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沒有邊界的教室

沒有邊界的教室

庫存=1
將於1個工作天內出貨
9789867468543
沈佳慧Monica Shen
凱信企管
2011年2月09日
93.00  元
HK$ 79.05  






* 叢書系列:好學習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8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好學習


親子教養 > 潛能/學習力啟發














騧w國,以下這些你都知道嗎?
  .德國是一個博物館文化高度發達的國家,全國擁有超過6000家博物館。
  .在現代科學的各個領域,德國誕生過許多貢獻卓越的科學家,如:愛因斯坦。
  .知名的文學家「歌德」、「海涅」;音樂家「貝多芬」、「孟德爾頌」,也誕生於德國。
  .德國在科學技術的許多領域當中,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
  .德國擁有許多發明家和工程師,至今德國科學家一共獲得了超過60項諾貝爾物理、化學和生理醫學獎。

  什麼樣的教育環境,能夠孕育出這麼多優秀的人才、發展出這麼精采的國度?

  《沒有邊界的教室》作者沈佳慧,帶領你透過台灣母親之眼,跳脫身處的環境,進入德國的教育現場,用全新角度看到有別於台灣,從生活中學習的「德國啟蒙式教育」。

  「讓每一個孩子都能發揮天賦與才能,才是教育最終的使命!」
  「不管書唸得好不好,每個人都需要生活的能力。」
  「每個孩子身上都有『第一名』!」
  「只要有專長,不必人人念大學!」
  「只要能對孩子有所啟發,教室的範圍可以無限延伸!」……

  「到底什麼才是孩子長大進入社會後,最需具備的素質與能力?」德國的教育制度不一定適合我們,但是在全球化競爭的地球村之中,卻可以提供我們最深刻的反思!

本書特色

  .帶你一窺德國成功背後的啟蒙教育秘密!

  .帶你了解「實事求是」的精神&「學以致用」的教育理念,如何使德國成為「品質保證」的國度,不論在歐洲或世界的各領域表現,皆無比亮眼。

  .每個篇章最後的BOX,讓你認識你從來不知道的德國人文風貌!(如:在德國誕生的卓越科學家、文學家、哲學家……有哪些。)

本書重點

.唸過中、英、德共六所幼稚園及兩間小學,不是折磨而是好玩適應力,是培養出來的。

  2009年的11月,Monica和老公、小K結束了五年多在歐洲的生活後,回到台灣。

  「你的孩子適應得如何?跟得上嗎?」
  「他還會說中文嗎?」
  「對他來說,學中文應該很痛苦吧?」……

  Monica被問到一堆關於孩子的適應問題,各種千奇百怪的問題都出籠了。

  小K唸過唸過中、英、德共六所幼稚園、及兩間小學。問他:「這樣搬來搬去,會不會覺得不好,或是沒有朋友可以一起玩?」他竟毫不思索的回答:「不會呀,搬到新的地方,過一個月就有朋友了,新的朋友加上舊的朋友,就世界各地都有朋友啦!」

  進入一個新環境,孩子一開始需要的不是學會語言、不是課業立即趕上進度,而是耐心開導的老師、還有陪伴他們一起適應新環境的父母。

  有了這些,每一個孩子都會相信:改變環境並不可怕。

.有自由時間的孩子,才能夠主宰自己的人生

  「你認識那些生活中塞滿一長串課程、訓練、課外活動孩子嗎?……如果讓他們到些美麗恬靜的地方度幾天假,他們將會不知所措。……他們不知道該如何享受自我,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時間學習獨處,這會讓他們難以面對成年後的生活。他們無法放鬆自己,因為從來沒有人教他們,該如何輕鬆度日。……」

  擁有許多「空白」的時光,對德國孩子來說是一種常態,因為就算不放假也有很多「空白」,父母不安排他們上補習班,也不會因為怕輸在起跑點而安排他們學很多的才藝,因此,從小就必須學會安排自己的空白時間。只有讓孩子從小擁有自由的空間,孩子才懂得如何為自己做決定,這樣的孩子,也才能夠真正主宰自己的人生。

.不管是不是第一名,每個人都需要生活能力

  住在四季如春的福爾摩沙,我們究竟認識了多少鳥類?我們的孩子,是不是總在努力背誦著許許多多所謂的知識,卻通常對身邊的生活與環境一無所知?「小K在德國的時候,就已經可以說出我們常吃、只有歐洲出產、連我也不太知道的蔬菜名稱,甚至,只要給他清單,他就可以上超市幫我買菜,比老公買的還正確!」這就是生活。不管書唸得好不好,是不是第一名,每個人都需要生活能力,這便是生活教育重要的地方。

