染:躁鬱症和藝術特質》(Touched with Fire)等書,也曾與他人合著躁鬱症教科書,或以情緒失調疾病、創意、精神病藥物學為主題,獨立或與他人共同撰寫百餘篇論文,並獲頒麥克阿瑟獎學金等美國與國際性科學獎項。
有幸成為華文圈最早的「見證」,讀者若問我從傑米森的哀傷中學到什麼,有些可說,有些不可說。可說部分有三:一是魏特夫婦臨終前的從容。除了公開討論身後事,身為醫師科學家的理查,更立下一份模範「預立醫囑」(advance directives)。詳細羅列哪些狀況該放手,連該怎麼放都清楚交代,讓生者哀慟卻不慌亂。其二,同是科學家,還兼躁鬱症患者身分的傑米森,如何運用過去對抗精神疾病的經驗,帶領自己沈穩地走過哀傷。為了避免精神狀態失控,即使理查在世的最後一晚,傑米森仍選擇離開病房,各自躺在冷清的床上,但求成眠。只因理查和她二十年的經驗證明:藥物、愛和睡眠是保持精神健康的三要素。其三則是集專家、作家、病人與生者於一身的傑米森講鬱症與哀傷(第七章),鞭辟入裡,足堪與佛洛伊德的經典論文《論哀傷與憂鬱》(Mourning and Melancholia,一九一七)相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