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當傷痛來臨:陪伴的修練

當傷痛來臨:陪伴的修練

庫存=1
將於1個工作天內出貨
9789866249464
蘇絢慧
文林
寶瓶文化
2011年4月20日
90.00  元
HK$ 76.5  






悃t列:Vision
規格:平裝 / 224頁 / 16.5*21.5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心理勵志 > 心理諮商/治療














H生有真實的苦痛與傷害存在,
我們都需要有人陪伴,必須正視陪伴的關係……

  「從小帶我們長大的爺爺過世了。我跟弟弟在世上沒有家人了……」
  「爸爸的工作就快要不保了,我該怎麼對家人交代?」
  「怎麼辦?媽媽突然得了癌症,往後小孩子該怎麼辦?」
  「哥哥被兵變了,整天失魂落魄的,好擔心他會想不開。」
  「妹妹失戀了,因為感情痛苦好久,我該怎麼安慰她、陪她度過呢?」

  當傷痛來臨,我們常常感受到不安、無措,這種情緒黑洞不斷拉扯,讓人掩藏起自我真實的模樣與聲音,學會在關係中偽裝自己,不論是裝作沒事或故作堅強;其實,我們想要的只是陪伴而已。

  陪伴,是純淨的心靈接觸,情緒共振的狀態,覺察所陪伴的對象的處境,承接住對方心靈的過程。

  當你痛,該如何勇敢誠實的面對受傷的自己,向身邊的人吐露心聲?當你身邊的人面臨痛苦,該如何付出不缺席的陪伴關懷?這是一份愛的練習課題,獻給所有在陪伴關係中的人們,重拾人與人之間的關懷能力與連結。

  繼《於是,我可以說再見》之後,悲傷療癒專家蘇絢慧,體會正在經歷痛苦、經歷過痛苦、走過痛苦創傷的人們,以心理諮商工作者的身分,帶給陪伴者及被陪伴者最貼心的提醒。本書以十堂課為例,教導我們在面對生命的關卡之際,唯有調整自己有限的視野,理解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以一種輕鬆的姿態豐富生命,才能用愛乘以無限大。

本書特色

  ◎ 繼《於是,我可以說再見》、《因愛誕生》之後,悲傷療癒專家蘇絢慧又一感人力作,講述面對「傷痛」和「陪伴」的主題,引領讀者重拾人與人之間的關懷能力與連結。

  ◎ 本書以十堂課為例,逐步探討陪伴關係的概念,學會陪伴身邊受苦、失落、不快樂、面臨傷痛的人。章末附有「陪伴的實踐(練習作業)」,提供讀者最貼心的心靈思考練習。

作者簡介

蘇絢慧

  投入助人工作至今十四年,特別聚焦在死亡與失落哀傷的議題上。近幾年也擴展到自我整合與生命療癒的領域,並關注關係議題。清楚知道心靈療癒工作是此生的職志,而創作工作是此生的熱情所在。

  生涯早期曾任美術設計人員、櫥窗設計師,後進入專業養成學習歷程,成為臨床社工師,生涯再轉換後,現今為醫療機構協談中心的諮商心理師。除了個人諮商服務工作外,也非常熱愛帶領支持性團體、各樣體驗工作坊,並投注大量時間在專業的教育訓練工作上。

  曾出版的作品:
  《於是,我可以說再見》(寶瓶文化)、《因愛誕生》(寶瓶文化)、《死亡如此靠近》(大塊文化)、《請容許我悲傷》(張老師文化)、《生命河流》(張老師文化)、《這人生.繪本》(張老師文化)、《喪慟夢》(張老師文化)。

