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字裡藏醫:92個漢字教你中醫養生祕訣

字裡藏醫:92個漢字教你中醫養生祕訣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158469
徐文兵
野人
2011年7月07日
100.00  元
HK$ 85  







叢書系列:野人家
規格:平裝 / 240頁 / 15*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野人家


醫療保健 > 中醫 > 總論















2007年出版至今,仍高踞卓越網暢銷榜冠軍
兩百多則讀者書評,好評四顆星!

  想減重卻老是失敗?
  先釐清自己是「肥」還是「胖」,自然事半功倍!
  一感冒就總是咳個不停、甚至久咳不癒?
  先搞清楚是「咳」還是「嗽」的問題,才能真正對症下藥!

  作者提出,咳是「肺氣不清」,嗽是「脾濕痰動」,也就是說,咳屬呼吸系統的問題,嗽則屬消化系統的問題。兩者雖有密切關聯,但診斷時還是要明確區分,才能針對病灶調理。

  自小在父母的引導下,作者遍讀中醫典籍與各類藏書,遂在中醫與國學涵養上有了十分深刻的累積,因此體會出若要研究中醫、發皇古意,就必須先從最根本的漢字入手。全書以「字」為線索,旁徵博引,透過字義的解釋,說明實際的中醫養生之道,行文深入淺出,輕鬆易讀,絕對能讓你大長見識。不論是想要藉由中醫調理養生或是欲了解漢字文字學的讀者,都是不可多得的一本絕妙好書!

作者簡介

徐文兵

  徐小周,字文兵,厚樸中醫學堂堂主、北京御源堂、平心堂中醫門診部身心醫學專家。1966年出生於山西大同,自幼隨母親學習中醫,並在父親的影響下,閱讀大量古籍,培養出良好的國學基底。1984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中醫學院(後改制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系,在學期間不只學業成績極佳,曾獲中醫系醫史知識競賽第一名,亦活躍於各類學生活動,是徵文比賽及演講比賽的常勝軍。

  畢業後,留在大學的附屬醫院工作時,能力備受肯定,且已流露出對現行中醫教育和醫療模式的疑惑,尤其憂慮中醫發展的逐漸西化,矢志恢復中醫傳統。1997年公派赴美講學,在翻譯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到要讀懂中醫典籍、透徹地了解中醫,就必須從國學漢字下手。

  回國後辭去醫院的工作,創辦北京厚樸中醫學堂,全心從事傳統中醫理論的研究和教學,並以英文主講《中醫學基礎》、《中醫診斷》、《中藥》、《方劑》、《針灸學》、《食療》等課程。歷經十多年的努力,現在學生遍布全世界,且治療的患者上至外國元首,下至平民百姓,持續致力於中醫推廣工作。



第一輯 從健康談起
健康/中國人的健康理念源於中醫的氣血理論,也就是氣足有力為「健」,經絡通暢順達為「康」。
腠理/「腠」是肉眼不可見的表皮間隙,「理」是肉眼可見的表皮紋路。
皮膚/「皮」是表皮,「膚」是皮下覆蓋的組織,即介於皮肉之間的組織。
肌肉/「肌」是繃緊、剛硬、出力的肉,「肉」是鬆弛、放鬆、柔軟的肌。
膏肓/膏戶就是骨髓。「肓」的質地柔軟,在皮下相對較淺。「膏」的質地相對堅硬,位置較深。
脂肪/「脂」是固體的油。「肪」是肥厚、成塊的硬脂。
饑餓/「饑」是吃食不足、不夠的意思。「餓」字從我,描述的是一種主觀感覺,也就是想進食的欲望。
乾渴/「乾」描述客觀狀態,指人體內缺乏津液。「渴」表示主觀願望,是想喝水的感覺。
消化/「消」表示的是量變,同一種物質的量減。「化」的意思就是轉化,是質的變化,新的物質的化生。

第二輯 從性命談起
性命/「命」是口令,是天造地化,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性」是心生,即活著的心,包括情緒、情感、意識、思想、智慧、記憶等等。
精神/「精」是有形的物質,是化生氣和神的基礎。來自父母的「精」在結合的一瞬間,就誕生了新的生命「神」。
魂魄/控制無形的能量、資訊、思想、意識、情緒、情感、智慧的神叫做「魂」;控制有形的身體,影響人的知覺、饑渴、需要、冷暖、排泄等諸多本能的神叫做「魄」。
思想/「思」是自思,也就是考慮自己的事。「想」是相思、他願,也就是考慮自身以外的事情。
意志/「意」和「志」都是「憶」的結果。「憶」就是思考,憶的結果是「意」,被保存的記憶是「志」。
安定/「安」有保全、穩定、靜謐的意思。「定」是相對靜止、不變不動的意思。
寧靜/「寧」從□從心從皿從丁,組合起來表述了一種安居、足食、子歸、心安的狀態。
驚悸/「驚」是指人的心神受到突然刺激、襲擾以後出現的張惶失措的狀態。「悸」是能感覺到自己快速的心跳的意思。「悸」大多由「驚」而起,嚴重到能感覺到自己的心跳,甚至失魂落魄的狀態。
怔忡/「怔」是停頓的意思。「忡」是突然啟動、加快的意思。「怔忡」兩字連用,是心跳忽快忽慢、忽起忽落的意思。
焦慮/「焦」是火燒火燎般的急躁。「慮」是企盼、期待將來發生的事情。「焦慮」是急切地企盼將來發生的事情。
煩躁/「煩」是發熱、頭疼的意思。「躁」是手足亂動,不得寧靜的意思。
悲哀/「悲」是心情、心意因違逆、分離、決裂而痛苦。「哀」是因為心願不能實現滿足而痛苦。
愧疚/「愧」是心中有鬼,內心有負面、陰暗的精神、情感、情緒。「疚」是心病日久以後產生的自責和罪惡感。
疑惑/「疑」是不信,確切地說是相信其相反的那一面。「惑」是一種不確定的心態,面對多種選擇而不知所措、猶豫不定。
憂愁/「憂」是擔心、恐懼將來要發生的事。「愁」是一種無能為力、無可奈何的心態。
怨恨/「怨」是在所願不得、所欲不遂以後出現的失望、不滿的情緒。「恨」是遭受別人侵犯、傷害以後出現的想報復、反擊的心理情緒。
疼痛/「疼」是急性發作的、持續時間短的、淺表的、有灼燒感的、開放發散的、尖銳刺激的疼痛。「痛」是慢性的、長久持續的、深入的、冷凝的、憋脹的、鈍挫的疼痛。
癲狂/「癲」指病入頭腦、行為、語言、思想顛倒、錯亂。「狂」從犬從王,是喪失人性、稱王稱霸之意。癲是陰症,陰寒內盛或者陰血不足,都可以導致癲疾發作。狂是陽症,陽氣亢進和陽氣不足,都可以導致發狂。

