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定價117.00元
8
折優惠:
HK$93.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攝底片.重度迷戀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0010502291
蘇若涵
流行風
2011年4月15日
120.00 元
HK$ 120
詳
細
資
料
叢書系列:DIGI PHOTO專刊
規格:平裝 / 192頁 / 18.5*21cm / 普級 / 全彩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DIGI PHOTO專刊
分
類
藝術設計
>
攝影
>
攝影方法
>
攝影技法概論
同
類
書
推
薦
零基礎OK!培養你的攝影眼:花見小路?攝影美學——用手機拍出PRO級影像作品
100個你一定要知道的底片攝影訣竅
攝影技巧 設計寶典
用攝影說故事:感動人心的訣竅,自拍或提案立刻上手
日系寫真風格編修術:活用Lightroom掌握營造作品情境的竅門
內
容
簡
介
每一支底片都有屬於自己的溫度。那溫暖的黃粉嫩的藍清澈的綠豔麗的紅,CCD或CMOS都無可取代;每一部底片相機都有屬於自己的調性,和底片搭在一起,就是源源不絕的創意。
拍底片還能和世界交朋友!將拍好的底片寄給另一個攝影師交換重曝,就能在不同時空中一起創作出獨一無二的驚喜。
不論是創意幫手LCA或Holga,清淡自然的Natura Classica,強悍又可靠的單眼相機經典Nikon FM2、輕便中片幅相機之王Rolleiflex……裝上一捲底片,你就能在正片的鮮豔飽滿與負片的豐富細緻中,擁有探索全新視界的無限可能!
生活隨寫、旅遊紀錄、人像創作、婚禮紀錄、交換重曝、黑白攝影、手工放相……七年級新銳女攝影師,2010巴黎PX3業餘婚禮人像組首獎(First Prize)得主— 蘇若涵,以獨特的影像創作,分享她多年銀鹽生活以來所有心得,教你用底片細細品嚐生活中每一分 每一處 每一種,值得珍藏的美好景象……
拿出你的底片相機吧!那是一種冒險精神,一種對未知毫不恐懼的自在,以及對攝影本質的堅持。
作者簡介
蘇若涵
◎ 2010法國巴黎PX3攝影比賽Non-Professional婚禮人像組首獎(First Prize)得主,七年級女性攝影新銳!
◎2006年1月起開始接觸傳統攝影。沒有精密的攝影器材,傳統相機和膠卷是她最好的伙伴,她意圖補捉主題當下的情感,讓不完美變得完美,敏銳眼光總能獲得國際攝影人的青睞!
| 重要經歷 |
【Award | 獎項】
2010 榮獲【法國PX3攝影大賽】婚紗人像組第一名
2009 【Lomography x Jones Soda POP’09】攝影比賽第一名
【Exhibition | 展覽】
2011 【Travel & Love】系列攝影展於Lomo Gallery Store Taipei
2010 【分享愛。旅行記事攝影展】於台南新光三越中山店
2010 【相機女孩-女性攝影展】於捷運中山站藝文廊
2009 智利【Cine//LOMOGRAPHY Exhibition】
2009 【異鄉人 L’etranger】蘇若涵攝影個展
2009 【Have Fun! 樂魔瘋】中友百貨個人展區展覽
2008 【唯美攝影暨油畫九人聯展】於ICI現代藝廊
2008 【LOMO攝影聯展】於西門紅樓廣場藝廊
【Media | 報導】
2011 DIGIPHOTO雜誌《攝影眼的培養》專欄
2010 The Big Issue雜誌 Issue 04《五段與台北發生的關係》
2010 《藝饗年代》素人攝影師蘇若涵奪法PX3大獎專訪
2010 香港囍婚紗雜誌《當LOMO遇上婚紗拍攝》專題專訪
2009-2010 澳門新潮雜誌LOMO人誌專欄