  蘇絢慧的部落格 gracesusu.pixnet.net/blog


序】並肩同行──陪伴的力量 / 謝茉莉
14【自序】陪伴,找回現代人喪失的關係與關懷

25第一課 陪伴的意義
陪伴的關係,是一種奧妙的同行,能感受到關愛、真誠、理解在兩人之中來回震盪。

35第二課 接受人生的受苦本質
不以自己有限的視野與人生經驗,去藐視別人的生活經驗與體會;並且承認這世界有苦難、有苦痛、有人所無法承受之重。

47第三課 進入真實真誠的關係
唯有能分辨出自己與他人不同的人,才能有真正的能力做到同理心,知道如何從他人的生命視野與位置,去體會他人的感受與想法。

61第四課 陪伴的耗竭與界線
陪伴,是一種承接住對方狀態的過程,讓對方感受到自己並非獨自一人,而是有人安穩、沉靜的陪在身旁。

77第五課 陪伴的迷思
真正需要這份關係的人是陪伴者,因為他需要獲取被陪伴者的注目與肯定,他需要一個不會離席的聽眾。

95第六課 陪伴中的自我狀態與準備
隨著生命的成長,生命經驗越來越豐厚,他人的生命經驗,我們或多或少也體會過,透過自己生命經驗的連結,來懂這些感受與想法。

123第七課 陪伴與同理心
真正美麗的同理心,是兩顆心的靠近,是兩個人情感的交流傳遞,是兩個生命的相互呼應。

143第八課 敏睿的陪伴
正向的肯定回應,是敏睿的陪伴者重要的能力。能看見他人正向價值與值得欣賞之處的人,就像是在厚疊的灰塵中,能夠看見被灰塵所覆蓋的物體本質的美好價值。

155第九課 陪伴者的自我關愛
每一個陪伴者背後,其實都需要另一個陪伴者。唯有陪伴者的後面有後盾,有支持與陪伴,陪伴者才能有能量與活力繼續的付出與供應。

169第十課 陪伴類型
每一個我們所陪伴的對象,都是最好的老師,教導與磨練我們學會好的陪伴與關懷是什麼。

211結業式 陪伴的實踐(練習作業)
你也可以嘗試進行以下的練習活動,來讓自己慢慢體會兩人關係的內涵與變化,也體會兩人關係中的碰撞與限制。


並肩同行──陪伴的力量
謝茉莉(國防醫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我帶著讚賞和欣喜的心情為絢慧寫這篇序。我與絢慧亦師亦友,有著深厚但是不黏膩的情誼。隨著生活的歷練,我們的生命廣度和深度不斷的拓展,也越來越能共鳴,越能默默的分享做人和專業心理師的豐富和承擔。這本書,文字一如前面幾本書的體貼和深情,記錄了絢慧對「陪伴」這個角色的反思和觀點,卻又比過去更增添了幾分寬厚和達觀。我在閱讀時,不僅深深感動,也重新省視了自己的專業態度和哲學。即使我已在助人專業工作這個行業超過二十年,仍然覺得書中的許多內容值得我反覆思索、細細品味。

  絢慧經歷了許多人生的高峰深谷,卻總能以正向的能量,優雅的將她的歷練變成助人的養分和人性關懷,進而透過深刻的省思和紮實的專業訓練和實務,將她的經驗轉化為溫柔的同理心和實用的技巧。她還能深入淺出將艱澀的心理概念,化為淺顯易懂的文字。在她的書中,可以看到各大諮商理論,例如,精神分析的投射和客體、完形學派的對立兩極、溝通分析的心理遊戲等。即使是沒有專業訓練的一般讀者,都能輕鬆學習和獲益於她的智慧。最可貴的是,她對人性的掙扎了然於胸,又能輕柔呵護。這份對人的尊重、善解和精準就是同理心最好的示範。

  不論多麼幸福的人生,都免不了要面對失落,例如,分手、寵物死亡、天災人禍、親人不和、孩子離家、孤獨、寂寞、失望等。看著周遭認識或不認識的人的生老病死離別,我不由得不斷質疑生命痛苦的本質和意義。但是在絢慧的書中我看到了一個面對痛苦很核心的觀點,亦即,對於痛苦,最有效的態度是接納而不是對抗。

  因為,抗拒痛苦的本身,往往帶來更多的痛苦。而接納痛苦的有效良方之一,就是被瞭解和包容,心理痛苦是這樣,生理痛苦亦然。也就是說,讓受苦的人覺得他的痛苦被聽到,而且被寬容的接受。如同書中提到「容許軟弱與悲傷」的陪伴,我們都需要被陪伴,有同理心的陪伴。少了這份寬容與接納,就不是真正的陪伴。

