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 的成功事蹟一向為眾人所稱道,諸如天花的全球根除以及SARS的控制,還有目前仍在進行中的小兒麻痺與其它疾病的對抗行動。但在如基本藥物、菸草控制、飲食與營養等議題上,由於嘗試處理廣泛的健康決定因素,導致世衛組織也必須面對全球化、貧窮、社會正義與人權的議題。
作者簡介
Kelley Lee
英國倫敦熱帶醫學院(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and Tropical Medicine)全球衛生副教授(Reader),主要研究領域為傳染病和非傳染病對全球治理的影響關聯性,並著有Globalization and Health: An Introduction(2003)以及Global Change and Health(2005)等書。
因此,正式制度的型式由是而生,最著名者,乃1902年成立的泛美衛生局;將近5年後,第一個國際衛生組織:國際公共衛生局(OIHP)成立。這兩個組織的成立都先於國際聯盟:我們這些教授全球治理的老師,總是告訴學生這個時候是國際合作的全球制度結構開始出現的時間點。跟國際公共聯盟(international public union以規範電報與郵件的寄送)1於19世紀早期同時成立的則是日益增加的國際非政府行為者(如國際紅十字協會聯盟 — 後來的國際紅十字會與紅新月協會)2,它們被證明為不只是處理衛生事務的國內、區域和國際制度網絡創建的領導者,還是進一步發展更廣泛全球治理體系的種子機構。這些早期制度以及它們所尋求處理的與議題,之後也促成了國際聯盟衛生組織(LNHO)(1920年),以及後來的世界衛生組織(1948年)的成立,並刺激了國際勞工組織(ILO)與UNICEF(聯合國兒童基金會,1946年成立)分別進入衛生與婦幼健康的領域3。
為了公正評價WHO與其在衛生治理上的角色,我們需要一位對世衛組織制度與政治同時有著敏銳瞭解的作者。因此,我們非常高興得知Kelley Lee同意為我們撰寫本書。Kelley現為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公共暨環境衛生研究單位(Public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Research Unit)的主管,以及全球變遷和衛生中心(Centre on Global Change and Health)兩個單位的共同主任,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全球衛生治理專家之一。她在國際和全球衛生治理、WHO、菸草控制、智慧財產權與藥物、衛生部門改革、衛生與安全、霍亂、全球化與衛生、禽流感與流行性感冒、以及HIV/AIDS等跨社會與醫學的領域中著作良多7。總歸一句話,她絕對是撰寫此書最完美人選。
至於在外文的書籍中,對於WHO的介紹性讀物也同樣不多見,原因在於WHO是一個處理醫衛議題的聯合國專門機構,主要領導者皆為醫學專業背景,因此往往將精力放在各類醫學與疾病預防的專業問題上。另一方面,一般研究國際組織的學者也受限於本身的研究領域,不敢對專業性質甚高的WHO進行在法規制度以外的研究,加上WHO作為「世界衛生良心」的高度理想化角色,使得過去很難見到針對WHO的角色、政策、人事、財政、政治等動態面的研究。雖然早在1950年有Walter R. SHARP於《美國國際法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發表之〈新的世界衛生組織〉(The New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一文,對WHO成立前與成立初期政經因素糾葛的議題進行了一個初步的研究,然直到1994年《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的Fiona GODLEE才出版了一系列文章,就WHO組織體制外的人事、財政與政治面項開始有深入的分析及批判(本書第五章對此有詳盡的說明)。
接著1995年,Javed SIDDIQI也出版《世界衛生與世界衛生:世界衛生組織與聯合國體系》(World Health and World Politics: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nd U.N. System)一書,將WHO置於國際政經背景脈絡下來爬梳其各項議題的發展與爭議。另外關於WHO的重要著作還包括Yves BEIGBEDER的《世界衛生組織》(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98,有英法文兩種版本),以及Gian Luca BURCI & Claude-Henri VIGNES的《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4),特別後者的作者為前後任WHO法律官員與顧問,因此較著重以國際法與國際組織法的層面來分析WHO,亦屬於專業性較高的書籍,雖然極具參考價值,但對一般讀者來說卻不是十分容易「親近」,在全球衛生發展變化萬千的此際,其某些資料也稍顯過時。
2005年,國際知名的 Routledge出版社為了讓一般讀者也能瞭解到各類國際組織與全球制度,出版了「全球制度系列」(Routledge Global Institutions),然而對世界衛生組織的專書,則等到2008年年底,才終於有了由英國倫敦熱帶醫學院Kelley LEE博士所執筆的此書問世。在英文版發行後的隔日,我們立即從Amazon.com訂購空運來台,以求一睹為快。關心WHO的研究者都知道,LEE博士對WHO、全球衛生、煙草控制以及全球衛生治理的用功之深與著作之豐,加上其曾參與英國、加拿大、挪威、澳洲等國發起,於1990年代後期針對WHO改革方向進行研究的團隊(奧斯陸計畫),因此對WHO內部人事與權力互動,有著第一手且長期的觀察。另外由於此書乃針對一般讀者,因此相當的深入淺出,但更令人耳目一新的則是LEE博士不僅從醫學或公共衛生的視角來研究WHO,更以她出身國際政治學者的背景,援引了國際政治、國際經濟、全球化等脈絡架構來析理 WHO所面臨的挑戰和轉型壓力議題,讓我們透過她的筆觸,看到了一個動態、有血有肉的WHO,而不再是一個靜態、由僵硬法規條文所構成的國際組織,對於長久只能遠觀WHO的台灣來說,更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所在。因此閱畢後,終感此書實為「夢裡尋他千百度」的好書,因此在吳樹民董事長的指示下,本人立即與基金會同仁展開洽詢版權與翻譯的工作,終於促成本書在台出版。去年我們也在衛生署的大力協助下,邀請LEE博士來台參訪兩天,由本會與台灣大學、台北醫學大學合辦了兩場頗受好評的精采演講,促進雙方進一步的交流,算是額外為台灣的全球衛生參與貢獻了一份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