第三輯 從疾病談起
疾病/「疾」從矢,指人中箭,本意是急性病。「病」是加重的疾,或者是合併的疾,即病是急性轉為慢性的疾病,或者是深部的、不容易治療的疾病。
創傷/「創」指金屬利刃導致的損害,程度深達肌肉。「傷」在表皮,一般可以不用治療。
瘡瘍/傷在皮膚,出現感染後,傷口比較淺,感染比較薄,稱為「瘍」。「創」在肌肉深處,感染以後脈血瘀積較深,同時伴有紅腫熱痛,稱為「瘡」。
癰疽/「癰」是皮下、肌肉組織間氣血、膿液匯聚,形成的腫脹隆起。「疽」是癰的演變、惡化、深入,由體表皮膚、肌肉發展到筋膜、骨髓,由六臟漸至五臟。
咳嗽/「咳」是肺氣上逆,「嗽」是食氣上逆。「咳」屬於呼吸系統的問題,「嗽」屬於消化系統的問題。
哮喘/「哮」是由於呼氣受阻、擠壓,產生的高頻、尖銳的聲音。「喘」是吸氣節奏加快。
肥胖/「肥,多肉也。」形容肌肉豐滿,體型大,皮革充盈,並非指脂肪多。「胖,半體肉也。」本意是古代祭祀時奉獻的半扇肉,後引申為寬大。
癥瘕/「瘕」指邪氣剛剛開始聚集,時聚時散,游走不定的狀態。「癥」含有有徵可循的意思,也就是弄假成真,由瘕而癥。「癥瘕」描述的是疾病從無形的邪氣發展到有形的積聚,並即將質變成癌的階段。
積聚/「積」是陰寒的能量凝結而成的深入臟的腫瘤結塊,固定不移,痛有定處。「聚」是陽熱的能量凝聚而成的無形邪氣,時聚時散,發有休止,痛無定處。
疥癬/「疥」像鑽入人體的寄生蟲之形,現代醫學稱之為疥蟲。「癬」直接由苔蘚變化而來,喻指由真菌感染,導致的接觸性傳染病。
痞滿/「痞」形容上下隔絕不通,出現的陰精不化,陽氣不升,或陽氣上亢,陰寒下凝的否的狀態。
眩暈/「眩」的本意是眼前發黑,視物不清。「暈」的本意是太陽、月亮周圍的光環,後來泛指環繞運動、波動,作為自我感覺的症狀而言,就是起伏不定、旋轉。

第四輯 從膾炙談起
膾炙/「膾」是生肉的意思,有的肉比較鮮嫩,適合生吃,但好吃難消化,所以切得愈細愈好。「炙」是肉在火上烤的意思,趁熱吃的話,味道鮮美,也好消化。
膏粱/「膏」是指白色的固體和半固體的動物油脂、肥肉。「粱」是精米、細糧。膏粱厚味吃多了,會生富貴病。
糟糠/「糟」是陳年的糧食。「糠」是糧食剩下的外殼或者表皮。無論膏粱還是糟糠,都是飲食偏頗,時間久了,就會以食物的偏性影響人體的平衡,導致疾病。
毒藥/「毒」的本意是偏,特指藥物的本性、特性、偏性,與「藥」是同意詞。
性味/「性」是指藥物的寒熱性質,或使人熱,或使人冷。「味」也是以人為本的主觀指標,同樣把紛繁複雜的藥物、食物變得簡單明瞭。
歸經/「歸」指歸屬,指藥物作用的歸屬。「經」指人體的臟腑經絡。「歸經」指對藥物作用的定位。
炮炙/「炮」是把食物包裹起來放到火裡烤。「炙」是把肉放在火上,利用火燄頂端直接接觸食物,並且利用其輻射和上炙的熱氣炙烤。



推薦序1

十年磨一劍,厚積薄發的成果

  中醫的傳承離不開明師的指點和學生的苦修。子曰:「人而無恆,不可以為巫醫。」徐文兵大夫的「中醫啟蒙」系列叢書,凝聚了他數十年追隨名醫名家學習,苦心造詣的實踐體會的心血。不能說大器晚成,也可謂厚積薄發。作為他的老校長,我由衷地為他感到自豪和高興。

  徐文兵大夫受母親魏天梅影響,自幼就對中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在其母親指導下,按照中醫傳統的教育方法,從童蒙時就背誦《藥性歌括》、《湯頭歌訣》、《瀕湖脈學》。同時在父親徐恪先生的影響下,閱讀了大量藏書,培養出良好的寫作習慣和能力。

  一九八四年,文兵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北京中醫學院中醫系,據負責招生錄取的老師說,志願表上從第一志願的重點大學到第三志願的大專他填的都是中醫。次年,文兵的妹妹文波也考進來,兄妹同校,傳為佳話。在校學習期間,文兵不僅痴迷學業,還利用閒暇跟隨日後成為他師父的裴永清老師伺診抄方,而且積極參與、組織院系學生活動,才華橫溢,嶄露頭角。一九八六年獲得北京中醫學院首屆任應秋獎學金;在《中國青年報》徵文比賽中獲得一等獎、中醫系醫史知識競賽中獲得第一名,並在學院組織的演講比賽中獲獎。

  一九九○年大學畢業,文兵留校,並先後在大學附屬東直門醫院門診辦、院辦工作。一九九二年被醫院選派,參加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的管理幹部英語進修班,結業後回醫院籌建和管理醫院的外賓門診。一九九五年被調到大學校長辦公室工作。他少年老成、處事細心周到,滿腔熱忱、矢志恢復中醫傳統,使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一九九六年秋,文兵隨我去參加全國中醫院校校長會議。在南下的列車上,我曾與他促膝長談,試言其志。文兵流露出對現行中醫教育和醫療模式的疑惑,對中醫發展逐漸西化、異化的憂慮,以及對行政管理工作的厭倦,堅定地表示寧願放棄行政升遷機會,也要從事中醫專業,試圖在涉外中醫醫療、教學上闖出一條新路來。余愛其才,嘉其志,一九九七年力主選派他赴美講學。

  文兵果然不失其言,在美期間先後順利考取了全美針灸師和中醫師資格,還受到美國針灸協會的嘉獎,被密蘇里州堪薩斯市授予榮譽市民稱號。一九九八年回國後,他毅然辭去公職,創辦了北京厚樸中醫學堂,開始了他企圖恢復傳統中醫教育、醫療模式的追夢之旅。

  經過將近十年的含辛茹苦、孜孜以求,現在他的學生遍布世界各地,可謂桃李滿天下。他潛心研究身心疾病,頗有心得建樹,治療的患者上至外國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對他的事蹟都有報導,影響日漸深遠。今年他的「中醫啟蒙」系列叢書和英文版中醫教材即將出版,這正是他十年磨一劍,厚積薄發的結果。