  德國小學教的不只是識字、不只是知識,相反的,他們認為最重要的,是得先教會孩子怎麼「生活」。

.贏在起跑點不是贏

  大多數的德國家長和老師認為,紮好基礎才是將來致勝的關鍵,眼前的優秀,不一定代表將來也優秀。務實的德國人,認為基礎比什麼都重要,沒有穩固的地基,再美麗的房子也有可能坍塌。所以,「留級重讀」並不是一件丟臉的事。在德國人的觀念裡,留級就表示對於這一年的課程不夠熟悉,所以再讀一年,把基礎打穩一點,對將來的學習和發展是一件好事。

.沒有成績單的一年級

  在德國小學的第一年,是沒有成績單的。一年級新生,才剛剛開始步入識字的階段,因此他們認為最重要的不是成績,而是教導孩子如何學習、能夠獨立完成自己份內之事,更重要的是,致力於培養孩子們自動學習的好習慣,他們鼓勵孩子自發學習,要求孩子守規範,但是也鼓勵發問。願意自動自發去學習的孩子,成績自然不會太差。

  其實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協助孩子建立自信,學習他們所需的技能,孩子就能將他們的課業選擇與課業成績,轉化為一個能令他們快樂的職業生涯。考試導向的方式也許有他的效果存在,但不考試就不唸書的習慣一旦養成,學習就會變成一件很痛苦的事了。

.玩,才是孩子最重要的功課

  「某一週的主題是『中古世紀』,這一週停止了平時正常的上課,每天都進行關於中古歐洲的各種活動,孩子可以參與其中,把歐洲中古世紀的生活搬進學校課堂裡,老師還教大家用廢棄的硬紙板,做成古代打仗時所穿的騎士服,並自己為它噴漆、上色,還把被淘汰不用的足球,洗乾淨、剪成一半,拿來充當騎士的頭盔,孩子玩得不亦樂乎……。」德國的小學課程看起來雖然內容豐富,但並不強求孩子死記硬背,更尊重每個孩子學習的快慢不同。課程內容生活化,教學設計有趣又不失教育性,因此大多數的孩子都能快樂的成長,不會因為課業問題需要額外補習或是為功課煩惱,「玩」就是他們的主修,而從中學習更多。

作者簡介

沈佳慧 Monica Shen

  唸過淡江日文系與中文系、是個旅行與生活結合的旅人,旅居歐洲五年,喜歡體驗各種不同文化的旅行與生活。結婚之後才開始旅行,生完小孩後才開始寫書,無論在哪裡,皆樂於與孩子一同成長。

  曾任中廣外製廣播節目企劃、執行製作;環宇電台新聞記者、播報及環宇電台旅遊節目【漫步天涯】主持人。目前專職寫作。

  已出版之著作有:《幸福雞湯》(愛迪生出版社,2003)、《戀戀奧地利》(沃爾出版,2005)、《大手牽小手,世界玩透透 》(美智出版社,2007)。

  .部落格:漫步天涯──沈佳慧的部落格blog.udn.com/monikashen
  .Facebook【漫步。天涯 ~ 沈佳慧】粉絲專頁:www.facebook.com/pages/man-bu-tian-ya-chen-jia-hui/156817941015993
  .E-mail:monicashen87@yahoo.com.tw

繪者簡介

Kevin Chiang(小K)

  愛塗鴉的小孩。最光榮的事蹟,是在兩歲時看到媽媽的第一本書出版時,就馬上在上面塗鴉.……從七個月開始就跟著爸爸媽媽,在地球上到處遷徙和旅行。

  到目前為止,唸過三個國家、六個幼稚園以及兩所小學。


邟? 李偉文
推薦序2 鄭伊雯
作者序 德國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

Chapter 1 我們全家都是空中飛人
因為老公的學習和工作關係,兩年內,我們從台灣飛到蘇格蘭,再從蘇格蘭飛到德國,兒子小K也因此唸過了中、英、德共六所幼稚園、及兩間小學。原先我也像大部分父母一樣,擔心孩子的適應問題,後來卻發現──改變環境並不可怕。而且,不只我這麼覺得,小K也是。

緣起 開始漫步天涯的旅程──蘇格蘭新生活
蘇格蘭幼稚園歷險
帶著蘇格蘭腔到德勒斯登
說英文的國際學校
找尋新學校
進入德國幼稚園
【你所不知道的德國】

Chapter 2 沒有邊界的教室
興趣和專業,是德國培養人才的重點,而不是要求每個人都要讀書,或是認為讀書才是──有出息。因此,以務實的專職教育、重視每個孩子的特質,讓他們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是德國教育培養人才的重點和方式。

