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內容的獨特性與兩位作者的背景有關。傑恩.巴尼(Jay Barney)是策略管理領域非常知名的學者,他在1991年發表的一篇關於企業資源與競爭優勢關係的概念性文章,幾乎成為研究資源基礎理論(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一定會引用的文獻。他雖非此一理論的原創者,但九○年代他幾乎成為推廣與捍衛這個理論的核心人物,因而也使得資源基礎理論成為策略領域少數原生(home grown)的理論之一。傑恩.巴尼有相當不錯的論述與口語溝通能力,加上本書第二作者,翠西.葛曼.克里福(Trish Gorman Clifford)多年在麥肯錫(McKinsey)的顧問經歷,加上在華頓與哥倫比亞商學院的客座教學經驗,使得本書不僅能夠直指實務世界中策略規劃與決策的難題外,還能將過去三十年來策略領域主流分析工具,適當地安排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並透過新手MBA的運用,凸顯商管學院在策略教學過程中「活學活用」的挑戰。
其次,分析工具或模型的使用,常常需要有前提假設或關鍵變數的正確資訊,學校的作業通常都會給定,但在實務世界中,這些資訊才是需要花最多時間去釐清的。最明顯的就如個案中所述的淨現值分析(Net Present Value Analysis);一般而言,任何投資可藉由估算未來一段期間內的現金流入與流出量的淨折現值,採取投資與否的決定。此一計算的關鍵在於折現率(discount rate)與現金流量的估計,兩者皆與未來的風險估算有關,偏偏個案中的技術是革命性的創新技術,無法沿用過去的市場知識與資金成本資訊判斷,因此,產生了六種南轅北轍的分析結果。
再者,本個案的決策係著眼於規劃一個創新技術的商業化策略,這不僅牽涉技術應用領域的選擇,更涉及企業在價值鏈的定位選擇,這不僅使得問題的界定從起初的狹隘定義(應用於生產白襯衫的原料),發展到多元領域(服飾、建材、運動),更使得策略問題的向度更為複雜。作者此時藉由資深顧問導入交易成本理論(transaction costs theory),分析上下游合作的組織模式選擇,甚至借用實質選擇權(real options)概念,設計較低風險的合資企業進退機制。儘管這些理論概念,並沒有數量分析的工具可以依賴,但當問題範圍擴大與層次提高後,多元分析工具的運用,凸顯了策略規劃所需的工具靈活度(而非one size fits all),也印證了組織學者Kurt Lewin 的名言:「沒有比好理論更為實務的(There is nothing so practical as a good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