  觀夫古今,匹夫莽漢,有勇無謀,敗事有餘。書生犬儒,空談誤國,成事者少。中華民族的復興,中醫事業的振興,需要有理想、有抱負的人,更需要能夠身體力行,為實踐理想而放棄虛名浮利,刻苦鑽研、開拓創新的人。我也希望熱愛中醫藥事業的人透過閱讀「中醫啟蒙」系列,能有所啟迪。

龍致賢
(本文作者為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副主席兼祕書長、前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

推薦序2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過程的體現

  我與徐文兵先生一見如故。剛認識時,他就是副教授,但大家都不按世俗常情,只稱他「徐大夫」。相處日久,我才看見「徐大夫」這個「官稱」後面藏的東西:一個是淡泊名利,謙虛好學,一個是堅持實踐,不離臨床。

  體味古今名中醫的成才之路,不外乎兩條,即讀書與看病,只不過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而是更高、更深。讀書不僅是通曉古文,精讀熟背經典,更要字斟句酌,反覆領悟其中的思維方法、內在聯繫;看病不僅是望、聞、問、切,辨證處方,更要在看病中再習經典,反覆加深理解。

  徐大夫的這一部小書,正是他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過程的體現。這種一文必求其確,一意必析其微的精神,使他在學習、思考、實踐中一層層深悟中醫之道,一步步攀上中醫科學之峰。

  我聽過徐大夫講中醫,不僅邏輯嚴密、層次清晰,而且深入淺出、剖析分明。他的講座沒有不倫不類的摻雜,沒有似是而非的敷衍。記得有一次為二十多個國家駐華使館的友人講什麼是中醫,其風趣生動的語言和儒雅的翩翩風度,給與會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令他們對中醫刮目相看,十分折服。出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共同愛好,我們常在一起說文談詩,徐大夫思維敏捷,我多能從他的談話中受到啟發。一次談到中文音韻的陰陽平仄,思及古人造字,除了賦其形,還要定其音,平聲屬陽,激越高亢,多用於外向表象之事物,仄聲則反之。徐大夫竟由此聯想到諸多中醫用語,依此解釋「疼」與「痛」,頗有新意。「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中醫事業後繼乏人,已成難挽之定局。似徐大夫這樣,雖已過不惑之年,在中醫隊伍中尚屬青壯,這其中有造詣者,更是鳳毛麟角。希望此書的出版,能激勵更多的中醫後繼者,多學多思,弘揚岐黃醫術,重振中醫雄風。是為序。

張曉彤
(本文作者為北京崔月犁傳統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平心堂中醫門診部主任)

自序

  我是在把中醫的術語翻譯成英文的時候,發現自己不識字的。

  比如「疼痛」,簡單翻譯成pain就行了。那麼單拿出「疼」或「痛」,又該如何翻譯呢?畢竟在古文中,這兩個字經常單獨出現!疼和痛有什麼區別?只好去查字典、翻古書、學訓詁,到頭來反而搞得一頭霧水,敢情有的古人好讀書不求甚解,有的耍起了太極,搞什麼互訓,疼者痛也,痛者疼也!翻譯中碰到類似的詞彙還有很多,不勝枚舉。

  在翻譯中碰到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很多中醫的詞彙、概念找不到恰當的英文對應。比如說「氣」字,現在都譯成energy。可是外國人把石油、能源叫做energy,而中醫把汽油燃燒時的狀態,放射出的光、熱、動力叫做「氣」,這根本就是兩個概念。

  再比如說「神」,英文教科書都翻譯成mind。確切地說,mind是中醫「意」的意思,翻譯成思想也不為過。「意」是出生以後後天形成的,跟與生俱來、終生不變的「神」有著本質的不同。把「神」翻譯成spirit、soul可能更合適一些,但也只能是勉強接近,因為中文的「神」還有天神、造物主的意思,翻譯成god更合適。中國哲學講天人合一,也就是天神、人神本為一體,所以用一個宇表述,「人神」也就可以翻譯成mini god。更不用說「魂魄」這些詞,就更無法翻譯了,只能讓外國人作為外來語去接受、去學習。

  更有代表性的是「五臟六腑」的翻譯,簡直就是雞同鴨講。中醫臟象學說講的六臟六腑,指的是活體在心神控制指揮下的系統功能狀態,但外國人理解的是解剖死屍後肉眼可見的局部形體。不把這個問題說清楚,把臟腑名稱對應翻譯過去,只能出笑話。如看不見摸不著的「三焦」怎麼翻譯?

  很多中國人整天叫嚷讓中域的一切和外域接軌。唯獨中醫是個例外,只能讓外國人來和中國古人接軌,而不是我們歪曲古意,削足適履,委曲求全去逢迎別人。這樣做喪失了人格,替祖宗丟人,也就喪失了中醫的精髓。

  造成這種歪批胡翻的根源,也是我們自己對古文的不識、不解。身為中國人,對很多漢字認得、寫得、讀得,可是深究其意,卻發現自己根本不識得。

  腧穴中腎經的原穴叫做「太溪」,我一直搞不明白什麼叫「—條大的小河」,後來查閱繁體字的古書,才知道溪是「谿」的簡化字,而「谿」是山谷的意思,比谷略淺窄。《素問》上說「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谿」,說的是在肌肉附近的地方氣象。合谷穴肌肉豐厚隆盛,故曰「谷」。太谿在腳踝內側,肌肉淺薄,故名「谿」。再如,中醫的「醫」,形象地描述了患者中箭以後,用酒消毒、麻醉,用鑷子、剪子手術的搶救過程。而「毉」字則明確指出只有巫才有資格做醫生。

  漢字並不是死文字,幾千年來也在發展變化,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其根本就是漢字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喪失了這個特性,漢字也就失去了魂魄,中國人也就不會再有天賦的形象和抽象思維。比如今天人們常說「我很窮」,其實他的意思是「我沒錢」,「我很貧」。在古代「窮」是走投無路的意思,比如「山窮水盡」、「窮途末路」。當現代人把「窮」當「貧」並習以為常,閱讀古文就開始鬧笑話,以自己淺薄粗鄙的思想去揣測古人。古人云「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成語有「人窮志短」。有人就把「窮」翻譯或理解成沒錢。再說「貧」字,本是沒有財貨的意思,可是北京人把愛說話、話多的人叫做「貧嘴」。一多一少為何扯在了一起?根源在於「貧」、「賤」兩個字經常連用,慢慢地人們就把賤與貧劃上等號。貧嘴的意思就是賤嘴,白給的,不尊貴。比如「捨」和「得」本來是反義詞,現在人說捨得、不捨得,結果是把反義詞「捨」、「得」合併,成了「捨」的意思。類似的還有「輔佐」。「輔」是支持,「佐」是反對,為人臣既要逢迎,也要諍諫。可是現在反義詞「輔」、「佐」完全變成了支持,慢慢的人們把「佐」也當成了支持。平常人們烹調用佐料,意思就是與食物性味相反的調料。
一百個成年人裡面有九十個知道中國的英文是China,還有很大一部分人知道china是瓷器的意思。但是有九十個不知道中國為什麼叫「中」,不知道「華」是什麼意思。我做過很多調查,比率基本如此。