森林裡的畢業典禮
入學前都會收到的紅單
沒有成績單的小學一年級
不管是不是第一名,每個人都需要生活能力
「玩」就是德國小學生的主修
留級生
如鐵般的紀律,來自柔軟的心
不必自習的讀書之夜
德國的「公立」安親班
每個人都要有「說故事的能力」
可愛足球隊
台灣媽媽的母語教學課
德國小孩的福利
可以不必唸大學,但不能沒有專長
四季音樂會
【你所不知道的德國】

Chapter 3 玩出生活大道理
你認識那些生活中塞滿一長串課程、訓練、課外活動孩子嗎?……如果讓他們到些美麗恬靜的地方度幾天假,他們將會不知所措。……他們不知道該如何享受自我,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時間學習獨處,這會讓他們難以面對成年後的生活。他們無法放鬆自己,因為從來沒有人教他們,該如何輕鬆度日。……」

你沒看錯,德國小孩七點就上床睡覺
德國小孩也提燈籠
帶著三歲小孩到博物館去
擁有一個空白的暑假
烏爾勞不(Urlaub)從小開始
德國小孩看電視
狗狗陪讀計畫
孩子的適應力是培養出來的
【你所不知道的德國】

後記


邟?原來學校也可以如此上課
李偉文

  當我們習慣以特定角度來看待某些事物時,就很難想像它會是另一種模樣,這也就是我們身處世界之中,每天在成千上萬的訊息轟炸之下,卻看不見真實世界的原因。畢竟,我們的所知限制了我們的所見,而我們的所見又限制了我們可以理解的事物。教育制度也是如此。

  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台灣的教育制度有問題,我們也嘗試不斷改革,但是往往舊問題沒有解決,卻又產生了新的問題。佳慧所寫的這本《沒有邊界的教室》帶我們跳脫身處的環境,看到德國的教育現場,讓我們用新的角度看到──原來有人是這麼做的!當然,德國的教育制度不一定適合我們,因為各國的風土民情、歷史文化都不相同,但是在全球化競爭的地球村之下,也可以提供我們反思,到底什麼是孩子長大進入社會後,最需具備的素質與能力?我們有沒有確實地給予孩子這些學習的機會?

  因此看到德國的小學教育非常重視孩子的生活能力以及養成運動的習慣,同時非常明確地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事是不容許的,培養他們成為懂規矩、有自律的孩子,我覺得這些都很重要,卻是常被我們忽略掉的。

  我尤其羨慕他們將閱讀習慣的培養結合「讀書之夜」的有趣活動,引起孩子對閱讀的興趣,同時在課程中也讓孩子具有「說故事的能力」,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意見,並且有能力好好表達自己的想法。我總是覺得,溝通與傾聽的能力將會是孩子長大後,在未來專案工作型態的社會中存活的最重要能力,也是合作與民主的基礎,可惜的是,這點在台灣的教育現場,也往往是較弱的一環。

  透過佳慧詳盡的描述與生動的文章,我們彷彿跟著她一起面對不同文化的震撼與反省,相信不管是老師或家長都能從其中獲得一些啟發,在往後陪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一些不同於以往的做法。

推薦序
令人凝視的德國教育文化書寫
旅德作家 鄭伊雯

  我很喜歡旅行,我想佳慧也是。穿梭各地,旅行擴展了我的視野,旅行也讓我得以穿梭時空疆界,以一己之見窺探這個無奇不有的世界繁華。

  但是「旅行」與「旅居」又是截然不同,旅行者容易帶著疏離與趣味的心情來看待新鮮事物,但旅居者就必須在生活的實際面上,去碰撞食、衣、住、行等各式各樣的問題,以及隨孩子而來的教育問題。詹宏志在評論胡晴舫的《旅人》一篇文章中曾經寫道,旅人是「戴著故鄉看異鄉」,之後又是「帶著異鄉看故鄉」,不管是文化上的差異、衝突、震撼,旅人與書寫永遠有著立場與角度的左右搖擺。

  從台灣到英國,從英國到德國,再從德國回到台灣,佳慧在幾年的德國生活與文化浸淫下,難免有些心得與感受想要說說,不僅談及她對德國教育所感受到美好的那一面,也敘述了小孩成長的快樂歷程,這一種旅居德國的媽媽觀察之眼,遊走在異鄉與故鄉之間的心情感受,也正是讓人非常好奇的足以凝視觀察的文化深思處。

  當然,在每個國家現行的教育體系與制度裡,背後都有一套強大的法制、經濟、社會、文化、與思想體系支撐著。相較於台灣社會,德國是一個非常講究「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並重的國度,如德國學校對於學生家長「理所當然」的要求態度,以及堅持父母陪同參與學童上課學習的成效,對於台灣社會裡一般雙薪家庭下的父母,這就是相當困難的要求。

