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居紐約。在紐約時報擔任編輯與作者長達七年,書寫範圍從地方的到國家政治,涵蓋下東城次文化區的所有事物。在此之前,她曾於MTV、Sassy、紐約雜誌、Spin等刊物發表作品,這段期間她以合著的《Don’t Drink the Brown Water》一書贏得美國作曲家、作家與出版商協會頒發的「Deems Taylor」獎項,這本著作內容描述引起1999年「胡士托音樂風波」的緣由,這本著作也同時被評選入圍DaCapo的「2000年最佳音樂著作」。2009年莫琳.卡拉漢榮獲紐約時報提名「普立茲新聞獎」。
繼1984年瑪丹娜出道,終於二十六年後,一個搖滾女神名叫Lady GaGa取代她了。瑪丹娜與我同歲,Lady卡卡生日比我晚三天,與我同一個星座;但我不得不偏心 Lady GaGa。她與叛逆的瑪丹娜不同,不論誰訪問她,她的回答總是一個制式答案,我本是怪胎,與社會格格不入,我只是一個想尋找同伴的迷失靈魂。
這下糟了。今晚是女神卡卡(Lady Gaga)即將舉行的世界巡迴演唱會首場演出,這場盛會肯定是頭條新聞,但價值高達一百五十萬美元的全套服裝、道具及舞台裝置此刻卻不見蹤影,還卡在三十七哩外的一個小鎮上。舉行演唱會的「曼徹斯特夜報體育館」(the Manchester Evening News Arena)堪稱全英最大,,可容納二萬一千名觀眾,每年在這裡出入的人潮,遠高於世界上其他場館。演唱會的門票已全數售磬,但女神卡卡被現場的混亂及排演不足搞得心煩意亂,索性脫口問:是否有可能取消演唱會?儘管她痛恨此一念頭。她不僅只想呈現一場流行音樂秀,還要表演精心製作的五幕搖滾歌劇,她預定更換大約二十套服裝,還有煙火秀,現場會有一台油壓式升降機,將她升高至離觀眾席上約二十呎高的半空中。在失蹤道具清單中,有一座會噴血的巨型石頭噴泉,頂部刻了一個天使,搭配華美破舊的舞台背景影像,宛如喬治.梅里耶(Georges Melies)在一九○二年拍攝的黑白電影《月球之旅》(A Trip to the Moon)。
據聞,曼徹斯特向來以製造全球最棒的樂團聞名:歡樂分隊(Joy Division)、吵鬧公雞(Buzzcocks)、史密斯(the Smiths)、石玫瑰(the Stone roses)和綠洲(Oasis)。這座痛苦寧靜城市所孕育出的狂妄自大和唯我論,引人側目。猶如波斯頓紅襪隊或加拿大,曼徹斯特永遠都屈居老二,不論城市規模或發展都趕不上倫敦,說來有點傷感,但它始終不放棄與倫敦競爭。這種心情,史密斯樂團的主唱莫里西(Jim Morrissey)在〈每天都像星期日〉(Everyday Is like Sunday)這首歌中有最生動的描寫:「這是一座他們忘記關閉的海濱城鎮/世界末日來了,世界末日來了,世界末日來了。」
上面這段話解釋了這位從小在紐約上西城上流社會長大,音樂偶像包括了比利.喬(Billy Joel)、街頭頑童合唱團(New Kids on the Block)和小甜甜布蘭妮(Britney Spears),直到兩年前還將「美國服飾」(American Apparel)視為前衛流行品牌,現在還非常年輕的女人為何會如此魅力無窮。看看她在曼徹斯特的歐洲巡迴開幕演唱會上的表現就知道了,我們一方面看到了一個是矢志成為下一個費歐娜.艾波(Fiona Apple),當個言之有物、感性的詞曲創作歌手,但卻也同時看到了另一個是舞台上炫麗奪目、狂野奔放的藝術表演怪胎,二者結合得天衣無縫,無可挑剔。