  作為中醫大夫,我的工作是恢復、喚醒人的自癒能力。作為中醫老師,我的任務是對外輸出我們的思想和價值觀,對內恢復和喚醒國人的自信和自尊。

  中醫學是中國古人的智慧結晶,其傳承於世,主要靠師徒間的耳提面命、口傳心授。其次,靠形諸文字的經典著作。後輩晚輩若無福緣得到明師的點撥而悟道,那就只能靠讀書來學習、理解、掌握古人的思想。

  本來就有詞不達意一說,以語言文字表達的思想,本身就有很多問題,因為意在言外的東西很多。且不說古人的書簡、文章在傳抄過程中出現錯訛、散佚、顛倒,單是文字本身隨著時間、地域的變化產生演變,就會導致古今字義、詞義很多明顯的不同。這就使我們透過讀書來掌握古人精神智慧變得很艱難。

  艱難也沒辦法,翻譯英文,那就偷懶不得,確確實實地要求落實詞義,只能從識字、明義、會意、悟道幾個基本步驟去愚公移山。笨人用笨辦法。我基本上是從與中醫有關的似是而非的同義詞和近義詞入手,辨析字義、詞義。我不喜歡腐儒的尋章摘句,羅列資料,毫無主見的訓詁方法,而是為了臨床教學實用,獨立思考、辨析,選擇我認為對的解釋。

  去年,我的專欄題為《咬文嚼字》,在《中國醫藥報》連載。這要感謝金亮小師妹溫柔的督促,使我這個天性懶散的人一週交一次作業,一年下來,集腋成裘,竟有五十篇。由思考落實到文字的過程,又使我靈感突現,明白了很多字的含意。在報紙上發表,限於篇幅,未能盡意。今年我又修改、潤色、翻譯,增加了篇幅,使得文章更通俗易懂。感謝王倩引見了立品圖書,同氣相求,也就有了此書的出版。

  中醫啟蒙由認識漢字開始,中華文明的復興從振興中醫開始。信此言不為過,願就教於有道者!

徐文兵
丁亥年夏至日於北京龍頭公寓





  買了黃帝內經好久,沒辦法讀進去。經同事介紹,在網上看了徐文兵大夫講的黃帝內經,才知道裡面的智慧,就很佩服他。所以在卓越上搜他的書,發現了這本。拿來一看,裡面蘊藏了好多知識,同時對照黃帝內經看,真是感觸良多!推薦!──牛牛

  喜歡徐大夫,是從他和梁冬的國學堂開始的,比起中里巴人、張悟本、曲黎敏而言,感覺徐大夫的課更能讓人接受,推薦一下。──zhanghu

  真正看到內容時,發現真是不錯,作者以「字」為線索,依據中醫傳統經典的思想,以通俗的語言介紹了許多實際的中醫、養生知識,令人大長見識……這不是一本學術性的著作,而是非常大眾化的通俗讀物。比之《思考中醫》、《走近中醫》這種專業性的書,此書風格相似,但內容是實用、大眾化的。──sammy3m

  重新認識漢字、了解中醫,有很多驚喜!──cyy0511

  很好的一本書,內容通俗易懂,簡單平實的話語卻道出了大道理!──ayao6653

  既有文字學的意趣,又有中醫學的功底,好!個人買了兩本,並準備向好友推薦。──sej1989

  買了好長時間了,一直忘了上來寫評論。非常好,已經看過好幾遍了,可以經常拿出來翻翻的書。──木本植物

  古代漢語的一個字就是現在的一個詞的意思。因此有必要明白現在我們常說的醫學詞語與古代是不是同一個意思。書中對每個字的解釋都引經據典,看了很長見識。同時被作者知識之淵博所折服。在每篇的最後還結合現代「很時尚」的一些醫學現象,談了作者的觀點。有一定的養生指導意義。對糾正人們的健康謬誤很有幫助。──孫真人

  的的確確是一本好書,讀來受益匪淺,不僅增長了中醫學的認識,還對中國文字有了深入的瞭解。──applegreen

  該書深入淺出的從中醫及現代生活中常見的一些漢字入手,引經據典,講解漢字並講解中醫的思想及其養生之道。該書也同時透露出道家的世界觀、人生觀。值得推薦。──劉兮

  徐文兵老師的這本小書,精煉,精彩,值得閱讀。──劉旭

  看過才知道自己算識字的文盲……──魔卡

  書的內容雖然通俗易懂,但值得你反覆讀。──路起

專家推薦

  徐大夫《字理藏醫》,結合文字與醫學,原始表末,釋名章義,選文定篇,敷理舉統;剖情析采,籠圈條貫,以相對概念,深入淺出,證實運虛,溯源究本,探賾索隱,故開張國學,宏揚中醫,鉤深致遠,令人欽敬,歎為觀止。

─賴貴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字裡藏醫》一書,由健康、性命、疾病及膾炙四方面的中醫術語談起,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詮釋中醫用詞。作者利用傳統文獻追索辭源,並透過中醫的方法、思維與實踐,辨析字義,解構詞義,有所本而無所執,頗具新意。全書寓醫理於文字,寄養生於語詞,實為臨床教學,醫理啟蒙之佳作。

─徐富昌(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臺大語文中心主任、中國文字學會理事)

  中醫典籍浩繁,大都以文言書寫,一般人讀起來吃力,就是醫學生研習也頗感艱深不易懂。尤其有關生理、病理著作更是以抽象的功能性來闡述,理解不易,常常事倍功半,讓人望之生畏。

  現在有了《字裡藏醫》一書,平鋪直述,讓人初讀、再讀、精讀、對中醫醫治及治療的方向,有更深層的認識,值得推薦一讀。希望後續能有更多這方面的書目出版,使人受益良多。

─朱樺(名中醫師)
詳細資料

叢書系列:野人家
規格:平裝 / 240頁 / 15*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特惠贈品

設計師限定款〈日日閱讀筆記本〉
贈送方式:

2012/06/13∼07/31凡選購「共和國全書系書展」參展書,滿499元即送「設計師限定款_日日閱讀筆記本」1本,購書滿899元再送「 設計師限定款_日日美好筆袋」1個,單筆訂單不累送,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注意事項:

單筆訂單同一贈品不累送

限量7500個,剩餘數量
寄送地區限制:

不限地區

設計師限定款〈 日日美好筆袋〉
贈送方式:

2012/06/13∼07/31凡選購「共和國全書系書展」參展書,滿499元即送「設計師限定款_日日閱讀筆記本」1本,購書滿899元再送「 設計師限定款_日日美好筆袋」1個,單筆訂單不累送,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注意事項:

