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哭泣的橄欖樹 Mornings in Jenin

哭泣的橄欖樹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513299
蘇珊.阿布哈瓦
鄧伯宸
立緒
2010年9月07日
107.00  元
HK$ 90.95  






* 叢書系列:世界公民叢書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5*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世界公民叢書


文學小說 > 歷史/武俠小說 > 外國歷史小說








抯w巴勒斯坦論述的體驗版。
具備文字上的深度與力度

  獲得2007 年「美國書訊獎」歷史小說類大獎
  ( USA Book News – Winner 2007 Best Book/ Historic Fiction)

  當你進入到本書的核心,它將讓你心潮澎湃,為你所不知道的苦難世界同苦同悲,也為你打開了世界另一面向的一扇窗

  無數個黑夜
  裹我以深沉的憂傷
  衝擊我,考驗我,有如
  夾帶悲愁的巨浪

  多數美國人無法像我們這樣愛。關鍵在於他們活在安定安全之中,活得太淺,很難把人的感情推入到我們所活過的那種深度。

  我們悲傷,是因為我們不斷地喪失,我們的家人就和死亡一樣,唯有躲開你,才會使你幸福,---

  如果薩依德的巴勒斯坦論述,讓世人瞭解了他同胞們痛苦的處境,那麼這本書可以說是薩依德論述的體驗版。

  作者蘇珊.阿布哈瓦(Susan Abulhawa)扣著幾次歷史事實如1948猶太建國、1967的6日戰爭、1982夏提拉(Shatila)與薩布拉(Sabra)難民營大屠殺、 1983美國駐黎巴嫩大使館攻擊案、2002階林屠殺…等,六十年來巴勒斯坦人的苦難歷史寫成本書。她透過書中人物,讓讀者看到了他們的惶惶不可終日,並揭露了巴勒斯坦歷史上的血腥路標。

  本書的原始材料都是歷史事實,作者將虛構與文獻加以揉合的手法,正是本書的力量之所在。

  英國泰唔士報(TheTimes /UK News)在2010/2/6的評論 很值得提出參考:《哭泣的橄欖樹》絕不耽溺於種族情結,更不偏向種族主義。受苦與犧牲並未成為特定訴求的符碼,勿寧是極為難能可貴的成就之一。這本小說的寫作,其行文詩意,是現代阿拉伯寫作的特點。作者掌握了阿拉伯語的細緻慇勤與充滿意像的特點,揮灑其所謂的「阿拉伯之舞」,可說到了淋漓盡致的地步。

  2009年新年前夕爆發的以色列攻擊巴勒斯坦事件,意外地使這本小說受到擅長發掘新人作家的出版集團Bloomsbury的注意。打造過《英倫情人》、《哈利波特》、《追風箏的孩子》等國際重磅暢銷書的Bloomsbury,信心滿滿地簽下這本小說的英美兩地英語翻譯權,比照《追風箏的孩子》的行銷規格,在2010年2月給這本小說一個新的名字MORNINGS IN JENIN,上市發行。
  
  故事在海法附近的艾因霍村揭開序幕,以阿布赫傑一家人與橄欖種植為核心,一九四八年「大禍臨頭」。在西方國家支持下,猶太復國份子入侵,佔了巴勒斯坦人的土地、家園與清真寺。村莊遭到攻擊,村民被迫流放,蒙受損失、流離與羞辱之苦,最後落腳在難民營,階林。走到這一地步,「睜開眼睛,難民惶惶不安地發現,他們正慢慢地被人從這個世界上抹掉」。猶太人以各種手段斷絕他們的生機,其用心與納粹德國無異。

  艾因霍(Ein Hod)村的一家巴勒斯坦人被趕出世居祖宅的那一天,一個名叫伊士瑪的新生嬰兒,遭到一名以色列軍人擄走,成為猶太人的兒子,取名大衛。

  伊士瑪丟失後,他的母親達妮亞生下女兒阿梅爾。《哭泣的橄欖樹》便是在敘述親兄妹阿梅爾與大衛,從敵對到相認的曲折故事。

  在階林難民營中出生,阿梅爾一生下來便被丟入一個不斷喪失的世界,失去家園,失去親人,失去國家民族。但在殘缺的人生中,每天黎明,父親為年幼的女兒朗讀,讓她覺得自己擁有的愛「大如海洋及其全部游魚」。但另一方面,卻又活在母親患難人生的哲學中:「無論什麼感受,緊鎖放在心裡」,大悲大喜皆不形於色。