  陪伴需要接納,人被接納才能安心做自己,才有力量和信心探索和療癒,也才能長出新的力量和自我。

  我在醫學院教醫學生「醫病溝通」課程。現在醫學教育逐漸重視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模式,所以,同理心成為重要的基礎。我那些年輕的醫學生常常不懂,他們只要把身體的疾病醫好,為什麼要學習傾聽和理解病人的心情?他們很認真,也盡力給病人最好的建議,但是病人不一定買帳,他們也感到很挫折。在經過多次同理心演練和體會之後,學生慢慢明白,原來,被瞭解的感受是多麼鼓舞且激勵人心,被同理的病人往往會比較願意跟醫生合作,進而對醫病關係和病情療癒都有幫助。透過同理和接納,心理和生理的疼痛會緩解,甚至疾病也會因此痊癒。

  我的醫學生又問:「那誰來同理我們呢?」

  我隨口回答:「你們得要照顧自己,也要互相照顧。」

  在本書中,絢慧為這個問題,有了發人深省的闡述。到底身為身心耗竭高危險群的工作人員,誰來幫助他們?大多數助人工作者在各種場合扮演陪伴的角色,這些工作極其耗費心神,但是我們的專業訓練中,很少教導這些奉獻心力的人,如何愛護自己。書中提醒我們,我們是助人的媒介,要好好保養自己,透過界定自我和專業的界限,和體認到自我的限制,可以給自己找到喘息的空間。該休息時,不要忽略自己身心的訊號,才能在專業表現上更愉悅自信,專業壽命也會延長。本書第五課的〈陪伴的迷思〉值得我們在專業訓練課程中討論和反省。

  在與學生互動和諮商工作中,我意識到在我們的教育場域中,同理心的氛圍是匱乏的,生活中充斥著標準答案和「應該」,學生們只要呈現出師長要的行為,個別的獨特感受就被忽視,同理心的互動既未被強調,也不熟悉。連在意外案件中喪親的受害者,我們都要催促他們趕快走過傷痛,以免觸怒不相干的大眾。有同理心的環境是學習同理心的必要條件,我們的社會環境還有待努力,這本書的內容正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

  我非常喜愛這本書,覺得只要是對生命有興趣的人都該讀,不論是專業的陪伴者、非專業的照顧者、教師、訓練者和學生……,因為我們總會遇到需要陪伴別人或被陪伴的情境。現代人是孤寂的,我們四處搜尋,希望能被聽見,可是總是失望而歸,卻連問題的根源──我想要被瞭解,都無從表達。

  坊間很少有書如此細膩的詮釋同理心,並以同理心為基礎,說明陪伴的本質,以及對陪伴者的提醒和常見的陷阱,書後的練習,更提供教學和訓練者很好的題材。絢慧寫出了我多年生活和實務工作的三個體會:其一,出於真誠的同理心是非常有力的諮商和陪伴方式,勝過許多花俏的諮商技巧;其二,不論是專業或是非專業的陪伴者都要記得愛護自己;最後,人和痛苦是分不開的,但是透過同理心的支持,我們可以減緩彼此的痛苦,這是家人友伴的意義。




* 讀者評鑑等級:

5顆星
* 推薦人數:1,共有1位網友寫書評。
*

我要寫書評

1.
林明政
/ 台灣台北
2011.04.21看林明政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導讀�林明政
跨越專案管理的鴻溝


設想你是一位專案經理人,星期五下午四點鐘,老闆要求你在下班前提供一份專案進度報告,必須包括下列內容:

1.專案有哪些部分是如期進行?哪些是進度超前或落後?
2.專案每個主要任務都是由誰負責?
3.專案預算執行績效?
4.專案是否符合預定目標?
5.目前遭遇到哪些主要問題?
6.整體而言專案進展如何?未來三個月呢?

你認為需要花多少時間來準備老闆所要求的這份報告呢?要如何在一份報告中呈現這麼多資訊呢?而老闆又會花多少時間來研讀呢?