單筆訂單同一贈品不累送

限量3000個,剩餘數量:
寄送地區限制:

不限地區

目錄

第一輯 從健康談起
健康/中國人的健康理念源於中醫的氣血理論,也就是氣足有力為「健」,經絡通暢順達為「康」。
腠理/「腠」是肉眼不可見的表皮間隙,「理」是肉眼可見的表皮紋路。
皮膚/「皮」是表皮,「膚」是皮下覆蓋的組織,即介於皮肉之間的組織。
肌肉/「肌」是繃緊、剛硬、出力的肉,「肉」是鬆弛、放鬆、柔軟的肌。
膏肓/膏戶就是骨髓。「肓」的質地柔軟,在皮下相對較淺。「膏」的質地相對堅硬,位置較深。
脂肪/「脂」是固體的油。「肪」是肥厚、成塊的硬脂。
饑餓/「饑」是吃食不足、不夠的意思。「餓」字從我,描述的是一種主觀感覺,也就是想進食的欲望。
乾渴/「乾」描述客觀狀態,指人體內缺乏津液。「渴」表示主觀願望,是想喝水的感覺。
消化/「消」表示的是量變,同一種物質的量減。「化」的意思就是轉化,是質的變化,新的物質的化生。

第二輯 從性命談起
性命/「命」是口令,是天造地化,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性」是心生,即活著的心,包括情緒、情感、意識、思想、智慧、記憶等等。
精神/「精」是有形的物質,是化生氣和神的基礎。來自父母的「精」在結合的一瞬間,就誕生了新的生命「神」。
魂魄/控制無形的能量、資訊、思想、意識、情緒、情感、智慧的神叫做「魂」;控制有形的身體,影響人的知覺、饑渴、需要、冷暖、排泄等諸多本能的神叫做「魄」。
思想/「思」是自思,也就是考慮自己的事。「想」是相思、他願,也就是考慮自身以外的事情。
意志/「意」和「志」都是「憶」的結果。「憶」就是思考,憶的結果是「意」,被保存的記憶是「志」。
安定/「安」有保全、穩定、靜謐的意思。「定」是相對靜止、不變不動的意思。
寧靜/「寧」從□從心從皿從丁,組合起來表述了一種安居、足食、子歸、心安的狀態。
驚悸/「驚」是指人的心神受到突然刺激、襲擾以後出現的張惶失措的狀態。「悸」是能感覺到自己快速的心跳的意思。「悸」大多由「驚」而起,嚴重到能感覺到自己的心跳,甚至失魂落魄的狀態。
怔忡/「怔」是停頓的意思。「忡」是突然啟動、加快的意思。「怔忡」兩字連用,是心跳忽快忽慢、忽起忽落的意思。
焦慮/「焦」是火燒火燎般的急躁。「慮」是企盼、期待將來發生的事情。「焦慮」是急切地企盼將來發生的事情。
煩躁/「煩」是發熱、頭疼的意思。「躁」是手足亂動,不得寧靜的意思。
悲哀/「悲」是心情、心意因違逆、分離、決裂而痛苦。「哀」是因為心願不能實現滿足而痛苦。
愧疚/「愧」是心中有鬼,內心有負面、陰暗的精神、情感、情緒。「疚」是心病日久以後產生的自責和罪惡感。
疑惑/「疑」是不信,確切地說是相信其相反的那一面。「惑」是一種不確定的心態,面對多種選擇而不知所措、猶豫不定。
憂愁/「憂」是擔心、恐懼將來要發生的事。「愁」是一種無能為力、無可奈何的心態。
怨恨/「怨」是在所願不得、所欲不遂以後出現的失望、不滿的情緒。「恨」是遭受別人侵犯、傷害以後出現的想報復、反擊的心理情緒。
疼痛/「疼」是急性發作的、持續時間短的、淺表的、有灼燒感的、開放發散的、尖銳刺激的疼痛。「痛」是慢性的、長久持續的、深入的、冷凝的、憋脹的、鈍挫的疼痛。
癲狂/「癲」指病入頭腦、行為、語言、思想顛倒、錯亂。「狂」從犬從王,是喪失人性、稱王稱霸之意。癲是陰症,陰寒內盛或者陰血不足,都可以導致癲疾發作。狂是陽症,陽氣亢進和陽氣不足,都可以導致發狂。

第三輯 從疾病談起
疾病/「疾」從矢,指人中箭,本意是急性病。「病」是加重的疾,或者是合併的疾,即病是急性轉為慢性的疾病,或者是深部的、不容易治療的疾病。
創傷/「創」指金屬利刃導致的損害,程度深達肌肉。「傷」在表皮,一般可以不用治療。
瘡瘍/傷在皮膚,出現感染後,傷口比較淺,感染比較薄,稱為「瘍」。「創」在肌肉深處,感染以後脈血瘀積較深,同時伴有紅腫熱痛,稱為「瘡」。
癰疽/「癰」是皮下、肌肉組織間氣血、膿液匯聚,形成的腫脹隆起。「疽」是癰的演變、惡化、深入,由體表皮膚、肌肉發展到筋膜、骨髓,由六臟漸至五臟。
咳嗽/「咳」是肺氣上逆,「嗽」是食氣上逆。「咳」屬於呼吸系統的問題,「嗽」屬於消化系統的問題。
哮喘/「哮」是由於呼氣受阻、擠壓,產生的高頻、尖銳的聲音。「喘」是吸氣節奏加快。
肥胖/「肥,多肉也。」形容肌肉豐滿,體型大,皮革充盈,並非指脂肪多。「胖,半體肉也。」本意是古代祭祀時奉獻的半扇肉,後引申為寬大。
癥瘕/「瘕」指邪氣剛剛開始聚集,時聚時散,游走不定的狀態。「癥」含有有徵可循的意思,也就是弄假成真,由瘕而癥。「癥瘕」描述的是疾病從無形的邪氣發展到有形的積聚,並即將質變成癌的階段。
積聚/「積」是陰寒的能量凝結而成的深入臟的腫瘤結塊,固定不移,痛有定處。「聚」是陽熱的能量凝聚而成的無形邪氣,時聚時散,發有休止,痛無定處。
疥癬/「疥」像鑽入人體的寄生蟲之形,現代醫學稱之為疥蟲。「癬」直接由苔蘚變化而來,喻指由真菌感染,導致的接觸性傳染病。
痞滿/「痞」形容上下隔絕不通,出現的陰精不化,陽氣不升,或陽氣上亢,陰寒下凝的否的狀態。
眩暈/「眩」的本意是眼前發黑,視物不清。「暈」的本意是太陽、月亮周圍的光環,後來泛指環繞運動、波動,作為自我感覺的症狀而言,就是起伏不定、旋轉。

