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惡魔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引爆金融崩潰與歐債問題的大錢坑 The Devil’s Derivatives

惡魔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引爆金融崩潰與歐債問題的大錢坑

庫存=1
將於1個工作天內出貨
9789866165474
尼古拉斯.鄧巴
董佩琪
財信出版
2012年3月20日
120.00  元
HK$ 102  







叢書系列:投資理財系列
規格:平裝 / 368頁 / 21*4.8 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投資理財系列


商業理財 > 經濟/趨勢 > 金融















  交易室裡的惡魔,打開潘朵拉的盒子,創造出一個又一個誘惑人的商品,卻因此讓世界籠罩在金融大災難的黑暗下……

  《惡魔的衍生性金融商品》述說金融市場創新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包括投資銀行如何開發新金融商品、全球投資者如何受其吸引而跳入買進、政策監管者如何受惑於放寬信貸後的政治利益,以及投機者在金融體系瀕臨崩潰之際如何大撈一筆等。

  這部錯綜複雜的故事,歸根究柢就是「厭惡失敗者」如何被「『嗜』贏如命者」說服,並接受風險的過程。我們為何相信這些謎樣的理財工具會帶來利益?哪些銀行家爭相將基本的工具,組合成可以提供低利房產貸款的複雜商品?這過程又是如何一發不可收拾,最後落得倒閉、被救濟的命運,進而讓投資人對這些金融巨擘發出怒吼……

作者簡介

尼古拉斯.鄧巴(Nicholas Dunbar)

  於英國倫敦長大,就讀曼徹斯特大學、劍橋大學及哈佛大學等,原本將成為物理學家。其大學友人以所習得學術性的數學技能,運用於投資銀行的交易上,受此影響,鄧巴決定成為財經記者。

  1998到2009年,鄧巴在專門報導衍生性金融商品的《風險》(Risk)雜誌,擔任技術分析編輯。2005年,他著手成立《壽險與退休金》(Life & Pensions)雜誌,為《風險》雜誌的姐妹刊物。

  在此期間,鄧巴撰寫一系列深入探討衍生性金融商品的獨家報導,奠定其調查報導記者的地位。2007年,鄧巴榮獲美國道富(State Street)集團頒贈機構金融新聞獎。此外,鄧巴也是彭博資訊與路透社頗具權威的財經網站breakingviews.com專欄作家。

  1999年,鄧巴出版第一本書《創造金錢: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故事與其背後傳奇》(Inventing Money: The Story of 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 and the Legends Behind It)。有關鄧巴的進一步訊息,請上網www.nickdunbar.net參閱。

譯者簡介

董佩琪

  輔仁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畢業。參與路透社創始中文新聞部,歷任編譯、記者、審稿編輯等職後,擔任路透社中文新聞部總主編,負責國際及大中華地區財經新聞的編輯與報導。先前並曾任職於《亞洲華爾街日報》及英文漢聲出版社。目前旅居海外,從事自由撰稿、報導與翻譯工作。


前言
自序 來自嗜贏如命者的誘惑歌聲
第一章 銀行下注增添風采
第二章 賭徒竅門:找尋「緩衝墊」
第三章 給你免費的午餐……微波電視餐
第四章 心碎症候群
第五章 玩弄監管機關於股掌
第六章 燒毀房屋市場
第七章 撒旦的眼睛
第八章 追繳保證金逼死英雄
後記
附錄
謝詞



推薦序

綠角(「綠角財經筆記」部落格格主)

  「衍生性金融商品」,對大多數投資人來說是個陌生的字詞,對絕大多數與金融業的往來僅止於存貸款與信用卡的客戶,更是一輩子不會碰觸的東西。但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卻讓人看到衍生性金融工具無遠弗屆的影響力。不管我們懂不懂它、知不知道它,在這場災難中,我們發現自己都同時處在由衍生金融所帶來的風暴。

  在《惡魔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中,作者從1990年代談起,再將鏡頭拉回近幾年的美國次級房貸事件,讓讀者對衍生性金融商品在銀行界、監理單位與投資業裡盤根錯節的生態,有一初步的了解。

  無可否認的是,衍生性金融工具有很大的利用價值。

  首先,投資銀行利用債權抵押證券(CDO),重新包裝貸款,將它賣給希望進行更多樣化投資的金融機構。而評定債權抵押證券的信用評等的,則是標準普爾、穆迪這些信用評等公司的業務之一。當他們給予投資人等級的評價後,投資人便買進AAA評等的結構式金融產品,以為得到了穩定而安全的投資。而被包裝的貸款有一部分是房貸,於是美國房貸的貸款人,藉由房貸CDO的發行,更容易取得借款。

  問題是,為什麼大家要這麼做?