「溝通」這道介於專案經理人和老闆之間的鴻溝,應該是專案經理人經常必須面對的最大的挑戰,它大約占掉專案經理人80%的時間;溝通既費時又吃力不討好,但是它也是決定專案績效優劣的關鍵因素。專案管理知識體系(PMBOK,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告訴專案經理人及專案團隊成員如何透過九大知識領域和五大流程群組;如何起案、規畫、執行、監控和結案;如何運用各個流程的知識、技能、工具與技術於專案活動上,可是在這些眾多的硬實力背後,「溝通」這個軟實力卻往往被視為理所當然人人都會,未曾有人加以深入探討。
除了老闆之外,每個專案還有其他需要形形色色溝通的關係人(Stakeholders),專案關係人對專案的了解,往往必須藉由專案經理人,透過專案管理績效報告來溝通,但是從過往經驗看來,一般專案經理人呈現在關係人面前的報告,不是運用高級套裝軟體所做出的冗長流水帳,就是言不及義的空泛口頭承諾。由於不同的專案關係人對報告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如何有效管理關係人期望就成了專案管理最重要的修練課題之一了。專案的成敗取決於對專案關係人的有效溝通,此所謂「成也關係人,敗也關係人」。
各行各業中許許多多經過專案管理知識體系洗禮的國際專案管理師(PMP,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證照持有者,或許多少都會將其運用在專案上,然而卻往往不知如何和專案關係人做有效的溝通。溝通到底重不重要?PMP取其諧音,俗稱「拍馬屁」。什麼是拍馬屁?就是與各式各樣的關係人溝通!而誰是關係人?所有會影響專案成敗或會受專案結果影響的個人或團體都是,這包括董事會成員、管理高層、顧客、供應商、股東、媒體記者,甚至競爭對手,他們希望知道此專案會如何影響他們的既得利益,卻又不想浪費太多時間去了解,所以對冗長的報告是沒多大興趣的。
有效的溝通講求的是「對的人」(right people)、「對的時間」(right time)、「對的資訊」(right information)三大原則,對於長期身為如何管理關係人期望所苦惱的PMP證照持有者及一般專案管理從業人員而言,《一頁紙專案管理》系列書籍的作者,透過一頁紙專案管理報告,讓專案經理人能夠在最省力、最省時和最省錢的條件下,將專案關係人所要求的各式各樣績效報告融合在一頁的報告裡,確切落實「在對的時間,將對的資訊,傳送給對的人」的有效溝通精神,這真是協助專案經理人「跨越專案管理鴻溝」的好書。
有別於作者克拉克•坎波(Clark A. Campbell)其他著作中僅採用A4作為一頁紙,這次和本書另一位作者麥克•柯林斯(Mike Collins)將A4一頁紙擴充為A3一頁紙,結合一頁專案管理報告(The One-Page Project Manager,簡稱OPPM)和源自豐田公司的A3報告(本書第四章),讓一頁紙專案管理和策略推展結合,並記載專案如何與策略願景保持一致性,將讀者群擴展到負責策略執行的高階經理人和企業領導者,不是只局限於一般專案管理從業人員。(OPPM系列相關書籍讀者可自行上網參考 http://www.oppmi.com)。
本書共分八章,第一至第三章敘述一頁紙專案管理的來源,並舉ISO 9000認證專案為例,說明一頁專案管理報告的應用(本書第三章)。它使用了精簡而容易解讀的方法,用圖表和顏色有效地整合龐大的資訊,並以專案重要的五大元素──任務、目標、時間線、成本及負責人作為報告結構,透過十二個簡明易懂的步驟,維持任務與目標、時間、負責人的一致性,創造出清晰易溝通的視覺化專案管理計畫;然後再透過書寫報告的五大步驟,按時程規定記載專案的執行與監控的績效,完成一份份溝通導向的一頁專案報告文件(本書第二章)。
專案管理的修練向來不容易,在我三十多年的專案規畫與執行經驗中,一頁專案/A3報告可說是眾多專案管理工具中能夠化繁為簡的最佳視覺化溝通工具,我們用它來訓練專案經理人和團隊成員,協助他們作流程改善;在受訓學員中,有第一次接觸專案管理工具的有新鮮人,也有許多PMP證照持有者。無論其背景,一頁紙專案管理這套簡單而有價值的視覺化工具讓這些學員茅塞頓開,即學即用。
在一份完整的一頁專案/A3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到一或數個戴明的PDCA循環,PDCA循環所代表的四個步驟分別是規畫(Plan)、執行(Do)、檢查(Check)和行動(Act),正好和專案管理知識體系專案管理流程群組中的規畫、執行、監控三個階段相呼應,更印證了成功的專案和一案專案/A3報告的密切關係,本書第五章重新檢視ISO案例,將一頁紙專案管理和A3報告做了完美的結合;一頁專案/A3報告也用STEPS模型作為科學方法,STEPS模型代表觀(See)、想(Think)、驗(Experiment)、證(Prove)和恆(Sustain)。透過PDCA循環和 STEPS模型,一頁專案/A3報告協助我們用非常完整、簡明、且確實的方法說故事,此一故事線不僅幫我們創造簡潔、易讀、且有趣的管理者報告,更引導我們對自己專案的執行進行全盤思考。如果一頁專案/A3報告是用來作策略推展(本書第七章),故事線就會反映出PDCA循環;如果一頁專案/A3報告是用來解決問題(本書第八章),故事線就會使用STEPS模型。
為何使用一頁專案/A3報告的專案可以增強專案的成功性?因為除了專案原本的含混不清被一頁專案/A3報告的清楚理解和專注一致所取代,專案目標更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和較少的花費下輕易地被了解,專案成員的參與感和創意能力更大大地提升。無可諱言地,視覺化是大型專案管理最複雜的議題之一,如果沒有一頁專案/A3報告的協助,將這些資訊整理成容易被製作、閱讀、和理解的視覺化格式,那麼幾乎所有的專案經理人都會浪費很多時間去準備老闆所要求的報告,這不但會提升專案經理人和老闆之間的對峙和緊張氣氛,更大大地影響到專案的執行績效。
本書第六章<專案管理辦公室與執行>中圖表6.1和6.2專案辦公室報告,是公司所有專案績效的總結。可以快速地瀏覽所有專案的現況,如果我需要個別專案的相關資料,可以接著閱讀個別專案的一頁專案管理報告。這份總結一頁專案報告是溝通網的心臟,可以讓我了解專案的下列各事項:

