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青年.隱蔽與網絡世界:去權與充權

9789629371753
陳康怡、盧鐵榮
香港城市大學
2010年10月11日
120.00  元
HK$ 108  





* 叢書系列:關心青少年系列
* 規格:平裝 / 144頁 / 18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關心青少年系列


社會科學 > 文化研究 > 其他














@不上學、不工作,終日待在家裡與虛擬網絡為友;青年隱蔽現象近年受到大眾和傳媒廣泛關注。

  什麼是隱蔽青年?不同的領域中有不同的意見。事實是,每個青年人隱蔽的原因都不盡相同,但他們大多在現實生活中受到挫折,喪失了掌握自己生活及人生目標的權力(即「去權」),於是選擇逃避社會,並透過互聯網上的互動,嘗試找回已失去的權力,為被去權的自己「充權」。

  本書透過引用個案例子,從心理學等多個層面去探究青年隱蔽的原因及背景,並探討「去權」及「充權」的概念,期望藉著對他們的理解,幫助這群青少年重新投入社會,發出自己的聲音。

作者簡介

陳康怡

  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及香港浸會大學(青少年輔導碩士),現為香港城市大學博士候選人,研究香港隱蔽青少年現象。2007年,陳康怡與幾位社工組成志願團體,幫助隱蔽青年解決所面對的問題,同時了解他們的需要,為他們發聲。

盧鐵榮

  畢業於香港社會工作訓練學院,及英國的赫爾大學(哲學碩士)和劍橋大學(哲學博士),現為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教授,教授社會工作、輔導學和犯罪學。盧鐵榮教授在2000年在城大創立青年研究室,專門研究青少年問題、服務對策,並為香港、澳門及新加坡政府有關部門擔任顧問工作。


從 Hikikomori 到隱蔽青年
2. 青少年的隱蔽現象—去權與充權
3. 權力的運作
4. 網際權力—虛擬與現實
5. 中產青少年的隱蔽故事—家庭權力之探討
6. 網際遊戲—個人權力分析
7. 網際遊戲—社群與科技權力分析
8. 結論與省思


怬?
  社會對處於隱蔽狀態的青少年有很多負面的批評;傳媒、社會人士、教育工作者,以至部分青年工作者會使用「隱蔽青年」這個十分富有標籤意味的字眼,在網絡上有關「隱蔽青年」的報道文章、討論區也多不勝數,大部分人都認為「隱蔽青年」是一個社會問題,沒有把問題與人分開。事實是,大部分成年人並不了解年輕人的世界,用上一代觀念套落下一代,結果是掌握不到近代世界文化的暗流甚至大趨勢正影響這一代的青年人,有意無意間更將他們標籤化。事實上,社會各界對處於隱蔽的青年人之外表都有標籤化的論述。不少有關「隱蔽青年」的文章 / 討論,其實大部分反映香港人還是不太了解「隱蔽青年」的定義:有一些文章把「御宅族」、「尼特族」、「網上成癮」等跟「隱蔽青年」劃上等號;有些中學生在網上調查的問卷中問到認識的人當中是否有「隱蔽青年」,而後面的括號是「自閉、整天玩網上遊戲、一星期不洗澡」等等;在討論區上有不少人也在懷疑自己是不是也屬於「隱蔽青年」;有網絡成癮的青少年上網澄清他們跟「隱蔽青年」不一樣等等。處於隱蔽的青少年受到關注,話題也吵得很熱,但在負面的論述和其他人對他們的誤解的情況下,這群青年人受到社會關注,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我做過一個小小的實驗,這個實驗曾在與我家吃團年飯和一個家長講座中做過—我放了一段有關三個青年人處於隱蔽的生活的片段給他們看,再請他們說出對這三位青年人的感受;他們大都用指責和負面的說話批評這群青年人,他們的批評都是歸因於青年人本身個人的問題:「我覺得『麥當當』,『鬍鬚伯伯』同『哈迪 B』都好易搵到工,你得整齊少少,整潔,佢地已經請你,點解搵到呢工會好難做到幾年呢?我只係知道呢工都係有得升職加薪,有午餐供應。」、「唔去搵工,就一定係懶架喇!」、「連學都唔返唔係懶咁係乜?唔滿意教育制度就可以唔返學?唔返學一定要覺度日?無其他有意義事可以做?佢屋企又唔係要佢負擔養家,有心搵工點會連麥記都唔請?麥記連傷殘同弱智都請架喇喎!呢青年唔肯首先付出淨係食飯同覺仲想對社會有影響力?」、「如果佢係我個仔,我就打死佢!」

  社會上大部分人都覺得這群青年人好吃懶做,是社會的寄生蟲!但是他們忽略了青少年所處的環境對其隱蔽的行為有莫大的關係。我們成人往往只會先批評行為的好壞而沒有理會到行為背後的原因,見到行為就一竹篙打一船人,把大家認為的原因 / 曾經見過的某一個例子,草草套入另一個青少年身上。

  然而,社會、家庭和個人層面是互相緊扣的。社會的制度與主流論述對家庭教育培育子女的方式有重大的影響,父母的期望大都與主流社會文化一樣,希望子女能夠成為社會認可的「有為青年」、成為社會的棟樑,可是青年人對自己的期望並不一定與社會及家庭的一樣,由於青少年仍需要父母親的照顧和對父母經濟支持的依賴,因此他們的反抗聲音可說是微乎其微,在家庭、社會層面的壓力和個人因素的影響下,部分青少年選擇了隱蔽作為他們反抗或宣洩對家庭與社會不滿情緒的行為。

  現時,有些青年人認為,網上的吸引力可能完全蓋過網外的;網外「現實」愈殘酷,對他們愈排斥,愈不被家庭接納,年輕人愈難證實自己的價值,理想愈難達到,也愈多人選擇處於隱蔽。其實他們也有自己的目標理想,只是他們認定了在現實中不能達成,因此喜歡在網絡上尋找滿足感。在傾談的過程中,其實不難發現在隱蔽行為背後,他們也存在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理想。他們低動力,不想投入社會,很多時候是因為他們找不到達成目標的方向,看不到社會中的可能性;要是讓他們明白及發掘到達成目標的機會,他們也會有動力向目標進發。我們若找到他們精神積極的一面,他們重回網外「現實」時可以變得更有作為。主流社會或許需要多一點了解及接納,令網外「現實」多一點吸引力,少一點排拒力。

  觀察青少年處於隱蔽之行為,我們不單要問如何令這群青少年重新投入社會,解決隱蔽這個行為,而是要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意義,協助他們發出自己的聲音,才是有效治本之策。

陳康怡
2010年7月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