第四輯 從膾炙談起
膾炙/「膾」是生肉的意思,有的肉比較鮮嫩,適合生吃,但好吃難消化,所以切得愈細愈好。「炙」是肉在火上烤的意思,趁熱吃的話,味道鮮美,也好消化。
膏粱/「膏」是指白色的固體和半固體的動物油脂、肥肉。「粱」是精米、細糧。膏粱厚味吃多了,會生富貴病。
糟糠/「糟」是陳年的糧食。「糠」是糧食剩下的外殼或者表皮。無論膏粱還是糟糠,都是飲食偏頗,時間久了,就會以食物的偏性影響人體的平衡,導致疾病。
毒藥/「毒」的本意是偏,特指藥物的本性、特性、偏性,與「藥」是同意詞。
性味/「性」是指藥物的寒熱性質,或使人熱,或使人冷。「味」也是以人為本的主觀指標,同樣把紛繁複雜的藥物、食物變得簡單明瞭。
歸經/「歸」指歸屬,指藥物作用的歸屬。「經」指人體的臟腑經絡。「歸經」指對藥物作用的定位。
炮炙/「炮」是把食物包裹起來放到火裡烤。「炙」是把肉放在火上,利用火燄頂端直接接觸食物,並且利用其輻射和上炙的熱氣炙烤。


推薦序1

十年磨一劍,厚積薄發的成果

  中醫的傳承離不開明師的指點和學生的苦修。子曰:「人而無恆,不可以為巫醫。」徐文兵大夫的「中醫啟蒙」系列叢書,凝聚了他數十年追隨名醫名家學習,苦心造詣的實踐體會的心血。不能說大器晚成,也可謂厚積薄發。作為他的老校長,我由衷地為他感到自豪和高興。

  徐文兵大夫受母親魏天梅影響,自幼就對中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在其母親指導下,按照中醫傳統的教育方法,從童蒙時就背誦《藥性歌括》、《湯頭歌訣》、《瀕湖脈學》。同時在父親徐恪先生的影響下,閱讀了大量藏書,培養出良好的寫作習慣和能力。

  一九八四年,文兵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北京中醫學院中醫系,據負責招生錄取的老師說,志願表上從第一志願的重點大學到第三志願的大專他填的都是中醫。次年,文兵的妹妹文波也考進來,兄妹同校,傳為佳話。在校學習期間,文兵不僅痴迷學業,還利用閒暇跟隨日後成為他師父的裴永清老師伺診抄方,而且積極參與、組織院系學生活動,才華橫溢,嶄露頭角。一九八六年獲得北京中醫學院首屆任應秋獎學金;在《中國青年報》徵文比賽中獲得一等獎、中醫系醫史知識競賽中獲得第一名,並在學院組織的演講比賽中獲獎。

  一九九○年大學畢業,文兵留校,並先後在大學附屬東直門醫院門診辦、院辦工作。一九九二年被醫院選派,參加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的管理幹部英語進修班,結業後回醫院籌建和管理醫院的外賓門診。一九九五年被調到大學校長辦公室工作。他少年老成、處事細心周到,滿腔熱忱、矢志恢復中醫傳統,使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一九九六年秋,文兵隨我去參加全國中醫院校校長會議。在南下的列車上,我曾與他促膝長談,試言其志。文兵流露出對現行中醫教育和醫療模式的疑惑,對中醫發展逐漸西化、異化的憂慮,以及對行政管理工作的厭倦,堅定地表示寧願放棄行政升遷機會,也要從事中醫專業,試圖在涉外中醫醫療、教學上闖出一條新路來。余愛其才,嘉其志,一九九七年力主選派他赴美講學。

  文兵果然不失其言,在美期間先後順利考取了全美針灸師和中醫師資格,還受到美國針灸協會的嘉獎,被密蘇里州堪薩斯市授予榮譽市民稱號。一九九八年回國後,他毅然辭去公職,創辦了北京厚樸中醫學堂,開始了他企圖恢復傳統中醫教育、醫療模式的追夢之旅。

  經過將近十年的含辛茹苦、孜孜以求,現在他的學生遍布世界各地,可謂桃李滿天下。他潛心研究身心疾病,頗有心得建樹,治療的患者上至外國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對他的事蹟都有報導,影響日漸深遠。今年他的「中醫啟蒙」系列叢書和英文版中醫教材即將出版,這正是他十年磨一劍,厚積薄發的結果。

  觀夫古今,匹夫莽漢,有勇無謀,敗事有餘。書生犬儒,空談誤國,成事者少。中華民族的復興,中醫事業的振興,需要有理想、有抱負的人,更需要能夠身體力行,為實踐理想而放棄虛名浮利,刻苦鑽研、開拓創新的人。我也希望熱愛中醫藥事業的人透過閱讀「中醫啟蒙」系列,能有所啟迪。

龍致賢
(本文作者為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副主席兼祕書長、前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

推薦序2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過程的體現

  我與徐文兵先生一見如故。剛認識時,他就是副教授,但大家都不按世俗常情,只稱他「徐大夫」。相處日久,我才看見「徐大夫」這個「官稱」後面藏的東西:一個是淡泊名利,謙虛好學,一個是堅持實踐,不離臨床。

  體味古今名中醫的成才之路,不外乎兩條,即讀書與看病,只不過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而是更高、更深。讀書不僅是通曉古文,精讀熟背經典,更要字斟句酌,反覆領悟其中的思維方法、內在聯繫;看病不僅是望、聞、問、切,辨證處方,更要在看病中再習經典,反覆加深理解。

  徐大夫的這一部小書,正是他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過程的體現。這種一文必求其確,一意必析其微的精神,使他在學習、思考、實踐中一層層深悟中醫之道,一步步攀上中醫科學之峰。

  我聽過徐大夫講中醫,不僅邏輯嚴密、層次清晰,而且深入淺出、剖析分明。他的講座沒有不倫不類的摻雜,沒有似是而非的敷衍。記得有一次為二十多個國家駐華使館的友人講什麼是中醫,其風趣生動的語言和儒雅的翩翩風度,給與會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令他們對中醫刮目相看,十分折服。出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共同愛好,我們常在一起說文談詩,徐大夫思維敏捷,我多能從他的談話中受到啟發。一次談到中文音韻的陰陽平仄,思及古人造字,除了賦其形,還要定其音,平聲屬陽,激越高亢,多用於外向表象之事物,仄聲則反之。徐大夫竟由此聯想到諸多中醫用語,依此解釋「疼」與「痛」,頗有新意。「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中醫事業後繼乏人,已成難挽之定局。似徐大夫這樣,雖已過不惑之年,在中醫隊伍中尚屬青壯,這其中有造詣者,更是鳳毛麟角。希望此書的出版,能激勵更多的中醫後繼者,多學多思,弘揚岐黃醫術,重振中醫雄風。是為序。

張曉彤
(本文作者為北京崔月犁傳統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平心堂中醫門診部主任)