.是否與公司的策略一致
.是否與年度作業計畫關聯
.資金預算的追蹤
.開支預算的追蹤
.參與人員
.現有績效
.如期還是落後
.所指派的專案經理人
.管理團隊的職責
.整合與總結

主持專案會議也是大多數專案經理人的痛,定期的專案會議只是流於形式,台上的自言自語,台下的恨不得會議早點結束,只是浪費一堆人的時間,根本沒有達到溝通的目的(組織的策略規畫會議亦然)。導入一頁紙專案管理也會節省專案會議的時間,因為出席會議的同仁每個人都讀過同一頁的報告,會議中他們能夠很快地進入狀況,進行討論時言論也變得簡明有重點,主講者很容易捕捉住每個人的注意力,讓會議的進行更加流暢。除此之外,一頁紙專案管理還可以達到專案管理辦公室的八大目標:

1.專案儀表板
2.公司專案方法論
3.專案訓練
4.一致的用法
5.專案公關
6.專案優先順序
7.專案審查與矯正措施
8.專案封存檔與持續改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書作者在附錄C中說明在一頁專案管理報告上呈現要徑法(CPM)與實獲值管理(EVM)的可能性,這對於PMP證照(PMP 認證考試必考CPM/EVM)持有者或許會覺得終於找到知音了,不過作者也提醒讀者:「使用越簡單的工具,你的專案會越成功。」
最後,希望透過這篇導讀,引起廣大讀者的興趣,將《一頁紙專案管理》此一簡單且有力的專案管理工具推廣到企業的各個階層,讓所有專案經理人和管理階層,共同攜手來跨越「溝通」這道專案管理的鴻溝。


(本文作者為林明政先生,中華國際人才交流協會理事長、起案塾執行長)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