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書徵引之史料極為豐富,其中不乏珍貴無比的刊物及檔案文件。刊物方面,如上海市檔案館珍藏的上海青年會出版之《上海青年》,可能是目前存世最完整的一套中國城市青年會會刊。另如《青年會報》、《青年》、Chian’s Young Men、《進步》、《青年進步》、《同工》等亦都極具參考價值。至於檔案方面,作者參閱了上海市檔案館、上海基督教青年會收存的檔案文件,也引用了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圖書館、紐澤西州的United Methodist Church收藏的英文檔案。此外,作者也徵引了此一領域的所有重要的研究專書、論文。這對本議題有興趣的研究者而言,是極具指引功用的。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士(歷史)、香港科技大學哲學碩士(歷史及人類學),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二十一世紀》雙月刊副編輯。研究領域為近代中國基督教史,著有〈王煜初牧師傳略〉、〈晚清基督徒調適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嘗試──「超儒論」研究〉、〈圖像藝術與中國基督教史研究──《上海青年》中的漫畫應用〉、“Kuang Fuzhuo: From Coolie to Educator and Humanitarian”等學術論文。
即或是再有意義的研究課題,也得有堅實的史料基礎,否則只會淪為空中樓閣。當時我瀏覽了剛出版不久的《中國教會文獻目錄:上海市檔案館珍藏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得知上海市檔案館藏有不少青年會的檔案資料,其中尤以上海青年會的材料最為豐富;此外,我也同時向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喀晤茨家族青年會檔案室( Kautz Family YMCA Archive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查詢,也得到上海青年會的資料較其他市會更為全備的訊息,遂初步定下研究上海青年會的計畫;接著,在沒有任何人脈關係的幫助下,我去信向上海青年會(西藏南路現址 )方面查詢,獲得該會提供特地為我整理的青年會資料目錄,其中一些更為上述兩所檔案館所無,並允許我前往查閱,以數位相機拍攝記錄。我和上海青年會之間的糾纏便自此展開。
這個研究先後得到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2004-2005)、中國跨國關係研究中心(2005),以及美國明尼蘇達大學 Clarke Chambers Travel Fellowship(2005)的經費資助開展滬、美之行,謹此一併致謝。此外,要是沒有上海青年會總幹事吳建榮先生的大力支持,單是在上海市檔案館瀏覽(時間)或複印(金錢)數以十年計的《上海青年》(遑論是《青年進步》、《同工》……)已是不可能的任務。現居美國的前上海青年會幹事駱維廉 ( W. W. Lockwood )的外曾孫 Peter M. Yeo,將他那篇有關駱氏與上海青年會的畢業論文,以及他收藏的青年會檔案和駱氏太太的家書一併慷慨餽贈,讓我在赴美以前對青年會檔案先有第一手的認識。我在美國青年會檔案室查閱資料期間,得到現已退休的檔案員 Dagmar K. Getz 極大的幫忙,尤其是允許我在閉館以後繼續瀏覽資料;她的繼任人 Ryan Bean 也在我申請授權使用圖片時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幫助。
此外,美國多所大學的圖書館或檔案室的多位工作人員亦曾仗義相助,將館藏有關上海青年會的資料郵寄給我。這些資料雖然沒有一一引用,以及收錄在徵引書目裡,但仍得在此向這些專業的工作人員申謝。他們包括哈佛燕京圖書館( Harvard-Yenching Library )的 Ellen McGill、德堡大學檔案室( DePauw University Archives)的 Linda Y. Butler、洛克斐勒檔案中心( Rockefeller Archive Center)的 Monica Blank、美國聯合衛理公會歷史檔案室(The General Commission on Archives and History for the United Methodist Church)的 Dawn atterson,以及春田學院檔案館(The Springfield College Archives)的 Paige W. Roberts。
客旅在外,承蒙接待的確是難能可貴的事情。在我兩次訪滬期間,均得到上海青年會幹事施健小姐協助查閱資料,並替我安排訪問原上海青年會總幹事黃祖貽先生。此外,透過舊同學周維思小姐的介紹,也得到她兩位在滬居住的表妹范明珠小姐和范明珍小姐的熱情款待。我在造訪明尼蘇達大學期間,意外認識了康考迪亞大學聖保羅分校( Concordia University, St. Paul )歷史系教授 Paul Hillmar,他的博士論文研究美國克里夫蘭(Cleveland )青年會(該會與上海青年會關係密切……)。Paul Hillmar 除了惠贈他的著作外,他的一家對我的起居照料可謂無微不至,令孤遊在外的我在枯燥乏味的故紙堆以外,獲得既溫暖又真實的美國生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