自序

  我是在把中醫的術語翻譯成英文的時候,發現自己不識字的。

  比如「疼痛」,簡單翻譯成pain就行了。那麼單拿出「疼」或「痛」,又該如何翻譯呢?畢竟在古文中,這兩個字經常單獨出現!疼和痛有什麼區別?只好去查字典、翻古書、學訓詁,到頭來反而搞得一頭霧水,敢情有的古人好讀書不求甚解,有的耍起了太極,搞什麼互訓,疼者痛也,痛者疼也!翻譯中碰到類似的詞彙還有很多,不勝枚舉。

  在翻譯中碰到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很多中醫的詞彙、概念找不到恰當的英文對應。比如說「氣」字,現在都譯成energy。可是外國人把石油、能源叫做energy,而中醫把汽油燃燒時的狀態,放射出的光、熱、動力叫做「氣」,這根本就是兩個概念。

  再比如說「神」,英文教科書都翻譯成mind。確切地說,mind是中醫「意」的意思,翻譯成思想也不為過。「意」是出生以後後天形成的,跟與生俱來、終生不變的「神」有著本質的不同。把「神」翻譯成spirit、soul可能更合適一些,但也只能是勉強接近,因為中文的「神」還有天神、造物主的意思,翻譯成god更合適。中國哲學講天人合一,也就是天神、人神本為一體,所以用一個宇表述,「人神」也就可以翻譯成mini god。更不用說「魂魄」這些詞,就更無法翻譯了,只能讓外國人作為外來語去接受、去學習。

  更有代表性的是「五臟六腑」的翻譯,簡直就是雞同鴨講。中醫臟象學說講的六臟六腑,指的是活體在心神控制指揮下的系統功能狀態,但外國人理解的是解剖死屍後肉眼可見的局部形體。不把這個問題說清楚,把臟腑名稱對應翻譯過去,只能出笑話。如看不見摸不著的「三焦」怎麼翻譯?

  很多中國人整天叫嚷讓中域的一切和外域接軌。唯獨中醫是個例外,只能讓外國人來和中國古人接軌,而不是我們歪曲古意,削足適履,委曲求全去逢迎別人。這樣做喪失了人格,替祖宗丟人,也就喪失了中醫的精髓。

  造成這種歪批胡翻的根源,也是我們自己對古文的不識、不解。身為中國人,對很多漢字認得、寫得、讀得,可是深究其意,卻發現自己根本不識得。

  腧穴中腎經的原穴叫做「太溪」,我一直搞不明白什麼叫「—條大的小河」,後來查閱繁體字的古書,才知道溪是「谿」的簡化字,而「谿」是山谷的意思,比谷略淺窄。《素問》上說「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谿」,說的是在肌肉附近的地方氣象。合谷穴肌肉豐厚隆盛,故曰「谷」。太谿在腳踝內側,肌肉淺薄,故名「谿」。再如,中醫的「醫」,形象地描述了患者中箭以後,用酒消毒、麻醉,用鑷子、剪子手術的搶救過程。而「毉」字則明確指出只有巫才有資格做醫生。

  漢字並不是死文字,幾千年來也在發展變化,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其根本就是漢字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喪失了這個特性,漢字也就失去了魂魄,中國人也就不會再有天賦的形象和抽象思維。比如今天人們常說「我很窮」,其實他的意思是「我沒錢」,「我很貧」。在古代「窮」是走投無路的意思,比如「山窮水盡」、「窮途末路」。當現代人把「窮」當「貧」並習以為常,閱讀古文就開始鬧笑話,以自己淺薄粗鄙的思想去揣測古人。古人云「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成語有「人窮志短」。有人就把「窮」翻譯或理解成沒錢。再說「貧」字,本是沒有財貨的意思,可是北京人把愛說話、話多的人叫做「貧嘴」。一多一少為何扯在了一起?根源在於「貧」、「賤」兩個字經常連用,慢慢地人們就把賤與貧劃上等號。貧嘴的意思就是賤嘴,白給的,不尊貴。比如「捨」和「得」本來是反義詞,現在人說捨得、不捨得,結果是把反義詞「捨」、「得」合併,成了「捨」的意思。類似的還有「輔佐」。「輔」是支持,「佐」是反對,為人臣既要逢迎,也要諍諫。可是現在反義詞「輔」、「佐」完全變成了支持,慢慢的人們把「佐」也當成了支持。平常人們烹調用佐料,意思就是與食物性味相反的調料。
一百個成年人裡面有九十個知道中國的英文是China,還有很大一部分人知道china是瓷器的意思。但是有九十個不知道中國為什麼叫「中」,不知道「華」是什麼意思。我做過很多調查,比率基本如此。

  作為中醫大夫,我的工作是恢復、喚醒人的自癒能力。作為中醫老師,我的任務是對外輸出我們的思想和價值觀,對內恢復和喚醒國人的自信和自尊。

  中醫學是中國古人的智慧結晶,其傳承於世,主要靠師徒間的耳提面命、口傳心授。其次,靠形諸文字的經典著作。後輩晚輩若無福緣得到明師的點撥而悟道,那就只能靠讀書來學習、理解、掌握古人的思想。

  本來就有詞不達意一說,以語言文字表達的思想,本身就有很多問題,因為意在言外的東西很多。且不說古人的書簡、文章在傳抄過程中出現錯訛、散佚、顛倒,單是文字本身隨著時間、地域的變化產生演變,就會導致古今字義、詞義很多明顯的不同。這就使我們透過讀書來掌握古人精神智慧變得很艱難。

  艱難也沒辦法,翻譯英文,那就偷懶不得,確確實實地要求落實詞義,只能從識字、明義、會意、悟道幾個基本步驟去愚公移山。笨人用笨辦法。我基本上是從與中醫有關的似是而非的同義詞和近義詞入手,辨析字義、詞義。我不喜歡腐儒的尋章摘句,羅列資料,毫無主見的訓詁方法,而是為了臨床教學實用,獨立思考、辨析,選擇我認為對的解釋。

  去年,我的專欄題為《咬文嚼字》,在《中國醫藥報》連載。這要感謝金亮小師妹溫柔的督促,使我這個天性懶散的人一週交一次作業,一年下來,集腋成裘,竟有五十篇。由思考落實到文字的過程,又使我靈感突現,明白了很多字的含意。在報紙上發表,限於篇幅,未能盡意。今年我又修改、潤色、翻譯,增加了篇幅,使得文章更通俗易懂。感謝王倩引見了立品圖書,同氣相求,也就有了此書的出版。

  中醫啟蒙由認識漢字開始,中華文明的復興從振興中醫開始。信此言不為過,願就教於有道者!

徐文兵
丁亥年夏至日於北京龍頭公寓
內容連載

內文1
2
3
4

§內文1
皮膚
寒戰、發抖、膚脹、肺、脂肪瘤、脂漏性落髮、青春痘、皺紋

把「皮膚」翻譯成英文,很簡單,就是skin。但是仔細想想,那只是皮的意思。「膚」與「皮」是同義詞還是近義詞?有沒有區別呢?如果有,區別又是什麼?搞清區別對中醫臨床又有什麼意義?

