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團體動力學(第三版)

團體動力學(第三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1914749
潘正德
心理
2012年3月01日
133.00  元
HK$ 126.35  







叢書系列:輔導諮商
規格:平裝 / 400頁 / 18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三版
出版地:台灣


輔導諮商


心理勵志 > 心理諮商/治療















  以「好酒沈甕底,愈久愈香醇」來看這本書,真是再恰當不過了。其中的感受,是乍見、驚遇、如獲至寶的心路歷程,本書主要內容包括:團體的意義與內涵、團體的形成、團體的發展過程、團體動力的研究、團體動力的實際應用、團體動力發展的結果。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本書可做為教育心理、輔導、心理、青少年兒福、社工等科系學生修習團體諮商、團體動力、團體社會工作等課程的教科書。研讀本書,讀者可以得到更寬廣、更周全的團體理論,由此更易自助而助人,成己而達人。

作者簡介

潘正德

  學歷:
  台灣省省立教育學院(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教育輔導研究所

  經歷:
  徐匯中學輔導教師
  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編審
  光武工專講師兼輔導組長
  光武工專副教授兼輔導室主任
  中原大學副教授兼學生輔導中心主任
  中原大學教授兼校牧室主任
  中原大學教授兼學務長
  中原大學教授兼人文與教育學院代理院長

  現任:
  中原大學人文與教育學院院長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教授
  宇宙光全人發展中心諮詢委員

  著作:
  1.Pan, Jen Der Peter, Deng, Liang-Yu F., Chang, Shih Hua Shona, & Jiang, Jye-Ru Karen (2011). Correctional officers’ perceptions of a solution-focused training program: Potential implications for working with offend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ffender Therapy and Comparative Criminology, 55(6), 863-879.(SSCI期刊)
  2.Pan, Jen Der Peter, Chang, Shih Hua Shona, & Chiang, Jye Ru Karen (2008). Effects of a competency-based counseling training program for correctional offic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ffender Therapy and Comparative Criminology, 52(6), 722-734. (SSCI期刊)
  3.Pan, Jen Der Peter, Deng, Liang Yu Flora, & Tsai, Shiou Ling (2008). Evaluating the use of reflective counseling group supervision for military counselors in Taiwan.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 18(4), 346-355.(SSCI期刊)
  4.Pan, Jen Der Peter, Chang, Shih-Hua, & Lin, Chi-Wei (2007). Correctional officers  perceptions of the competency-based counseling training program in Taiwan: A preliminary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ffender Therapy and Comparative Criminology, 51(5), 523-540.(SSCI期刊)
  5.Pan, Jen Der Peter, Chang, Shih-Hua, & Yu, Yen-Yen (2005). A support group for home-quarantined college students exposed to SARS: Learning from practice. The Journal for Specialists in Group Work, 30(4), 363-374.
  6.Lin, Chi-Wei, Pan, Jen Der Peter, & Wang, Yu-Jen (2004). Leaders  experiences and members’ perceptions of therapeutic factors in three types of group interventions by the ASGW Classification System: A comparison.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6(3),79-109.(TSSCI期刊)
  7.Pan, Jen Der Peter, & Lin, Chi Wei (2004). Members  perceptions of leader behaviors, group experiences, and therapeutic factors in group counseling. Small Group Research, 35(2), 174-194.(SSCI期刊)
  8.Pan, Jen Der (2000). The effectiveness of structured and semistructured Satir model groups on family relationships with college students in Taiwan. Journal for Specialists in Group Work, 25(3), 305-318.
  9.潘正德(譯)(2000)。J. Greenberg著。壓力管理(第二版)。台北:心理。
  10.潘正德、林繼偉、王裕仁(2003)。團體口語行為量表信效度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3,89-116。(TSSCI期刊)
  11.潘正德等(譯)(2005)。D. H. Barlow著。心理疾患臨床手冊。台北:心理。
  12.潘正德(2007)。諮商理論、技術與實務(第三版)。台北:心理。



CHAPTER 1 團體的意義與內涵
   第一節 團體的意義
   第二節 團體的類型
   第三節 團體的特性
   第四節 團體的領導功能與技能

CHAPTER 2 團體的形成
   第一節 個人行為的了解
   第二節 個人加入團體的原因
   第三節 成員相互吸引的因素
   第四節 團體形成的理論模式

CHAPTER 3 團體的發展過程
   第一節 Trotzer的理論模式
   第二節 Petrie的理論模式
   第三節 Bennis的理論模式
   第四節 Glueck的理論模式
   第五節 Bass的理論模式
   第六節 Mann的理論模式
   第七節 Thelen、Dickerman的理論模式

