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馬里旦美學中的美與善

馬里旦美學中的美與善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8149465
何佳瑞
何佳瑞(生活力人文工作室 代理)
2009年7月01日
80.00  元
HK$ 68  






* 規格:平裝 / 223頁 / 14.8*21.0 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尚未分類 ]








@天主教思想的哲學家當中,馬里旦的美學是絕對不能忽視的一環,不僅體系完整,還因他對於士林哲學在美學方面的補充和發揮,貢獻卓越;然而馬里旦的美學卻不易研讀,因他本身是多瑪斯主義者,且應用非常多士林哲學的概念,再加上他個人創見,讀者需費心整理後,才能掌握他的美學體系的脈絡。

  本書《馬里旦美學中的美與善》是作者兩年來研究的成果,佳瑞從莫斯科大學哲學系美學組獲得碩士後,延續對美學研究的熱情,美學一直是她著力最深的領域。自閱讀「藝術與士林哲學」一書,開啟對馬里旦這位非常有藝術修養的哲學家研究,除了對他的美學探索鉅細靡遺之外,並對馬里旦美學的補充和延伸,更兼容了天主教哲學中的許多基本概念以及當代哲學的一些看法,在知識的層面上無論廣度和深度都達到了一定的水準,對於嘗試進入馬里旦美學研究的個人來說當是值得一看。

本書特色

  ◎兩岸三地第一本關於著名法國哲學家馬里旦美學之專著
  ◎少數有關藝術與道德跨領域研究之專書
  ◎深入探索藝術家創作的本質與過程
  ◎剖析當代藝術哲學中的重要論題

作者簡介

何佳瑞

  1991 - 1995 台北市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畢業

  1997 - 2000 莫斯科
  俄羅斯莫斯科國立大學
  哲學系美學組 碩士畢業

  2003 – 2007
  天主教輔仁大學
  哲學系博士班?博士畢業

  曾任 世界宗教博物館 教育推廣組主任
  現任 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B 緒論
一、 馬里旦美學的貢獻
二、 有關馬里旦美學的研究現況
三、 美善關係的問題在馬里旦美學中的重要性

貳、 馬里旦美學理論的特色
一、 主智主義
二、 精神性的深化
1. 精神性愉悅的內涵與感覺經驗
2. 在美術與藝術中的精神性
三、 創造性直覺:整全人中的主智主義
1. 從感官的直覺性到理智的直覺性
2. 創造性直覺的意涵
3. 整全人中的主智主義
四、 藝術作品形式的光輝
五、 「愛」的美學
1. 愛在創作中的根源:愛與創造性直覺
2. 愛是朝向藝術之適當目的的欲望
3. 朝向美的愛:未離正道的愛
4. 藝術家的所愛

參、 馬里旦美學體系與道德領域的交流
一、 藝術與道德領域之分
1. 藝術德能與明智的分辨(藝術與道德的分辨)
2. 藝術德能與明智的衝突(藝術與道德的衝突)
(1) 藝術家中的藝術德能與明智的可能衝突
(2) 「為藝術而藝術」與「為人而藝術」
(3) 作品中的藝術形式與道德內容
二、 藝術與道德領域之合
1. 淨化泉源
(1) 淨化泉源的意義
(2) 實體的深度
I. 藝術家的「實體的整體」與他的「主體性」
II. 藝術家的「實體」與「深度」
2. 愛與愛德

肆、 馬里旦美學中藝術與道德關係的省思
一、 馬里旦美學的洞見
1. 人的整體性和整全性
2. 人的「實體的深度」
3. 藝術家靈魂的拯救
二、 馬里旦美學的限制
1. 主客存有交融的說明不足
2. 感情的強調不足
3. 身體的強調不足
4. 僅從藝術家的創作角度分析的不足

伍、 結語
參考書目
翻譯對照表



  著名的法國思想家馬里旦(Jacques Maritain)生於西元1882年,卒於1973年。他的著作繁多,哲學體系嚴謹,至今仍是當代天主教哲學思想研究不能錯過的重點思想家。

  作者在完成哲學博士學位之後,即開始著手研究馬里旦思想體系中的藝術理論。馬里旦自身是一位非常有藝術修養的哲學家,他與許多知名的藝術家相交往,對於藝術創作的理解也非常深刻。他的理論基本上是專注在藝術家的創作活動上,從藝術的創作活動中深入探討了許多相關議題,其中美與善的關係就是他關注的焦點之一。

  藝術與道德之間的關係是相當複雜的,馬里旦在處理美善衝突的論題上有著非常深刻與卓越的見解。在閱讀了馬里旦相關於藝術方面的著作之後,作者便興起了深入探究這一論題的渴望,而後才有了今日這本書的出版。

  在寫作過程中,同為作者指導教授的輔仁大學黎建球校長給予了作者許多寶貴的意見。尤煌傑教授更是悉心指導,無論在研究重點、大綱與方向上都給予了非常多的協助。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東亞研究所沈清松教授在其訪台期間,亦撥冗閱讀當時尚未完成的部分草稿,慷慨地提供作者許多精闢的見解,無論在寫作方式、翻譯名詞與批判觀點上,都令作者深受啟發。此外,天主教學術研究院士林哲學研究中心(作者的現職單位)潘小慧主任,對此研究一直予以無限的支持,作者的研究工作方能順利進行。本書的出版,還要感謝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吳政達所長的協助,才得以順利完成。作者有幸蒙受師長們的照顧和提攜,在此致上無盡的謝意。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