  假如,我們稱讚在德國教育下成長的孩子,真的不錯,或許讀者理所當然的認為──這是德國教育體制好、學校教育辦得好、或德國學校的老師比較會教書或帶領小孩求知。其實,在這背後絕對不是只有「學校教育」,還有許多父母的用心與真正花下時間與小孩相處的「家庭教育」。佳慧在這媽媽的角色,就極為稱職地扮演了家族教育不可或缺的環節。然而,一個台灣媽媽與台灣之子,如何融合到德國這個大環境,如何一步一步地進入教育體系,其中的辛苦與掙扎,在佳慧陪伴孩子成長的歷程絕對是有許多故事足以述說的。

  就在德國小學階段,從生活常識的學科知識,鼓勵孩子接觸書本的閱讀之夜,提倡運動風氣的整體環境……,許許多多的心得分享,藉由佳慧的書寫,希望帶給大家愉快的閱讀思考,理解德國基礎教育的豐富面向,絕不是只有培養出「會讀書」的孩子而已。我很享受閱讀佳慧的文字,希望您也能藉由閱讀此書,進一步理解德國民族對他們國家未來主人翁,所努力與訴求的教育面向。

作者序
德國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
沈佳慧

  重視孩子的特質、培養孩子的專長,才是教育的重點

  著手開始寫這一本書,簡直可以說是考驗我德語理解能力的一大挑戰。

  我花了約兩年的時間,讓兒子從國際學校,轉而進入正統的德系學校就讀,從半句德語都不懂,訓練到可以與同齡的德國小孩,坐在同一個教室裡學習,是一段辛苦的過程。現在說來也許輕鬆,但是之前每天都在想該怎樣讓孩子可以進入一個更屬於他、適合他的學習環境,再加以經常「有口難言」、求助無門的狀況,現在想來,還真有點佩服當時的自己。

  一位嫁給德國人、在德國居住了將近二十年的朋友告訴我:「多給自己一點時間,妳在德國才接近兩年,等妳住到二後面在加個零,也就是二十年的時候,一切都會如魚得水了!」

  沒錯。時間的確是融入一個新語言、新環境相當重要的因素,孩子們的學習亦如是。

  許多人因為是嫁到德國,他們有著另一半的幫助,所以融入德國當地的社會和體系,比起我們,自是容易許多。我們全家都來自台灣,德文一句都不會,在這裡一切從頭開始,簡直如拓荒一般的艱辛。

  在德勒斯登工作的諸多台灣人因為外派,而全家才來到德國,公司自然有許多生活上的幫助。而先生則是在UK取得學位後,直接受德國公司聘用,因此,除了住宿和長期工作簽證的手續,公司有所幫助之外,一切大多都得靠自己。

  也正因為都得靠自己,在這邊生活下來,要考量的也就更多,難度更高,尤其德國的教育體系十分特殊,與我們熟知的體系完全不同,因此在兒子的教育上,我們花了許多時間研究與了解。

  我記得,兒子剛入德語幼稚園之後,有一陣子,我很怕和他的老師們多說話,因為我說的她不懂,她說的,我也不懂,於是一開始兒子在學校的情況,我一無所知,後來隨著德文的稍稍進步,也才漸漸了解他們的教育方式。

  德國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這是我在德國所認識到的。

  興趣和專業,是他們培養人才的重點,而不是要求每個人都要讀書,或是認為讀書才是──有出息。因為一個社會的中產階層,是支撐整個社會的龐大主軸,而這些是多數人,能夠念到博士畢業、所謂高學歷的,不過是人口總數中的萬分之幾而已。因此,以務實的專職教育、重視每個孩子的特質──也就是並非所有的小孩都適合唸書,而是培養孩子的獨特專長,讓他們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這是德國教育培養人才的重點和方式。所以這就是為什麼當德國的工藝師傅「外銷」之時,廣受國際的肯定與讚賞之故。

  為了完成這本書,我拜訪了一些朋友、兒子學校的老師、校長、同學的家長,以及德國教育單位的工作者,期盼除了自己的觀察之外,能更廣、更深入地了解德國的教育,也期盼將來在幫助兒子選擇專業方向時,有更多的助益。在著手寫這本書之前,鼓起勇氣,用破破爛爛、不標準的德文,和兒子的老師淺談了德國的教育,再從德國朋友口中以及我德語課的學習裡,加上自己的觀察,更多方面地了解德國教育,也許只是冰山一隅,但已是獲益良多。

  最後要特別感謝的是,來自馬來西亞的Mimi,由於她的幫助,讓我在兒子剛開始進入小學之初,有了一位「專屬翻譯」,有Mimi當我和兒子師長之間的溝通橋樑,才得以讓我度過這「德語黑暗期」。兒子也因為有她的女兒作為同班同學,才不會在一開始的時候因為對德文沒有信心而太害怕。

  還有,謝謝所有幫助過我們的各國朋友們。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