2009 入選非池中藝術網新秀創作者
2009 重曝作品選為 ”The Wish Maker” 書籍之封面
2008 Marie Claire雜誌第187期《我自拍 我存在》專訪
2008 接受 Flickr Blog 人物專訪
2008 重曝作品登上日本 SNAP! Magazine Vol. 4
| 網頁 | Websites
臉書粉絲專頁:www.facebook.com/cxjphoto
作品集:www.flickr.com/photos/cheriesu
部落格:www.wretch.cc/blog/cheriesu
目
錄
【推薦序】底片攝影不一定是藝術,但一定是魔術!/ 陳豐毅
今天,你拍了什麼?/ 楊浩明
【序】給讀者的話
給妳/你的銀鹽生活提案
01 紀錄生活小創意
02 旅行的好伙伴
03 人像創作
04 創意婚紗
05 黑白意念
06 自己玩重曝
認識底片 — 鎖住色彩的決定性關鍵:
黑白 / 彩色 / 正片 / 負片 / 24種底片的使用心得報告
啟動妳/你的銀鹽熱.7款實用底片相機介紹
LOMO LC-A & LC-A+.Lomography經典相機
Holga GCFN.充滿方正魅力的「好咖」
Fisheye 2.愛上圓圓魚眼睛
Horizon Perfekt.一起搖頭!把地平線打包帶回家
Natura Classica.輕便 / 自然 / 自由自在的拍攝利器
Nikon FM2.單眼底片相機經典之作
Rolleiflex.體驗低頭對焦的慢拍魅力
【特別收錄】
用底片和世界交朋友 — 交換重曝的魅力
底片還能怎麼玩?手工放相經驗分享
【附錄】
相機男孩女孩Let’s GO! 亞洲精選LOMO專門店巡禮
沖洗店家私房推薦
序
推薦序1
底片攝影不一定是藝術,但一定是魔術!
「老闆,我要沖片!」這是珍妮花第一次到我工作室時,嗓門頗大地「說」的第一句話。然後,她又補了句「我是蘇小姐!」看著這七年級的女生,我心想:又是一個想跟上潮流,嚐鮮一下底片味為何的年輕人…… 我應該只會再看到她2、3次吧?興頭過了,應該就跟底片說拜拜了!畢竟來我這沖片的年輕人十之八九,大都是這樣的客人。沒想到,這小妮子對底片還頗有熱情,出現在我工作室的頻率還挺高的,隨著她喊「老闆,我要沖片!」次數越來越多,我也不禁好奇想看看她到底拍了些什麼(我一向不去看客人拍了些什麼,除非已經是要放大成照片,我才會仔細的去觀看底片)?當下覺得:嗯,拍得還蠻有FU的嘛!
後來,她成為我暗房班的學員後,我們聊攝影的機會與頻率也變更高了。當然,我們的共通點都是:「熱愛用底片來拍照!」對於使用數位相機來拍攝,大都抱持著敬謝不敏的態度。
但身處在0與1的世代中,我們還在用著19世紀就發明的銀鹽底片來拍照(註),這樣的攝影行為與現代即拍即看拍攝方式相比,簡直就是倒行逆施!按下快門後,不能馬上知道拍到些什麼,還得花時間與金錢去沖底片?更誇張的是:居然還要進到燈光昏暗、迷漫著刺鼻的藥水味的暗房裡,慢慢地把照片一張一張的放大出來。這對現代大多數的攝影人而言,根本就是浪費時間與金錢,不可思議的愚蠢行為!
用銀鹽底片拍照到底還有何意義?為何我們都愛這樣的模式拍照?是有自虐傾向,還是自命不凡的守舊思想呢?其實不能即拍即看所帶來不可預期的拍攝結果,或許更增添了我們對拍照的幻想效果;而親手拿起沖好的底片,看著這樣一張薄薄的膠片,竟彷彿能將我們的視覺曾經上出現、記憶過的人物、空間、甚至於情緒與感覺,統統以蝕刻的方式留存下來,變成可供未來的我們遙想當年的記憶膠囊;而且不用透過電腦銀幕,我們只要在有光的地方就能看到影像!姑且不論我們是否能將這些底片的影像看得非常清楚,但是,至少它絕對是可供回憶並實際存在的物體。
而進入暗房,將這底片透過放大機曝光在相紙上,然後形成一張照片,那過程就猶如神秘宗教的祈福儀式!想想看,我們必須在不透光的空間裡,點燃紅橘色的燈光,看著一張張空白相紙在顯影藥水盤裡,從無到有地浮現出來!那種如魔法般的製作過程,有一種能讓人血脈賁張的莫名興奮!
