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影像的宿命 Le destin des images

影像的宿命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833878
賈克.洪席耶
國立編譯館、黃建宏
典藏藝術家庭
2011年2月08日
107.00  元
HK$ 96.3  






* 叢書系列:Aspect
* 規格:平裝 / 176頁 / 14.8*21.0 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Aspect


藝術設計 > 藝術總論 > 藝術欣賞














N的影像:製造差距與操作失真!

  洪席耶被譽為當代美學重要的思想家,《影像的宿命》是影像美學─政治理論也是視覺藝術的當代經典論述。這本論文集包含〈影像的宿命〉(2002)、〈構句、影像、故事〉(2002)、〈文本中的繪畫〉(1999、2002)、〈設計的表面〉(2002)與〈如果存在不可再現〉(2001)五篇文章,主要集中討論影像、書寫與思維之間無法切割的關係,這個關係對於洪席耶來說就是「美學」。

  洪席耶在當代哲學界享譽盛名,其論述在國內學術界也被廣泛引用,2009年11月,他曾應邀前來臺灣,在中山大學、臺北藝術大學、交通大學及中研院等學術機構,針對其美學與政治學思想從事理論的展演與發展發表演說,專題講座除「何謂美學?」、「政治、民主與現前」、「虛構之政治」外,還有「當代藝術與影像政治」。

  《影像的宿命》一書則提綱挈領地論述了攝影、電影與當代藝術影像的美學-政治,為21世紀具開發性的重要論述,內容包含:〈影像的宿命〉討論影像再現的問題;〈構句、影像、故事〉討論書寫與影像之間功能連結的關係;〈文本中的繪畫〉專注文字與繪畫影像在藝術概念之認同上的關係;〈設計的表面〉則討論設計的影像中,圖像與文字的共構關係;〈如果存在著不可再現〉則關注集中營屠殺的再現問題,討論現代與後現代之後對於「不可再現」的指稱。

作者簡介

賈克.洪席耶(Jacques Ranciere,1940-)

  法國哲學家、巴黎第八大學哲學榮譽教授,前巴黎第八大學哲學系主任。

  1965年與阿圖塞合著《讀資本論》(Lire le Capital), 1980年代以研究「哲學教育」、「歷史性」及「詩學提問」著稱,1990年代則專注於美學-政治的研究,提出「歧論」(Mesentente)。之後陸續發表《影像的宿命》(Le Destin des images,2003年)、《美學中的不適》(Malaise dans l’esthetique,2004年)、《民主之恨》(La Haine de la democratie,2005年)、《獲解放的觀眾》(Le Spectateur emancipe,2008)等。論述主要涉及文學、電影與政治等哲學思考,被譽為當代美學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譯者簡介

黃建宏

  巴黎第八大學哲學所美學組博士,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助理教授。獲臺北第一屆數位藝術評論獎首獎。從事影像相關研究,同時書寫關於電影、當代藝術、表演藝術與文化的評論,並持續翻譯法國當代理論,如德勒茲、布希亞與洪席耶等人的著作。

  著有《一種獨立論述》;譯有《電影I:運動-影像》、《電影II:時間-影像》;合譯有《波灣戰爭不曾發生》、《獨特物件:建築與哲學的對話》、《侯孝賢》。


隙:洪席耶論藝術與政治之雙面性|劉紀蕙
思考跨域,跨域思考|楊凱麟

導論
影像如何被辨識為二十一世紀的徵候?|黃建宏 24

壹、影像的宿命
影像的異類性
影像、相似、典型-相似
從一個影像性制域到另一個
影像終結是我們的過往
裸現影像、明現影像、蛻現影像

貳、字句、影像、故事
沒有共同指標?
影像構句與大並置群
管家、猶太小孩與教授
辯證性蒙太奇與象徵性蒙太奇

參、文本中的繪畫

肆、設計的表面

伍、假使存在不可再現
再現所意味的
反再現所意味的
非人性的再現
不可再現的思辨性曲張

人名索引

top

推薦序

  馬拉梅曾說「現代不屑想像」。於是,詩人、畫家、劇作家或工程師紛紛致力於形式與行動的結合,來取代現實與影像這老舊的二分法,生命也因此發生革命。

  我們所處的當代不再相信革命,而是回到過去重新歌頌影像的祭儀:畫布上的崇高閃光、攝影或圖徵的刺點。影像變成它者的感性現身:文字變成肉身,或不可再現之神的標記。

  洪席耶利用影像的複雜組成且異質的本性,來對立於上述兩種視野。這些影像既不是拷貝也不是直接現身,而是獨特的操作,對於可見、可述與可思的重新分配。就像書中所探究的高達的「影像-構句」,是一個默片鏡頭、一張屠殺猶太人的影像,以及一段哲學家論述的疊加。這本著作分析了一些不為人知的連結,它們貫穿詩的象徵主義與工業設計、十九世紀小說與集中營的見證,或當代藝術的裝置。

  透過這樣的方式也將影像從神學的陰影中解放出來,讓它們得以進行詩意的創作、貫徹其政治作為。




其 他 著 作
1. 電影的差距
2. 感性配享:美學與政治
3. 歷史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