  阿梅爾的一生是巴勒斯坦與以色列六十年衝突的縮影,從階林到耶路撒冷,到黎巴嫩,到陌生地美國,到重返階林,傷痕與恐懼,親情與愛情,步步血淚,其間有仇恨,有寬恕,有大愛。

  《哭泣的橄欖樹》是小說但也是歷史,人物雖屬虛構,場景都是真實,也是作者蘇珊.阿布哈瓦(Susan Abulhawa)顛沛流離的故事。她是巴勒斯坦人,出生於6日戰爭的1967年,故事跟著她苦難的生活-----科威特、約旦和被占領的東耶路撒冷,最後到達美國,目前定居於賓州。這幾乎就是她個人的傳記,也是今天巴勒斯坦人的傳記。同時也揭露了九一一紐約雙子星大樓事件背後令人淌血的動因,揭開了新聞頭條底下不為人知的真相,為現代世界一場活生生的政治衝突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

作者簡介

蘇珊.阿布哈瓦(Susan Abulhawa)

  巴勒斯坦人,一九六七年出生,一出生就成為六日以阿戰爭的難民。自幼顛沛流離,住過科威特、約旦和被占領的東耶路撒冷,最後到達美國,目前定居於賓州。

  青少年時期移民至美國後接受寄養制度的安排,在北卡羅萊納州長大,就讀費佛大學﹝Pfeiffer University﹞,並在南卡羅來納大學醫學院取得營養學碩士學位。

  蘇珊對西方媒體看待以巴衝突的報導感到失望,經常投書報紙的論壇版,她的文章見於許多報章雜誌。創辦非政府組織「巴勒斯坦園地」 ﹝Playgrounds for Palestine, Inc. www.playgroundsforpalestine.org﹞,在被佔領的巴勒斯坦領土與各個難民營為兒童建設遊樂場,捍衛占領區內巴勒斯坦兒童的遊戲權。

  作品常見《紐約日報》(New York Daily News)、《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基督教科學箴言報》(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及其他出版品與文選。

譯者簡介

鄧伯宸

  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曾任報社編譯、主筆、副總編輯、總經理,獲中國時報文學獎附設胡適百歲誕辰紀念徵文優等獎。

  譯作有《影子大地》、《孤獨的聆賞者》、《族群》、《綠色全球宣言》、《邱吉爾的黑狗》、《美的濫用》、《舊歐洲,新歐洲,核心歐洲》等,皆由立緒文化出版。


痟C體相關推薦 007
人物關係表 009
序曲 階林.2002 011

1大難臨頭
1收成.1941 014
2亞里.柏爾斯坦.1941 020
3貝都因壞女孩.1940-1948 025
4別離.1947-1948 036
5「孩子,我的孩子!」.1948 051
6耶亞返家.1948-1953 056
7阿梅爾出生.1955 068

2災難
8大似海洋,多似海中的游魚.1960-1963 072
9廚房中的地洞.1967 080
10四十天之後.1967 097

3大衛的傷疤
11祕密,有如一隻蝴蝶.1967 114
12約瑟,孩子.1967 117
13莫希的美麗魔獸.1967 120
14約瑟,男人.1967 124
15約瑟,囚犯.1967 126
16兄弟重逢.1967 130
17約瑟,戰士.1968 132
18越過第一行桃樹.1967-1968 133
19約瑟走了.1968 144
20英雄.1967-1968 149
21草草收尾.1969 153
22告別階林.1969 166
23孤兒院.1969-1973 177

4陌生地
24美國.1973 198
25約瑟來電.1978-1981 208

5心繫貝魯特
26麥吉德.1981 214
27信.1981 231
28「是的」.1981 236
29愛.1981 238
30一個永恆的故事.1981-1982 240
31重返費城.1982 248
32永遠未經證實的故事.1982 256
33哀哀子民.1982 260
34無助.1982-1983 267
35花之月.1983 271
36復仇者約瑟.1983 280

6我們之間
37牆女.1983-1987 284
38這裡、那裡、他方.1987-1994 289
39大衛來電.2001 299
40大衛與我.2001 304
41大衛的禮物.2001 314
42我的兄弟,大衛.2001 321

7我的祖國
43亞里.柏爾斯坦博士.2002 326
44抱緊我,階林.2002 338

8結束與開始
45女兒的愛.2002 358
46天意.2002-2003 366
47約瑟,巴勒斯坦的代價.2002 370

後記 373
內容簡介 377


@中東國家對我們而言,無非是混沌的異世界,近年來藉由《追風箏的孩子》、《德黑蘭的囚徒》等著作,重新刻化了我們的想像,而《哭泣的橄欖樹》更是將中東世界描寫得真實而動人,異世界的歷史思維、家族血淚、愛情故事,使我們把同情的情緒,更深化成共感的理解。