我從不認為,經過那樣繁瑣複雜的步驟,才可得到一張照片的結果,就能誕生出藝術作品;如果是這樣,那藝術也太廉價了!但花費如此多的時間,反覆去觀看與檢視某一格底片,並透過自己的手緩緩地完成一張令自己滿意的照片,那些對自己意義深遠的回憶時刻就停留在某一張相紙上,這樣透過光學與化學融合的步驟,其過程豈不是猶如充滿煉金術一般,充滿了魔術般的神奇?
看著珍妮花的這本有趣又充滿個人風格的攝影指南工具書,我想,用底片拍照確實毋需借助所謂高科技3C產品,而只需要擁有高度的想像力,與對拍照的絕對熱情罷了!因為,用底片拍照這一回事,無非就是要能不受限制地快樂地按快門而已!
看完書的朋友,請隨手抓一台能裝底片的相機出門吧!去讓光線撞擊你的底片,讓那些鹵化銀記錄下閃過你相機的每個片刻時光,去創造出只屬於你個人的永恆記憶圖像吧!
陳豐毅
於達蓋爾暗房工作室之銀鹽底片實驗室
【註】
在1885年後期,伊士曼(Eastman)公司,亦即現在的柯達(Kodak)公司推出了「美國底片」(American Film),也就是今天大家都在用的透明底片,並且發展出塗裝American Film的機器;而後,1889年則發展出讓愛迪生拍攝並且播放電影的捲筒裝膠卷底片。
推薦序2
今天,你拍了什麼?
在數位科技高度普及化、相機功能越發強大的今天,取得影像變成是人人都可以輕易達成的事,拍照再也不需學習紮實的基本功,只要手指功能正常,能夠做出按壓的動作,大家都能拍照。前陣子,我甚至還發現「內建淺景深功能」這玩意兒;有了它,小小的輕便數位機也能拍出「專業的淺景深照片」。
底片逐漸在這樣的潮流裡慢慢被忽視。
包括我自己,也因為數位單眼在工作上的便利性,而慢慢降低了拍攝底片的熱情。但是每每總會在某些時刻,會有些特殊的理由,讓我在出門時,不忘將CONTAX T2塞進已經爆滿的背包,讓我在那些生命裡最重要的時刻,能夠有底片伴隨我,一起經過。
Jennifer的影像,就是那些理由之一。
她持續在FACEBOOK與大家分享新的創作,這些作品會不定期地喚醒我心裡那個不曾消失的聲音:「Hey!放下笨重的5D,帶著M3去透透氣吧!」
依稀還記得當年,自己的第一台底片機是LOMO LCA,會買下它當作攝影的敲門磚,完全是被Lomography宣傳文宣那些眩目的照片所迷惑,那時什麼都不懂,唯一秉持的觀念是:“Don’t think, just shoot !”
SHOOT! SHOOT! SHOOT! 於是乎,每星期總會帶著LCA發射個三到四捲X-tra 400,有時打打藍天白雲,有時嚇嚇路邊小貓,或者鬼鬼祟祟地偷拍同學,拍完用最快的速度送到相館,然後在老闆指定的取件時間前一小時抵達相館,為的就是儘快看到自己的「大作」。那種彷彿拿聯考成績單的忐忑感,沒有拍過底片的人可能很難理解。
相館老闆是郎靜山攝影獎第一名得主,是具有紮實真功夫的本格派硬漢,對於照片的要求當然不在話下。有次偷聽到客人和他在閒聊拍攝天燈的經驗,問老闆為何老遠扛著哈蘇去,但卻沒有拍攝任何一張照片回來,老闆酷酷地回答:「因為天氣不好,所以不拍。」真的是一整個叫人肅然起敬,佩服指數破表。
因為我拜訪的頻率實在太高,拍攝捲數也多得極為異常,自然成為老闆的關切對象。記得他每次交件給我時,眼神總是很怪異,呈現一種欲言又止的狀態;隨著我的LOMO癮頭越來越嚴重,有一次他終於忍不住說了一句話:「小弟,拍照這件事,要有主題。」
這是再簡單不過的一句話,卻讓我想了好久好久。
數位相機雖方便了影像的取得,但是卻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對影像所呈現的內容失去了該有的敏銳度;過多自動化的功能,也削弱了我們感官體驗這世界的順暢性。在電腦硬碟越來越多的照片資料夾中,你記不記得上一次真正的感動在哪裡?
