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三國的輓歌:話說三國十二帝

三國的輓歌:話說三國十二帝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223044
張大可
知本家
2010年9月02日
117.00  元
HK$ 99.45  






* 叢書系列:文史瑰寶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5*21 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文史瑰寶


[ 尚未分類 ]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自明朝羅貫中寫就之後,即成為華人最喜愛的讀物。

  努爾哈赤對《三國演義》有很高的評價,此書對清朝的開國之祖,想必提供了不少戰爭策略、用人思維及外交手腕。

  《三國演義》在日本戰國時代常被當作是軍事政策的指南, 舉個例子:在三方原之戰,德川家康也效法諸葛亮的【空城計】 讓武田信玄中計。要知道德川家康、武田信玄都是日本歷史上割據一方的英雄,《三國演義》竟成了他們實戰的教材。

  三國:魏、蜀、吳。十二帝:(一).曹操及其子孫.(二).劉備及其子.(三).孫策及其弟與子孫。

  三國因十二帝而高潮迭起,戰爭詭譎、外交爾虞我詐、取賢任智、殘狡攬權、寡眾智取…,“正史”與“演義”有許多不相同之處,本書作者精闢比較,以生動的筆觸寫出正史所承載之真意;演義以貼近民心所變化之趣,讀者讀完本書可以更深入了解三國人物性格、三國戰爭原委、三國國勢興衰影響。

作者簡介

張大可
  .1940年生,重慶長壽人。
  .196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致力古典文獻專業。
  .曾任中國蘭州大學歷史系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副主任。
  .現任中國中央社會主義學院教授、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長務理事。
  .主要從事中國歷史文獻學和秦漢、三國史研究。已發表論文100餘篇、出版學術論著10餘部。
  .曾出版《三國史研究》、《三國史》、《三國人物新傳》、《話說三國》、《三國的輓歌──話說三國十二帝》、《史記研究》等多部著作。




@三國鼎立形成的歷史原因
多因素的歷史原因
漢末人才三分
三大戰役改變歷史航向
五次荊州爭奪,形成三分地理均勢
葛魯外交顯神威
三國鼎立之謎

第二章 曹劉孫三家集團的興起
東漢末年的軍閥大混戰
曹操崛起於亂世
劉備轉戰北方
孫氏興起江東

第三章 魏武帝曹操
挾天子以令諸侯
修耕植以蓄軍資
南征張繡東平徐淮
官渡之戰大破袁紹
橫掃河北遠征烏桓
西併關隴統一北方
曹操的智囊團
曹操的功過是非
曹操個人小檔案

第四章 魏文帝曹丕
爭位太子
受禪建魏
兵臨大江
攛長文學
曹丕個人小檔案
第五章 魏明帝曹叡
母親受譴險失太子位
三國對峙各方戰略
吳魏爭淮南
魏明帝果決應變,西守東攻
一代明主英年早逝
曹叡個人小檔案

第六章 曹魏三少帝
齊王曹芳
高貴鄉公曹髦
陳留王曹奐
曹芳、曹髦、曹奐個人小檔案

第七章 蜀先主劉備
兵敗長阪
孫劉結盟
東借荊州
西取巴蜀
南爭江南
北併漢中
建立蜀漢
夷陵敗北
白帝托孤
劉備的歷史貢獻
劉備個人小檔案

第八章 蜀漢後主劉禪
嗣位皇帝
父事諸葛
內修政理
和吳北伐
大權旁落
樂不思蜀
劉禪個人小檔案

第九章 吳大帝孫權
親賢貴士
扶植部曲
鎮撫山越
赤壁敗曹
江淮抗曹
襲奪荊州
靈活外交
定都建業
晚年昏聵
孫權的歷史地位
孫權個人小檔案

第十章 孫吳三嗣主
會稽王孫亮
景帝孫休
末帝孫皓
孫亮、孫休、孫皓個人小檔案

附錄一:三國十二帝帝系表
附錄二:三國大事年表
(一)第一階段(西元一九○—二○七年):
  群雄並起,中原十年大混戰,曹操統一北方
(二)第二階段(西元二○八—二二九年):
  孫劉結盟抗曹,形成三國鼎立
(三)第三階段(西元二三○—二八○):
  三國南北對峙,並走向統一
編後語

top



  三國鼎立是一個特殊的歷史時代。三國時期的政治,風雲變幻,氣象萬千;三國時期的軍事,金戈鐵馬,氣勢壯闊;三國時期的經濟,變革重大,承先啟後;三國時期的外交,縱橫捭闔,奇峰迭出;三國時期的人物,英雄輩出,業績昭著。特別是三國人物,三國故事,自宋元以來由於平話、戲劇、小說的傳播,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常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說曹操,曹操到」,已成為人們生活中常用的熟悉語言,可見三國故事影響之深。

  由於三國鼎立,人謀規劃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三國時期人物的複雜關係,他們的智慧謀略,給人們留下了很多的歷史經驗與教訓,從中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受到很多啟發。

  《三國演義》是一部成功的演史小說。演史小說,目的是普及歷史,要人們記住歷史,敬畏歷史,給人以借鑑。

  但為了人物形象的生動完整,往往有細節的虛構,並集中在幾個人物身上,以突出作者所要宣揚的精神。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關羽是忠義的化身,曹操是權奸的化身,這幾個人物虛構較多。

  清代史學家章學誠說《三國演義》七實三虛,現在有人做了文本對照的計量分析,有百分之六十三言之有據。

  以諸葛亮為例,他的出場是劉備三請諸葛。《三國志》記載只有「凡三往,乃見」五個字,而《三國演義》竟用重筆描寫,在第三十七回和三十八回兩個回目中,從年底到來年的陽春三月,「凡三往」,洋洋灑灑五、六千字,許多情節都為虛構。

  特別是劉備最後見諸葛,不僅「齋戒三日,熏沐更衣」而往,而且到了草堂,見諸葛仰臥於草堂几席之上,於是「拱立階下,半晌,先生未醒」,劉備立等達數小時之久。這一細節描寫,既表現了劉備禮賢之誠,又烘托了諸葛亮的不凡,真是一箭雙鵰,生動地再現了君臣相遇,魚水情深的場景。實際生活似乎不大可能如此。

  由於「凡三往,乃見」這一大前提史實是真實的,其中的細節描寫不過是遙情想像,這等虛構,不是子虛,而正是補充了史實,因此,它不是虛構,而是藝術的充實,補充了被史料省略了的實際上理應發生的事實,只是略有誇張而已。

  再如諸葛亮舌戰群儒,也是遙情想像。諸葛亮過江談判,說服孫權抗曹,幫助劉備奪荊州,孫劉雙邊平等同盟,這是何等大事,何等艱難的談判!舌戰群儒,既刻畫了諸葛亮,同時也是補充了在實際談判中討價還價的歷史真實。

  其他如神借東風、三氣周瑜、搶佔彝陵、智算華容道等為小說家的增飾,用以烘托諸葛亮的多智,這些地方是枝葉虛,主幹實。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