舞台前方有塊白色帷幕在翻滾著,正當觀眾瀕臨抓狂邊緣,現場燈光突然暗了下來,觀眾立即陷入瘋狂(歷來所有偉大的樂團都會玩這一招,在觀眾決定永遠棄他們而去之前,試探橡皮筋能繃得多緊)。 一個藍色柵欄投射在帷幕上,一團泡泡自左方浮現並移向觀眾,接著飄浮旋轉,最後組成卡卡的英文名字圖案。此時,右方的計時器螢幕開始快速倒數,倒數至零時帷幕掉落,卡卡現身站在左邊階梯的最上方,她身旁一側是仿造的霓虹燈廣告招牌,上頭除了寫著「酒」和「金牙」外,還有她自創的弔詭品牌「性感的醜陋」(Sexy Ugly)。左側方還有一具工地鷹架,上頭有一句用色大燈泡拼成的文字:「你他媽的做了啥好事」(WHAT THe FuCK HAVe You DoNe)。她開場演唱的第一首歌是〈在黑暗中漫舞〉(Dance in the Dark),不過由於現場觀眾尖叫聲震耳欲聾,前一分鐘幾乎都聽不到她的歌聲。
在這場演唱會和稍後在都柏林的演唱會上,卡卡所提及的人事物,不論是已公開或尚不為人知,包括了:《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已故鬼才服裝設計師亞歷山大.麥昆(Alexander McQueen)二○○六年的時尚發表會,在那一場時尚秀裡,名模凱特.摩絲(Kate Moss)以鬼魅式的3D立體影像出現,另外還有麥昆綑綁一名模特兒的著名畫面,該名模特兒臉上塗成白色,雙眼下方畫了兩道紅漆,嘴巴塞著黑絲帶,與滿臉的白形成強烈對比;百老匯音樂劇《吉屋出租》(Rent);在MTV音樂錄影帶頒獎典禮上,於頒獎間隙所播放的俏皮藝術電影片段;艾爾頓.強(Elton John)與比利.喬;羅勃.雷納(Rob Reiner)一九八四年執導的經典搖滾惡搞電影《搖滾萬萬歲》(This Is Spinal Tap);時尚界嘲諷電影《G型教主》(Bruno)和《名模大間諜》(Zoolander);太陽馬戲團(Cirque du Soleil);日本一九五○年代恐怖片;前衛藝術家翠西.艾敏(Tracey Emin)和達米安.赫斯特(Damien Hirst;);居住在紐約市中心的已故德國爭議音樂家克勞斯.諾米(Klaus Nomi),以及他住在倫敦的同類、表演藝術家黎.鮑利(Leigh Bowery),還有紐約前衛電音龐克(electroclash)樂團「費雪與史普樂」(Fischerspooner)、大衛.鮑伊(David Bowie)和佛雷迪.莫裘利(Freddie Mercury);電影《衝鋒飛車隊第三集》(Mad Max Beyond Thunderdome)中的蒂娜.透納(Tina Turner);希薇亞.普拉斯(Sylvia Plath)的詩作<死亡公司>(Death & Co.);瑪莉蓮.曼森(Marilyn Manson);沃爾特.希爾斯(Walter Hills)一九七九年拍攝的經典電影《殺神輓歌》(The Warriors);葛瑞絲.瓊斯(Grace Jones);八○年代新浪潮搖滾樂團「失蹤人口」(Missing Persons)的戴爾.波奇歐(Dale Bozzio);愛爾蘭舞曲天后蘿西.墨菲(Roisin Murphy);九○年代中後期的銳舞風潮以及全部的同志文化、過去三十年的主流文化和次文化;電視影集《飛天修女》(The Flying Nun)中的莎莉.菲爾德(Sally Field);電影《金剛》(King Kong)裡的費芮(Fay Wray);攝影師安東.柯賓(Anton Corbijn)所拍攝的經典搖滾黑白照片;文.溫德斯(Wim Wenders)執導的電影《慾望之翼》(Wings of Desire),當然,還有瑪丹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