Jennifer與我們分享了底片攝影的可能性,用最簡單的器材,讓我們瞭解,在沒有那塊LCD螢幕的束縛以後,對於攝影,原來還有這麼多的潛能可以激發……
寫到這裡,忍不住又把M3裝進了明天要帶出門的背包裡了。
一起來吧!
楊浩明
攝影師 / 《婚禮攝影.幸福攻略》作者
序
給讀者的話
◎ 我是一個死忠底片迷。
四年前的一次契機,讓我拋下了曾用來紀錄成長和生活的數位相機,從此和傳統相機和膠卷成為最好的伙伴。與底片相機相處了幾年以來,我發現看似過時的底片相機總能放緩攝影的腳步,從挑選底片到構圖到按下快門,從沖洗到期待到成相,每一瞬間都值得回憶和珍藏。
說來慚愧,我從未上過任何攝影課,念的也非美學設計相關科系,這一路以來都是靠多看、多拍、多學來自我摸索;從屢屢失敗到得獎被認同,我很感謝這一路曾指導支持我的家人和朋友們。
在這本書中,我收集了這幾年的創作和心得,雖然稱不上是大作,我仍舊希望能讓更多人發現膠卷和底片相機的美好和不朽。現今數位當道,這快按快拍的風潮往往讓人忘記了細細建構每一個畫面的感動,但是,只要你能確實抓下當下的情感,即使是傻瓜相機,也可以拍出令人驚豔的色調和畫面;畫面的完美自然能補償相機的不完美。
◎ 一次邂逅,展開了第二人生!
2006年1月,因為一位網友的推薦,我推開了Lomography的大門。
在那數位相機充斥的年代,我被五顏六色的色調和畫面裡的歡樂所吸引;那膠卷的顆粒質感是如此的特別、新奇,即使我對它的認識仍懵懂,卻很快就決定購入第一台底片相機 — LOMO LC-A,我的膠捲人生也從此展開。
遠從維也納寄來的相機抵達我家大門之後,對膠捲完全陌生的我,照著說明書小心翼翼地把底片裝好,朝離家最近的公園走去。我好似新生兒般摸索著它,很快地就完成了我的第一捲,但沖洗完成後的成相卻出乎我意料之外。照片上平淡的色調讓我不禁疑惑,那說好的繽紛色彩呢?請教了幾位前輩們,才知道光圈快門、底片、沖洗店、當下的光線等,對成相結果來說都是關鍵;我也這才明白,原來一張照片的構成是如此複雜,每一個成功捕捉下來的瞬間又是多麼珍貴難得!
我的膠捲人生雖從Lomography開始,卻沒有因此而停滯,而是延伸至傳統單眼的領域。一路以來,我玩著資歷比我還久的老相機們,生活也漸漸少了數位相機的生存空間;最後,就只有膠卷和我為伍了。
有人問我:「攝影對你來說是什麼?」「是什麼讓你對傳統攝影如此堅持?」對我來說,攝影是生活的逃生口,平日我只是個平凡的上班族,做著一份並非自己選擇的工作,所以每到周末,我總喜歡拿著相機往外衝。按下快門的瞬間,我不僅捕捉了畫面,也同時釋放了壓力!
我喜歡我的第二生活,也願為此堅持到底,直到舉不起相機、對不了焦為止。
內
容
試
閱
讀者評鑑等級:
5顆星
推薦人數:1,共有1位網友寫書評。
我要寫書評
名 / 台灣彰化 2013.02.17看名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看完會有股想立刻帶底片機出門的衝動,
各款的底片、各式的底片機都好想擁有,
就算不是專業攝影師也能拍出平凡感動的可能,
是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收穫!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