CHAPTER 4 團體的組織結構
   第一節 團體組合
   第二節 團體規範
   第三節 角色
   第四節 地位
   第五節 凝聚力
   第六節 領導者
   第七節 團體大小
   第八節 性別
   第九節 年齡

CHAPTER 5 團體動力的意義、內涵與源起
   第一節 團體動力的意義
   第二節 團體動力的歷史觀點
   第三節 團體動力在近代的發展
   第四節 國內團體工作的發展

CHAPTER 6 團體內行為與團體間行為
   第一節 團體與個體行為的關係
   第二節 團體行為的分析方法
   第三節 團體內行為的分析
   第四節 團體間行為的分析
   第五節 團體內的人際吸引理論

CHAPTER 7 領導的意義與內涵
   第一節 領導與權力的意義
   第二節 權力與領導的關係
   第三節 領導的理論類型
   第四節 有效的領導原則

CHAPTER 8 溝通與團體決策
   第一節 溝通的意義與功能
   第二節 溝通的過程
   第三節 溝通的模式
   第四節 溝通的障礙
   第五節 有效溝通的原則與策略
   第六節 決策的意義與過程
   第七節 團體決策與個體決策的比較
   第八節 團體決策的技術

CHAPTER 9 衝突的意義與內涵
   第一節 衝突的定義與本質
   第二節 衝突觀念的演變
   第三節 衝突的作用
   第四節 衝突的因素與類型
   第五節 衝突的過程與處置

CHAPTER 10 團體動力的研究
   第一節 研究的基本觀念
   第二節 團體動力的研究類別
   第三節 當代的團體行為研究
   第四節 多向度的團體研究架構

CHAPTER 11 團體動力的實際應用
   第一節 團體動力的應用範疇
   第二節 領導力和成員的訓練
   第三節 組織發展
   第四節 團體諮商與輔導

CHAPTER 12 當代的團體諮商理論
   第一節 認知行為團體
   第二節 阿德勒諮商團體
   第三節 焦點解決諮商團體
   第四節 敘事諮商團體

CHAPTER 13 團體工作的專業倫理
   第一節 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諮商專業倫理守則
   第二節 團體輔導專業倫理
   第三節 美國團體諮商員的專業標準

CHAPTER 14 團體動力發展的結果
   第一節 理論發展的迷思與正解
   第二節 代表性的研究理論

參考文獻
索引



推薦序

為自己訂一個人生處方箋──善生、善終、與善別  趙可式

台灣安寧療護推手.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教授

  本書作者大津秀一醫師說:「唯有坦然無懼地凝視死亡,你才真正活著。」但西諺卻說:「死亡如同太陽強光,是不能直視的。」您相信誰呢?直視死亡會產生傷害嗎?會像直視太陽般刺眼嗎? 如果戴上太陽眼鏡呢?無論怎樣,即使人不敢直視死亡,卻無法否認死亡的存在,且一定會發生在每個人身上。因此,「未雨綢繆」,有準備,多了解,總比一無所知好。我們對「死亡與臨終」的議題,最健康的態度,就是「希望最佳,準備最差」!

  作者是日本的安寧緩和醫療醫師,具豐富的臨床經驗,他在本書中所提出的議題是大多數面臨生命威脅之疾病的病人急切想要知道的答案。例如當國外的家屬返鄉探視病危的親人,大都想問醫師:「他還可以活多久?」病人及親屬對存活期的預告與其「餘生期待」密切相關,因此醫療團隊也必須具備「存活期預估」的能力。在醫師如何「宣告死亡」的章節中,可看出日本醫師對待遺體的莊重態度。在台灣,只有接受過安寧療護的醫療人員,才會向亡者與家屬鞠躬,而我們也希望在安寧療護病房「宣告死亡」的莊嚴隆重,並充滿人性情懷的流程與態度,能夠普及到所有醫療科別之中。

  本書最生動之處,在於用實例點出面對死亡的正確態度。例如三十歲的芳里女士,在臨終時對六歲的兒子與五歲的女兒一再表達媽媽的生病與死亡,絕不是孩子不乖或他們的錯,且建議幼小兒童也應允許他們參與親人的臨終與死亡過程,但重要的是有大人陪伴,並疏導他們的情緒,才不致造成日後長程的創傷 。

  臨終與死亡是人性的試煉場,臨終者帶著他一生的悲歡離合,功過得失,恩怨情仇,與天人物我的連結或斷裂關係,幸福與創傷等等,結束此世的生命旅程。作者說:「與其強求生命多延續一分一秒,我認為活得好更為重要。」「善生」可為「善終」之資糧,洞察人性,才能覺醒。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若能撥點時間好好思考「生死大事」,將更增人生智慧。若再能為自己的百年妥善規劃,如規劃自己在萬一失去心智能力時,由誰來做為醫療決策的代理人?規劃自己的臨終醫療方式及照顧場所等,將可使自己有備無患。