  以色列的國家問題與其帶來的衝突暴動,原本就是這個世紀難解的問題,而此書將敵友關係、正義對錯、成王敗寇的分格線模糊化了,沒有絕對、也沒有永遠,只有在人海中挑取其一細看,才發現無論歷史的洪流如何推演,也掩蓋不了衝突下的悲劇。

  有太多的時刻需要選邊站了、有太多的理念要貫徹達成了、也有太多無法定義的是非對錯了,但《哭泣的橄欖樹》只會帶給人雖然渺小,但卻努力掙扎過的人生故事。(蔡昊廷/台灣大學學生)

  我們活在一個看似開放卻封閉的社會。

  當飛機與網路早已普遍使用,我們同地球另一端的民族共享的,仍只有歷史與人性上反覆的錯。對於彼此的一分無知,卻倏然築起一兩個世紀敵意的壁壘。不管是宗教、種族、語言還是主義,我們同樣在酒宴上高歌痛飲、在家庭中相依相惜。

  而誰又有想得到,在晨起日常的刷牙洗臉、戴上隱形眼鏡後,下一秒就有人提著槍在某位人父的額頭上開火;在聖潔虔誠的禱告後,畫面一轉就面不改色地強暴婦女......。

  地球上有太多角落我們到不了。但是有這樣的書,可以讓我們稍稍窺見,同樣存在於這世界的真實。沒有煽情的要素、沒有極端的立場,更沒有絕對的好人壞人──只是另一個你、另一個他,另一個同樣有血有肉的人類。(為穹/台灣藝術大學學生)

  「哭泣的橄欖樹」,從如此的書名中已有了悲傷的預感,闔上了書,阿梅爾的故事、階林的故事彷彿仍在進行。

  「媽,難道這就是做個巴基斯坦人的下場嗎?」這句話並非出自一生浸滿傷痛的巴基斯坦人,而是一位美國籍的十九歲少女。儘管那些殘暴與掠奪不是降臨在自己,但看著當年唯一存活下來但眉頭深鎖的母親,想著無法相見只能想像的眾多親人們,就已深深折磨著她,那麼,母親又是如何活下來的呢?失去蹤影的父親、冰冷不語的母親、親手埋葬的玩伴,接連不斷的失去與打擊,唯一的防衛就是壓抑,壓抑自己想愛的心情,以保護那支離破碎的心。

  因為長期暴露在椎心的痛與恐懼中,所以愛得更深更強烈,相較於如此顛沛流離的巴基斯坦人,政治安定、性愛開放的美國人真的有比較幸福嗎?在恐怖攻擊的背後是否真如我們所認定的?這本書帶領我從不同角度感受,將神的恩惠掛在嘴邊,卻是發自內心的真心期盼,且唯有溫順寬厚的強健心靈才能在一切苦難後緊握僅有的幸福,並勇敢堅持的走下去。期待,哭泣的橄欖樹也能夠讓你感受到不同與以往的橄欖滋味。(昕妤/行銷企劃助理)

  長久以來,國際媒體對中東議題的關注,沒有一天減少,但世人對以、巴衝突的了解,往往只透過短短數分鐘媒體畫面、文字描繪而成。儘管巴裔美籍學者薩依德直到罹癌逝世前仍大聲為巴勒斯坦人奔走疾呼,然而透過媒體無遠弗屆傳送而出的巴人意象,仍是兇殘的、暴力的。

  我們對巴人的認識,其實沒有我們想像的透徹。

  《哭泣的橄欖樹》沒有立場、批評與論述,以小說形式試著揭露巴人神祕面紗,窺探難解的中東問題。儘管這麼一本書不能昭然若揭,但已絕對足夠直搗內心,撼動人們的認知。

  這不只是一部小說,而是巴人真實生活一小角落的縮影。當已開發國家貪婪地追求無止境的物質享受、武力裝備競賽,卻有一群人,在為生存空間戰鬥、哭泣,同時也還有成千上百個角落的故事,在黑暗處不為人知。

  闔上書,他們的世界歷歷在目,躍然眼前。

  《哭泣的橄欖樹》故事,仍在上演。(昱莛/出版業)




其 他 著 作
1. 藍色加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