  跨國大型投資銀行發行內容複雜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可以將手上持有具信用風險的資產隱藏其中轉手出去,並賺得販賣金融商品的佣金收入。

  而穆迪、惠譽等信評機構相互競爭,爭取業績。它們給予評級的收費,來自於要求評級的金融業者,而非最後持有的投資人。同業競爭以及向被評級者收取費用的制度,讓他們的AAA給予得過於浮濫。至於投資人則是不滿足於手上的資金投資在低風險、低報酬的穩定債券上,於是要求更為新奇的金融商品──一樣低的風險,卻有更高的報酬。因此,新推出、掛有AAA金印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剛好符合投資人的胃口。

  當發行這些衍生性金融產品,成為大勢所趨,高盛等投資銀行紛紛成立「房貸債券工廠」,大舉從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oration)之類的房貸公司收購房貸作為原料,以發行房貸CDO時,房貸公司業務無所不用其極地推銷房貸,連還款能力極差的貸款者,也可以一圓購屋夢。

  銀行為了更好看的股東權益報酬率、信評公司為了更好的業績收入、投資人為了更高的投資績效、貸款者為了購買房屋……為了這些看起來相當合情合理的理由,大家都涉足了衍生金融。

  但是,股東報酬要多高才夠、信評公司要多少業務、投資人需要多高的報酬、購屋者需要多大額度的貸款呢?

  公司應是為了提供廣受好評或是被廣泛需求的服務或產品,而創造更多的收益。但投資銀行與信評業者是為了更好看的業績,而創造出這許許多多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他們將多個高風險的投機資產綁在一起,然後以複雜的金融數學推算,其中一部分就會拿到最高信評的AAA聖盃。在這個資產證券化的過程中,創造出的只有投資銀行與信評業者的業績與獎金,並沒有創造任何實質的經濟價值。

  而在信用風險出現之前,參與者醉心於這個遊戲,並樂此不疲。他們從未細想過,萬一發生風險,將會帶給他們本應服務的投資人怎樣的後果。這虛幻的一切,終於在勢不可當的資產價格下跌中,被一一打回原形。

  投資人一心以為,總是有更好的可能,於是接受衍生性金融商品傳單上「不但能獲利,還可以保本」的說詞。隨著年代推移,金融環境或許已經改變許多,但有些原則是不會變的。其中之一就是,有成長潛能的投資必定伴隨著虧損的風險。

  「不但能獲利,還可以保本」這句話,就和「大方的吝嗇鬼」一樣,是明顯的矛盾。為利益所盲目的投資人,無視於此。為了銷售而蒙蔽職業道德的金融人員,寫下這些根本沒道理的廣告詞。

  追求外在物質條件的社會風氣,鼓勵人們大肆消費。不僅是借錢,而且是借大量的錢,來買進自己想要的東西。在房屋市場,在那個金融機構巴不得房貸越多越好,以作為CDO原料的年代,連最不應該取得貸款的人都拿到了額度。

  在衍生金融的魔法下,似乎各方人士希冀的一切,都得到了允諾與回答。但資產價格不是只會向上漲,有信用風險的人不是每次都還得出錢來。當價格下挫、風險實現的那天到來之際,就如同灰姑娘的舞會在晚上12點的鐘聲響起時,眾人才赫然發現,昂首闊步的駿馬變成了四竄鼠輩。

  衍生性金融商品的確是現代金融中較為晦澀難解的一塊,但它的情節,就像股市、貴金屬等眾多金融市場的起伏一樣,也是一個人心的貪婪與不足的故事。

  或許我們不需要了解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所有細節,但對於讓它成為惡魔工具的人心貪念,我們卻似乎永遠不夠了解。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