  在第八章中,作者提到在探訪臨終病人及其家屬時,是必須學習該如何說話及行為的,否則好心反而導致對方的創傷。日本文化較接近我國華人文化,對探病的藝術很少學習,是值得被重視的社會教育之一環。

  生離死別,人生之大慟!但若人之一生能善生與善終,就自然能善別。送君千里,終須一別,道一聲珍重再見,真正的愛,將不會隨著時空而斷裂!讓我們每人為自己做一個「人生處方箋」吧!

作者最新中文版序

揭開「死亡」的面紗,才知道如何好好活著

致親愛的台灣讀者們:

  台灣的各位,你們好。
  謝謝你們閱讀這本書。

  首先,我要向台灣的各位致謝,感謝你們在日本311大地震時給予我們溫暖的援助。我自己也參與了救災活動,知道日本國民對台灣的援助深懷感謝。「謝謝台灣」!

  我是大津秀一,日本緩和與終末期醫療的專業醫師(即安寧療護)。緩和醫療主要以癌症為中心,為各種絕症的患者除去痛苦,並協助患者以自身期待的方式度過餘生。另外,因為日本社會的高齡化,緩和醫療並不限於癌症患者,心臟或肺部疾病的末期患者、因衰老或老人癡呆面臨人生最後階段的年長者們也相當多。我在一般醫院、安寧病房甚至是病患的家裡為他們看診,陪伴1000位以上的病患死去,親眼目睹、親耳聽聞他們最後的神情及聲音。聆聽無數家庭的煩惱,也見證家屬們後續發生的事。

  《人生必修的10堂生死課》正是這些經歷的集結。

  人終有一死。身為日本人的我,以及台灣的各位讀者都一樣,終有一天我們都會經歷人生最後的歷程。那個時候,我們會有一樣煩惱。「我的人生道路就這樣子結束真的好嗎?」或者,「我的人生意義究竟為何?」這些問題並不簡單,卻是人人臨終前都會提出的疑問。關於這些疑問,我想還在人世的我們,或許可從已經走過這趟人生旅程的人們身上,學到不少人生的功課。於是,我寫了這本書。

  我想,離死亡最近的一刻,莫過於我們親眼見證某人的死亡,或者通過死亡思考如何活著。對於「活著」這件事,請趁早開始自問自答吧!其實,「思索死亡」與「思考如何好好活著」息息相關,我認為無悔地活過「僅此一次的人生」,就是最棒的人生態度。

  隨著社會高齡化,「死亡」更應該被重視

  這些議題與我們密切相關,台灣的各位讀者也不應該置身事外。根據亞洲政治經濟研究者大泉啟一郎《老去的亞洲》一書記載,聯合國推算,由老年人口比例為7%的「高齡化社會」進入比例超過14%的「高齡社會」,與法國歷時115年、瑞典85年、英國47年、德國40年相較,日本僅歷時24年。推估台灣與韓國一樣,18年內就會進入高齡社會,由此可知,台灣也將面臨急速的高齡化,亞洲諸國對此也無可避免。再者,日本目前面臨的「如何迎接衰老或死亡」、「如何支援高齡者」等諸多問題,毫無疑問地台灣也將面臨。我想這將是全亞洲必須面對的課題。

  在「死亡」越來越不罕見的台灣,同樣生活在亞洲的我們,學習關於死亡的議題,不僅對我們今後的人生有所助益,對於思考社會走向及支持社會朝向更好的方向發展,也必定大有裨益。衷心希望這本書能透過這些議題,成為大家的幫助。

  我的大學母校醫學院,也曾有不少來自台灣的留學生。他們是我的朋友,在將來同樣以醫療為使命的我們,是好朋友,也是相互切磋競爭的好對手。現在雖然各自踏上不同的人生道路,但友情長存我們心中,不曾改變。

  最後,我衷心期盼我的朋友、也是日本人的朋友──台灣的各位讀者,能朝向更美好的人生邁進。

  謝謝你們讀到這裡,也請期待這本書的內容。

  大津秀一




其 他 著 作
1. 諮商理論、技術與實務(第四版)
2. 輔導手札:一位助人者的心靈向度
3. 全人教育面面觀-理念與思維
4. 生命教育之理論與實踐
5. (二手書) 心理疾患臨床手冊
6. 壓力管理 (第二版)
7. 諮商理論、技術與實務
8. 團體動力學(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