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起,陳朝益致力於以「教練」為核心的組織及人才發展,他擁有美國赫德遜(Hudson Institute of Santa Barbara)學院和美國國際教練協會(ICF) PCC級認證教練資格,國際培訓協會(ASTD)及MBTI培訓師認證;主要專注於中高層主管領導力教練,企業變革教練,企業接班人教練,企業面對Y世代員工的新領導力教練及年輕人的生涯規劃教練。
陳錦春任職於台灣科學園區人力資源主管、曾是中國生產力中心《能力雜誌》與「臺灣客服中心發展協會」的人才培訓及人資創新專欄作家、美國聖第牙哥Brainard Strategy及MASH Associate in Personnel Development 顧問公司顧問。合著有:《幫年輕人變優秀的七個好決定》。
陳錦春擁有組織心理學碩/博士學位(美國Marshall Goldsmith 企管學院╱加州專業心理學院)、並為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企管碩士及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士。她也是ICF的認證教練,曾受過張老師及家族與婚姻治療的訓練,並有美國TalentSmart「情緒智商」:Put EQ to Work及「360度回饋系統」(PolarisTM Competency Model) 的證照。
台灣有許多的專業人才,但是沒有整合成為一個團隊,還各自跑單幫;「MIT人才」到底代表著什麼?如何在追隨OEM/OBM的客戶品牌之後,才能建立自己的自信和市場價值,開始打造「MIT人才」的自有品牌?我們要學習「翻滾」,學習在第三章談及的「冷凍庫外的思考」(think outside the icebox),在台灣許傑出企業曾「打過那美好的一仗」之後,讓我們學習「暫停」的藝術,重新思考企業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