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查布利斯、丹尼爾.西蒙斯Christopher Chabris & Daniel Simons
查布利斯在哈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現任職於紐約聯合學院。西蒙斯在康乃爾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現就職於伊利諾大學。兩位作者均是權威心理學家,於1997 年在哈佛大學認識並開始合作,共同完成了許多著名的知覺與認知實驗,心理學上最著名的實驗之一「看不見的大猩猩」——幾乎在所有心理學課本都提到的實驗,便是由本書兩位心理學家於1999年在哈佛大學所主導完成。兩人因「大猩猩實驗」獲得2004年心理學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
一九九七年五月 ,佛羅里達的勞德岱堡(Ft. Lauderdale),一如往常,又是一個晴朗炎熱的上午。通過會議中心旁的那個好像永遠在塞車的橋,順著車籠隨波逐流,好不容易才排著隊,進到停車場,停好車。急忙走過天橋,進入會議中心,三步併兩步跨上電扶梯,直上三樓,匆匆走進會議廳挑了一個右後方的位子坐下。晚了一兩分鐘,不過沒錯過太多。其實,當時也不知道這麼的趕到會場會有甚麼收穫。「自然影像中的物體表徵」(object representation in nature scenes)現在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題目,但在二十世紀末的視覺與眼科學會(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Vision and Ophthalmology)年會中,卻是頗為新奇。看看摘要,這個議程好像是關於某種新的錯覺。
大約二十年前,我們在哈佛大學教心理學時,對班上學生做了一個簡單的心理學實驗。沒想到,這個實驗日後竟然成為心理學領域最有名的實驗之一。它登上了教科書,成為全世界心理學導論課程的教材。許多媒體都曾經專題報導它,包括知名雜誌《新聞週刊》(Newsweek)、《紐約客》(The New Yorker),以及NBC的「日線」節目(Dateline NBC)。它甚至以展覽的形式,在舊金山以及其他博物館展示。這個實驗之所以會這麼受歡迎,是因為它用一種幽默的手法,深入揭穿了出乎人意料之外的結果 ——關於我們如何去看這個世界,以及我們所沒有看到的。
我們刻意採用「錯覺」這個字眼,是想要類比於「視錯覺」現象,好比藝術家艾薛爾(M. C. Escher, 1898-1972)利用立體圖形壓縮至平面所造成的視覺矛盾2現象,以及視知覺的局限,創造出名作裡頭那些「爬不完的樓梯」——即便你知道他的整體結構違反常理,你還是會覺得每個樓梯看起來都是正常的。日常錯覺便是如此頑強:就算我們知道自己的信念和直覺有缺陷,它們依舊無可避免。我們把它們稱做「日常」錯覺,正是因為它們天天都在影響我們的所作所為。當我們一邊開車一邊講手機卻認為自己的注意力足以應付路上交通時,我們即被其中一種錯覺所影響;當我們認定某人要是記錯了過去的事,必定是在扯謊,我們也上了某種錯覺的當;當我們因某人看起來最具自信而選其擔任領袖,我們又被另一種錯覺所影響;當我們展開一項新計畫前,自認可以準確評估多久得以完成該計畫時,我們還是受到某個錯覺擺布。事實上,沒有一種人類行為可以跳脫日常錯覺的魔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