回答是肯定的,「皮」與「膚」只是近義詞,有區別。《靈樞.口問》載:「黃帝曰:人之振寒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寒氣客於皮膚,陰氣盛,陽氣虛,故為振寒寒栗,補諸陽。」意思是,黃帝問:「人不停地發抖、打寒戰是什麼原因?」岐伯回答:「是因為外來的寒氣侵襲停留在皮膚之間,人的陽氣不足,所以會打寒戰、起雞皮疙瘩,治療應當補各個陽經。」我之所以把它翻譯成皮膚之間,而不是皮膚表面,原因在於寒氣侵襲皮的時候,人只會感到惡寒,對風冷特別敏感,加衣被、關門窗仍不足以抵禦,而進一步深入到了皮膚之間以後,就會出現寒戰、發抖的症狀。

《靈樞.水脹》載:「黃帝曰:膚脹何以候之?岐伯曰:膚脹者,寒氣客於皮膚之間,(鼓/空)(鼓/空)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意思是說,黃帝問:「膚脹會出現什麼症候?」岐伯說:「膚脹是因為寒氣停留在皮與膚之間,就像充氣皮球一樣,身體腫脹,皮顯得很厚,按肚子就凹陷,半天不會恢復,肚皮顏色沒有異常,這就是它的症候。」這裡明確提出了皮與膚存在「之間」,可見皮與膚是不同的。

「皮」就是表皮,覆蓋身體表面,是與外界直接接觸的人體組織,同時也是毛髮生長的地方。著名的成語「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說的就是皮毛的關係。

「膚」,說白了就是皮下覆蓋的組織,也就是皮下脂肪、津液毛囊、汗腺,也就是介於皮肉之間的組織。

「皮」與「膚」只是近義詞。例如人們常說的「膚淺」、「切膚之痛」、「體無完膚」,在這裡「膚」就是表皮的意思。而「肌膚之親」,就是說比表皮的接觸更深的關係。不能因為「皮」、「膚」經常連用,就說「膚」就是「皮」的意思。《詩經.衛風.碩人》有句話形容美女:「手如柔荑,膚如凝脂」。柔荑,植物初生的葉芽,形容女子的手白嫩修長。凝脂,就是如同凝固的白脂,形容女子的皮下脂肪充盈潤澤,吹彈得破。後世白居易也有類似的詩句:「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之所以說「膚如凝脂」而不說「皮如凝脂」,原因在於兩者位置深淺不同。如果皮下無膚的話,那就是美人遲暮,變成雞皮鶴髮,皺紋叢生了。

《易經.夬卦.九四》爻辭曰:「臀無膚,其行次且」,也就是說屁股沒脂肪的人,走在路上都不好看。如果把「皮」、「膚」理解成同義詞的話,這句話就不好解釋了,屁股上怎麼會沒有皮呢?現代人用「豐乳肥臀」概括性感體態,描述的就是健康的皮、膚、脂、肉充盈的身體。

《孟子.告子下》有句名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能被餓瘦的只有皮下的脂肪和肌肉,皮是不會因為飢餓而減少的,最多也就是皮包骨。

《素問.五藏生成篇》:「臥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痹,凝於脈者為泣,凝於足者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痹厥也。」意思是說,睡覺的時候,外感風寒邪氣,導致血液循環不良,凝滯在皮下也就是膚的部位,就會出現麻痺的症狀,凝滯在血管裡面就成了瘀血,凝滯於下肢就會出現雙腳冰冷。這三種情況都是因為血液循環不良,局部缺血,導致了麻痺和體溫下降。這裡的膚也是在皮下,皮下出血導致瘀斑黑青,甚至局部麻痺。

《靈樞.經水》載:「黃帝曰:夫經脈之小大,血之多少,膚之厚薄,肉之堅脆,及幗之大小,可為量度乎?」皮是薄薄的一層,談不上厚薄。膚就不同了,營養充足,三焦功能正常,脂肪堆積多,膚就厚,反之則薄,甚至會沒有膚的存在。我的一個患者絕過食。是真的絕食,不吃飯,光喝水的那種。後來虛脫昏迷,因此有了很多後遺症,消化不良,心跳過緩,腹寒腹痛,即便在夏天也裹著五○五元氣袋,不然就腹瀉。他的皮很鬆,皮下沒有脂肪,一捏就能提起來。我經常拿他做例子,告訴學生這就是典型的有皮無膚。

《靈樞.順逆肥瘦》:「年質壯大,血氣充盈,膚革堅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意思是說,對於成年人而言,皮糙肉厚,氣血充盈,膚堅脂肪充盈,同時被外邪入侵者,可以深刺,留針時間長一些,反之只能淺刺,或者只用皮針。

《傷寒論》中有個方子叫做豬膚湯,如果僅僅根據字面理解,找塊豬皮就得了,其實應該是帶脂肪的豬皮。豬油也叫大油,滋陰的效果非常好。體會不了凝脂意思的人,可以炸點兒豬油,待凝固以後看看,體會一下那種白皙、細膩、光澤的模樣。

按照中醫理論,肺主皮毛,而肺與大腸相表裡,表皮的問題應該從肺氣、衛氣著手解決,一般不涉及營血。膚的問題直接隸屬於三焦、心包;膚與在三焦中運行的體液有密切的關係。有的人沒有膚,但是有的人卻渾身長滿了脂肪瘤,疙疙瘩瘩的,雖然不會痛,但是很硬。我一般用化痰散結的方法治療這種膚病,用皂刺、橘絡、絲瓜絡、南瓜子,效果很好。

其他常見的脂漏性落髮、青春痘,問題也出在膚,油脂代謝的毛病,源於心包之火和三焦痰濕,非關肺事。少女皮膚滑嫩輕透,吹彈可破;中年婦女面焦髮墮,皺紋叢生,也是膚的問題,涉及三焦和元氣。了解這一點,中醫美容才會有理論基礎,治療也才更有效果。

現代人皮、膚不分,到處都在宣傳護膚、換膚、嫩膚,其實他們都是在說皮的事情,膚的問題只能靠內部解決。

內文1
2
3
4





其 他 著 作
1. 黃帝內經的智慧
2. 知己:從頭到腳,用漢字解說53個身體部位的運行奧祕,掌握中醫養生精髓【平裝版】
3. 知己:從頭到腳,用漢字解說53個身體部位的運行奧祕,掌握中醫養生精髓【精裝】
4. 飲食滋味: 黃帝內經(飲食版)
5. 字裡藏醫:92個漢字教你中醫養生祕訣【十週年暢銷精裝版】
6. 到時到候養生經
7. 字褢藏醫
8. 《黃帝內經》即學即用
9. 黃帝的養生大道